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欢迎中国访日代表团 庆祝邦交正常化十周年
  日本六友好团体举行盛大招待会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 日本日中友好六团体今天晚上在东京新大谷饭店联合举行盛大招待会,欢迎以王震为团长的中国访日代表团,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
日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新闻、宗教等界的1,40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在宽阔的宴会厅里,两国朋友互相祝贺,畅叙友情,情景十分感人。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代表六个团体讲话,他说:“就在我们于东京欢迎中国朋友、共同举杯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时刻,铃木首相和以井上靖为团长的日中友好六团体联合访华代表团作为一亿日本人民的代表,在北京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出席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庆祝宴会。在同一时刻,东京和北京遥相呼应,日中两国11亿人的代表共同举杯祝贺,这是具有何等深远意义的事情啊!”
宇都宫接着说:“前些日子,由于我国的审定教科书问题暴露了一部分势力忘掉反省过去军国主义的倾向。我国舆论对此进行了猛烈反击,六团体也代表人民的要求,敦促政府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政府也表明了要进行纠正的态度。这件事情说明,以反省军国主义为基础的日中友好已经成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时代潮流。”
王震团长致词说:“中日两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于1972年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并为中日友好的崇高事业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十年来,两国政府和民间在各个方面的友好交往与合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事实证明,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他说:“饮水不忘掘井人”。“在这里,我向一切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亲切的问候。”
他说:“中日两国是近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亚洲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两国人民具有两千多年的传统友谊,中日友好,人心所向,是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挡的。”
但是他又说:“我们看到,在日本还有一小部分人美化过去的侵略战争,企图篡改历史,破坏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这是一股破坏中日友好的逆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王震说:“今年5月我国赵紫阳总理访日时指出,发展我们两国关系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只要始终不渝地维护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各项原则,我们两国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贵国的铃木首相正在我国访问,同我国领导人就两国间友好合作问题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会谈。我相信铃木首相访华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日本众议院副议长冈田春夫、总理府总务长官田边国男、日本社会党委员长飞鸟田一雄、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社会民主联合代表田英夫以及帆足计、伊藤武雄等出席了招待会。
出席招待会的还有东京华侨总会会长陈昆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临时代办王晓云等。(附图片)
  图为招待会盛况。   黎启榕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日本代理首相会见王震及全体团员
据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 日本代理首相中曾根康弘今天在首相官邸会见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前副总理王震为团长的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访日代表团全体成员。宾主就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及其美好前景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中曾根代表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代表团来访表示衷心的欢迎。他说:“为了庆祝日中建交十周年,我国的铃木首相和樱内外相正在中国访问,受到贵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据说两国政府首脑的会谈是顺利而成功的,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他表示,日本政府今后仍要竭尽努力,不断地巩固与发展日中两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友谊。
王震转达了赵紫阳总理对中曾根代理首相的问候。他说:“十年来,两国政府和民间在各个方面的友好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他表示希望今后不仅两国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友好合作,而且还要努力增进两国民间团体的友好往来与合作关系。
中曾根在谈话中还称赞了中国代表团团员、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孔凡成和陈克芳在抢救市川市山岳会登山队队员松田宏也的生命中体现出来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说:“是10亿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地挽救了松田的生命。”
会见时,宾主互赠了纪念品。王震赠给中曾根的瓷盘上刻着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的题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曾根说,这个题词的意义是很深刻的。(附图片)
  中曾根会见王震等。  黎启榕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日本一些友好团体负责人撰文祝贺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
  同中国朋友携手创造更光辉的日中友好历史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 日本一些日中友好团体的负责人最近分别撰写文章,祝贺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在《日中文化交流》月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说:“我们(在日本)能够和王震团长等一起共同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是非常高兴的,它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井上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来,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中两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顾过去的十年,令人觉得已经在各种领域里完成了许多交流工作,这十年是内容充实、意义十分重大的十年”。他说:“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虽说迎来了‘日中新时代’,但是,最近在审定教科书问题上发生的事情,说明对此也不能过分乐观。”
井上在文章中说:“我们决心以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作为新的出发点,和中国朋友们携起手来,克服障碍和困难,创造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光辉的日中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日中协会会长茅诚司在《日中月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说:“两国的邦交正常化,是以民间不懈的交流发展为基础的。”他说:“在政府间的合作体制进一步加强的今天,我觉得,民间的交流愈来愈需要。”
茅诚司会长在谈到教科书问题时指出:“我国在日中联合声明中说,(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在教科书中,有必要反映国际间的这一诺言,应当如实地记述历史的事实,这是自不待言的”。他说:“这种认识是日本人心的问题,它是日中两国子子孙孙友好下去的根本。”
茅诚司在文章中说:“日本国民坚决反对重新走上过去那种战争的道路。决心坚持日中友好,为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他表示期待铃木首相访问中国取得丰硕的成果。
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自民党众议院议员古井喜实28日在《朝日新闻》上发表文章说: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后,“日中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奔腾的河水般地迅速发展起来。”
古井会长在文章中说:“两国间结成的稳定的友好关系,是亚洲稳定的基础,是世界和平的巨大支柱”。
古井会长在文章中指出:“日本不应仅仅考虑眼前的利害,而应立足于辽阔的视野之上,从更高的角度进行最好的合作。”文章期待中国“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希望日中两国建立“世世代代永远牢固”的友好关系。


