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新春寄语

文化部长朱穆之对本报记者说:
改革,才能开创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新年前夕,我们访问了文化部长朱穆之同志,请他谈谈对来年文艺工作的展望。
朱穆之说: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有新气象、新成就、新贡献,给伟大的事业增加新光彩。这也就是文艺工作的奋斗目标。
他告诉记者,一九八三年要在继续认真抓好对十二大文件的学习的基础上,抓好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文化事业的经营管理,尤其要打好机构和体制改革这一硬仗。
他说:改革体制对文艺工作来说,也是一场革命。农业已经一马当先,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事业等也都在紧紧跟上,相比之下,文艺系统的改革工作落后了,空气沉闷,行动迟缓。我们应该象胡耀邦同志指出的,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更大胆一些,要敢于冲破过去的模式和框框。
他说,目前全国从事文艺事业的专业职工是百万大军,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电影、艺术表演和出版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迫切需要改革。他着重谈了艺术表演团体的问题。全国从中央到县,都有艺术表演团体,共有3,400多个、23万多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淤积着许多不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员;“大锅饭”“铁饭碗”,使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束缚;经费紧张;收入微薄;苦乐不均,矛盾重重;包袱越背越重,路子越走越窄。
朱穆之说,难道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就是这样办吗?他认为,文艺工作的机构、体制已到了非大改不可的地步,否则谈不到开创什么新局面。他谈到了改革文艺事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他说:
首先,改革要考虑到文艺工作的特点。文艺工作是精神生产,远远比物质生产复杂得多。同时文艺工作以个体劳动为基础,比如画画,必须是个人挥毫,而不能几个人同握一支笔。又如演戏,虽然是集体艺术,但仍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当某个演员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其它人是无法帮他演唱的。因此,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应该有更大的自主权。它的劳动组织形式应当随艺术劳动的特点多种多样,比较灵活,而不应当硬性规定划一的或固定的框框。
其次,改革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限,物质条件较差,人民生活水平偏低。因此,一般演出团体的规模不宜很大,否则就难以活动。
第三,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党的政策。我们的文艺是思想教育的工具,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我们要考虑经济核算和扩大再生产,但占据首位的是进行思想教育。改革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双百方针就是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的方针,体制改革也要贯彻这个方针。比如不同的流派应该允许各自组合,这样就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艺术发展。
朱穆之说:农业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一般也适合于文化艺术事业,就是要实行责任制,联产承包。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这应该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劳动者以充分的自主权,把劳动者的利益与生产成果联系起来,它将象对农民一样,充分调动起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将有利于克服上述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平均主义等问题。
对沈阳张桂兰剧团、北京京剧院一团等文艺团体已经实行分队承包的试验,朱穆之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这些改革已显示出许多优点。一是队伍精干,演员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二是群众多看了戏,三是国家补贴少了,集体和个人收入多了,四是有才能的演员演出多、实践多,艺术可以得到发展,青年演员得到锻炼,成长迅速。比如有位青年演员,过去只在武打队里翻跟斗,采取承包制后,得到实践机会,迅速成长,承担起了主要演员角色。现在有的著名演员一年演不上几场戏,绝大多数同志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但是没有实践的机会,也很难有发展的可能。这是最大的浪费。另外文艺工作者平均生活水平低,好多挑大梁的中青年演员工资很少。搞各种补贴,问题复杂,引起许多矛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他说,那种认为这些改革是回到旧戏班子的看法是错误的。在改革中出现一些新矛盾是很自然的,应该重视,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这些问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
在体制改革方面,朱穆之还提出文艺事业的一些部分也可以走专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比如舞台美工,可不可以独立出来,与一些剧团订立合同,负责舞台装置。这样不必每个表演团体配备一套人马。
改革中的一个难题是,精简的人员如何安排。朱穆之说:安置精简人员是件复杂的工作,但不能因为复杂、难办,就不去改革机构和体制。退休、离休工作应该坚决做好,适合其他工作的同志应该安排到适当岗位去。有的可以进行学习。某些虽不适合登台,但有表演艺术才能和经验的同志,可以组织起来从事艺术辅导工作。现在无论工厂、农村、学校都迫切希望开展文艺活动,但是缺少辅导力量。地方的一些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也想请辅导人员帮助提高,退出舞台的一些同志就可以承担这种责任。
朱穆之最后说:文艺事业的改革工作落后了。在新的一年里必须急起直追。但不能莽撞、简单化,要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形式多种多样,不能一刀切,要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随着改革,要定出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必须坚持,各种束缚生产力的框框套套必须冲破。


