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09-05

1982-09-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新时代的英雄颂歌——赞话剧《祖国屏峰》

第5版()<br/>专栏:<br/><br/> 新时代的英雄颂歌<br/> ——赞话剧《祖国屏峰》<br/> 柳宏山<br/> 在欢庆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时刻,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给首都人民送来了话剧《祖国屏峰》。<br/> 该剧取材于去年5月广西边境著名的法卡山守卫战,描写我边防军的一支连队,在上级正确指挥和边境人民群众、部队家属的支援下,与侵略军顽强奋战六昼夜,用生命和热血保卫了伟大祖国神圣领土的动人事迹。<br/> 全剧以和平宁静的营区衬托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家属支前展现火线斗争的艰苦残酷;又以战地抒情呼应后方人民的支援。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色。<br/> 《祖国屏峰》紧紧抓住对主宰战争命运的人的刻画。虽然人物众多,但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性格、不同的爱好和经历。大敌当前,随着敌情的日益紧迫,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夫妻之间的矛盾随之急剧展开,在“振兴中华,保卫四化”的共同心愿下,众多人物的高尚情操,美好心灵逐一展示出来,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一批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血肉丰满的战士形象,如英雄连长肖兴华、归队指导员李国庆、军校学员吴天雄、老兵郑业、新兵小魏乃至指导员的妻子潘霞、女大学生于晓音,都以各自独特的风姿屹立在观众面前。这是一曲新时代的英雄的赞歌。 《祖国屏峰》剧照:红军连排长吴天雄与敌人英勇奋战。

饶有新意的《春嫂》

第5版()<br/>专栏:<br/><br/> 饶有新意的《春嫂》<br/> 亦楷<br/> 安徽省戏曲现代戏赴京汇报演出团演出的皖南花鼓戏《春嫂》(编剧杨跃庭,导演谢辉伟、凌树声,宣城地区代表队演出),以新颖的构思,朴实的演技,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这出小戏情节并不复杂:孀居五年之久的春嫂,在新生活的感召下,重新萌发了建立家庭的美好愿望,她大胆爱上了本村青年王小波,于是便请他上门来“垒鸡窝”。而小波对春嫂也早有爱慕之心……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人恋爱的小小插曲,讴歌了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的精神面貌带来的深刻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新时期农民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追求幸福,不断进取的美好心灵。<br/> 皖南花鼓戏是在皖南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许多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音乐粗犷、朴实、明快、优美,有浓郁的皖南民歌风味。《春嫂》较好地发挥了皖南花鼓戏这种唱、做见长的特点,在舞台形象的完整和谐、现代戏戏曲化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尝试。扮演春嫂的徐建华和扮演王小波的王维平,都是来自基层剧团的年青演员,表演内在、含蓄、朴素,较好地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附图片)<br/> 《春嫂》剧照:<br/> 春嫂的手指被砖头砸破,王小波羞涩地为她包扎。

热情的讴歌 有力的鼓舞——介绍十二大期间播出的几部电视剧

第5版()<br/>专栏:电视之窗<br/><br/> 热情的讴歌 有力的鼓舞<br/> ——介绍十二大期间播出的几部电视剧<br/> 西岳<br/> 在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将集中播出一批热烈歌颂伟大的党,歌颂党的优秀战士,歌颂党的优良作风的电视剧。<br/> 《周总理的一天》,描写敬爱的周总理在出国访问前本应休息的一天中的几件事:理发、安排招待外宾的晚会节目单、参加工作人员的婚礼、视察工厂污水处理情况、和工人一同就餐、关心幼儿教师等。这些琐碎而又平凡的“小事”,通过编导和演员们的提炼、概括,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是继《最后一班车》后的又一部塑造周总理光辉形象的电视剧。<br/> 《泥土》、《人间重晚晴》和《多棱镜》中的三个小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歌颂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表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在得到恢复和发扬。《泥土》描写的是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两次得到农民群众营救的一位老干部,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忘群众疾苦,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根据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批判极左路线,推行生产责任制,因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戴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被“四人帮”破坏的我党形象正在得到恢复的现实。这部电视剧不是靠漂亮的演员、华丽的场景和布景,而是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和富有乡土气息的朴实表演赢得观众。电视剧《人间重晚晴》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党内纠正不正之风的斗争。剧中描写某地委书记李常的爱人利用医院院长的权力,规定一著名中医专为自己的“关系户”看病,而对一般群众的病痛却不闻不问。为此,在李家,围绕着要不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比较深刻地揭示了继续整顿党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br/> 以短小精悍,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为群众喜爱的电视短剧集《多棱镜》这一次又播出了《深情》等三个小品。《深情》描写某科研所职工为了感谢帮助他们结束长期分居生活的书记,送去了一些贵重礼品。书记通过在战争年代曾救护过他的老大爷之口,说明了我们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四化出力,才是对党和人民恩情的最好的报答方式。这部短剧集中的另两个小品,《将军》通过对一件翻车事故的处理,反映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作风。《烛光》通过一位有业务专长,有抱负,但为了党的事业甘当“万金油”的干部,歌颂了我们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br/> 根据蒋子龙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三集电视连续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和电视剧《驾驶班里的年轻人》,描写的都是发生在汽车队里的故事。前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塑造了性格各异的新一代青年工人,表现了他们的才干、苦恼和对理想的追求,特别是通过新干部解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表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工作,也从侧面表现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驾驶班里的年轻人》则通过几位司机对待工作、生活和爱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敢于大胆抵制不正之风的革命精神。<br/> 除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之外,还有回顾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英勇杀敌,勇于献身的电视剧《在密林,在山岗》。<br/> 无论是历史题材的还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洋溢着编导者们对党的一片深情,都努力从一个角度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欢庆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我们观看这些电视剧,将更深切地体会到党是领导全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核心力量,将更进一步地增强我们团结起来,去努力开创四化建设新局面的坚定信心。(附图片)<br/> 《人间重晚晴》剧照:<br/> 李常帮助章月芳认识错误后,一起到马松年家拜访。<br/> 李耀宗摄<br/> 《在密林,在山岗》剧照:<br/> 怀孕中的指导员和女战士茶花艰难地行进在密林深处,追赶主力部队。   马龙滨摄

