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专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
中国专利局局长 黄坤益
我国筹建专利制度,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人们希望专利制度在我国早日建立起来,同时,也十分关心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是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技术发明成果、推动技术进步的制度。实行专利制度,先要有一部专利法。专利法的任务是调整发明的专有权和发明的利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国内法,只在一国之内有效;又是涉外法,适用于来申请专利的外国人。有些基本思想,如承认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在一定时期内对一项专利权予以保护,规定公布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允许并鼓励有偿技术转让等,是各国专利法所共有的,当然也适用于我国。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在立法思想上就应有鲜明的特色,以制定出合乎我国实际的专利法。
在起草专利法的过程中,我们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30多个国家的专利法,6次征求了全国各地方各部门的意见,作了20多次较大修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我们在立法思想上坚持了以下几点:
一、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草案中,我们写明了制定专利法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这一宗旨贯穿于专利法的始终,从根本上体现了该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专利法的核心是专利权。在草案中,我们力图使专利权的规定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相适应,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国和外国的关系。具体说来,草案规定,因执行本单位分配的工作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而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少数同国外合作研究的项目外,其专利权归社会主义企业、事业单位持有。对于做出这些发明创造的个人,应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应得的报酬或奖励。除此之外的发明创造,包括外国人申请的专利,其专利权属于申请人。由于这部分发明创造同样能向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新技术,所以专利法对它们也要予以保护和鼓励。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权,给了你就不能给别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排他权是绝对的;但是,在我们国家里,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排他权只具有相对性。在草案中,我们规定,在进行价值补偿的前提下,取得专利权的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不得拒绝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为执行国家计划而利用其专利发明。我们还制定了“强制许可”的条款,目的也是防止可能出现的对专利技术的垄断及其它不良倾向。
三、必须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削弱。我们在草案中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主义道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这就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明创造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必须有利于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并应用到我国的四化建设中。专利法(草案)允许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其他组织按照条约或互惠原则在我国申请专利,并一视同仁地对其专利权予以保护,这将消除外国人对“一家引进,百家共享”的担心,愿意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给我国。草案还规定,中国公民或单位在履行了一定的程序后,可以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
在草拟专利法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建立专利工作体系的工作。这个体系包括专利法、专利代理、专利技术管理、专利文献服务、专利许可证贸易、专利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内容。
在我国建立专利制度,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包含的工作很多,涉及的范围极广。我们要以革新的精神,同有关方面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建立起来,并使之逐渐完善,切实发挥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


第5版()
专栏:世界经济动态

“新产业革命”的背景
陆亨俊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高瞻远瞩,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想一想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可以借鉴些什么,应当注意些什么,从而加快我们的四化建设步伐。
——编 者
近年来,国外一些报刊都在议论“新产业革命”问题(或称“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有待商榷。但是它的盛行,是有一定背景的。国外经济发展的一些动向,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早在七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提出所谓“后工业化社会”已经到来的“理论”。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执政期间的内政部长米歇尔·波尼亚托夫斯基在1978年写了一本《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提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正在向科技社会过渡。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80年写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次重大的历史“浪潮”以后,现在已进入了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时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内斯比特去年也发表了《大趋势》一书,其中专门有一章说到“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这些著作有一个共同的论点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加速增加,正对社会产生“激动人心的巨大变革”。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这个工业提供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重要资源。”《第三次浪潮》中甚至把“信息革命”称为“知识革命”。
确实,近三十年来,科学技术几乎在各种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纪中叶每十年增加一倍;七十年代每五年增加一倍;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是每三年增加一倍。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人类新发展的。目前人类认识的化合物约有400多万种,而在1950年时只有100万种,一个世纪以前的1880年还只有1,200种。现在全世界每天有6,000到8,000篇科学论文发表,每隔20个月,论文数字就会增加一倍,因而西方一些人士认为,现在已到了“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利用这些大量的信息和科学资料,使之为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服务,就要借助于更新型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电脑(电子计算机)。而电脑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也为在各个领域内使用电脑提供了可能性。托夫勒认为,在工业革命这个浪潮中,机器的广泛使用,实际上是人手的延长;而在第三个浪潮中,电脑的广泛使用,则是人脑的延长。
因此,现在国外所说的“新产业革命”,就是指以电脑为主角的一系列的新兴工业,其中包括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一些报刊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比两百年前的那次产业革命的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远。
国外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确应引起我们密切注视。但是这不是意味着危机重重的资本主义就能进入一个“奇妙的新时代”了。托夫勒书中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处在危机中”,“与工业时期前几次危机不同,这一次涉及的不仅是货币”,而且涉及能源、通货膨胀、失业、生态平衡等等。“总之,它是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的总危机”。
事实上,从1974—1976年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后,西方经济长期处于“滞胀”。1980年前后,各工业国家经济又先后陷入衰退。美国在五十年代初期,钢产量已达1亿吨,去年却只有7,000万吨;纺织、造船、汽车等工业也是一片萧条。日本经济在六十年代每年增长率达百分之十几,最近几年只有3%左右。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垄断资产阶级就力图在发展新技术中寻找出路,想用新兴工业来弥补日益衰落的传统工业的损失。因此也可以说,“新产业革命”的出现,正是西方传统的“大烟囱工业”没落的一个标志。