第6版()
专栏:

日众参两院议长和东京都知事会见我访日代表团
  宾主对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 日本众议院代理议长冈田春夫、参议院议长德永正利和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今天分别在众参两院和东京都政府会见了以王震为团长的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访日代表团。宾主对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
冈田说,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十周年,铃木善幸首相正在中国访问。据报,近两天来日中两国总理的会谈进行得很顺利。日中两国必须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此,要牢记过去的教训,以便进一步加深两国的友好关系。
王震说,现在中日两国总理的会谈是很成功的。赵紫阳总理还向铃木首相建议,中日两国每年要进行一、两次政府级会谈。另外,民间往来的渠道也要进一步加宽。我们真诚地希望中日两国政府的合作、两国人民的友谊能够世世代代地保持下去。这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保持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德永正利说,日中两国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友好关系,应该有更充实的内容,两国友好关系的巩固,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也是一个贡献。关于经济问题,政府要作出努力;作为国会议员,我们也尽可能作出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震对于日本国会议员为中日友好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他说,中日两国的广大民间人士为中日友好作了很大努力,两国的许多社会名流、学者、工人和农民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友好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铃木俊一说,1979年东京都和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后,这两个城市已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王震说,中日两国首都之间密切来往,相互学习,意义是很大的。


第6版()
专栏:

  王震会见黑田寿男和宫崎世民
新华社东京9月28日电 王震团长今天在这里会见了日本老朋友黑田寿男和宫崎世民,称赞他们三十多年来热心从事日中友好事业。
宫崎世民之父宫崎滔天当年曾协助孙中山革命,与廖仲恺有交往。今年8月,黑田寿男和宫崎世民曾到中国参加廖仲恺、何香凝的纪念活动。今天,王震团长在同他们会见时又谈起当年日本朋友同孙中山、廖仲恺的友谊,并将黑田和宫崎参加廖、何纪念活动的像片簿赠送给他们。王震在像片簿上签名留念。
会见时,代表团团员廖恺孙在座。


第6版()
专栏:

  岩手行
  新华社记者 沈立
9月中旬,中国新闻代表团前往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进行了四天的访问。通车不久的东北新干线车行快速平稳,鲁迅先生曾经居留的仙台市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往北奔驰不久就进入岩手县境。隔窗望去,只见远处群山起伏,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近处阡陌纵横,小块稻田镶嵌其间,碧绿一片;三三两两农舍,红蓝黄各色的屋瓦相映生辉。沿途多是中小市镇,没有东京都内那样的拥挤、紧张感。从外部风貌看来,这是一个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田园风光的发展中地区。
在县政府所在地盛冈市,县知事中村直先生向我们介绍情况。岩手是日本粮仓东北地区的一个开发较迟的县,县内78%为山区,北上山脉纵贯中部。北上川流经县内。东部濒临太平洋,沿海的三陆沿岸渔场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个县以农林牧渔和旅游为主的经济结构。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有后来居上之势。我们参观了南部铁器制造厂。这里以从中国进口的生铁为原料,半手工劳动,制造日本人喜爱的铁制家庭用具、食器和工艺品。据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南部制铁一度趋于衰落。但是,这种铁器依然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因而近年来有所恢复和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个行业手工劳动艰苦,不易找到从业者。
南部制铁以及我们先前参观过的称为“台烧”的手工制瓷,都反映了日本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特点。被保留下来的传统事物中,有些能够在精神上起到凝聚民族的向心作用,有的能够美化、便利生活。但是在工人、农民家庭中仍然普遍可见的是神龛、祖宗牌位,在东京浅草见到的跪拜求福、占卜的现象等等,说明高度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克服迷信现象。
第二天上午,从盛冈抵达滨海的宫古市,首先参观了渔业养殖协会的实验场。这个实验场引入海水,孵化和养殖鱼、虾、蟹,然后放入近海,长成后供渔民捕捞。实验场规模不小,但只有懂技术的工作人员9人,个个参加实际操作,没有一个冗员。
沿海岸公路南下,到达铃木首相的故乡山田町。山田湾为船越半岛大部封锁,湾内水平如镜,是个人工养殖海产的理想场所。在湾内的山田镇上,我们从铃木首相的堂弟铃木善刚口里知道,铃木首相曾就读于宫古水产高等学校,毕业后去东京上大学,后来在日本全渔联工作。据当地人士说,岩手县一共出过6位首相。除铃木外,还包括战争期间上台的米内光政。
我们乘小艇在山田湾内巡游,观看了木筏吊养扇贝、牡蛎的作业。据说,由于日本近海渔业资源日减,海产养殖业在这个国家不断发展。在山田湾,一筏扇贝、牡蛎价值40万日元(约合3,000元人民币),因此渔民收入甚丰。在整个岩手县,渔民捕捞的大马哈、鳟、秋刀、鳕、青花等鱼类,年产32万吨。目前的问题是,年轻人不愿从事渔业,渔民老化现象严重。
在釜石市留宿一宵,清晨就从东海岸西行,折返盛冈,途中沿盘山公路翻越北上山脉,参观了在山顶平坦处人工草场上兴办的养牛业。这里饲养的是日本短角红牛,其优点是抗疫,耐寒暑,除育肥期外不需精饲料。当地牧民说,在山区发展养牛业,要投入大量资金,其中一半用于修筑山间道路,其余用来播种牧草和兴建畜舍等。主要是由县政府投资。目前全县养牛10万头。
我们在盛冈和北上二市参观了教育、文化和工业设施,并听取了岩手县近十几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工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据说,这十几年来,岩手县发展很快,从外地引进了电子、制药、照相机、电视机、钢丝等不少技术先进的企业。据统计,县内生产总值目前比七十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多。1970年,农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体就业人数的40%以上,而目前下降到26%左右;而工业的就业人数则从不到20%上升到26%以上。
中村直先生对中国记者说:岩手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是由于为此“打好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条件主要有三,即:一、准备好能源,县内为此大力发展了水力、地热发电,仅北上川上游就建有5个水库,能够发电;二、运输先行,近年来大修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东北新干线又在今年通车;三、长期推行中学普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工业准备了合格的劳动力。我们在旅途中不时看到高速公路两旁已经清理就绪、准备用来兴建厂房的工地。我们还听说,以前,岩手县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多数迁往东京等地觅职,而今,这些人纷纷回乡进现代企业就业,人材外流现象已经终止。
我们在岩手县访问四天,感到不虚此行。我们不仅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而且在这个发展中的县里看到不少对发展中的中国有启发的事物。


