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延安整风中汲取整党经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李德生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中,他亲自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称颂的。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也达到了比较完整形成的阶段。在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指引下,我们党从思想到组织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很快地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今天,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整党的任务。从延安整风到这次整党,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当然不能把那时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必须根据整党决定的精神,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但是,延安整风的成功经验,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这次全面整党中认真地汲取和借鉴。
延安整风的历史证明,搞好党的整顿,统一思想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在延安整风之前,我们党的历史上先是出现过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后来又出现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中带领全党同志总结了这两次错误的教训,教育全党正确地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在整党中实现统一思想的任务,无疑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中央整党决定指出,统一思想,就是进一步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这种在两条战线进行斗争的方针,是对延安整风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再申明,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针对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左”的错误是主体错误,前一时期我们重点抓了消除“左”的影响的斗争,这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确的。但在重点反“左”的同时,我们党也没有忽视右的倾向的发生和危害。1981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但只是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纠正右的倾向。”他还指出:“反对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有来自‘左’的,有来自右的,写文章要注意到这两个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在反倾向的斗争实践中,党中央为我们树立了坚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典范,表现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的高度成熟。当前,在一些部门,一些同志身上,“左”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仍然妨碍着他们对党的正确政策的贯彻执行,对此需要继续清理。但是,正如小平同志在十二届二中全会指出的,目前在思想理论战线和文艺战线上存在着精神污染的现象,右的、软弱涣散的倾向已经成为当前首先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这种右的倾向对党的思想统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危害很大。所以,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力的、正确的方式,集中力量纠正这种右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应该防止“左”的思想重新抬头,防止用“左”去反右,防止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伟大成果。
做到全党思想统一的关键,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年在延安,党内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种不正派的作风,毛泽东同志就是把整顿学风、解决主观主义的问题,当作“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严肃对待的。他指出:“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亲自给中央党校写下了“实事求是”这一光辉题词。他多次到中央党校讲课,在党的干部会议上作报告,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历史事实的对比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终于使全党各级干部都深深懂得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觉地用它指导自己的工作,使整风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搞不清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反对错误倾向就会闻“风”而动,人云亦云,表面上众口一词,统一得很,而实际结果只会把党内思想搞得更乱。我们过去已经多次吃过这方面的亏,实在应当引为鉴戒。在这次整党中,我们一定要把延安整风中实事求是的传统继承下来,是成绩就充分肯定,是问题就坚决改正,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有意隐瞒或歪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只有在这一点上坚决把全党思想统一起来,整党胜利才有可靠的保证。
同延安整风一样,这次整党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加强思想教育,着眼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通过整顿,使全党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是这次整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学好革命理论,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既是完成整党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整党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和摸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为什么也出现了精神污染现象呢?一些同志传播精神污染和一些同志接受精神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理论水平不高。不下决心把我们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清除精神污染的任务,不可能完成整党任务。邓小平同志1981年就指出:“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只有打下根底,才能真正纠正错误,包括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就是从根本上而不是从枝节上解决问题。”这是对延安整风经验的深刻总结,从党的历史上说明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延安整风一开始,中央就规定了全党同志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的有关著作,学习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的报告和党中央的文件,并成立了总学习委员会作为整风运动的领导机关,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总学习委员会主任。由于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武装,全党同志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划清界限,取得统一的认识,不是就事论事解决枝节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这次整党中,中央决定把《党员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毛泽东同志论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邓小平文选》作为学习文件,要求所有党员都要通过学习这些文件,提高对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的认识,提高对党员标准的认识,提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掌握整党及做好其他工作的理论武器。这是从根本上加强党的建设的有力措施。
