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共产主义思想与实践琐谈·
共产主义就在自己的岗位上
董枫  模范共产党员赵春娥同志,也是把“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俗话,当作指导自己行动的铭言的。这句俗话流行于冀鲁豫平原。它主要是表达这样一种心气:认准了的事,就勇往直前,苦干到底;不管什么人说三道四,也决不三心二意,犹豫彷徨。用志士们的豪言来说,就是“义无旁顾”。起初它的涵义,是同共产主义精神并无联系的。
  但是自从这句话先后被一些共产主义战士,如河南的杨水才,北京的王国福等用来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并用自己的光辉榜样为这句话作了诠释以后,便有了质的飞跃,一变而成为为共产主义者所尊崇的铭言。如今,此话再次从赵春娥同志口中说出,又借助于这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使人对这句话所含的共产主义精神实质,有了更为形象的理解。
  透过赵春娥同志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这句铭言里含有两层深刻感人的意义。第一,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她作为一个煤场的普通工人,手里握的是一把扫帚,一张铁锨,推的是一辆煤车,但她能用“小车”执着地把煤送到千家万户去温暖人们的心。她1982年4月21日凌晨5时5分与世长辞,这“小车”一直推到了4月20日中午,直到她口吐鲜血倒下来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在她的遗体上,沾满在头上、手上、脚上的煤灰,还没有来得及洗去,装在衣兜里的一串值班的钥匙,还没有来得及移交。这是何等感人的劳动形象!赵春娥同志的“小车”,就是一直推到了这样的时刻。   第二,形象地体现了赵春娥同志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贞。赵春娥同志不会写,也不善于说。但她“心里想着三条”:一是一切行动按党的准则办事;二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三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她的“奋斗”,就是通过她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劳动和时时处处留心助人解难。因为她认为把这些搞好了“也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是为共产主义“铺路”。赵春娥同志是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前进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一天不为社会主义干些事,就要问“活着有啥意思”的人。她不仅身体力行地建设社会主义,而且时时宣传社会主义,这种宣传当然不只是口头宣讲“社会主义好”,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勤劳服务“让大家都体会到社会主义的好处和温暖”。她把自己工作的煤场看作是实践共产主义理想的场地。她在弥留之际,向爱人倾吐了这深情:“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
  赵春娥同志是一位可尊敬的共产主义实践家和不多说话的共产主义思想家。是她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是她把本职的工作同共产主义运动这样融为一体。这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言与行相统一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榜样。赵春娥同志用她的光辉形象,为我们提炼了一句格言: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共产主义就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


第8版()
专栏:

花重洛阳城
冯健男
  列车离开西安后,运行将近八小时,开进了洛阳车站。这时雨后初晴,我下车了。
  洛阳牡丹之有名,并不次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但现在并不是春天,而是夏日,花期已过,虽然感到可惜,但也只好不作过分之想了。
  出了车站,迎面一位女同志请我上她们旅社的“面包车”,说这辆车是专为迎客送客用的,不断行驶于旅社和车站之间,对于旅客是很方便的。我上了车,很快就到了旅社。抬头一看,只见大门口张挂着“学习赵春娥”的标语。是啊,洛阳是赵春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意。办好住宿手续后,我又乘那辆“面包车”到了车站。下了车,我朝繁华的市街走去。一路之上,只见到处写的是学习赵春娥,人们说的也是学习赵春娥。我到了百货大楼,找到修理手表处,把停走了两天的手表递给修表的女同志。她接过手表,掀开表壳,很仔细地查看和修理了好大一阵,然后又把它关好,校正了时间,还到我手中,对我说:“同志,您这表已使用了二十多年了吧?主件磨损了,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换的;现在虽说能走了,还是走不好的,您将就着用吧。”我接过手表一看,果然又走起来了,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方便。我正要给她付修理费,但她已在专心致志地查看和治理下一个顾客的手表,我这才知道这是并不收费的,看来她也想不到要接受我的道谢,我只好抱着感激的心情走开了。
  第二天早晨六点钟,我就乘旅社的汽车到了火车站,在那里坐上到龙门的旅游车。七点钟到了目的地——抬头一看,陈毅同志所题的清秀而又挺拔的“龙门”二字高悬于龙门之上。这时,司机同志关照说:“旅客同志们,请在九点上车回市里去。”我下了车,进了龙门,沿着伊水西岸的西山向南走,这正是石窟所在的山崖。由于时间所限,不能细看,回到龙门时,已是差一刻九点了。我问司机同志:“我还想到白香山墓,来得及吗?”司机笑道:“快去吧!”我说:“你可得等我呀!”司机说:“你去就是。我心里有数:十五个人,一个人也不能拉下。” 我于是上了龙门,过了桥,直奔伊水东岸的香山之上,我到白居易的墓地,默默地向诗人表示了我对他的爱慕和敬仰之诚。匆匆赶回龙门,旅游车正在等我呢,我上了车,它就开动了。
  旅游车又回到火车站,稍事停留,再去白马寺。车上又上来了几个人。在车上,大家一谈话,就谈起学习赵春娥来了。原来,在洛阳市,开展学习劳动模范赵春娥的活动已经两个多月了;前两天,商业部在洛阳开了大会,号召全国的商业工作者学习商业特等劳动模范赵春娥。在洛阳,已经形成“走了一个赵春娥,到处都是赵春娥”的局面。大家正说着,司机同志上了车,插言道:“要学成赵春娥那样可不容易,她哪天都是起早歇晚,不怕脏不怕累地干活,分内的事她干,不是分内的事她也干。她不要奖金,不要提级,只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唉!她死的前一天还干了那么多的活,人死了,还带着满身的煤灰,还装着值班的钥匙!……”这时,车上已经坐满了人,他才停止了说话,把车开向白马寺去了。
  我是忙里偷闲到洛阳来的。这一天已经领略了古都新貌,游览了主要名胜,深感不虚此行,就决定当日离开洛阳。游罢白马寺,回到旅社,结了帐,然后到物件寄存室取出了我的提包。谁知我刚一提起提包,把手就断裂了。服务员看见了,连忙说:“同志,快把包放下,我给你缝缝。”我说:“我抱着它,能行!”她不听我的,把提包抢过去,拉开桌子上的抽屉,取出针线,戴上顶针儿,把提包把手断裂处重叠、捏紧,将它缀合、缝补起来。提包是皮制的,用针线穿过它很不容易,她咬牙操作,硬是把把手断裂处缝合了。她擦了擦汗,说:“缝得不好!凑合着提吧!”我连声向她道谢,真心称赞她学习赵春娥学得好。她也就向我说起赵春娥的模范事迹来。她最后说:“同志!你知道吗?赵春娥是4月21日死的,她临死的时候说: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这位青年服务员说到这里,眼里流出泪来了。
  这时,门外汽车响,旅社的“面包车”从车站开回来了。我提着手提包,向那位服务员告辞。姑娘送我出了大门,对我说:“同志,明年春上来看牡丹吧!洛阳的牡丹真好看呢,在牡丹花开的时候,到处有人来洛阳看花!你今年来晚了,明年可得早来!”我对她点头微笑,上了车,她还在说:“同志!你知道吗,赵春娥同志死的时候,牡丹花正开……”
  ……入夜,列车在向郑州、北京方向运行。车窗的玻璃上布满雨点,外面在下雨。我闭目沉思,心潮起伏,一点睡意也没有。“学习赵春娥”的大标语,汽车司机激动的话语、旅店服务员流泪的面容……仍然在我脑海里活动着。时节虽是夏日,但我却感到,洛阳城里牡丹花正在盛开。


第8版()
专栏:

生命的歌
——赞优秀共产党员赵春娥同志
何玉锁
一啊!人的生命——象奔腾的江河,有长有短。心音消失,未必是生命的枯竭,白发千丈,未必是生命的伸延。黄河流水,推动了历史的舟船,才赢得千古不落的歌赞。洛阳牡丹,扎根在大地的心田,才有了百代风姿,万世娇颜。赵春娥,只活了四十七个春秋,却开辟出一条生命的延长线!她不是神灵,是我们党的普通一兵,她的岗位,拉车送煤实属平凡。然而,她的每个足迹都是一道雄关,攻克它,需经锤的锻打,火的冶炼!它需要黄牛般的脚踏实地——拉车负重,一辈子埋头苦干!它需要露珠的纯美心灵——置身于尘世,却一尘不染!它需要煤炭的崇高情感——燃烧自己,给他人光明温暖!
二太阳啊,有升有落,燃烧的煤啊,日夜喷射光焰!洛阳明月,如白鸽中天遨游,赵春娥的心,也在插翅飞旋——啊,梧桐落叶了,几家憧憬抗寒的火苗?啊,月历该翻了,几家炉膛该添煤加炭?要给科学家送去方便啊,为他节约每分每秒的时间!不能让双职工为买煤影响工作啊,不能让五保户的窗口透进风寒……于是,赵春娥的煤车碾碎晨霜,给生活播下火种,送去春天。不要说,赵春娥已飘然离去,常青树长摇着人们心头的思念。她的精神已化作时代的炉火,陶冶着共产党人的灵魂与肝胆!青山不老,赵春娥不死啊:她的生命,是黄河流水,洛阳牡丹!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关于《斯诺在中国》
  最近出版的《斯诺在中国》一书,由斯诺衷心爱戴的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签,和斯诺有四十年深厚交谊的黄华同志写序,裘克安同志编选,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29张图片,展现了斯诺在中国的漫长岁月中经历的桩桩件件珍贵难忘的史实。
  第二部分是斯诺有关中国的著作选译,除《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和《1936年同毛泽东的谈话》已出版单行本,没有辑入本书外,主要从斯诺的其他八本著作中编译了部分篇章。包括《远东前线》、《活的中国》、《为亚洲而战》、《复始之旅》、《人民在我们一边》、《红色中国杂记》、《今日红色中国》(即《大河彼岸》)和经人整理的遗稿《漫长的革命》。这些作品对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抗战见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观感、新四军的成立和皖南事变的真象、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美关系问题等等,都作了深刻的描述和友好的宣传。第三部分是斯诺逝世后,毛主席、宋庆龄副主席和周总理拍发的唁电,斯诺夫人和斯诺的生前友好宋庆龄、马海德、路易·艾黎、约翰·谢伟思、梁士纯、胡金魁、王福时、肖乾等同志写的回忆悼念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和斯诺相处的难忘往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敏慧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设身处地”好
  恩雨
  某铁路列车段在“人民铁路为人民”活动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爱民”课,不是在会场里,而是在列车上:列车员都做一次普通旅客,从排队签票、候车进站到乘车,没有丝毫特殊,如果说有一点特殊的话,那就是都当无座旅客——在车上站着、挤着;段领导上车当列车员,倾听旅客呼声,寻找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这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法,效果很好,许多长期得不到纠正的问题,顿然迎刃而解了。
  听说安徽地方上对“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活动非常支持,来了个“人民铁路人民爱”。一个“为人民”,一个“人民爱”,这样相互支持、促进、爱护,更容易蔚成浓烈的社会主义新风。这是双方都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的表现。现在有的人,想自己的困难多,想别人的困难少;想局部的利益多,想大局的利益少;对别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不好的。我以为,在我们国家里无论地位高低、岗位各异,都是肩负着为人民服务这一相同的责任,都有个“设身处地”的问题。售货员与顾客之间、乘务员与旅客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邻里之间、单位之间、同志之间,都要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为多数人着想,为大局着想,大家都能这样实行,整个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第8版()
专栏:

以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十二大
宣传画
  赵尚义 张修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