京剧为儿童服务的可喜尝试——谈京剧《寒号鸟》、《金童》

第5版()<br/>专栏:<br/><br/> 京剧为儿童服务的可喜尝试<br/> ——谈京剧《寒号鸟》、《金童》<br/> 聂海风<br/> 京剧艺术如何反映现代儿童生活,如何使孩子们喜闻乐见而又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吉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两个小戏《寒号鸟》和《金童》,进行了可喜而又比较成功的尝试。这两出戏的编、导、演,在剧中塑造了为小观众易于理解的艺术形象,既保持了京剧传统特色,又生活化、现代化、儿童化。<br/> 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寒号鸟》,把小观众带到了一片迷人的森林里、一个色彩缤纷的鸟类王国里。这个王国里的五灵子,得过且过不垒窝,冬天来了难过活,众鸟拔毛帮助它,使它有了美丽的衣服和超群的力气。它从此就骄横起来,打人、砸巢、抢东西,居然妄图抢占鸟王凤凰的窝,以致被触怒的众鸟,不得不一举索回自己的羽毛,使它重现原形,永远光着身子在寒风中哀号。该戏寓意明晰而深邃,情节结构单纯而严谨。导、表演上,发挥了京剧唱、做、念、打的功力和载歌载舞的特长,并大胆地吸收了现代音乐和舞蹈的一些东西,着力地塑造了五灵子这个好逸恶劳、忘恩负义的个人主义者的艺术形象,使孩子们从这个反面教员身上受到启发和警戒。<br/> 取材现实生活的《金童》,描写两个孩子不意挖到一尊金童,始被过路商贩骗去,后经姐弟两个巧与商贩周旋,而把金童上缴国家。这个小戏,着力塑造了婷婷和小明两个聪明机智、拾金不昧的社会主义新少年的形象,颇有教育意义。演员把传统京剧里的毯子功和现代舞的某些动作融为一体,较为有力地表现出当代儿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为金钱诱惑的高度觉悟和高尚品德。<br/> 这两出小戏受到小观众和戏剧工作者的赞赏,它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附图片)<br/> 《寒号鸟》剧照:<br/> 五灵子忘恩负义,发展到要夺鸟王的位置,百鸟气愤,收回送给它的羽毛。<br/> 张友和摄

北京朗诵艺术团举办欢庆党的十二大朗诵演唱会

第5版()<br/>专栏:<br/><br/> 北京朗诵艺术团举办欢庆党的十二大朗诵演唱会<br/> 9月3日,北京朗诵艺术团举办《欢庆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专题诗歌朗诵演唱会。他们用诗的语言、美好的声音,热烈庆祝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br/> 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八一电影演员剧团、北影演员剧团、海政话剧团、全总文工团和北京朗诵艺术团的话剧、电影、歌唱演员参加了演出。李仁堂、殷之光、陶浩、章薇娜、唐纪琛、张筠英、姜嘉锵、张树楠、宋春丽、宋丽华、徐敏、杨淀泉、李万春、谷建芬、牟杰等,在会上热情朗诵了诗人艾青、臧克家、阮章竞、张志民、方殷、魏传统、陈其通、吴祖光、石祥、时永福等的诗作《光辉的里程碑》、《向新纪元起飞》、《大旗》、《唱给刘伯承》、《献给敬爱的蔡畅妈妈》等,演唱了《党爱我们深深的哩》、《道路越走越宽阔》等。许多诗歌作者还即席赋诗,有的书法家、画家还兴致勃勃地当场挥毫作画。全场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结束。 (李妍)

