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生命的价值
——记同血癌斗争十二年的军医王冀永
本报记者 丛林中 鲁南 通讯员 简五一
1
一个年轻的生命正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
十二年前。北京部队总医院。血液科病房。第七个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每立方毫米释放出的十万不成熟的巨额白细胞,正在无声地败坏他奔流不息的血液。那鲜红的血液,就是他的生命呵!他象从正在奔跑着的马上摔下来了。震惊、恐惧、绝望。难道他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么?
他才二十七岁,人生的道路还长着哩,可是忽然之间身陷绝境,脚下横着的是黑洞洞的深渊!他是个医生,知道白血病给生命的期限。是的,不必欺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会很长了。王冀永第一次感到,生活原来这样使人眷恋。他走过无数次的街道,仿佛过去都没有仔细看过。周围安详、欢乐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同他们结识。还有多少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呵!难道就这样的去了?为什么昨天没有注意到呢,白杨树的叶子已经枯黄了,风过去,飘飘摇摇地落下。我的生命也象这落叶,很快就要委于泥土;它们明年还会绿满枝头,获得又一次生命,我却不会了。
第一个“慢粒”病友被抬走了……
月光照在雪白的床单上,眼泪顺着脸颊流到枕头上。是的,他还不够坚强,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打击,他在死亡面前徬徨了。他多么挂念着母亲呵,临行前他瞒着她,说是送几个病号到北京看病去。她经不起这样的打击,妈妈已经六十岁了,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妈妈来了。怎么对妈妈说呢?望着那一头日渐稀疏的白发,冀永心一沉,忍不住哭泣起来:“妈,你白养我这么大了……”
妈妈给他擦眼泪,声调很刚强:“冀永,你怎么能说这种话?你是个共产党员,大学刚毕业,这么年轻,就想倒下去?!”
冀永抬起头吃惊地望着妈妈,妈妈的脸色很严肃。
“你哭什么,你的病再严重,妈也不怕。方才医生告诉我,有一位得“慢粒”的教授,活到六十多岁,现在还出国呢!你怎么就想得这样窄!”
第三个“慢粒”病友被抬走了……
妈妈把儿子接到招待所去吃饺子。冀永就喜欢吃饺子。饭后母子二人躺在床上休息,谁也睡不着。
妈妈:“一会儿回医院换一双干净胶鞋”。
儿子:“别换了,都给弟弟留着吧。”
妈妈:“净说傻话!”
儿子:“我这种病时间长不了……”
妈妈悄悄揩掉眼泪,这个三八年入党的党员,当年的县妇联主任,不愿意在儿子面前表现出软弱。时光过去了快三十年,她还清楚地记得,冀永生在冀西一个黄土坡上,离敌人只有30里。生下50天,通讯员背着过封锁线,就象《啊,摇篮》中所描写的那样。这些,难道冀永都忘了?在艰难中出生的人不应该这样软弱。
“你爸爸也是癌症死的,临死前还要来地图看。”
冀永记得。国庆十周年前夕,在天津。爸爸是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不放心节日警卫工作。
妈妈坐起来了:“人总要一死,妈不怕死,九死一生,妈也过来了。你这样年轻,不是想到死,应该想到活下去。党把你培养这么大,你还没做出什么贡献哪!”
