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马六甲海峡眺望
杨木
海风携带朝雾,吹拂我的衣襟;白浪卷起沙粒,拍击古老的堤岸。展目眺望,曾在我儿时梦境中隐现的马六甲海峡啊,现在却在我面前闪动了。
长800公里、最窄处40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涵着深25米至113米的海水,从东南向西北滔滔流去,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就从这里经过。记得当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位马来亚华侨就向我讲述过三保太监下西洋到达马六甲的故事,以及遥远的马六甲的奇风异俗。我望着远处海面上的几个岛屿,好象看到这位友好使者当年率领二万七千多名水手,乘坐62艘“宝船”,飞速行驶,破浪而来。那时,扼海峡要冲的马六甲作为马来王国的重要港口,还只是一个小村镇。这位中国使节给马六甲带来了友谊、文化和商品,撒下了中马人民友好的种籽。中国的建筑艺术、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就在这里生根,并与马来文化相融合,成为这个国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我在街上看到的不正是这样吗?马来西亚的古老清真寺与中国寺庙并立,广东的蠔煎与清真的羊肉串同在一个食摊贩卖,马来语与福建话同时飞进耳穴……但是,最能象征中马人民友谊的莫过于“宝山亭”、“中国山”和青云亭了。自然的美加上闪耀着珍珠般光彩的动人故事,使这些古朴的所在披上一层奇幻的轻纱。
“宝山亭”就是三保公庙,位于马六甲市南面。这座大门不算奇伟的庙宇,却寄托着马六甲人民数百年的怀念及四方游客的崇敬。庙门右侧一棵硕大的热带乔木掩映着门匾上“宝山亭”三个金灿灿的大字。飞檐上的彩龙戏珠瓷塑与黄瓦、红柱、白墙相配,据说这是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的情景。中堂深处供着润颜白髯、金冠黑靴、战袍飘飘的三保公泥塑坐像。守庙老人告诉我,郑和首次到马六甲只有35岁,但最后一次来时已是年逾花甲了。为了纪念他的辛劳,当地居民决定塑他的老年像。
相传郑和在马六甲时常饮此庙右旁的井水。历代人民把此井视为宝井,并在宝井旁建筑“宝山亭”。这个宝井历经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兵祸,人民奋勇保护,筑以高约4米的护井围墙。我信步来到宝井旁,令人惊奇的是有着五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古井依然泉水清澈,在一米多深的井水中沉积了许多铜钱。游人告诉我,三保公曾饮此水而不忘马六甲,多次来访。后人就认为饮水者必思源,远航者饮此井水定会平安归来,于是演变为饮水保平安的迷信。后来,因求饮的人太多了,当局把井用钢丝网封住,人们便以投铜币代替饮水。导游的木牌上写道,此井正名为“苏丹井”,俗称“三保公井”。
说起“苏丹井”,又引起另一段故事。十五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皇帝把他的女儿嫁给当时马六甲苏丹曼斯·沙。中国公主带着500侍女和大批珍宝乘船而来。苏丹划出马六甲一块65公顷的山地赐给中国公主构筑宫殿,并把那座山命名为“中国山”,把山旁的宝井赐称“苏丹井”。“中国山”上的宫殿遗迹已湮没无存。
我走向青云亭。青云亭(见左图),当地人叫观音堂,坐落于市西南一条陋巷深处。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这座精美庵堂居然保存完好,雕梁画栋,黑漆为底,泛着金红毫光。观音、海瑞木雕,形象生动,似刚浮海而来。一位当向导的老尼对我说:“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全部木结构。马来西亚楠木和中国艺术相结合,真是友谊的杰作。几百年来,帝国主义在马六甲反复争夺,要完整地保存这庵堂,多么不容易啊!”
