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肯尼亚滨海省见闻
李红
肯尼亚滨海省的许多城市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在肯尼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滨海省省会蒙巴萨是肯尼亚第二大城,也是东非海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在一个伸入陆地的深水湾中有个13平方公里的小岛,蒙巴萨就建立在这个小岛上。有铁路、两座公路桥和两个轮渡口,把蒙巴萨与陆地联结在一起。
跨过公路桥进入市区,便有象征蒙巴萨的两座模拟的象牙门竖立在莫伊大街上,十分别致。街道两旁是银行、商店、旅馆等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游客络绎不绝。据说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30多万,每年的游客和商业来往人员却超过200万。岛的西部是工业区和现代化的柯林迪尼港口。它有18个深水泊位,其中3个用于装卸集装箱。港口的年吞吐量1981年达到850万吨,来往船只1,500多艘。陆锁国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都以柯林迪尼港为出海通道。由于运输便利,蒙巴萨的工业也相当发达。其中水泥厂、轧钢厂、车辆装配厂和炼油厂等是较大的企业。在蒙巴萨与内罗毕之间铺有输油管,可直接向内罗毕输油。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却有国际经济衰退给肯尼亚投下的阴影。出口农产品价格下跌,进口工业品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外汇储备减少。1982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20%。炼油厂设备能力年产420万吨,而前年的开工率只是65%。
蒙巴萨岛的东南部是旧城:阿拉伯式的建筑、狭窄街道上古老的铺面、桅帆船码头、约四百年历史的耶苏城堡。不难想象,过去这里曾是繁华之地。在滨海省发掘出的古代展品中,除波斯和当地的彩陶用品外,还有大量的中国瓷器,从十四世纪的陶瓷碎片、十五世纪的白底蓝花瓷盘,到十六世纪绘有天堂风光图案的瓷器。一些瓷器上写着“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双喜”字样,有的还画着康熙的像。这些都是我国同非洲早就有着密切关系的佐证。
从蒙巴萨向北行100多公里就到马林迪。这里曾发现过九世纪的中国陶瓷。历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一个大船队曾访问过马林迪。在1414年,马林迪的使者曾第一次送给我国一只长颈鹿,明朝廷以盛大的仪式接受了这只象征吉祥的动物。第二年马林迪用“从未见过的一只中国大船”又向我国送了一只长颈鹿。郑和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送回了使者并回访了马林迪。据一些资料记载,在十五世纪,马林迪大约有6,000人。当时马林迪非常繁荣,出口象牙、犀牛角,进口棉布、铜、瓷器、念珠。农产品相当丰富。国王的生活奢侈豪华。在距马林迪270公里的吉地废墟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过许多中国陶瓷碎片,其中一个十六世纪初期的白底蓝花瓷碗,绘有莲花怒放的图案。此外还有中国的铜钱。废墟中有大清真寺、宫殿、私人寺院和大量的居民住房,还有一座“中国钱铺”。据说,吉地建于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十五世纪极为兴盛,到了十七世纪才逐渐荒废。马林迪因为没有深水港,加上外族的骚扰,在十七、十八世纪也衰落了,贸易转至有天然良港的蒙巴萨。十九世纪末,马林迪的农业经济才有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林迪开始繁荣起来。新鲜的食品、印度洋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和细柔的沙滩,使该地成为肯尼亚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今天,马林迪有居民近两万,建立起现代旅馆、商店,开辟了海上国家公园,建起了海滨别墅和疗养地。除旅游业外,农业和渔业也在发展。马林迪又以新的风姿出现在东非的大海之滨。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黑非洲的花城
徐光
