1983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短评

鼓舞人心的事件
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最近视察民柬解放区,并在柬埔寨主持召开了民柬联合政府第二次内阁会议,这是柬埔寨人民团结抗越斗争的一个鼓舞人心的事件。
柬埔寨各派爱国力量的团结合作,是柬埔寨人民取得抗越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去年6月民柬联合政府成立,柬埔寨人民抗越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半年多来,民柬联合政府在促进和协调各爱国力量的团结合作、鼓舞柬埔寨人民抗越斗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西哈努克亲王作为民主柬埔寨主席,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民柬联合政府的出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而越南当局则对之极端仇视。最近一个时期,越南当局及其支持者苏联结合对爱国武装力量的军事攻势,大肆散布关于民柬联合政府的种种流言蜚语,力图分裂柬埔寨各派爱国力量的团结合作,以便它们予以各个击破。这次西哈努克亲王视察解放区、主持民柬联合政府第二次内阁会议,有力地驳斥了越南当局散布的关于民柬联合政府的种种谰言,并用事实向全世界表明,民柬联合政府正在正常地履行其职责,柬埔寨各派爱国力量团结抗越的形势正在向前发展。这是西哈努克亲王对于柬埔寨民族自救斗争的又一贡献。
西哈努克亲王在柬埔寨土地上庄严重申:民柬联合政府要求民柬拥有百分之百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要求越南军队全部撤出柬埔寨。这不仅体现了柬埔寨人民的钢铁意志,而且提出了柬埔寨各爱国力量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对当前国际上某些企图在柬埔寨问题上同越南当局谋求妥协的思潮的严正回答。这次民柬联合政府第二次内阁会议还一致同意采取措施,以加强各派爱国力量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团结与合作,“为抗击越南侵略者、迅速解放柬埔寨而进行有效的斗争”。这必将给战斗的柬埔寨爱国军民以巨大的鼓舞,进一步推动柬埔寨抗越斗争的胜利发展。


第6版()
专栏:

西哈努克亲王以不结盟运动创始人身份
强烈要求恢复民柬在不结盟运动中合法席位
在曼谷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哈瓦那会议排除民柬是非法的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今天广播,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最近写信给不结盟国家首脑说:“我以历史上不结盟运动创始人的身份,最强烈地要求恢复民主柬埔寨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合法席位。”
西哈努克在信中说:“我曾荣幸地于1956年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签署一项公报,宣布我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同时在公报上代表他们各自国家签字的有我的主人约瑟普·铁托总统,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和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以上这些领导人中,只有我还健在人世。”
“在这以前一年,即在万隆会议上,我曾在讲话中宣布我国奉行中立,当时在场的有尼赫鲁总理和纳赛尔总统。万隆会议后不久,我访问了新德里,在尼赫鲁总理面前正式宣布我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西哈努克指出:“民主柬埔寨的席位是在上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被人非法剥夺的。参加哈瓦那会议的大多数代表不支持把柬埔寨席位空出来。但是一小撮支持越南对柬埔寨进行侵略和实行殖民统治的人,却利用他们的权力阻止民主柬埔寨出席会议,这严重违背协商一致的原则和大多数人的意愿。”
西哈努克要求不结盟国家首脑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纠正上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对民柬的不公正的做法。
他说:“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能把越南侵占我国首都之后、由越南侵略部队扶植起来的金边一伙人当作‘政府’。实际上,这伙人完全是越南的奴仆和盟友。它的所谓的‘部长’、‘大使’、‘官员’都是越南侵略者手中的玩物。”
据新华社曼谷1月29日电 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1月28日下午在曼谷东方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了外国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西哈努克说,他准备以不结盟运动创始人的资格,或者以民主柬埔寨主席的身份到印度出席第七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他说,他正在等待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首脑们就他要求出席首脑会议作出决定。
西哈努克说:“我们必须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某些国家说,新德里会议在接受西哈努克参加会议之前必须取得一致同意。如果他们说一致同意,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三年多前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会议)上的情况,那时并没有把柬埔寨排除于哈瓦那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之外的一致意见。参加哈瓦那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民主柬埔寨,要求会议欢迎民柬参加会议”。“只有卡斯特罗,只有亲越南的国家决定阻止我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而且声称是代表整个会议。因此,卡斯特罗的态度是非法的,卡斯特罗的决定是非法的。”
在问到他是否希望象美国那样的西方国家提供更多的武器时,西哈努克说:“我们应该得到他们的帮助。我们不希望它们派军队和志愿人员来柬埔寨帮助我们打越南人。”他说,越南人只懂得实力的语言,我们必须进行斗争,直到使越南人和我们一起走到会议桌旁。