老尼的叹息勾起我对那段苦难历史的回忆。
从1511年至1963年,马六甲这个战略要地曾先后遭受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的统治。四百五十二年的凄风苦雨在马六甲土地上留下创痕斑斑,而曾经耀武扬威于当年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者的遗址仍存。那一色粉红砖墙的钟楼和古老楼房是十七、十八世纪曾在马六甲不可一世的荷兰统治者的衙门,那建于1904年的维多利亚喷水池是曾两度奴役马六甲人的英帝国主义者炫耀其侵略武功的遗物……沿着惹兰戈达路前行,一切酷似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些旧租界的海滨,有外国银行、教堂、别墅、足球场、炮口朝向海面的旧炮台。
但是,马六甲河河口码头却是一派新兴的气象。河里如鲫的木船为装卸货物而忙碌,码头防浪堤外的海面上停泊着几艘外轮,旅游中心新大楼矗立于海边。这说明,1963年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说明主权归属马、新、印尼的马六甲海峡的地位日趋重要。
黄昏的烟霭蒙上了波光渐息的马六甲海峡。我站在马六甲河河口的堤岸上长久地向海峡眺望,默祝这深邃难测的海峡排除霸权主义角逐的风浪,永远和平、兴旺。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一本扣人心弦的书
蒋承俊
 9月7日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尤利乌斯·伏契克遇难周年纪念日。人们怀念这位英勇的无产阶级战士,也熟知他的不朽著作《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鼓舞着千百万革命战士满怀信心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书中塑造了一座座令人敬仰的英雄雕像,刻画了一具具惹人憎恶的卑劣木偶。但是,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囹圄,在盖世太保的严密监视下,不可能详尽地将他在《报告》中提到的各种人物的经历及结局介绍给后人。因此,他向经历过那个时代幸存下来的人提出一个要求:“请你们不要忘记,既不要忘记好人,也不要忘记坏人。请你们耐心地收集一下那些为着自己也为着你们而牺牲了的人们的材料吧。”
捷克记者兹丹涅克·赫拉比察和苏联记者维克托尔·安德里扬诺夫两人,出于对伏契克的诚挚的爱和对人民事业的责任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立志要实现伏契克的遗愿。他们为搜集有关资料,先后走访了《报告》中所提到的众多英雄人物中仅有的两位“幸存者”:伏契克的夫人古斯塔·伏契科娃和当时捷共地下中委的联络员、现已是功勋艺术家的丽达·普拉哈,以及死去的英雄们的家属和亲朋好友;查证、翻阅了大量资料,足迹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所到的许多地方。
两位热心的记者根据大量内容丰富、真实感人的材料,写成《“报告”中的人》一书,去年由捷克的“青年阵线”、斯洛伐克的“接班人”和苏联的“青年近卫军”三家青年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被称之为“《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绝好补充”,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爱憎感情的最真切而深沉的流露。
《“报告”中的人》写出了众多人物的真实特征。例如,书中描绘了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叶林涅克夫妇俩的英雄本色。他们是那样平凡而伟大,忠实地、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按照工人阶级的要求生,也按照它的要求去死。又如,它记述了捷克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伊拉塞克的儿媳安妮奇卡·伊拉斯科娃,这位美丽、端庄、勇敢的妇女是怎样成长为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尔后又怎样惨死在德国法西斯匪徒手中。该书还生动、真实、有趣地揭示了象提供给伏契克狱中写作机会的盖世太保的看守阿·科林斯基这个“十分神秘的人物”的一生,并记述了其他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诚实地工作,同法西斯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英勇地牺牲……。
一部以反映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既要热情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也应深刻揭露那些残害人民的反动分子的狰狞面目,从而提高人民的警惕,认识斗争的艰巨性。《“报告”中的人》一书用不少笔墨描绘了那些丧尽天良的法西斯匪徒,揭露他们是一伙极端残暴而卑鄙的衣冠禽兽。庞克拉茨监狱的监狱长索帕,是一个粗暴、野蛮、不学无术,而又极端自私、卑劣无耻的纳粹狂妄分子。还有主管伏契克的警官、纳粹分子博姆,是个为了使自己能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他把美和生命糟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极为阴险、凶残的木偶是构成纳粹统治的支柱,是黑暗时代的灾星,他们的罪行以及各自的下场,都在该书中得到了有力的揭露。