绚丽的《早霞》

第5版()<br/>专栏:<br/><br/> 绚丽的《早霞》<br/> 兰州市豫剧团演出的《早霞》,是一出反映当代农村儿童生活的小喜剧。它描写在防洪斗争中,以小霞为首的一群少先队员,守护筑坝石料,不徇私情,同哄骗偷拉石料的小霞爹何石匠,展开斗争的故事。这个戏,生动地反映了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br/> 该剧戏剧性强,层次分明、衔接流畅,围绕石料问题,展开了守、骗、查、追、争、夺、归七个层次。导演为渲染追、夺两场,巧妙地选用了道具双轮小推车,设计了一系列戏曲身段,用推车跑圆场、一前一后原地跑等虚拟动作,化进拔萝卜、老鹰捉小鸡等儿童日常游戏,不仅发挥了戏曲载歌载舞的特长,而且舞蹈语汇明晰、小观众喜闻乐见。<br/> 这个戏的语言,也很有儿童的特点,作者考虑到孩子的领会能力,唱词不追求华丽,多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并洋溢着儿童情趣,符合孩子的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br/> 《早霞》还较成功地塑造了何石匠这一成人形象。作者既批判了他的私心,又写了他“只要有社会主义咱啥也不怕”的思想。<br/> 该剧的矛盾的解决略觉简单,有的人物形象也显得单薄。但总的来说,《早霞》不失为一出优秀戏曲剧目。<br/> 林荫宇(附图片)<br/> 《早霞》剧照:<br/> 小霞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阻止她父亲何石匠偷拉集体的石料。

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深圳特区青年文化生活侧记

第5版()<br/>专栏:访问记<br/><br/> 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br/> ——深圳特区青年文化生活侧记<br/> 刘学强<br/> 在深圳经济特区,要说热闹和变化大的,当然是正在大规模展开建设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工厂兴建,高楼屹立,道路穿梭,好一幅生气勃勃和日新月异的图画。然而,近半年来,有一处地方更吸引成千上万的人纷至沓来,天天门庭若市。<br/> 这个喊:“给我一套青年自学丛书”,那个叫:“我们厂要400套英语广播讲座课本”。售书姑娘忙得不可开交了,这边又响起了呼唤:“同志,《陈云文稿选编》还有没有呀?”……<br/> 这就是深圳市新华书店的一个小镜头。从中可见一斑:当今特区青年人要求学习,要求自己明天有一个更高的文化技术水平的欲望是甚为强烈的,他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向上的、进取的趋向。总之:青年们有了新的追求了。<br/> 深圳自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家新企业开张,青年们不愁没活干,这里已不存在待业问题了。解决了就业这个“归属”感后,青年们奋力工作,工厂实行的按劳取酬做法,使他们收入成倍增加,生活实现电气化了,物质的追求也逐步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随着特区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致使各企业的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特区改革了吃“大锅饭”的劳动制度,打破了“铁饭碗”,逐渐增加了对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如此种种因素激发了青年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以积蓄力量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于是青年们拥向书店,拥向图书馆,拥向职工业余大学……<br/> 新华书店积压了多年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共17种)共3,000多套,不到半年便一抢而光,《业余工农初高中进修课本》4,000多套也很快售完。陈琳主编的《英语广播讲座课本》3,000套也供不应求。而那1万多本《小学生词语手册》很快变成少年儿童的随身物。十几元一册的《建筑工程手册》已售了400多套。《陈云文稿选编》1万多册不到十天便售完,而在青年中有影响的《塑造美的心灵》一书,新华书店一再向出版社追加订数……深圳新华书店上半年售书48万册,完成全年指标,等于去年的总和。科技文化教育类书籍销售量为广东省第三名,政治教育书占全省第二名。<br/> 尽管深圳特区人们的工作节奏比内地紧张多了,但青年们想方设法挤时间读书求知,市职工业余大学、市培训中心以及各类英语、数理、经营管理、酒店培训、文化艺术等培训班,吸引了几千名青年参加,名额满足不了青年人的要求。文化部门举办的暑假文化艺术培训班,原计划招200人,但一下子报名的竟达1,300多人。深圳毗邻香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也比物质生活的挑战更为严峻。可喜的是,这里的青年们头脑比较清醒,比较能力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和艺术的接受力很大。尽管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录音机了,深圳的剧院和电影院的上座率仍然是占全省第一位。<br/> 物质生活的丰富增强了特区青年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精神生活的新追求又充实了青年们的心灵。一种特区人特有的向上进取的精神,一种生气勃勃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特区这块试验地正在催化出一大批有现代化知识水平的有所作为的人材!

