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河南山区经济有发展
  有了正确的山区生产建设方针,还得有帮助山区人民解决具体问题的相应措施,使方针落到实处。
本报讯 记者段心强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制订了山区生产以林牧为主的方针,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山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正确的方针落到实处,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解决口粮问题,保证退耕还林还牧。山区由于长期搞“以粮为纲”,征购粮过多,统销粮不足,农民口粮紧张,因而多年毁林毁草开荒,使山区迟迟不能退耕还林还牧。针对这种情况,1980年省里决定,山区每年减购和增销粮食1.5亿斤,使农民的口粮保持在360斤以上,从而保证了退耕还林还牧。卢氏县到现在已退耕还林还牧2.1万亩,人工造林24万亩。粮食总产增加476万斤,油料增加35万斤。去年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84元增加到128元。
解决资金问题,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山区由于长期贫困,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多种经营,搞加工、储藏,资金十分困难。为此,省里每年拿出1,500万元支持多种经营。陕县用支援山区的200多万元建成了烟叶烘烤厂和奶粉加工厂,使全县的5万亩烟叶都能进行烘烤,避免了腐烂;鲜奶全部可以加工,消除了用奶喂猪的现象,使奶山羊很快由3,000头增加到7,000头。
解决交通问题,保证物资能进能出。很多深山区因为道路不通,工业品运不进去,土特产品运不出来。省里为了发展山区的交通事业,每年拿出600万元搞公路建设。灵宝县五亩公社的深山区原来由于没有公路,苹果、柿子烂掉,核桃积压,农民吃粮困难。1980年以来,他们修公路31条,每个大队都通了汽车,使土特产品能运出山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平均每人增加收入50元;粮食和工业品能够及时进山,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解决吃水问题,保证农民身体健康。河南山区大部分缺水,有些地方水质很差,饮后易得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省里每年拨出2,000万元,帮助山区打井,搞抽水站,使群众饮上卫生的水。灵宝县寺河公社属高寒山区,水质不好,农民易得大骨节病和克山病,他们就千方百计到平原地带安家,只在春天上山干活,秋天收完下山。因此有“寺河山,人如燕,春来秋去冬不见”的说法,影响了生产的发展。近几年,省里投资25万元,建成16处抽水站,使农民喝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从而消灭了大骨节和克山病,许多农民在山上安了家,发展了生产,穷山沟开始富起来了。
经过几年的调整,目前河南山区经济已经有了发展。1981年同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22%,人均收入由57.5元增加到125.2元。


第3版()
专栏:

  沈阳市委学习贯彻十二大文件精神
  大力发展“两户”开创商品生产新局面
强调现行政策稳定不变,对专业户搞协作、搞联合要给予支持,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捏合”,应坚持自愿互利原则。
据新华社沈阳电 中共沈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学习贯彻十二大精神,决心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简称“两户”)的领导,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局面。
目前,沈阳市郊区农村,从事家庭饲养业的“两户”已有12.16万多户,占全市总农户的四分之一。今年到6月末,占全市总农户14.6%的养猪“两户”,向国家交售了占全市总收购量46%的商品猪;占全市总农户8.6%的养鸡“两户”,向国家交售了占全市总收购量51.5%的商品蛋。现在在沈阳郊区农村,一年养百头猪、千只鸡,交售万斤肉、万斤蛋,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户,越来越多了。
在沈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最近召开的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上,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导,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两户”重要意义的认识,继续清除“左”的影响,解除群众怕政策变的疑虑。市委郑重宣布:现行的对畜禽产品的收购政策、派购政策、换购政策以及奖售政策,都保持稳定不变。各县、区和各社、队自行制订的一些扶持“两户”的措施,也应坚持实行,社员的自留地、饲料地,都要按规定下放给个人耕种,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社员的自留地、饲料地数量,有条件达到但现在尚未达到占耕地总面积15%的,可增加到15%。土地较多的地方,还可以多划给社员一些土地,专作饲料地,用于扶持“两户”发展畜牧业生产。专业户在完成派购和合同规定的换购任务后,其余部分可以自行处理。专业户扩大再生产,在资金、物资上有困难的,要尽可能给以必要的扶持。
市委要求各地要支持专业户适当协作,为“两户”发展生产搞好服务工作。对专业户搞协作、搞联合,要正确引导,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捏合”,要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搞经济上的分工协作。同时,要在全市推广大淑公社建立“两户”服务公司和西苏大队建立服务部等先进经验,促进专业化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
市委还对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和搞活商品流通渠道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各级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把“两户”做为联系的重点,建立科技重点户、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一般户,传播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两户”的科学饲养、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水平。商业部门要努力疏通流通渠道,为“两户”发展生产大开方便之门;同时要通过与“两户”签订购销合同的形式,把“两户”的生产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以促进“两户”健康发展。