《“报告”中的人》一书问世后,以它特有的真实性和深刻的教育性,通过大量照片、手迹以及其它宝贵的文献资料,引起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和强烈反响,认为它是一本带有强烈时代感的、拨动人们心弦的好书。它给“当今欧洲正在蔓延着的一种战争遗忘症——出现了纳粹年代的惨事在从人们记忆中逐渐消失的危险——注了一针”。无疑,它对教育当代青年是十分有益的,对一小撮法西斯和军国主义余孽也是一个严厉的警告。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新颖奇特的光亮派建筑
识晓
建筑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不少流派。现在,在西方比较流行一种新的建筑派别,叫做光亮派。
光亮派建筑有很多特色。这种建筑所采用的材料,除普通的砖瓦木石和钢筋混凝土外,大量采用具有现代工业特点的光泽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塑料,还有各种性质不同、颜色各异、反光和半反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材料。用这种材料做外墙墙面或装饰的建筑物,外型美观,明如镜,闪闪发光,室内明亮安静,令人感到十分舒适。
光亮派建筑采用的玻璃,不是我们常见的普通玻璃,而是“镜面玻璃”。镜面玻璃是用喷涂、加热、离子交换、化学镀膜、真空蒸发等不同方法,把铜、镍、铬、铁、黄金等金属单体或金属氧化物,以有色反光薄膜的形式附着在玻璃上制成的。它不但能反射一定百分比的可见光和辐射热,而且还能映出皑皑白云,湛湛蓝天,灼灼红花,茸茸绿草。一年四季,一日之间,时移景异,变幻无常。象静止不动的屋宇山林,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都可以反映到建筑上来。环楼游观,如看电影,奇妙无穷。从楼外向内探视则一无所见,由楼内向外看,又可通览无阻。当夜幕降临、灯火齐明时,它又如一座水晶宫,令人眼花目眩。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一些企业为了出奇制胜,以广招徕,就大量采用光泽材料建筑房屋。纽约经营肥皂和洗衣粉的丽华公司,就因为在五十年代初建起一座玻璃大楼,吸引人们注意而生意兴隆。此后,群起效法,日益增多。现在,光亮派的建筑已在世界许多城市兴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丹佛世界销售总部、63层高的波士顿约翰·汉考克大厦、瑞典斯德哥尔摩文化大厦、瑞士日内瓦国际电讯联盟和世界产权组织、西德慕尼黑公司大楼、日本东京草月会馆等。这些各具特色的高层建筑物宛如一面面巨大的明镜,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大厦的玻璃壁上总会呈现出一幅幅奇异的图景,云蒸霞蔚,璀璨雪亮,姹紫嫣红,出奇优美,引人入胜。
此外,光亮派建筑由于造形奇特和玻璃的特定反射角度,往往能与周围的建筑物交相辉映,显得融洽和谐。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建设的景观。所以,目前在西方国家建筑业中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和采用。
光亮派建筑还具有建筑材料重量轻、所占结构面积小、便于工业化生产、有利施工运输和造价低等优点。但在日照强烈地区,夏季由于它的玻璃墙面反射造成街道温度过高,甚至会灼伤树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身残志坚 横渡海峡
乘风破浪、横渡英吉利海峡,历来是一些国家游泳健将大显身手的目标。最近,一位埃及残废青年竟克服困难,一举渡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残废人。
这位青年叫艾哈迈德·哈桑,现年22岁,10岁时因车祸受伤被截掉左小腿。但他以坚强的意志进行体育锻炼。7月31日他从英国多佛的莎士比亚海滩下水,顽强地游了12小时39分钟,于8月1日抵达法国的格里内角,游程达35公里。
参加这次横渡海峡的共6人,有3人获得成功。21岁的日本女学生照子小贯只用了9小时30分钟。
35岁的智利电工孔特雷拉斯也横渡成功,历时12小时2分钟。这样,他成为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智利人。 ·林·


第7版()
专栏:

她写了三百部书
去年,英国著名女作家巴巴拉·卡特兰在八十寿辰时,出版了她的第三百部著作《迷人的故事》。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卡特兰的写作速度是惊人的,就创作数量讲,她可谓首屈一指的多产作家。仅在一九七六年一年里,她就连续创作出版了二十一本书。随后四年中,她又以每年二十四本、二十本、二十三本和二十四本的速度创作、出版书籍,平均几乎每个月要出两本书。
古往今来,世界上创作和出版过上百部文学著作的作家是极少的。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一生著作很多,总数达九十多部。大仲马曾在一年内就出版过四十部篇幅不一的单行本著作,可是这些作品并非一年内写成。如果同卡特兰的创作数量相比,他们也只能自叹弗如了。
