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叶委员长提出的九条方针政策大得人心
  一年来在台湾岛和海内外影响与日俱增
台湾各阶层同胞强烈要求和谈、统一、与亲人团聚的声浪,有力地冲击着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堤防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叶剑英委员长去年国庆前夕提出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一年来在台湾岛和海内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在与日俱增。
尽管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声音还处于被隔绝的状态,他们还是知道了“九条”的内容,并且广为传播。台湾各阶层同胞强烈要求和谈、统一、与亲人团聚的声浪,正有力地冲击着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堤防。
一年来,从到大陆、到海外的台湾同胞的谈论中,从无数来自台湾的家书中,从台湾和海外一些华人报刊的报道中,都透露出台湾同胞对“九条”的赞赏和支持。许多台湾同胞认为,九条方针政策是宽厚的、具体的,照顾到了台湾各方面的利益,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具有诚意。有的说,“听了中共宣布的这九条,就象吃了一颗定心丸。”
散居在台湾各地的大陆籍老人,经常和老乡聚在一起,互相叮咛要保重身体,以便在有生之年回故乡同亲人团聚。他们的后代和从没有到过大陆的台湾籍同胞,都渴望了解祖国大陆的真实情况。收听大陆广播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海外拍摄的介绍大陆锦绣河山及人民生活的电影电视,曾一度在台湾放映,在台湾同胞当中引起强烈的兴趣。许多人看了《万里长城》等影片后,纷纷要求重播,台湾当局随即下令停止播放。
一年来,台湾青年一代的民族感情也明显增强,他们为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而自豪,为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为中国女排和其他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名列前茅而自豪。有个中学生在以《水》为题的作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家在台北淡水,故乡有水,母校也有水……大陆上有白山黑水,有名山胜水,台湾和大陆只隔一水,黄帝子孙血浓于水。”
“九条”发表以后,台湾知识界尤其活跃。他们冲破禁忌,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探讨如何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种种具体的建议。台湾一家杂志去年11月以《中国如何统一》为题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对此“回响空前热烈”,这家杂志编辑部到今年5月评选揭晓时共收到400多篇文章。这家杂志说,这些文章给人的直觉感受是:“民族感情,跃然纸上”;其中被入选的20篇,“没有一篇反对和谈、接触”。
  许多旅居海外的台湾同胞则更是兴高采烈,议论纷纷。住在纽约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余爱华,最近在《北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们海外侨胞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人亲友在台湾或大陆,我们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都迫切需要祖国和平统一;我们为了海外侨胞自己不再受外国的种族歧视痛苦,扬眉吐气着想,也都迫切希望早日和平统一,有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统一安定富强的祖国。”文章表示,“现在该是我们海外侨胞开始说话的时候了。”著名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在美国出版的《远东时报》上发表文章,赞成九条中“三通”和各种交流的建议,她说,“亲人团聚一项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旅居美国纽约地区的爱国侨胞最近还成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其宗旨是“推动海峡两岸相互交流,增进了解,进行和平谈判,促进中国全面统一”。
在西方世界经济持续“滞胀”,台湾经济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台湾工商界迫切要求同大陆做生意。一位商界人士说,尽快实现通航、通商,“对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对台湾的好处更大”。据外国报刊报道,“台湾商人正在巧妙地压台湾当局在通商方面让步”。
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非国民党人士这一年来对台湾前途和祖国统一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位著名的非国民党人士发表谈话认为,“台湾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台湾的出路离不开大陆这个“母体”。另一位著名的非国民党人士发表文章说,“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循和平方式对等谈判,乃解决当前台海两岸矛盾必取途径的一环”。
在国民党上层也并不都是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立场的。其中有的是“立法委员”、“国策顾问”,有的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等等,或公开表示“国共和谈不失为国家统一之手段”,“不妨一试”;或认为“统一问题已经面临了一个必须突破,也可能突破的关键时刻”,应该“准备中国的问题必须在八十年代内加以解决”。由一位国民党人士主办的《国事评论》半月刊今年7月发表一篇文章,指出“一再的拒绝和谈,并不适当,对国家与人民均未必有利,而且有害”。文章认为,“闻和谈而色变”,“这显然是一种谈不过中共的认输思想之流露”;“如不改弦易辙,在此弹丸小岛上,将有导致玉瓦俱碎,倾巢覆亡的危险后果”。


第1版()
专栏:

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取信于民
  岳阳地区集体个人一齐上生机勃勃
  粮食连续两年季季增产,多种经营迅速发展,社员逐渐富裕起来
本报讯 湖南岳阳地区不断清除“左”的影响,努力搞活经济,今年农业生产出现“集体个人一齐上”的生动局面。
一、群众对责任制更加相信,对生产更加用心。去年岳阳地区99.3%的生产队推行了大包干责任制。今年初,他们组织地、县、社、队23,000多名干部,用两个月的时间宣传中央文件精神,签订经济合同,较好地解决了干部群众思想上怕变,工作上混乱的问题,使群众吃了定心丸。汨罗县玉池公社安山大队社员袁有军写了一副对联:“去年动动摇摇提心吊胆吃了饱饭,今年稳稳当当放手大干定有余粮。”横批是:“取信于民”。今年,社员在田里下长效肥的多了,添置中小农具的多了,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多了,承包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多了。
二、春粮、早稻季季增产,晚稻、秋杂来势很好。今年岳阳地区春粮总产8,521万斤,比去年增产2,607万斤,增长44%;早稻在连续两年增产的基础上,又增产1.5亿斤,总产首次突破20亿斤,单产达到了700斤。
三、多种经营项目多,产量增,效益好。岳阳地区棉、油、茶、蔗、苇、猪、鱼等七个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宗项目,项项都有新的发展,农村加工业、手工业和社员家庭副业也发展较快。
四、专业户、重点户不断涌现,开创了农业“三高”新局面。岳阳地区今年新发展专业户、重点户8.46万户,比年初增加了3.1万户。这些户一般只种了口粮田,以主要精力从事某项多种生产。他们的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平江县永安大队中屋队社员李笃清,全家6口人,2.5个劳力,包责任田9亩,养鸭310只,养猪18头,年初他分别与肉食站、粮站签订了交售“一吨肉、两吨蛋、三吨粮”三个合同,到7月底已交毛猪1,260斤,鲜蛋2,400斤,粮食4,000斤,全年人平收入可达1,210元。华容县东山公社德才大队第五生产队共15户,70人,今年早稻一季产粮19万斤,比去年增产3万斤,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达36万斤,比去年增产7万斤。全队今年可交售粮食24万斤,每户平均1.6万斤,人平3,290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全队有5户盖了新楼房,有9户备足了买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的钱,正在选购名牌产品。最近,有5人写了入党申请书,5个青年申请入团。


第1版()
专栏:

  赵紫阳会见日本六团体联合访华代表团
  赞扬日本朋友为发展中日友好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六团体联合访华代表团。
代表团由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议员联盟、日中经济协会和日中协会的代表组成。他们是专程前来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会见时,赵紫阳总理同代表团团长井上靖、顾问冈崎嘉平太等日本朋友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赵紫阳对日本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在中日两国人民欢庆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之际,我们想到许多日本朋友在艰苦的年代和近十年来为促进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有的朋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中日友好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同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日本朋友为发展中日友好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它将载入史册,并激励两国人民为推动中日友好事业不断发展而继续努力。
井上靖团长谈到了日中两国人民之间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他说,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我们两国人民坚持互相友好,将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外交部顾问符浩,贸促会主任王耀庭,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濑木博基等会见时在座。(附图片)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中南海会见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六团体联合访华代表团。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决心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当前做起
  广州部队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
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利用职权谋私利;正确对待新老合作和交替,一切服从党安排;正确对待物质享受,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正确对待家属子女问题,不为三亲六戚开后门
本报广州29日电 记者艾蒲、通讯员朱家稠报道:广州部队领导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从自己做起,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
广州部队领导干部在学习十二大文件过程中,联系自己思想、工作实际和当前形势,加深理解文件的基本精神。在最近的一次学习讨论会上,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王猛对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问题作了小结。通过认真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间接影响广大群众。大家决心以新党章作为行动准则,把教育群众和教育自己、说与做、学与干紧密结合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当前做起,带领群众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
大家在学习中深深感到,当前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要努力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手中权力,不利用职权谋私利。所有干部不管职务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老爷。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谋私利享特权的权利;要模范执行《准则》和各种规章制度,不能利用职权占群众的便宜,占国家的便宜,不能以种种理由借口要求额外特殊照顾。二是正确对待新老合作和交替,一切服从党的安排。老干部要满腔热情支持帮助中青年干部接班,年轻同志要尊重老干部,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无论新老干部,是在位或退居二线,或离休退休都不能伸手向党要名誉要地位要报酬,做到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三是正确对待物质享受,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思想侵蚀。部队毗邻港澳,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思想污染。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才能带领群众经得起“糖弹”的考验,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四是正确对待家属子女问题,不为三亲六戚开后门。


第1版()
专栏:

  出席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
  黄华离开北京前往纽约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中国出席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团长、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纽约。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等到机场送行。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凌青,代表梁于藩、米国钧、谢启美以及副代表黄嘉华、朱贵玉、张宗安、杨虎山、孙一先等已在纽约。