金沙萨是黑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花城。她那浓郁的热带色彩,幽美素雅的环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这里林木葱茏,终年长青,有茂密高大的凤凰树、芙蓉树、紫槐树、油棕树、椰树,还有抗癌植物美登木树、治疗炎症的紫油肉桂树,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果树和花树。从高空鸟瞰这9,965平方公里的全城,高楼大厦均被掩映在万绿丛中,是名副其实的花林胜境。
每年雨季到来之时(9—11月)是百花烂漫的季节,有玲珑的鸡蛋花树、殷红的三角花树、鲜红的扶桑花树、紫串花、黄串花和红串花树。凤凰树花灿然金红,被誉为“树花之冠”。那终年艳丽不衰的三角花、鸡蛋花、扶桑花、五色梅更为人们所喜爱。每日晨昏,散步树下,微风吹拂,落英缤纷,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感到身心舒畅。
这儿的人们喜爱树木花草,他们巧妙地利用空间地物,栽种着各种植物。绿化环境是他们古老的好传统。国家规定,树龄二十年以上的树木方可采伐。
这里虽没有大海,却有一条年径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的扎伊尔河,阳光下碧波粼粼,象一条宽阔的彩带装饰着这座美丽的花城。入夜,漫步河边,月色空蒙,对岸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城的串串灯光映照河水,随着水波晃动,犹如万条金蛇,令人眼花缭乱。
这儿的鸟类繁多,有小巧玲珑的小灰鸟,还有羽毛艳丽、歌喉婉转的花莺。更有那百花林中翩翩起舞的金凤蝶、豹纹蝶、木叶蝶、玉色蝴蝶……艳丽缤纷,为美丽的大自然增色不少。
这里,男女的服装也和大自然争美,尤其是妇女的服饰,妩媚多姿,绚丽多彩。她们那长长的筒裙、束腰的围裙,琳琅的首饰,乌亮、卷曲的美发……构成一幅幅完整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美的形象。
当然,更令人难忘的,是人们的美的心灵。他们善良纯朴,乐于助人,对他们所遇到的中国人都怀着亲切友好的感情。当你在周六上午“撒隆哥”(林加拉语,意为劳动)看男女老少都清扫街道时,他们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为使黑非洲的花城更加美丽而齐心努力的场面,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非洲新年风俗拾零
林琳
南部非洲祖卢族人新年那天,都聚集在广场上,排成半圆形,默默地低着头,为新年的收成祈祷。等到午夜,点燃篝火,部落首领双手捧着一个大南瓜,急忙跑来,站到人群中间,把南瓜放在头顶上,翩翩起舞。舞至最后,他猛力把南瓜掷到地上,于是全族人随着南瓜掷地的爆裂声而欢呼起舞。南瓜掷地意味着旧年已去、新年来临。仪式结束后,人们喜气洋洋地跑到田里收摘水果和蔬菜,准备庆贺新年的食品。
尼日利亚的一些部落,在除夕之夜,点燃火把,以火把为光明的象征,欢庆新年的来临。新年那天,大家都可以尽情玩乐,跳起丰富多采的民族舞蹈。嘹亮的歌声和喧腾的人群,使村寨成为欢乐的闹市。这一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可以到江河中洗澡嬉戏,谈情说爱,不受部落戒律的约束。
马达加斯加人在新年前七天内不准吃肉,直到除夕夜餐,才可以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的父母赠送鸡尾,表示对双方长者的尊重和敬爱;向兄弟姐妹和至亲好友赠送鸡腿,表示友谊深厚真挚,以此祝贺新年。
埃塞俄比亚人在除夕之夜,各带一捆干柴,大家喜气洋洋地聚集在广场中央,燃起熊熊篝火,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舞步翩跹,歌声悠扬。歌词有叙述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有表现当代美好祝愿的,也有歌颂友谊和爱情的。欢腾的歌舞活动持续很久,以至通宵达旦。
苏丹人在元旦这天,身穿节日盛装,参加唱歌、跳舞、游戏等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尽情欢乐。但元旦这天与平常不同的是:老年人跳舞,青年人唱歌。
远在公元前四千年以前,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水开始泛滥的时候定为一年之始,这一天恰巧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尼罗河便开始涨水了,因此,把这天定为
“元旦”。他们规定一年为365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太阳历,后来为罗马人所采用并加以修订,成为后来欧洲和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历的基础。居住在埃及的克鲁特人,元旦的仪礼陈设是:各家各户门口放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七、八只碟子,碟里盛着小麦、大豆、扁豆、紫苜蓿和一些植物的绿色幼芽。按当地习俗,这是丰裕的象征。


第7版()
专栏:

日本年节