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延安整风运动,曾经尖锐地批评了那种只是咬文嚼句、背诵辞句的教条主义学习方法,引导全党同志注意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学习整党文件,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学风。不仅要认真领会文件的内容,尤其要注意把握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思想建设为主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从延安整风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同志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整党面临的大量问题是思想教育问题,对思想问题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刺刀见红”的简单办法。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基础上去启发自觉,才能做到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同志。
中央确定这次整党的基本方法,是在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纠正错误,纯洁组织。这是完全正确的。积极开展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延安整风的基本经验,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形成的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同志概括说:“整风就是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要搞好党的整顿,最基本、最锐利的武器还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对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了许多极其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教育了全党。敢于并善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改掉那些不符合真理、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错误,成了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遗憾的是,在我们党夺取了全国政权成了执政党以后,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有些同志、有些党组织那里逐渐丢掉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党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动不动就把党内正常的批评和不同意见看成“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处理方法上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一套,批评成了整人的棍子,自我批评成了授人以柄的“口供”,极大地破坏了党内同志间的正常关系,使人们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望而生畏。物极必反。这种“左”的错误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随之在党内滋长起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不讲原则、不敢批评、一团和气的“老好人”。他们奉行的是“多栽花、少栽刺”,以不得罪人为立身之本的处世哲学。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开展批评很不容易,自我批评更不容易。”在一些单位,一些部门,进行批评的人往往受围攻,受批评的人反倒得到同情和保护,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没有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能进行整党吗?
要改变思想工作这种涣散软弱的情况,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首先要树立立党为公的思想,丢掉私心杂念。毛泽东同志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这些饱含无产阶级深情的言语,曾经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其次,要划清批评和棍子、“三不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界限。“左”的错误把“治病救人”的批评武器歪曲成整人、打人直至置人死地的棍子,我们要坚决纠正这种错误,绝不能在整党中和以后的工作中重蹈覆辙。但是,我们不能丢掉批评的武器,正象不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块泼出去一样。“三不主义”是指对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同志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所谓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这是针对党内斗争中“左”的错误提出来的。但“三不主义”绝不是无要求、无引导、无批评的“三无主义”。“三无主义”是一种自由主义倾向。自由主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取消思想斗争,或者只进行敷衍的、轻描淡写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这是一种“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的腐蚀剂。因此,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第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一定要端正。进行批评不能泄私愤、图报复,自我批评不能装样子、走过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团结——批评——团结”,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延安整风的经验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延安整风后期,由于康生的干扰破坏,也曾出现过“抢救运动”那样的错误,我们建国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重犯过类似的错误。这些错误都背离了上述的正确公式。现在,我们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变得聪明和成熟起来了,因而能够避免过去的错误,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发扬光大,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全党更加巩固的团结。
这次整党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目标?这是党内外群众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使我们党以具有三大作风的、思想上和政治上高度统一的、组织上高度纯洁的新面貌出现在中国革命舞台上,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打赢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条件比延安时期好得多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下,全党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十二届二中全会确定的整党方针、任务、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可以顺利解决目前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达到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伟大、光荣、正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5版()
专栏:

论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
张志斌
物资企业在经营中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是物资流通本身的客观要求。
所谓择优进货,其内容应包括择市场需要之优、择产品质量之优、择价格之优、择产品的产地和流向之优这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的。择市场需要之优是其他几项的前提。这是因为,在不了解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便购进物资,很容易造成积压。同时,在一种产品多家生产、多家经营的条件下,如果只掌握市场情况,而没有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也就无法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生产建设的物资需要。
所谓择优供应,就是要在供应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物资供应要优先保证国家计划内重点生产和建设项目的需要,对其他各方面的需要应妥善安排,对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项目则不予供应;二是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要优先保证质量好、耗能少、价格合理又有销路的产品的需要,对质次价高、耗能多、无销路或淘汰产品,要限供或不供;三是农、轻、重的关系。要优先保证农业生产、轻工市场的需要,不能以重挤农、挤轻工市场;四是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要优先保证内涵扩大再生产方面的需要,防止助长基本建设战线扩大。
物资企业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发展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物资企业在经营中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就从收购和销售这两头使那些质量不高或者没有销路的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又因在原材料等方面受到限制而不能任意生产。相反,那些质量好、有销路的短线产品却因产品优先收购,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优先得到满足而大量生产,从而使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物资企业通过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对一些不该上马的基建项目或长线产品,采取限供或不供等措施,限制其发展。对那些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如轻纺、能源、交通等,在物资方面优先安排、产品优先收购。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有利于提高物资流通的经济效益。物资流通的经济效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物资供应是否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微观方面,主要是物资企业在组织物资的购销活动中,是否实现了人、财、物的节省。实践表明,物资企业实行的“双优”,对于提高上述两方面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作用。从宏观方面来讲,物资企业通过择优进货、择优供应,促进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增产,减少不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的生产,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使比较紧缺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微观方面说,物资企业实行择优进货,能够按照经济合理的要求组织资源,从而大大减少物资的层层中转、相向运输,节约流通费用。同时,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可实现快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
第四、有利于实现库存物资结构的合理化。过去,物资企业实行统购统配,很多质量低劣、型号落后、市场无销路的产品长年积压在仓库里,为数可观的资金被占用。尽管年年讲利库,积压物资还是越来越多,库存物资结构很不合理。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物资企业的库存积压物资逐渐减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增多,库存物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按照上述内容开展物资购销活动,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是择优进货与条块封锁的矛盾。因为,实行择优进货必然要求打破地区和行业的界限,对于质次价高的产品有拒绝收购之权。然而,按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却不利于打破这种界限。二是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有时从一个地区来看,物资企业做到了择优供应,但从全局来看,供应对象不是重复建设工程就是长线产品。在目前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全面改革的条件下,处理上述矛盾,一方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克服本位主义。另一方面,要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加强计划管理,使计划安排与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物资企业要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以便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正确地处理经营中的矛盾,灵活地组织物资供应,发挥流通部门引导生产、促进生产的作用。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第
十九章 做好社会产品分配工作
第三节 做好消费资料的分配工作
在社会集体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正确分配社会产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一部分消费品是用来满足社会集体消费需要的。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集体生活的消费资料所占比重将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消费资料的分配要符合这个客观发展的趋势。当然,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个人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社会集体消费所占比重不能过大,增长速度不宜过快。这是我们分配消费资料时应当注意的,一般情况下要保证个人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满足社会集体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文教、科研、卫生、体育等事业费,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另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费、国防费和援外费等。行政费用“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国防费和援外费视国际环境的变化,可时多时少,变动不居。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职工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生活消费资料的分配要有利于工农联盟,有利于职工和农民生活的共同改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是旧社会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但是也不能使这个差别过大,更不能使它永久化,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这个差距。在分配消费资料时,一方面要照顾职工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农民生活的需要,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出问题。过去,在工业消费品的分配上,对农民照顾不够,以致城市中滞销的某些消费品,在一些农村还感奇缺,影响农民生活。今后如何保证农民所需的工业消费品,是分配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正确处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也很重要。
当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一般地说,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分配消费资料时,应当使脑力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生活资料,以保证他们应有的生活水平。
改进生活资料的分配办法
生活资料的分配办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第一,自由选购的办法。劳动者以其货币收入去商店自由地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单位和商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规律,改进工作,减少环节,使人民真正买到合适的消费品。
第二,凭证(票)限量供应办法。在粮、棉、油、布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由于产需矛盾很大,不得不实行凭证(票)限量供应。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种办法对于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凭证限量供应办法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取消这种分配方法。但是,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逐步缩小凭证供应的范围,待条件成熟后,完全取消这种分配方法。
第三,按照需要的分配办法。有些消费资料的分配,除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外,还要考虑实际需要。
本章执笔 杨圣明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9期)(五十七)


第5版()
专栏:书讯

《怎样组建企业性工业公司》出版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建立各种企业性的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是当前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加快我国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怎样组建企业性工业公司》是成都“工厂管理”杂志编辑部编辑的,辑录了三十四篇有关调查报告和理论文章,李守凡同志负责总编。
(剑平)


第5版()
专栏:书讯

《职业道德广播讲座》出版
广播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广播讲座》是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广播稿编辑而成的。
本书谈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阐述了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例子,可作借鉴参考。
(松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