“吾身吾血荐中华”——记青年盲诗人周嘉堤

第5版()<br/>专栏:访问记<br/><br/> “吾身吾血荐中华”<br/> ——记青年盲诗人周嘉堤<br/> 刘庆鹰<br/> 1981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诗集——《我和小草》。这本诗,凝集了诗人不寻常的心血,渗透了诗人不寻常的汗水。这本书的作者周嘉堤,是一位三十四岁的青年诗人。看照片,他体格健壮,但他却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br/> 他是怎样成为诗人的?最近,我去访问了他。<br/> 1964年,周嘉堤考进遵义师范。他的语文成绩好,被选为该校壁报的主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嘉堤因编《向阳》壁报被打成“小邓拓”,受到残酷迫害。正患眼疾的周嘉堤,由于受到多方摧残,还未满十九岁就双目失明了。<br/> 他被痛苦折磨着。这时,有人对他说:“你反正眼睛瞎了,又有文化,干脆去学算‘八字’。”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八字”先生听说周嘉堤文化高,能说会道,就到周嘉堤家,要收周嘉堤做徒弟。也就在这时,他大弟给他借来一本志愿军残废军人写的《把一切献给伟大祖国》的诗集,并一首一首地念给他听。“我们是祖国的儿女,我们是毛泽东的战士!在战场上我们用刺刀劈过敌人,残废了仍然是无畏的勇士!……”志愿军残废军人的感人诗句,高尚情操,深深地感染了他,鼓舞了他。他说:“我决不能学算‘八字’,决不能去骗人!我已经被别人害了,决不能也去害人!我要活得有意义,做一个眼残心明的革命青年!”经过反复考虑,他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身体现状,决心做一个用诗歌来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了表示决心,他彻夜未眠,写了一首题为《立志》的诗:<br/> 夜夜苦读娄山下,<br/> 少年却遭瘟神打;<br/> 残枝尚能为柴烧,<br/> 吾身吾血荐中华!<br/> 从此以后,周嘉堤经常在干完煮饭、提水、洗衣等杂活后,就在收音机旁用心地听时事、广播,经常请人给他读书、念报。他常用一根手指宽的薄铁皮,垫在折叠起来的打字纸下,用圆珠笔书写,写一行翻一行,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他的创作是艰苦的。他先把想出来的诗一句一句地记住,再将整首诗反复背诵,然后在脑子里逐字逐句地修改,再摸索着用笔写在纸上,最后才请人誊写出来。有时,周嘉堤为了写一首诗,常常几天几夜吃不香、睡不着。人消瘦了,累病了,也不在乎。当弟妹们下班和他们的同学、朋友到家里玩时,他总要请他们谈谈工厂、农村和社会上的形势,说说工人、农民等的思想与工作生活,摆摆各种新情况、新事物,想方设法了解社会、了解人、熟悉生活。数年来,给周嘉堤读过书、抄过诗、寄过稿、代购过书、介绍过情况、扶他到三里外的图书馆借阅书刊、陪他到工厂、公社体验过生活的,有200多人。大家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乐于满足他的要求。为了创作反映太平天国革命军在黔北活动的长诗《天朝雁》,他作了更为艰苦的劳动,不辞辛苦地访问老人,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体验生活。<br/>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苦写作,他终于写出了300多首短诗和一首近两千行的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长诗《天朝雁》。他的诗《茅草赞》还荣获贵州省诗歌创作三等奖。去年年底,为纪念国际残废人年和表彰周嘉堤的精神,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我和小草》,老诗人臧克家为此书写了序言。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吸收他为会员。<br/> “我这株‘小草’能生长,靠的是党的阳光雨露,靠的是社会主义这块土壤,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培育;至于我个人的努力,那是微不足道的”。他要我替他反映他的这种心情!(附图片)<br/> 周嘉堤近照  申家信摄

北京市举行业余文艺调演

第5版()<br/>专栏:<br/><br/> 北京市举行业余文艺调演<br/> 最近,北京市文化馆系统举行了全市业余文艺调演。来自17个区县的业余文艺骨干400余人演出了4台共71个节目。演员大多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也有干部、待业青年、街道工厂的老大妈和小学生,绝大多数节目是他们自己创作的。这些业余演员自编自演,以质朴的演唱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和首都精神文明的新面貌。      (荆)

《论文艺与群众》出版

第5版()<br/>专栏:<br/><br/> 《论文艺与群众》出版<br/> 由红旗杂志文艺部编辑、红旗出版社出版的《红旗》文艺论文丛书第一辑《论文艺与群众》已经出版。这本集子的文艺论文,有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对作家的文艺创作的得失的评论等。(黄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