华新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采用中国的阴历计年,一年中重大的节日也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大抵相仿,其中,最盛大的是阴历新年。
阴历新年前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且把环境加以美化。他们在自己的大门前扎上松树或者松枝,有的地方还把用松枝编扎的摆设移到屋里,叫做“门松”。“门松”不一定完全用松树编扎,也可以选用当地的吉庆树种如杉树、山茶树、枹树等。据说,日本人民这种扎“门松”的习俗是从中国传去的。中国的魏朝,就有在大门前扎上松柏和桃枝的习俗。魏人董勋说:大门上画桃神,扎上彩索、松柏,是为了驱逐瘟神。后来桃枝演变成为桃木板、桃符,最后又演变成春联,但是扎松柏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日本人民过阴历新年的时候,十分讲究年饭,有越岁面、年糕、杂煮等。杂煮在节日菜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杂煮是一种年糕汤,主要用年糕,再加上鱼、肉、菜等混杂相煮。这种食品的作法和用料,各个地方和各个家庭都有所不同。例如,长野县多用青菜、青芋、萝卜、蕨菜、葫芦干菜、豆腐、海带、海参、大马哈鱼干、松鱼、鲍鱼、山鸡肉和年糕等十三种。据说,这种杂煮是根据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草纲目》的药理配制的,本来叫做“保脏”,就是保养五脏的简称,后来由于独特的烹调方法又改称“杂煮”。
逢年过节,日本人民也同中国人民一样喜欢喝酒。据传说,酒的发明者是中国周朝的杜康。杜康的名字早就传到日本。直到今天,日本酿酒行业人员还把善于酿酒的人尊称为“杜康”。
在日本过节的饮料中,最著名的是屠苏酒。据日本古书记载,公元九世纪嵯峨天皇执政的时候,规定在阴历新年的宫廷宴会上,第一杯献屠苏酒,第二杯献神明白酒,第三杯献度嶂酒。由此可见,屠苏酒至少在嵯峨天皇时期就从中国传入日本了。当时,日本家家户户酿制屠苏酒,他们把细辛、防风、桔梗、花椒、干姜、肉桂、白术等十种药材配好以后,装进一个三角布袋里,吊在井中,直到阴历元旦清晨才把它取出来,然后放进最好的酒里浸泡。屠苏酒是在吃“杂煮”以前,全家共饮。饮酒也有规矩,先从家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开始,依次饮用,大家都把渣子留下。元旦过后,要把渣子投进井里,因为他们以为酒渣在井水里能起消毒作用。到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自来水事业的发展,这种风俗才逐渐消失。但是,喝屠苏酒还是一直流传到今天。
多年来,日本已经不过阴历新年了,但是他们把过去庆祝阴历新年的许多习俗都集中到了阳历新年。目前,在日本,阳历新年的假日,加上星期日,可有十天连续休假,是一年当中休假最长的节日,这同中国的春节为一年中假日最多的节日是一样的。据说,在日本某些偏僻的农村还保留一些过阴历新年的习俗,而这种传统习俗最浓厚的地方要算冲绳。(附图片)
日本人每逢元旦这天,全家欢聚,依次饮用屠苏酒,共庆佳节。


第7版()
专栏:世界影坛

群星争辉又一年
——去年几个主要电影节简介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奖
美国一年一度颁发的奥斯卡奖是西方电影界规模最大的电影奖。本届最佳影片奖授予英国片《火的战车》。它取材于一九二四年巴黎奥运会上的真人真事,描写两位青年由于刻苦锻炼和具有坚强信念而夺得了金牌。
影片《在金色的池塘上》的男女主角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该片叙述一对老年夫妇在金色的池塘边共度晚年的故事。
亨利·方达共拍过八十六部影片(左图为在《愤怒的葡萄》中)。这是他第一次得奖,得奖后不到五个月便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凯瑟琳·赫本塑造人物素有精雕细刻的特点。过去她已经得过三次最佳女演员奖。在好莱坞,四次获奖的女演员仅她一人。
《赤色分子》的导演沃伦·贝蒂获最佳导演奖。该片叙述《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美共党员、记者约翰·里德的故事。
自从奥斯卡奖设立以来,这届第一次颁发最佳化妆奖,获奖人是《美国狼人在伦敦》的化妆师里克·贝克。
第三十五届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之一,每年五月在法国的戛纳举行。
这届参加正式比赛的影片共二十二部,来自十二个国家。这些影片是从全世界当年生产的两千多部影片中选择出来的。我国以影片《阿Q正传》首次参加了这一重大电影节的正式比赛。
土耳其导演伊尔马兹·古内伊的作品《道路》,获得大奖——金棕榈奖。他是多次入狱,最后越狱而逃,来到戛纳的。这部由他从牢房中进行指导、监督而拍成的影片,描写土耳其监狱的情景和五个获准探亲的犯人离开监狱之后的遭遇。