第1版()
专栏:

  我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石太铁路全线通车
  年运输能力比使用蒸汽机车成倍提高
本报讯 记者王艾生报道:9月28日石太铁路阳泉至太原段的电力机车通车,至此石太线235公里全线实现电气化,我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年运输能力比使用蒸汽机车成倍提高。这条电气化铁路的全部设备,都是我国自己制造的。机车全部用国产“韶山—1型”电力机车。


第1版()
专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中国法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彭真
我来参加会,是为了祝贺中国法学会的成立。杨老(杨秀峰同志)要我讲话,讲什么?
一、希望法学会按杨老讲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出贡献。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说起来没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大家认识都一致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不是只是一种学说,只是“百家争鸣”中一家的主张?不是。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但它不是凭空的设想,而是我国二十世纪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历史自己总结出来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远的不说,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至少发生了四件翻天覆地的大事。第一件,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成果被反动势力篡夺了。第二件,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件事是什么人领导完成的?是资产阶级?开明士绅?还是其他什么英雄?都不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工人阶级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第三件,废除了剥削制度。建国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解决了资本主义中的80%。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后来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废除了几千年人吃人的剥削制度。第四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解放前,我国是农业国,是供应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原料的产地和资本主义商品的销售市场。当时,一辆汽车也不能造,石油只有20多万吨、煤只有四千几百万吨,不能制造精密、大型机床,这就是当时的工业基础。三十几年来,不管我们经过多少曲折,现在不但可以制造汽车、飞机,而且生产了导弹、原子弹。现在年产石油1亿吨、煤6亿吨,有品种比较齐全的280多万台机床,与世界各国比,不算少。这说明什么呢?三十几年来我们艰苦奋斗的结果,有了可以自己装备自己的坚实的工业基础。这几件大事,不是那个学派的什么主张,而是铁的事实。事实最雄辩,最有说服力。历史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向哪里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道路就会是光明的、坚定的,越走越宽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克服,就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杨老说,要对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贡献。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当然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当然不是搞资本主义法制;更不是法家那一套。法家、儒家都是封建的。我们要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实行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废除剥削制度是根本的标志。当然,我国还有经济犯罪,还有变相剥削,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和各种经济犯罪实质上都是变相剥削,但在我国剥削制度已经废除了。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在我们的国家是犯罪行为,不是经济制度。
法学会的工作主要的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贡献。
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社会科学和法学不联系实际干什么?个人爱好,只要对人民无害,研究什么都可以。但是,法学会的研究工作应当联系实际。什么是联系实际?就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找出中国自己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反过来用于实际。
现在的研究工作是不是都联系实际呢?不见得。有的从希腊、罗马出发,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观点出发,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出发。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统治的意识形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但客观实际只有一个。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就容易辨别个人的想法对不对。这样,就有了客观的标准,大家从实际出发,大家用社会实践检验,法学界的思想就容易统一。
三、要吸收古今中外的有益的经验教训,这一点很重要。中国是大国,夜郎不要自大,大国自大也不好。建国初期,所有帝国主义都对我国封锁,怎么办?关起门来打扫屋子,把三大敌人的残余打扫干净。就是在那个时期,我们也研究世界各国的经验。1954年制定宪法时,就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宪法。现在情况变了,我们同120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互相往来。研究法学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的有益的经验。不要以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法学上没什么东西。我国古代法有丰富的经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法很多,不过是封建的经验,要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吸收有用的精华。研究中国过去的、外国的法干什么?是跟着它跑?不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服务。对中国社会主义有益的就吸收,对糟粕、毒素要抛弃,要批判。这和实用主义不同,我们有四项基本原则,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标准。法学会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法律,不管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不管是奴隶主的、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都要研究,取其有用的精华,去其糟粕和毒素。
四、法学是什么?是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又要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发展了,经济基础发展了,法要随着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法也要随着变化发展。但法学又有自己独立的体系,自己的逻辑。立法要从实际出发,但也要有自己法的体系,前后、左右不能自相矛盾。不能灵机一动想搞什么法就草率地搞什么法。
这两者好象是两个东西。如果两者不一致怎么办?对此,法学界的思想恐怕也并不完全一致。是法服从实际情况,还是实际情况服从法?谁是母亲,谁是子女?实际是母亲。实际产生法律。法律、法理是儿子。法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体系,有自己的逻辑,但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受社会实践检验。如果法与实际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不适应了,就要研究修改。宪法修改草案就是从实际来的,是我国三十几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也吸收了外国的经验,但又有自己的体系和逻辑,不能互相矛盾。是否这样认识?请同志们考虑。
今天,我在中国法学会成立大会上抛一块砖,希望引出你们的玉来。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