第3版()
专栏:

  日夜坚守岗位积极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
  气象部门为抗灾救灾工作做出贡献
本报讯 今年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灾害性天气,广大气象工作者日夜坚守岗位,严密监视天气的变化,对暴雨、大风、低温等多种灾害性天气,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为进行抗灾救灾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入春以来,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多次出现暴雪和大风,个别地区积雪一米以上,有的地方风力达十至十二级。中央气象台和青海、甘肃、新疆的气象台、站,分别提前二至三天作出了准确的预报。上述地区的农牧业有关单位和交通部门,根据预报提前作好抗灾准备。灾情出现后,青海省气象台又及时预报天气形势,推动了抗灾保畜工作。
入夏以后,广东、广西、福建等十多个省、区局部地区连降暴雨和大暴雨。中央气象台和上述各省的气象台、站都做到了提前1—4天发出预报,为各级领导部门提供了防汛抗洪斗争的依据。
最近几年,各级气象部门在搞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对气候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利用工作,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气象局,完成省级农业气候区划,1,000多个县气象站完成县级农业气候区划。
为适应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气象部门还通过广播、报纸、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把气象服务工作送到了千家万户。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农牧民踊跃向国家交售绒毛
本报讯 通讯员李本绪报道: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绒毛生产和收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自治区供销社统计,到7月底,全区已收购绵羊毛8,590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17%;收购山羊毛293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8.1%;收购驼毛190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32%。
内蒙古绒毛收购完成得这样好,主要原因是:一、各地认真落实了包畜群到户、包畜群到劳、分户包养等各种形式的牧业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民丰收后争先恐后地向国家交售绒毛;二、各地基层供销社转变工作作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增设收购网点,还到畜群点收购和登门收购。如: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各基层供销社,抽调100多名职工,增设了近50处临时收购网点;三、各旗县政府领导重视绒毛收购工作,有的旗负责人,亲自到基层检查绒毛质量与收购情况,就地解决问题;四、各级供销社和畜产公司为提高绒毛收购质量,提前层层举办了检质员技术训练班,提高了他们的检质收购技术水平。


第3版()
专栏:

  龙江县农民存款多
三年来,黑龙江省龙江县农民存款增加,一九七八年存款仅二百一十八万六千元,一九八一年增加到一千一百六十九万七千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五倍多。 (田颖生)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种田师傅”上门的启示
  蒋才华
前些时候,江苏省宜兴县针对建立生产责任制后一部分农民不懂农技知识的情况,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农业科技户与科技薄弱户挂钩;在每周两期的《宜兴报》上开辟“农业科技”专栏;办农技简报等等。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迫切需要,不能及时地把农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今年以来,宜兴县委、县人民政府与有关部门商定,在县里的有线广播节目中,把原来每天一次用普通话广播的十分钟农技知识节目,改为早、中、晚连播三次,用宜兴方言播送,并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上改进,提高质量。这一改,农民很满意,都说,这样做,农技知识每天连播三次,等于“种田师傅”上门,只要天天听广播,科学种田的办法就多了。
“种田师傅”上门,对县农业部门、广播部门来说,不过是工作安排上并不太大的改进,但实行责任制后的农民,却感到得益非浅。这一改,农民对农技节目可以从原来的难听懂(或听不懂),变成听得懂;从容易漏(听)到漏不了(漏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还可以听)。这就增强了农民学科技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有线广播为群众、为生产服务的作用。真是上面投“举手之劳”,下面收“盈屋之利”。
县以下各级领导机关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都是直接间接地为农民服务的。过去,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搞好农村工作,大家出了力,工作是有成效的。但是否还有潜力可挖,还可把工作做得更好呢?这就需要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前提下,从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建设“两个文明”出发,多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注意从变化着的情况中发现问题,千方百计改进工作和服务方法。“种田师傅”上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3版()
专栏:

  乡邮路上说“稀奇”
  鲁道生 左榕平 吉太耘
“这三年,我在乡邮路上尽遇到稀奇事。”全国优秀投递员、安徽省当涂县邮电局乡邮员李国汉,一见到我们便这样说。
李国汉今年五十四岁,他在一条60多里的乡邮路上,跑了27个年头,沿路10个大队,150多个村子,他家家户户都熟。
李国汉说,头件稀奇事是:三年前城里人往乡下寄钱还债,近三年乡里人往城里寄钱买东西。永兴大队姜桥村有个社员叫胡炳文,家里人口多,是个老超支户。在宁夏银川市工作的大女儿、大女婿,每年都得寄百儿八十的。去年,大女儿三次寄钱回来,老胡一次次摇手说不要,硬要我帮他退回去。我只好照他说的,在汇款单“附言”上写道:“你父亲有钱用,退给你,请查收。李代办。”这还不算,去年年底,老胡听人说宁夏皮货好,特意给大女儿寄去110元,叫她给他买皮袄。这二三年,老胡家盖了瓦房,买了5块手表,3辆自行车。
李国汉接着说,二十多年来,我总是把城里的汇款单一张张送下乡,现在我这个乡邮员却增加了一项新业务:帮助社员往城里寄钞票。去年,经我手的有1,000多块,今年上半年又汇出800多。
李国汉扳着指头说:我跑的这条路上,过去都是草房,现在,盖瓦房不算稀奇,不少人家楼房也盖起来了;电视机天线从屋顶一根根冒出来,前年只有公社和中学订了两份电视周报,去年有9个社员订电视周报,今年社员订的又冒到40份;村里的小理发店也同城里一样挂起大吊扇;不少社员家沙发、藤椅也买来了;以往社员们不大沾边的好烟好酒,现在也往家里搬;年青人走亲戚、进城买东西,也穿呢料、蹬皮鞋了;老年人进城都喜欢搭公共汽车,不象过去为了省钱老是甩腿;社员私人办的代销店、小吃店也有好几家,社员们都说现在有钱买东西方便,许多人家早上也买早点吃了;过去订报刊,除了公家就是老师、医生,如今社员订报刊的越来越多……
李国汉最后说,说稀奇,道稀奇,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民拿了许多好主意。