王冀永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
人呵,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王冀永的血像降到三万,可是,第六位“慢粒”病友,又被抬走了……
死神是何等无情,冀永放声痛哭。他们曾经共同向血癌作过斗争;他们一起散步,谈心;他给病友朗读过小说,模拟各种人物,使病房里充满了笑声。他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名言,“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是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活着就要奋斗。哪怕这生命还有一天,也应该过得有意义。在刑场上,在扑向敌人碉堡的瞬间,一分钟生命也能爆出耀眼的光芒,谁能说那一分钟就没有价值呢?这样想,他感到一种振奋,增加了一分宽慰。他强烈地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生活中多留下一些印迹。他会画画,主动要求编写科里的黑板报。他会写美术字,正赶上病房重新粉刷墙壁,他精心设计一种字体,把一个个病床号码印到墙上去。他帮助医生抄写病案,觉得自己仍旧是一个医生。他在寻找生命存在的形式。
“让‘慢粒’见鬼去吧!我要生活。”王冀永内心不屈地呼唤着。
第七个血癌患者没有被击败。他带着仍旧时刻威胁着生命的“慢粒”,也带着重生的希望,走出病房,走向生活。
2
生活和从前一样热情接纳了他,而他却要重新思考一切。
他的第一个感受是,他在人们的眼中发生了“变形”: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生气勃勃的王冀永,而是一个癌症患者。过去遇到劳动,公差,搬家具,人们总是说:“王冀永算一个!”现在,他变成一个被照顾的对象,从一个正常人进入老弱病残的“另册”。他象一颗被甩出轨道的行星,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他需要为自己寻求一个新的座标。
他希望人们逐渐忘记他的病,忘记他是一个病人。他悄悄地拒绝人们给予他的特殊照顾。难道就不能恢复从前那个生气勃勃的王冀永了吗?领导规定他可以不参加医院的集体活动,不遵守院作息时间。可他不。他参加一切活动,象过去一样和同志们打球,开会,有说有笑。他当护训队长,还给学员往邮局送信。护训队地处偏僻,邮路不通,他每天送三次,星期天也送。他甚至还为全院组织了两台晚会,从节目排练一直到服装道具、舞台监督,一手包揽,他自己还登台演出一个相声。那天他刚一出场,台下三岁的儿子宁宁,一下子认出了他,高声叫道:爸爸,我爸爸!他吃了一惊,全场观众却发出一阵欣慰和赞叹的笑声。
他变得比过去性急。他不能不急,谁也不能保证他活到哪一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面对一个个病友的逝去,他曾经痛感生命的短促。回首二十七年,岁月过得太匆忙,大飘忽了,荒废嬉戏了许多光阴,以为还有许多的明天。太不懂得珍惜了。假如上天再赐给他一次生命,他绝不会象前二十七年那样生活了。他要快节奏的生活。他总是想:现在,我能干点什么呢?
十二年中,他变换了3次工作:临床医生,护训队长,营养军医。每换一个岗位,他都渴望着做出成绩。决不要愁眉苦脸,整日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昂扬,要发奋,要有声有色。十年窝窝囊囊,不如一年壮怀激烈。王冀永十年奋斗,个人业务考核98分,名列前茅;护训队学员成绩总评全部优良以上;在军区营养学习班结业,他成绩第一。谁能说身患癌症就一定日薄西山,失魂落魄,无所作为呢?王冀永夺得了生活的主动权。
当临床医生,他处于协助地位,可有可无,但是他尽心尽力。管病房之外,还练习针灸,钻研超声波理论,每天往返十几里去找一位名家拜师求教。
当护训队长,可以做甩手掌柜,百事不问,但他全力以赴。王队长在学员中以严格著称,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不含糊。自己也象个队长的样子,出操站在排头,集合他先到,天天步伐整齐,歌声嘹亮。教员缺课他既作队长又当教员,一年代课270小时,平均每天一课。即使血像升高,额头出汗,手指发抖,他也坚持走上讲台,讲完45分钟。连学员们都心疼地盼望着:快点下课吧,队长病了!麦收时节,他不顾院领导的劝阻,率队上阵,最长一天干过17个小时,回到家里头晕眼花,骨头象散了架,歪在沙发上睡着了。那一夜是母亲和爱人把他抬到床上去的。爱人流了泪,母亲不作声,她心疼自己的儿子,担心他有病变,但是也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她所希望的刚强。
营养医生在医院里被一些人目为闲差,王冀永上任以后,力图改革,自找麻烦。他亲自到市场上去调查不同季度的供应情况,下到科里了解特食病人的病情、胃口、嗜好,到营养室一年多,营养治疗食品从18种增加到36种。为了使肾炎病人严格做到每餐只吃一克盐,他用天平一克克称好分量,象包药一样包成包,备炊事员取用。为了能找到适合尿毒症病人吃的去掉植物蛋白的粮食,他和护士跑遍全城,终于在一家糖厂找到了一种麦淀粉。多么平凡的琐事!多么可贵的精神!对于一个有献身精神的人来说,世界上是没有所谓轻闲工作的。