另一部获大奖的影片是来自希腊的法国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在美国拍摄的《失踪》。《失踪》表现了一位美国人查尔斯·霍尔曼在一九七三年智利政变期间的真实遭遇,他由于偶然了解到美国卷入政变的情况而神秘地失踪了。(图为霍尔曼夫妇)
第三十二届西柏林电影节
这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于二月举行。来自二十三个国家的二十八部故事片参加了展映。此外还展映了二十部短片。我国故事片《乡情》和短片《三个和尚》参加了评选。
除了正式比赛外,电影节期间还组织了多项活动。例如有印尼、澳大利亚、中国电影一瞥,有妇女制作电影专辑以及儿童电影节等等。
西德故事片《薇罗妮卡·福斯的渴念》获得本届电影节大奖——金熊奖。中国美术片《三个和尚》获得最佳短片编剧特别奖——银熊奖。
威尼斯电影节五十周年
创立五十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从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八日举行。共放映影片一百四十七部。其中西德导演维姆·文德斯的《事情的状况》获最佳影片金狮奖;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什拍的西德影片《命令》获特别金狮奖;苏联影片《个人生活》中的主角米·乌里扬诺夫获专业艺术合作特别金狮奖;荷兰导演奥尔洛马·赛乌恩凯的《水的滋味》和意大利导演鲁奇亚诺·奥多里西奥的《肖本》并列获得最佳处女作金狮奖。该届电影节还授予十二位导演专业金狮奖。
第七届塔什干亚非拉电影节
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四日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举行了两年一次的第七届亚非拉电影节。共有八十四个国家、五个国际组织参加。八十四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其中包括电影事业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本届电影节上展出故事片七十五部,纪录片八十部。电影节不举行正式比赛,主要从各国提供的影片中挑选内容适合电影节宗旨的影片放映。电影节口号是:“为了和平、社会进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
电影节展出的影片有摩洛哥影片《阿莫克》、阿尔及利亚影片《事件》、古巴影片《边防军人》、尼加拉瓜影片《金子的另一面》、巴勒斯坦影片《从死亡中诞生的女孩》、安哥拉影片《通往星球之路》,以及萨尔瓦多爱国力量组织的影片《人民胜利了》等等。
苏联乌兹别克有关团体和创作组织给展出的优秀影片颁发了各种奖状。
第二十三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本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七月三日至十五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避暑胜地卡罗维发利举行(它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逐年轮流举行)。参加本届影展的共有四十三个国家,一百三十部影片。电影节的口号是:“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崇高关系,争取各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
影展评奖结果:电影节大奖——“水晶地球仪”奖授予苏联与墨西哥联合摄制的影片《红钟》第一部《起义的墨西哥》,它是代表墨西哥参加影展的。该片主要表现墨西哥民族英雄潘乔·维里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电影节特别奖授予保加利亚、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联合摄制、由巴西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巴尔台姆导演的影片《警告》。这部影片是为纪念保加利亚国际工人运动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诞生一百周年而拍摄的。
我国电影小组参加了本届电影节的“电影市场”活动。放映了《沙鸥》、《乡情》、《知音》、《三个和尚》、《美在运动中》等影片。
第二十届纽约电影节
纽约电影节有“电影节中的电影节”之称,不设奖也没有竞赛,只是致力于介绍各国最有名
的导演的电影和各民族的电影,并侧重介绍西欧电影。本届纽约电影节于九月二十四日到十月十日在美国林肯中心举行。上映影片大多选自戛纳电影节,如意大利影片《圣洛伦索之夜》等。
(中国影协外研室供稿)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