第4版()
专栏:访问记

记老战士书法家武中奇
贾靖宏 蒋德钊
武中奇书法展览最近在北京展出后,受到首都书画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武中奇同志是一位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家。他今年75岁,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参与领导了山东徂徕山起义,长期驰骋疆场,转战南北,一手持枪,一手握笔,为革命立下了功劳,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这次在京展出的有武中奇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篆刻品近二百件,其中包括各体书法立轴、手卷、拓片、竹木挂屏、印章、砚刻等,内容丰富,别开生面。他的书作不论是擘窠巨书还是蝇头小楷,莫不写得俊挺刚健、飞逸潇洒,特别是行草,常常是笔势连绵、遒劲雄浑,颇具龙腾虎跃之势。他的篆刻作品也很有特色,如为周恩来同志的诗句治印一套,古朴淳雅、气势大方,显示了他在金石上的功力。
武老出身贫寒,自幼酷爱书法,常以青麻做笔,方砖当纸,清水代墨,苦练不辍。十七八岁即能为人书写楹联,纵横挥洒,气度不凡。参加革命后,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还是遭受迫害身陷囹圄,都不忘研练书法。没有纸笔就以棒划地,或以抹布代笔。他治学的方法是,以楷书垫底,转而力学行草,然后跳出来,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创出自己的风格。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江苏滨海解放区党政领导决定为抗日烈士建一纪念碑,当时请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秀才写碑文,但秀才的字非常拘谨,难以表达人民对烈士的革命情感。武中奇同志受萧华同志之托,用苎麻扎成的大笔,一挥而就。此碑建成后,连那位自以为能书善写的老秀才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新四军里真有能人!”
武老不仅书法艺术上很有造诣,而且有着一个革命战士高尚的精神和情怀。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战争年代,为了宣传民族英雄、纪念死难烈士,他多次受组织之托,为鲁中和江苏赣榆一带的抗日烈士碑、墓和民族英雄纪念塔题字。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他还利用手中的毛笔和刻刀,结交社会名流,开明绅士,积极扩大党的影响,为建立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不少工作。上海解放后,武中奇同志受陈毅市长之托,为新生的人民政权书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第一块牌子。他平日所书内容除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作外,还有诸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历代名作。他还提倡书法要深入群众,为现实生活和四化服务。是他发起为农民写对联,也是在他的倡导下,南京市大街两旁店铺招牌的面目焕然一新,使书法艺术为美化市容增色添彩,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武老现在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热情爽朗。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书法艺术,他热心启掖后人,帮助青年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近年来,武老还有志于中国书法和文字方面的著述工作,他经常以战斗到老,学习到老自勉。


第4版()
专栏:听乐札记

《古曲新生》听后感
北京大学教授 王力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被邀去听全总文工团歌舞团、全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和北京电影乐团联合主办的《古曲新生》演奏会。我听了歌曲《苏武思君》、《大阳关》、《暗香》、《秋风诗》、《凤凰台上忆吹箫》、《浪淘沙》、《胡笳十八拍》、《木兰辞》、《八声甘州》,又听了古琴独奏《广陵散》、箜篌独奏《思凡》、筝独奏《将军令》、《渔舟唱晚》。我被美妙的乐曲、宛转的歌喉迷住了。过去我也曾在某些文娱晚会上听过古琴独奏、古筝独奏,但是没有这次这样悦耳。箜篌我不但没有听过,而且没有见过,这次可大开眼界了。至于古典歌曲,过去我也很少听见过。我对姜白石的词曲《暗香》,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虽看过姜白石的曲谱,我没有听见演奏过。这次却偿了我的心愿。总之,这次我真是饱耳福了。
因此我有一种感想:我国有这样美妙的古典音乐,应该发扬光大。不要数典忘祖,以为一切都是西洋的好。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洋为中用,我本人就是西洋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我只是说,我国古典音乐应同样受到尊重,不应厚此薄彼。这是我听了《古曲新生》后的一点体会。