为什么王冀永能以一个重病之躯,不顾死亡的威胁而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王冀永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他说:“这得‘感谢’我的病。”这当然是一句玩笑,他指的是他生命途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他对记者说:“你们知道,我是高干子弟,将军的后代,自来红,二十七岁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了不起,凡事想得很高,好高骛远,把未来、前途都想得好得不行。理想是什么?革命嘛,接班嘛,好象一考上大学,入了党,我就接了班了。说实话,很少想到做具体普通的工作,做艰苦的工作,瞧不起凡人小事。小时候淘气打架,一念书就头疼,长大了想当电影演员,不想付出艰苦劳动,企望走一条轻松的路,而功成名就。这场病不但使我的血液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使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要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若是从前,什么临床医生,护训队,营养室,我可能一概瞧不起,也不知自己有多大本事。病后,这一切都让魔鬼一扫而光了。现在,只要我能作事情,我的生命还有价值,就比什么都使我高兴。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十几年过去了,我这才体会到,所谓前途、理想、事业、人生幸福,都在每一项普普通通的工作中间。”
王冀永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座标。
3
难道王冀永心中只有工作,就不想到自己的病吗?当然不是。他不但重视而且十分严格地对待自己的病,十二年来从未漏服过药,定期检查,经常化验,有了其它疾病马上治疗。为了稳定情绪,不使之大起大伏,他规定自己不看悲伤的文艺作品和电影。他懂得,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对癌症的加剧或减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为了他人的幸福,他曾经数次打破过这个规定。他多次应邀到总医院专门给白血病患者讲述自己同疾病作斗争的经历,回忆当年曾经怀着怎样的悲伤想告别人世,每讲一次都激动得流泪,仿佛重新经历一场沉重的打击。但是,为了能使更多的病友从这种沉重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甘愿忍受情绪上的巨大刺激,有求必应。
人毕竟不能光为了自己而活着,热爱他人,热爱生活,也如同热爱自己平凡的工作一样,是王冀永生命的重要支柱。为了他人的生命和幸福,他曾经冒过多次风险。
深夜,数九寒冬,急促的敲门声。一位老大娘神色惊慌地哭着说:“快救救我女儿吧,她喝了滴滴畏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使王冀永立刻拔脚便走。血癌病人最怕感冒,偶染风寒,能引起白血球急剧增高。妻子迟疑地说:“风太大了……”“救人要紧!”王冀永夺门而出。赶到病人家里,那姑娘已经昏迷不醒。人工呼吸,无效。送医院,没有车。正急时,过来一辆拖拉机,王冀永抱着病人上了车,直奔医院。风寒刺骨,他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着病人,自己却冻得全身发抖。这一夜连续抢救五小时,等病人脱离危险,已经天亮了。母亲和妻子揪着心等到天明。
谁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是如果为了保全自己而见死不救,那样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呢?母亲和妻子理解他,虽然背地里也不知流过多少眼泪,而心里更加珍爱自己的亲人。王冀永学超声波的时候是为了医治偏瘫病人,要配合针灸,效果才好。有几个穴位他总是掌握不好,回到家关起门来偷偷在身上练针。白血病血液中各种比例都处于不正常状态,破皮见血是不好的。妻子破门而入,一见冀永腿上胳膊上都扎着明晃晃的银针,急了:“你不要命了!”抢上去就要拔针。王冀永连忙护住针说:“我有病你心疼,别人的病也得有人心疼。我是个医生,若是能多治好几个病人,我的生命不是也延长了么!”
泪水刷地从妻子眼中滚落下来。她卷起裤腿哽咽着说:“那就在我身上练吧!”
各种不同的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讲述王冀永。一位老红军突发重感冒,很有危险,急需注射一种名贵的针剂转移因子,而又四处买不到,王冀永闻讯即刻把自己仅存的一支“保命药”,送到老红军手里。炊事员说,病号要吃西红柿,上哪去找?王冀永马上回家拿来爱人做的西红柿酱,一古脑儿倒在菜锅里。管理员讲,有一次院里给职工分土豆,在最后两堆土豆中,王冀永拣一堆个头都很小的土豆,而把大个的留给一位丈夫在外地,带着孩子过日子的护士。区区小事,很动人心。这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千百次遇到过的吗?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堆土豆都要把好的归于自己的人,怎么去想象他面对生死关头呢!