第5版()
专栏:

宝库
——访中国专利局文献服务中心
王咏赋
说到“宝库”,人们想到的也许是煤海、油田、森林……而眼前的这座“宝库”,却是另一番景象:几排普普通通的房屋,里面书架林立,摆满了厚厚的文献档案,象到了图书馆一样。
这就是设在北京西钓鱼台的中国专利局文献服务中心。这里收藏着15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大量专利文献。按照专利制度,新发明在申请专利后不久,其技术说明书就要公布于世。这种说明书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各项发明的实质内容、技术背景、用途、要求保护的权项和必要的情报数据,大部分还带有附图,因而实用价值很大。它是及时的、完整的技术情报。有人做过统计,读遍其他各种科技书刊,只能了解到世界技术发明最新成果的5%至10%,其余90%以上在哪里?在专利文献中。由于专利文献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发明,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所以人们誉之为“无形财富”、“智力资源”。目前中国专利局文献服务中心藏有2,000万件专利文献,称得上是一座“宝库”了。
“宝库”吸引了许多“探宝人”。服务中心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该中心的专利文献馆自1981年11月对外开放以来,每天接待的读者平均近100人,最多的时候达四五百人。清晨,开馆时间未到,一些读者已在门口排起长队。文献服务室每天还收到数十封来函和来电,要求为他们查找和复制专利文献。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搞科研、革新和对外贸易,都需要查阅专利文献,否则就免不了会走弯路、吃苦头、上大当。有的科研项目,可能花了好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搞出来,一查专利文献才知道,同样的发明早有人做出来了。在引进外国设备或技术时,个别外商可能瞒天过海,拿已经失效的专利索取高额使用费,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会吃了大亏还不知道。
“查了专利文献会怎么样呢?”我们问道。
“那就大不相同了。你们看——”服务中心的负责同志说着,拿出两份调查材料。
——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制石油工业所需的粉状聚丙烯酰胺的过程中,到这里查阅了大量的外国专利文献,对国际上采用的新工艺和达到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原先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又快又好地完成了研制工作。
——大蒜具有杀菌等多种功效,但是,它的气味使很多人敬而远之。江苏省连云港东风制药厂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协作,参考国外有关微囊技术的专利文献,成功地研制出了无味、无刺激性的大蒜素微囊。参加研制工作的同志说,由于查阅了专利文献,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
专利文献卷帙浩繁,门类众多,要从中探出“宝”来,需要特殊的“钥匙”——专利文献检索方法。服务中心做了许多工作,把“钥匙”送到读者手中,两年来共举办了150多次专利文献检索方法讲座,听众达8,000多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讲课任务的多半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是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学历不高,但热爱本职工作,边干边学,边学边教。在专利文献的海洋里,他们是热心的领航员,受到读者的称赞。服务中心开办的代译业务,也受到用户欢迎。
在服务中心的另一个馆——分类文献馆里,我们见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将大批专利文献整理、上架。这个馆是专门为专利局的审查员服务的。将来我国实行专利制度后,审查人员将根据这里的文献,对技术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授予专利。到那时,文献服务中心的业务将更加繁忙,“宝库”里的各色珍宝将显出更大的“神通”。


第5版()
专栏:

天津市科委为实行专利制度早做准备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管好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为实行专利制度做好准备。
天津市科委将普及专利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自1980年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报告会和研究会,为工业、外贸、司法、科研和教育等行业培养出数千名略通专利制度的人。这些人员回原单位后,起到了宣传员的作用。天津市科委还在1980年6月,同天津市科协合办了全国第一家宣传专利知识、交流技术有偿转让信息的报纸——《技术市场》报。
天津市科委对天津100个单位的2,700多名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了调查,发现会使用专利文献的人只占29%。这种状况已在科研和技术引进中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1982年,天津市科委重点推广专利文献检索方法。一方面,在对科技人员进行业务考核时,增加会不会使用专利文献这一项。另一方面,调动各方力量,广开培训班。天津市有机合成厂一位工程师经过培训后,很快查到与本厂产品有关的专利文献100余件。
今年以来,天津市科委不失时机地建立专利工作体系(即建立一整套为申请专利、实施专利发明和维护专利权提供服务的工作系统)。他们在积极筹建市级服务机构的同时,鼓励基层单位建立自我服务体制。
何润华


第5版()
专栏:

好参谋
——记铁道部“发明专利室”
铁道部“发明专利室”自一九八○年成立以来,在做好清理、申报发明项目的同时,逐步扩大业务范围,被人们称为“好参谋”。
今年七月,铁道部某工厂拟从外国进口一项全套设备。该室通过查阅专利文献,了解到那套设备所用的技术都是六十年代后期的产物,便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我方谈判人员,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最近,铁道部有几种产品要出口或出国展览,该室通过查阅资料,为保护这些产品的经济权益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该室还为有可能申请外国专利的发明,提供要不要申请专利、值不值得花外汇申请专利的意见。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的“钢芯铝合金复合接触导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经该室建议,通过香港申请英国专利,目前已取得了专利申请号。
于昌华


第5版()
专栏:

三种专利
世界上的专利,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我国的专利法(草案)就规定了这三种专利。
发明专利 一般说来,对于新的、水平较高的、能在工业上制造的产品或使用的方法,可授予发明专利。例如,当世界上只有蘸水钢笔和毛笔的时候,有人发明了自来水笔,由于这是一件有实用价值的新东西,所以可得到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又称“小发明”,指对机器、设备、用具等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的革新设计方案授予的专利。它的创造性比发明专利低,但实用价值较大。
外观设计专利 在一件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上作出了富有美感而且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便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这种专利鼓励人们不断地为各种产品设计出美观的新式样。 也 夫


第5版()
专栏:工商知识

专利制度小史
刘激扬
专利制度是在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不断充实,至今已成为比较完整的技术发明管理制度。
据文献记载,早在1236年,英王亨利三世就曾授予波尔多的一个市民十五年的色布制造垄断权。1474年,商业盛极一时的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过了一个半世纪,到1623年,英国制定了《垄断法》。这是现代专利法的雏型,影响很大,许多国家纷纷仿效。1790年,独立后不久的美国通过了专利法。美国首次提出“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审查思想,后来成为各国专利审查标准国际化的基础。法国曾受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影响,于1711年建立了工业品外观设计登记制度;八十年后,正式颁布了专利法。德国最早的专利法是1877年通过的。日本于1885年明治维新时期公布《专卖专利条例》,开创了专利制度。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受理和批准专利申请案最多的国家。
1812年,沙皇俄国建立了专利制度。十月革命后,为恢复国民经济,列宁在1919年签署了“发明条例”,首次采用“发明人证书”制。现行的《苏联发现、发明和合理化建议条例》是1973年批准、1978年修订的。苏联是第一个对科学发现实行登记制度的国家。
在我国,《资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是第一个提出近代专利思想的人。我国第一部类似专利保护法的法令,是1912年12月由当时的工商部公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到1944年5月,“专利法”正式公布,它规定了发明、新型和新式样三种专利。新中国建立后,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并据此批准过6件发明权和4件专利权。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发明奖励条例》,1978年作了修改。从1979年起,国家正式受理发明的审批和奖励工作。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专利局。目前,我国专利法的起草工作已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中。


第5版()
专栏:

购销两旺的青海牧区
本报记者 董瑞生
在青海牧区,满载各种物资的一队队牦牛、骆驼、卡车和手扶拖拉机,巡回在千里草原上,为牧民送去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品,把他们向国家交售的畜产品源源运出来……
青海牧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除有矿产品外,全省还有5亿亩草原,2,100多万头牲畜,甘草、枸杞、麝香、鹿茸、旱獭等动植物资源很丰富。过去,由于购销渠道不够畅通,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了把农牧区商品流通搞活,青海各地民族贸易部门努力做好旺季购销工作,大兴流动贸易之风。过去“买难”、“卖难”比较突出的刚察县瓦彦、木里、江仓等地,今年已有16个贸易小组在那里开展流动服务。不到一个月,这个县的牧民就超额10%完成了全年羊毛交售任务。过去牧民要骑马跑50多公里的路,才能买到急用的青盐、犁铧、挤奶桶、奶锅等物品,现在就地就可以买到了。在祁连山下、青海湖畔和果洛、黄南草原,多年为出售当地盛产的羊毛、牛绒、皮张以及鹿茸、熊胆、雪莲、蘑菇等而发愁的牧民,现在能在帐房前出售土特产品了。
在发挥国营、集体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青海民族贸易部门还大力支持个体商业户开展经营业务。活跃在长江最上游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批个体商贩,用牦牛、骆驼和手扶拖拉机装上几千种商品,到偏远、交通闭塞的放牧场上,为牧民供应急需的生产小工具、小百货和特需用品,有的商贩还运去了陕北的大红枣、新疆的葡萄干和内地产的干鲜果、土特产等。(附图片)
买到奶钩了!
本报记者 王精业摄


第5版()
专栏: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为用户代查专利文献及资料。
刘占武 杨勤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