第4版()
专栏:文化动态

电视剧《吉庆有余》今天播出
中央电视台根据农村干部、社员群众的建议,最近,已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吉庆有余》改编成电视剧,在元旦期间播出。
《吉庆有余》是描写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好形势的生活喜剧。中央电视台《吉庆有余》剧组,为了使农民看得更真实、更亲切,采用实景拍摄代替剧场转播录象,在演员的装束上也尽量接近生活中农民的打扮,使这出话剧更加生活化。剧中人全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担任。 (潘欣欣)


第4版()
专栏:文化动态

赵青等送舞下厂下乡
中国歌剧舞剧院最近组织了以舞蹈艺术家赵青为主演的短小精悍的舞蹈工作队,下厂、下乡演出,庆祝元旦佳节。
在北京南苑,赵青等演员为工人演出了《长绸舞》等节目。今年元旦期间他们将在北京海淀区为农民和各高等院校知识分子举行《赵青舞蹈作品晚会》。 (孟皋卿)


第4版()
专栏:文化动态

中青年电影导演座谈会在京召开
《文艺报》编辑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最近联合召开了中青年电影导演创作座谈会。老中青导演、编剧、评论工作者40多人共济一堂,总结了去年中青年导演的部分创作,探讨了如何提高电影质量的问题。到会的中青年导演较客观地分析了自己的探索与不足。
文艺界领导同志夏衍、陈荒煤、冯牧、丁峤、石方禹等到会讲话。 (婴子)


第4版()
专栏:文化动态

全国群艺馆长讲习会在京举行
文化部群众文化局最近在京召开全国群众艺术馆馆长讲习会。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区相继恢复和建立了群众艺术馆,辅导基层的群众艺术工作;搜集整理、改革推广民间文学艺术;编辑出版多种文艺报刊和业务学习资料。这次讲习会由部分老馆长将各地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提炼,编成讲稿,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锦 华)


第4版()
专栏:

美丽动人的《人参娃娃》
李蓬荻
冰魔王把阳春仙子封冻在冰钟里,使得春天不能降临人间,人们处于饥寒交迫的苦难之中。这时,生长了千年的人参娃娃,为了解除人间的苦难,历尽艰险,寻找一颗滚烫的心,终于敲开冰钟,战胜冰魔王。人参娃娃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出自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向来为群众所喜闻乐道。辽宁儿童剧院的同志们把它改编成六场童话剧《人参娃娃》(编剧王纪厚、刘喜廷),小观众们很喜欢这个戏,成人们看了,也认为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认为童话剧《人参娃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
一是故事美。春天是美丽的,但是春天来之不易,它是斗败了冷酷的严冬才得到来的。《人参娃娃》把这场斗争,幻想成人、妖、神的矛盾冲突,又用拟人化的浪漫主义手法编成曲折传奇的剧情,既有童话色彩,又有儿童情趣。而且充分显示了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使剧本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二是人物美。主人公人参娃娃,象个杨柳青年画中的胖娃娃,有作为人参的自然属性,又有作为娃娃的人性、童心和个性,既聪敏美丽、天真活泼,又机灵、调皮,十分逗人喜爱。而他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使人肃然起敬。还有亮哥和树根爷爷、火石兄弟、山泉姐妹等,也都有美好的心灵。
三是形式美。从人物造型、服装设计到舞台布景、灯光变化,显得和谐匀称,很有意境。舞蹈身段和音乐旋律,既有民族的、地方的特色,又吸收一些外来的东西,比较合乎生活依据、人物性格和剧情要求。(附图片)
《人参娃娃》剧照 效伟摄