王冀永从戴红领巾的时候,就知道自私是可耻的。他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长大的。如今,即使癌症在身,他仍旧时刻想着他人。今年7月王冀永外出开会,列车驰出保定站,上来一位老大娘。王冀永把大娘扶到自己的座位上,挺着虚弱的身子站在旁边陪大娘聊天。车厢里蒸笼似的,王冀永感到一阵阵恶心。车过良乡,大娘发现他脸色不好,一再说:“孩子,该你坐下歇歇啦。”他总是回答:“大娘年纪大,得坐着。我年轻。”她妹妹说,这是常事。去年在北京和妹妹一起乘电车,第二站他起身把座让给别人,妹妹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到下一站,他又把座位让给别人。为此,二五二医院作出一条“特别规定”:王冀永外出乘车,不准让座,如有同行人员,要严格监督。遇到出差,可乘软座、软卧。
4
王冀永的精神是难得的。二五二医院对王冀永的照顾也是难得的。这个集体在各方面关怀着他。在北京住院期间,医院六位主要领导人去看他。回院之后,除工作上做出妥善安排之外,领导上还派人四处奔波购买转移因子,为他备用。生病了没有病床,科里腾出办公室让他住院。院领导给他调剂一部分细粮,他不接受,又命令他在营养灶吃饭。他工作误了吃饭,炊事员一次次为他温热;他自己说,到营养室以后,没吃过一次凉饭。化验医生定期定时找上门去叫他化验。许许多多的同志不断到他家看望,帮助他刷房子,买粮买菜买煤。王冀永把爱和温暖给予别人,又从集体中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
生活着,是多么好呵!
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他有一个始终默默给他力量的母亲。那力量好象永远无穷无尽。他有一个温存的妻子,她是在他得了癌症之后才和他结婚的。她不怕。王冀永说她给了他半个生命。他们有一个儿子,七岁了。王冀永整天和妻子嘟囔着,儿子长大要他干这个,干那个。他还有许多朋友和师长,他们各自以其刚强、信念、热情,给他的生命贯注勇气和力量。他做学生的时候是个性格开朗,心灵手巧,兴趣广泛的人,吹拉弹唱,打球照像,样样能干。他还喜欢说相声,崇拜卓别林,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的欢乐。现在,他才觉得,欢乐是这样真实。自从他真正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以后,一个人到底能生存多久已经不是顶顶重要的了。他抓紧一切时间创造生活,也享受自己的创造。他学作木工,业余时做音箱,做沙发,把家里的陈旧写字台、双人床、大衣柜全部用塑料贴面贴起来,然后幸福的欣赏自己的作品,欣赏这个焕然一新的家。他养花,养小兔子,四处张罗着给人介绍对象,又跟一个老艺人学画人像。连师傅都说,没见过象冀永那样专心好学的人。妻子在刻字社工作,他又想学刻字,虽然谈不上什么金石之学,能领悟一种艺术,也是生命的一种营养。伙房老师傅会刻萝卜花,他又心动了,治了刀具,跃跃欲试,那用“心里美”刻出的牡丹、玫瑰,泡在水里,有多鲜亮……。
5
生命对于王冀永不再是深秋的枯叶,它在王冀永对事业、对他人、对生活的热爱之中重新得到复苏。多少个春秋过去了,白杨叶子落了,又新生出来,碧油油,绿沉沉,挂着清晨的露珠。三十九岁的王冀永仿佛比二十七岁时更年轻了,他对明天重新生出了希望。他明年想协助管理员搞一个考核标准,使炊事员能按着厨师等级,逐一晋升,让大家有个奔头。他还想写两本书:一本是食堂大锅菜营养菜谱,一本是大锅饭主食花样。这个设想不够伟大是吗?既然全国有这样多的医院,这样多的食堂,研究一下如何把饭菜做好,怎样做,能做多少种,使更多的人吃得满意,这决不能说不是一种贡献。
是的,王冀永没有做一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说出一句豪言壮语。他是平凡的,朴实的,但这也正是他的成熟之处。伟大的东西,都在平凡之中。让我们祝愿王冀永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中继续开拓自己新的生活吧。生命,只有在亿万人民的事业中才是常青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