第3版()
专栏:农村通讯

  五台山古庙会上的新闻
  ——访一次出售十六头牲畜的专业户李林槐
  本报记者 高粮 安子贞
八月里,我们来到山西采访五台六月会(农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牲畜交易为主的古庙会。会址在五台山中心的台怀镇。位于黛螺顶下、清水河畔的交易市场,骡马驴牛数不胜数,买卖双方在衣襟下用指语议价,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呈现出畜牧业大发展、农村经济空前活跃的一派繁荣景象。这次牲畜交易的一个特点是,有一批养畜专业户前来赶会。这些专业户,养畜多,商品率高,单位成交量大,有买有卖,给交易会增添了生气,引起众多农牧民的注目。据市场管理负责人介绍:五台县石咀公社后坪大队养畜专业户李林槐,这次卖出牲畜16头,买进母畜一头,是成交最多的一户,成为这次古庙会上令人感兴趣的新闻。我们想访问他,不巧,他已经做罢生意回家了。
后坪大队距台怀镇约30里路,在我们去李林槐家的路上,正当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谷颠簸前进的时候,只见一个中年农民,身背油纸大雨伞,腰挎粗线布袋,手牵两头肥壮的大马,紧跟着四头黄牛,兴致勃勃地迎面而来。石咀公社党委书记老戎同志看见后,忙请司机停车,喊住来人,向我们介绍说:他就是李林槐。
李林槐把牲畜托靠给邻人照管,领我们来到他的家里。我们说明来意以后,他谦虚地说:“我没有多大本事,全靠党的领导好,政策好。各级领导这样看得起我,我就应该带头把五台山区的畜牧业发展起来。”这简单、质朴的话语,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热爱党,衷心拥护党的政策的心意。
李林槐,今年四十六岁。以前,他父亲在队里当饲养员,他从小就熟悉牲畜脾性,格外喜爱牲畜。后来,他自己也在生产队当了八年饲养员。李林槐说,自己喜爱哪件事,就处处留心,想办法把那件事办好。长期饲养的实践,使他不仅摸索出一套科学饲养方法,还掌握了初步的兽医知识。他为集体饲养的牲畜,疾病少,上膘快,受到社员的赞扬。在十年动乱期间,“左”的思想泛滥,对农民卡得很紧,这不许做,那不准干。但是,农民有自己的想法,能多养些牲畜,为社会增加财富,为个人增加收入,这有什么不好呢?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73年夏天,李林槐从五台六月会上用70元钱买回一头毛驴,在家饲养了一年,毛驴个大了,膘肥了,第二年夏天卖得125元。不料想,这件事闯下大祸,挨批判,交罚款,折腾了好一阵子。从此,李林槐再也不敢想养牲畜的事了。
1979年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传到了这个小小的山村,教育了基层干部,唤起了社员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人们议论开了,李林槐为养一头毛驴,又挨批,又受罚,这对吗?社队干部知错就改。大队党支部书记罗命双找到李林槐,动员他写申诉,请求平反。李林槐说,文化水平低,写不来。罗命双就帮他写。后坪大队距离五台县城一百多里,进一趟城不容易。公社党委书记戎银瑞主动代劳,把申诉信送到县里。不久,县工商管理局退回了罚款,并向李林槐道了歉。县、社、队的干部都鼓励他继续养好牲畜,为发展农牧业出力。李林槐说,党给我落实了政策,“罚酒”变成了“敬酒”,“敬酒”落肚,心里暖了,就得把劲头使出来。
这时,队里的牲口已经包到各户喂养,李林槐要发展牲畜从哪里着手呢?他听传达,看报纸,知道党的政策允许社员个人饲养大牲畜,1979年他先后买了一头弱畜,两头母畜,打下了专业饲养的基础。1980年他从供销社和信用社贷款450元,加上自家的积蓄,买回7头牛,一匹母马,当年生了一头骡驹。在这年的六月会上,出售牲口4头,收入1,800多元,归还贷款,剩余1,400元,又买下了5头母牛。这样滚来滚去,他饲养的牲畜年年增,收入步步高,受到县、社的表扬,参加了省里的劳模会。人民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三年来,李林槐累计贷款8,000多元,今年饲养的大牲畜发展到33头。这次交易会上,他卖出牲畜16头,得款6,700多元,计划再出售两头,归还贷款。这样,剩下的15头,就都是赚的了。他介绍这些情况时,非常兴奋地说,生产搞好了,全家的生活也改善了。他带我们参观新盖起的住房,正在修建中的牛棚、马架;看里外屋里摆着的缝纫机、锁边机;当时,放在柜上的一台收音机正在播放晋剧,他象受到启发似的,打开柜子,又拎出了一台,笑着说,这是新买的,还没有用,等以后村里把电接过来,我还要买电视机呢!
李林槐会饲养,善经营,他买回的是病畜、弱畜、小畜、母畜;不出一年,病的变好了,弱的变壮了,小的变大了,母畜生小畜,少变多了。这几个“变”,是一家人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李林槐家里有6口人,4个孩子都未成年。一户饲养30多头大牲畜,还有猪羊鸡兔,加起来有100多张嘴,铡草、配料,起圈、垫土,牛生病马下驹,全家还承包12亩地,处处都得经管到。李林槐的妻子李二妮,是老李的好帮手,喂牲畜,清棚圈,还有做衣、烧饭等家务,都由她承担起来。畜无夜草不肥。李二妮每夜总是悉意经心地给牲畜添草料三四次。她说,这些年,就没睡过一夜安稳觉。农村儿女会当家,家里的孩子们,也都负担一定的养畜任务。16岁的女儿,下学后帮助家里做饭、喂猪,11岁的儿子,利用课余时间接送放牧牲畜,晚上赶牲畜进圈系缰绳,两个小的也能帮助喂羊喂兔。全家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每天从早忙到晚,为养好牲畜尽心尽力。李林槐一家,这个吸引乡邻们羡慕的养畜专业户,就是这样勤劳致富的。(附图片)
  图为记者在路上遇到的李林槐。
本报记者 高粮摄


第3版()
专栏:

  欣欣向荣的农村
辽宁省盖县陈屯公社和平大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大队91.3%的农户在庭院栽种了葡萄,仅这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大为增加,社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于广海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