第4版()
专栏:文艺新书

△《石挥谈艺录》由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一元三角)。石挥是我国影剧界的著名艺术家。本书是他一生的著述和译作的结集,其中有不少独特的艺术见解和经验体会。黄佐临为本书作序,书末附录有两篇回忆和介绍石挥表演艺术的文章和《石挥话剧电影活动年表》。 (席边)
△《中国电影家列传》(第一、二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已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录了老一辈电影家共九十四人的传记,其中有夏衍、田汉、阳翰笙、蔡楚生、沈浮、阮玲玉、陈波儿、白杨、赵丹、于伶、蓝马、舒绣文、周璇、陈荒煤、袁文殊等。 (晓章)
△《儿童文学概论》(浦漫汀、蒋风等著)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定价二元三角五分)。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理论专著。全书三十七万余字,分为“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中国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等部分。
(李义兴)


第4版()
专栏:知识角

芦笙和芦笙舞
林琳 文  傅旭 图
芦笙是苗族男女老少都爱吹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芦笙舞是苗族同胞都爱跳的一种群众性的民族传统舞蹈。当“秋社”节来临,巍峨峻峭的苗山上,到处响起了雄壮有力、优美动听的芦笙合奏曲,整个苗寨都沉浸在芦笙的美妙旋律里,从“秋社”节开始,苗族进入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极盛时期。
芦笙又叫芦管。一般的芦管由六根白竹(又叫芦笙竹)筒组成。在六根竹筒中,两根作母音管成为一组,其余四根作子音管又成为一组(母音为主音,子音为配音)。芦笙共分十二种音本,每种音本发出音调的高低不同,分为低、中音。
芦笙舞又称为“踩芦笙”,或叫芦笙踩堂舞。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个小广场作芦笙坪,是集体跳芦笙舞的场所。芦笙坪的中央竖立着一根雕刻或绘画着凤凰金鸡的“Ψ”形芦笙柱,人们围绕着这根芦笙柱翩翩起舞。舞蹈的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群众围成一个大圆圈,主要由两个芦笙队在圆圈中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有的地方全由舞者围成圆圈,由两人或数人吹芦笙领舞,其余的舞者跟随着领舞者的动作变化而变化;有些是边吹奏芦笙,边做快速左右摇摆、旋转、矮步、倒立等一系列技巧动作,甚至要在原地旋转三百六十度。舞者必须双手紧捧芦笙,吹奏出悠扬的乐曲,乐曲的曲调要求明快开朗,节奏鲜明,要和舞蹈动作很好地协调。芦笙舞蹈有优美的身段、轻盈的步法、灵活的动作和复杂的变化。在表演的过程中,手、脚、腰、眼和脸部的表情以至整个身子每个部位的变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舞蹈的动、静、徐、疾,都应与曲调相适应,运用曲调的抑、扬、顿、挫,表现舞者的情绪。
(附图片)


第4版()
专栏:剧评

新奇的《3+2×5=?》
卢士濂
低年级儿童也要看戏,可是,他们年龄小,好动,坐不住,喜欢形象图片的直观教育,台词说多了,孩子们没有耐心听。四川省内江地区文工团根据低年级儿童这些特点,创作、演出了儿童歌舞剧《3+2×5=?》(编剧廖登敏),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贪玩、粗心的小陶,碰上一道数学题,难住了,又不肯动脑筋,结果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孩子中间是很多的。剧作者把它编成了戏,艺术手法运用卡通片形式,新颖有趣,简单明了,适应了年幼儿童的艺术趣味。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数字和符号都拟人化了,它们又歌又舞,十分活泼,音乐结构也很简单,跟整个演出的形式、风格相统一。拟人化的数字和符号,对粗心大意的小陶一会儿故意逗弄,一会儿真心诱导,最后演算对了,小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儿童剧要重视小观众的年龄,要“因人写戏”、“因材写戏”,创造出“别有童天”来。这样的戏,可以由专业剧团在剧场里演,也可以到学校里去演,而且最好由孩子们自己来演。(附图片)
《3+2×5=?》剧照
效 伟摄


第4版()
专栏:

活跃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舒同


第4版()
专栏:

夏河浪山节
叶浅予 画
袁鹰 诗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牧民们,每年夏天要过一次“浪山节”,欢舞达旦,庆贺丰收。
东风吹散阴霾去,
高原夜放花千树。
倩影舞翩跹,
心田涌喜泉。
团?天上月,
共庆浪山节。
弦索颂春华,
举头迎早霞。
〔调寄菩萨蛮〕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