卡特兰的著作以小说为主,也写了不少剧本和传记。她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受英国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她的著作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至今全世界已销售二亿册以上。今天,卡特兰已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颇有名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一书设专门条目,把巴巴拉·卡特兰称为世界“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
·殷文·


第7版()
专栏:

波旁宫点滴
唐伯新
塞纳河宛若一条淡绿色的飘带,把巴黎分成和谐的南北两半。艾菲尔铁塔、圣母院、荣军院、卢浮宫、波旁宫……这一座座著名建筑,点缀在河的两岸,高低错落,疏密相间,更显出花都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波旁宫位于塞纳河南岸,原是国王路易十四女儿波旁公爵夫人的府邸,1722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齐阿尔蒂尼设计,六年内建成,成为当时仅次于王宫的华丽建筑。自1798年1月21日“五百人院”进驻波旁宫起,一百八十多年来,除去极少年份,它一直是法国最高立法场所。
波旁宫建筑气势雄伟。北门外12根粗大圆石柱组成了一个宽阔的柱廊,承托着一个三角形的横楣,横楣下赫然镌刻着“国民议会”一行大字,上面则是通体浮雕,以显示法兰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力量。柱廊下是30级台阶,台阶两侧有六尊雕像。波旁宫所以有今天的壮观,这与拿破仑直接有关。原来的波旁宫美则美矣,但过于纤巧。1806年拿破仑决定采用今天的壮丽外形。如今虽经风吹雨淋,石柱已失去光泽,但气势犹在。
波旁宫现在是法国国民议会会址。它的议会大厦是半圆形式的古典建筑,20根大理石石柱把大厦的两层环形走廊划分为听众席、记者席和使团席。主席台两侧有6尊雕像,分别代表“自由”、“秩序”、“雄辩”、“谨慎”、“正义”和“力量”。议长席后面是十九世纪巴黎高博蓝厂出产的巨幅仿雅典派挂毯,议长坐的是桃花心木靠椅。大厦中央是8行议员席,约有500多个座位。条凳式的座位上都蒙了红绒布。议员们按照议会党团划分席位,左翼党居左,右翼党在右,座位一经划定,不得随意变动,以便自动记录每个议员在表决时所采取的态度。每个议员席上都有一块铜板,表决时,议员掀开铜板,按动电纽,电子计算机很快就在会场的三个记录牌上同时显示出表决结果。议员席前两排是专为政府成员保留的,他们有义务在这里回答议员们的质询。议会是唇枪舌战、施展辩才之所。议员们的争吵、吼声、嘘声、笑声、掌声,使人们感到西方议会一种特有的喧闹。
波旁宫是个有二百六十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留有不少历史遗迹。例如从波旁宫南门进入国民议会,要走过的那条石块甬道,就是特意保存下来的。经甬道可到达一扇青铜门,历史上只有贵宾和显赫人物才能由此出入。1805至1810年间拿破仑就从这里走过。从青铜门经20米长、11米宽的中央大厅可直抵议会大厦。中央大厅西侧有“德拉克鲁瓦厅”,东侧有“布饶厅”,经“布饶厅”可到国会图书馆。图书馆前厅玻璃柜中保存着拿破仑献给法国的52面缴获的敌旗。图书馆北头有一个“埃及书橱”,里面摆着拿破仑1798年远征前命令学者们为他撰写的有关埃及的材料;南头是目录橱,橱上有百科全书派伏尔泰的雕像。图书馆收藏着约60万册图书,其中不少是珍本,如包括大文豪卢梭等人在内的1,800多件手稿,有十二世纪的圣经,有审判爱国女英雄贞德时的原始笔录等等。这里还备有全套《官方公报》、各种报刊以及法国议会年鉴和各种丛书。
法国国民议会下设的6个委员会(外交、国防、财政、法律、生产与交换、文化)以及各议会党团,在波旁宫都有自己的会议室。1974年又在波旁宫旁边盖起了一幢六层办公大楼,设有专门通道,同波旁宫联在一起,成为一部外表看来平静、内部极为复杂的机器。法律,则是它的最终产品。
岁月流逝,波旁宫经历了法国几个朝代的变迁。今天,这座古老建筑仍然是法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和法律的象征。


第7版()
专栏:

米兰市警察的独特标志
意大利米兰市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警察的制服左袖上缝饰着外国的小国旗,有英国的、法国的、西班牙的……。原来,这些独特标志,是表示他们懂得某一国的语言,可以直接为来自该国的旅游者服务。
意大利的旅游事业很发达,一年四季,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而米兰市往往又是旅客必游之地。因此,市政当局很注意使交通警察掌握外国语。现在全市1,860名警察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人掌握了一门甚至几门外国语。米兰市的这一措施,既促进了旅游事业,增加了外汇收入,也方便外国旅游者,博得了外国游客的称赞。
·吕友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