第6版()
专栏:

穆巴拉克要求美国一起敦促以色列撤军
谴责以色列侵占黎巴嫩和在西岸、加沙地带建立定居点
新华社联合国1月28日电 正在美国访问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今天敦促以色列立即从黎巴嫩撤军,并开始就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谈判。
穆巴拉克今天在美国对外政策协会为他举行宴会后说:“在今后几周或几个月里,我们将和美国一起为了在以下两方面同时取得进展而积极努力,第一,就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达成协议,并对双方的安全作出安排;第二,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过渡政权开始谈判”。
穆巴拉克在谴责以色列侵占黎巴嫩时说:“以色列人必须使自己顺应这个事实,即:他们是不可能吞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任何阿拉伯国家对此是不会接受的。”他指出,以色列是可以获得和平的,但不能通过征服,而是通过减缓紧张局势以及在它同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叙利亚之间架设起友谊的桥梁。
穆巴拉克在谈到他最近从约旦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那里收到的一些令人鼓舞的信息时说:“约旦和巴勒斯坦人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现在的问题是以色列应在为时太晚之前作出同样的反应。”
穆巴拉克强调,应当使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他们的自决权,以色列必须在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停止建立定居点的活动。
穆巴拉克在讲话中还谈到了争取世界和平、制止军备竞赛、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和南北关系等问题。


第6版()
专栏:

联合国秘书长特使访问巴基斯坦
本报伊斯兰堡1月27日专电 记者史宗星报道:联合国秘书长特使迭戈·科多维斯于1月23日至27日访问伊斯兰堡。这是他为了谋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而进行新的穿梭外交的第二站。在抵达伊斯兰堡前,他访问了德黑兰,今天前往喀布尔。
科多维斯同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进行会谈,并会晤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他今天在机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同巴基斯坦政府的会谈主要集中在全面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安排上,不仅要使阿富汗人民能接受,而且该地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能接受。


第6版()
专栏:

侯赛因敦促欧洲共同体为解决中东问题作出新努力
本报布鲁塞尔28日专电 记者林军、姚立报道:约旦国王侯赛因从26日开始对比利时进行4天工作访问。在访问期间,他同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副首相维利·德克莱克和对外关系大臣廷德曼斯就中东形势进行了会谈。
从比利时外交人士方面获悉,在27日下午会谈中,侯赛因国王强调阿拉伯首脑会议提出的“非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达成的解决中东问题的第一个方案。他还说,去年9月1日的里根方案与“非斯计划”“并非不可调和”,他认为应尽快找出解决中东问题的办法。廷德曼斯大臣重申欧洲理事会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
侯赛因于27日上午曾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主席托恩进行会谈。托恩表示,欧洲共同体“准备在对在这一地区实现和平的所有努力作出积极的反映”。28日上午约旦国王还会见了欧洲议长皮特·丹克尔特。会见中,侯赛因对丹克尔特说,共同体10国对中东问题的立场是积极的,希望欧洲国家运用自己的影响使美国总统里根改变在中东问题上的态度。侯赛因还同比利时和欧洲共同体商谈了经济技术合作问题。
人们注意到,目前解决中东问题主要障碍来自以色列和美国。至今以美仍拒绝承认巴解并顽固反对巴解参加可能的中东和平谈判,以色列还反对建立约旦—巴勒斯坦邦联。


第6版()
专栏:

我国三年内将引进三千个先进技术项目
我经委副主任表示对加强与西欧技术合作特别感兴趣
新华社日内瓦1月28日电 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仪今天说,中国在今后三年里将引进3,000个先进技术项目,在加强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对发展与西欧国家的关系特别感兴趣。
马仪是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瑞士东部达沃斯举行的欧洲管理论坛讨论会时对记者发表这番讲话的。
他说,中国决定在1981至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拨款1,300亿人民币用于改进技术,并计划为此目的每年使用240亿人民币。
马仪说,中国有30万个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更换陈旧的技术设备。在1983到1985年间,中国将积极开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业务。
他还强调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战略政策。”


第6版()
专栏:

美国舆论评论里根的国情咨文
同一年前相比调子有了改变,反映了美国经济上的困境
本报讯 美国各报刊就里根的国情咨文纷纷发表评论,认为里根在咨文中谈到国内问题时,“调子有了改变”,他不再象过去那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坚持自己的竞选诺言,而是强调“两党合作”,通力解救国内的经济困难,强调“从政人员必须带头恢复经济”。
《华尔街日报》说,里根的这次讲话同一年前相比,判若两人,那时他在同一个讲坛上声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别插手。《纽约时报》说,里根是在巧妙地改变。外国通讯社认为,处境困难的里根总统已经在咨文中呼吁两党人士帮助政府摆脱严重的经济衰退了。
美国报刊指出,里根调子改变主要是“因为经济恢复未能兑现,而失业却在蔓延”;“因为国会不再会驯服地听从总统削减国内开支”,“总统已无可行的方案使预算平衡”。《今日美国》指出,里根现在承认政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这还是第一次,他已不象过去咒骂政府是造成一切经济弊端的根源,不幸的是,他没能清楚地提出他的新方针到底是什么。
美国报界认为,美国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比里根国情咨文中所说的还要糟糕。《波士顿环球报》说,美国二百多年来才借下1万亿美元的债务,而里根的三年预算累计的国债却将达到5,000亿美元。《今日美国》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每三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的生活比里根执政的两年前更差了,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失业或有一个家庭成员受到失业的冲击,而且有二分之一的人处于恐慌之中,深怕有一天会丢掉工作。《波士顿环球报》说,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的切身利益。


第6版()
专栏:

印度内阁部长全体辞职
英·甘地对政府进行重大改组
新华社新德里1月28日电 印度内阁的全体部长27日晚向英·甘地总理提出辞职。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这是印度总理和执政的国大党主席英·甘地改组政府和国大党的一个步骤。
据内阁人士说,全部19名部长和35名国务部长是按照英·甘地的指示提出辞职的。他预料英·甘地可能只解除一些部长的职务,其他部长职务可能调整或恢复。
国大党(英迪拉派)的重大改组也已经开始。五个总书记中有4人在27日晚向英·甘地提出了辞职,这样,就使英·甘地能着手改组党的机构。英·甘地任命了国大党内有经验的领导人卡马拉帕蒂·特里帕蒂为党的执行主席,由他代表英·甘地照管党务。
据此间的一些报纸分析,进行这次大改组是由于本月初在安得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的邦议会选举中国大党遭到了失败。而这两个邦是国大党(英迪拉派)的重要据点。该党一直控制着这两个邦议会的多数议席。国大党(英迪拉派)在这两个邦失败以后,英·甘地就认真地考虑要彻底改组中央政府、撤换几个声誉不好的邦首席部长,并且改组党的机构,以改变政府和国大党(英迪拉派)的形象。
英·甘地表示,安得拉和卡纳塔克两个邦失去多数席位是令人失望的事。她又说:“但是不存在垮台的问题。我们还有机会自我改进和加强我们对人民承担的义务。”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下个月,英·甘地派国大党在德里地方议会选举和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的邦议会选举中,还将遇到新的政治考验。


第6版()
专栏:

中英签订合资开发山东济宁二号煤矿协议
新华社伦敦1月28日电 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和英国蚬壳煤炭国际有限公司今天在这里签订一项有关合资开发中国山东省济宁二号煤矿的协议。
根据这项协议,中、英双方将首先就这座矿的开发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如果这项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就可以进行可行性研究。
济宁二号矿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原煤300万吨。
由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第一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路率领的中国煤矿代表团,应英国蚬壳煤炭国际有限公司的邀请,目前正在英国访问,并同这家公司举行了谈判。


第6版()
专栏:

日本北海道和本州海底隧道先导坑道打通
新华社东京1月27日电 今天上午,日本北部地区的青函海底隧道的先导坑道被打通,北海道和本州这两个大岛屿由海底隧道连接在一起了。
青函海底隧道南起本州青森县的今别町,北至北海道的知内町,预计全长为53.85公里,海底部分为23.3公里。竣工后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整个工程是由预定铺设铁路线的主坑道、搬运建设器材的作业坑道和今天打通的先导坑道等三条隧道组成的。先导坑道是为开凿主坑道对施工前方地质进行调查的一条辅助性坑道。它的打通对今后的施工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项艰巨的海底工程是从1964年5月开始动工的。据宣布,目前主坑道还剩下2.7公里,计划在明年度底打通,1986年正式通车。整个工程竣工后,北海道和本州之间乘火车行驶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今天打通先导坑道的爆破作业,是由日本首相中曾根在东京操纵的。他按动电钮通过电话线向海底施工现场发出起爆信号。(附图片)
27日,日本北部青函海底隧道的先导坑道被打通。图为打通先导坑道的爆破仪式。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即将来华访问
新华社华盛顿1月29日电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今天离开华盛顿赴亚洲访问。他首先访问日本,然后将于2月2日至6日访问中国,同中国领导人就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交换意见。
美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27日就舒尔茨即将访华一事对记者发表谈话说,舒尔茨此行将使他有机会结识中国领导人,“而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它的友谊是我们珍视的。”“我们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在全世界十分重要的关系之一,因为中国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发挥着巨大影响,它拥有巨大的潜力,将来的潜力更大。”这位高级官员还说,舒尔茨的这次访问“是为扩大美中关系并使之具有一个稳定、持久的基础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这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还表示,舒尔茨在访华期间将同中国领导人讨论国际问题,他还打算讨论双边关系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他还说,舒尔茨还将在会谈中就两国有不同意见的方面说明美国的看法,目的是缩小双方的分歧。


第6版()
专栏:

伊朗外长会见何英
新华社德黑兰1月29日电 伊朗外交部长韦拉亚提今天上午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顾问何英,同他就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和双边关系等问题交换了看法。何英代表中国外交部长邀请韦拉亚提部长访问中国。韦拉亚提接受了这一邀请。
何英是27日上午到达德黑兰对伊朗进行访问的。


第6版()
专栏:最后消息

最后消息
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28日电 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今天一致决定推举现任总统里根和副总统布什在1984年再度参加总统竞选。
里根总统本人迄今对此尚未公开表态。据报道,他是否宣布参加竞选要看今后国内经济形势是否好转而定。


第6版()
专栏:

从英镑下跌说起
张振亚
英镑依靠丰富的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过了几年平稳日子,最近两个月却摇摇晃晃,持续下跌了。去年一英镑保持在合1.70到1.80美元。1月25日,1英镑跌到只合1.51825美元的前所未有低水平。下跌幅度在12%以上。英国国内因而大为震动。
英国石油出口收入年达80亿英镑。由于世界石油严重过剩,一般预料,英国和挪威在北海的石油近期内每桶至少将下跌2到3美元。英国的出口收入因此一年将减少5亿英镑,它的国际收支将恶化,这是英镑下跌的一个原因。
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危机仍在恶化声中,美国的利率本应继续调低,美元汇价随之也会下跌。实际情况却是美国利率迟迟不动,美元又有所回升,这是造成英镑汇价下跌的另一原因。
英国工业竞争能力弱,英镑汇价订得太高,这是英镑下跌的最根本原因。战后英镑汇价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英国经济力量的反映。1949年以前,一英镑汇价为4.03美元,以后降到2.80美元,1967年又降到2.40美元。七十年代以后,英镑在国际浮动汇率体制下对美元的汇价基本保持下跌趋势。直到发现北海大油田,英国的国际收支改善,才使英镑在1980年以后基本保持了稳定。现在石油出口这根支柱出现麻烦,英镑看跌就成为大势所趋。
伦敦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保持英镑稳定,加强人们对英镑的信任,是英国维持其金融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英镑跌价之后,英格兰银行最近除了拿出10亿美元外汇来干预市场外,3个月来还把银行基本利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达到11%),以制止资金外流,稳定英镑。当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在纷纷降低银行利率以刺激经济的时候,英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显然是出于不得已。
据英国官方统计,如把北海油田不计在内,最近英国的工业生产已跌到十七年以前的水平。因此,经济上急待打强心针是肯定无疑的。事实上撒切尔夫人为使英国经济早日复苏,已经把基本银行利率从1979年的17%逐步调低到去年11月的9%,现在为了保卫英镑,不得不又把利率提高,再冒经济停滞的风险。
“走走停停”,一会儿为照顾英镑信用,在金融政策上不得不实行紧缩,一会儿又得考虑国内停滞的经济,在金融政策上不得不采取放宽政策,两者轮番运用,这是战后英国历届政府所使用的“看家本领”。看来,保守党政府也仍是万变不离其宗,而英国的经济因此仍将继续以蜗牛的步伐爬行。


第6版()
专栏:

拯救世界经济
〔美〕亨利·基辛格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不祥遗产
任何认真的恢复世界经济的努力都必须结合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及其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构成的威胁。
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现在已成为一种比喻,说明人们的估计经常容易出错。各方为应付眼前压力采取的合理行动,恰恰制造了一种几乎是难以解决的复杂局面。一下子装满美元的石油生产国把它们的结余通常作为短期存款存入西方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在得到几年前想象不到的巨额资金之后,就竞相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较先进的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政府部门为了保持产油国出油的积极性以及为了扶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鼓励这种石油美元的“周转”过程。当产油国的短期存款转成银行的长期贷款时,西方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了。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三重危害:首先是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消耗掉了提供给它们的少则大部,多则全部的官方援助;再就是油价上涨造成的高利率使它们无法偿付作为官方援助补充的商业借款;现在它们面对紧缩状态,连稳定的油价也不可能使它们摆脱这种处境。油价的下跌有助于巴西这样的能源进口国,但却对举债过度的产油国如墨西哥、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构成潜在的灾难。
富有的产油国没有负债,但同样被卷进这种恶性循环。这些国家用于发展的预算是同石油提价相适应的。现在油价稳定,甚至下跌,它们的财政出现了赤字,只得减少在西方银行的存款来弥补赤字。但这样做势必减少可以用于支持不产油的发展中国家渡过债务危机的基金。
1982年,仅付息一项就占去发展中国家产品和劳务全部出口收入的45%,如要偿还约有5,000亿美元的本金,就会大大增加这个百分比。这些数字意味着一种危机。在当前衰退持续的情况下,而且可能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负债国不大可能有足够的收入来偿还目前的债务。
借贷双方因此被紧紧地拴捆在这样一种体系里:任何一方的灾难都构成另一方的毁灭。贷方不可能断绝对借方的进一步援助,否则就不仅要冒金融崩溃的风险,而且还会加深衰退。不过,发展中国家为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出口(以及40%以上的其他工业国家出口)提供了市场,对美国来说,这个数量超过了我们对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出口的总和。
因为负债国如得不到更多的信贷就不能摆脱困境,现在逐步形成了一种看法,即任何负债国都不敢任意违约,毁坏信誉。不幸的是,如果单纯为了保护外国银行的信贷平衡,要求负债国长期接受紧缩措施,那么早晚也会发生爆炸。
因此,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为“重新安排”或延期还债而提出的条件,对负债国的政治结构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担当风险的是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政治演变。如果债务危机最终导致产生激进的反西方政府,那么金融问题将被政治结局所压倒。(续三)(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