第6版()
专栏:资料

“岩手”地名的由来
关于岩手县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盛冈东显寺的后面有座“三石神社”,里面供奉着高达3米的三块花岗岩。这三块石头被称为神石。过去,这一带被称为“三石野”,现在改叫“三割”。
传说这个地方以前有个罗刹鬼,常出来作祟。于是人们求助于三石神。三石神把鬼捉住,绑在石头上。罗刹鬼哀求说,“请放了我,从此再不为患了”。人们答应了罗刹鬼的哀求,让罗刹鬼在三个石头上按了手印,放了它。罗刹鬼就离开远去,而鬼留下手印的地方长年光滑,连青苔也不长。人们就把这一带改称“不来方”,岩手这个名字也就由此诞生。而今,你到岩手县去,仍然可以看到以庆祝捉鬼为内容的古老的“三石舞”(亦称三刹舞)。 ·张·(附图片)
日本的传统民间舞蹈“鹿踊”,在岩手县一直被保存下来。


第6版()
专栏:

  热血满腔为友谊
  ——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本报记者 张云方
9月,北方的稻子熟了。就在这人们喜庆秋收的时节,一位同黑龙江方正县人民共同奋斗了两年,成功地向中国农民传授了栽培耐寒、防倒伏、高产水稻技术的日本农民——藤原长作要回国了。方正县人民真是舍不得送别这位为中国农业作出贡献的老人!
藤原老人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很难看出已经是一个七十一岁的人。老人侃侃而谈,把他来到中国的经过告诉了记者。
那是1980年,藤原长作作为日本农业考察团的成员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我国南方转了一圈后,来到北方地区。
有一次,中国同志偶然同他谈起这里水稻冷害、倒伏和产量不高,每亩平均三四百斤。藤原长作听到后,立即回答说,“我来试试吧”。就这样,藤原老人来黑龙江省方正县传授水稻技术的“协定”就拍板商定了。
“我来试试”,话很简单。但是这里面包含着老人多少情意!老人不要中国一分钱,完全自费来华,而且大有不成功就誓不罢休的劲头。他说,“我来到中国传授水稻栽培技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中日友好”,“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了大量善良的中国人,他们是有罪的。虽然我没有参加侵略中国,但我也问心有愧。我到中国传授水稻技术,一是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做点贡献,二是为日本军国主义赎罪。我宁愿为此把老骨头撒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话啊!
藤原长作家世代务农,他自己钻研水稻栽培技术也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他在水稻栽培方面得过日本天皇以及日本农业部门的20多次奖,是名声赫赫的“水稻王”。就是这个“水稻王”,1981年4月16日,冒着我国北方的春寒,踏着早晚尚有冰凌的大地,来到黑龙江省方正县朝阳公社富余大队。他一来就一头扎进“杜老头”的家里。藤原风趣地对记者说,“住在同行家里,享受火炕的温暖,心里热乎啊!”藤原长作来中国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从此以后,方正县朝阳公社多了一位新社员,他同农民一起下地,看播种的情况,问种子的水分,手把手地教大家直播技术。第一年,老人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种试验田与对比田共117亩3分的任务,其中他自己亲自管理的有27亩4分。对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来到方正县的第9天,藤原开始了旱床苗床播种技术的传授。按垧为单位计算,他播下的种子一垧地是50—70斤,而中国北方的传统湿润育苗要多用种6—7倍。秧苗长成后,老人又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将“藤原式植秧法”教给大家。藤原式植秧法的特点是稀植,同我国传统的密植完全相反。开始人们有些怀疑:这样干能行吗?藤原向大家解释,稀植个体的根部分布占有面积大、根多、根长、吸收养分多,可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分蘖,形成健壮合理的植株。而且稀植可以增加个体的光合作用,易于通风,增加抗倒伏力。果然,还没有到收获季节,“藤原式植秧法”就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这一年,方正县遭受了20多年未见的大雨和低温,但是秋后一打场,藤原指导的试验田平均亩产达805斤,比一般对比田中的湿润育秧播秧法增产12.8%,是普遍直播田的一倍多。藤原的事情不仅轰动了小小的方正县,全省各地的农民也闻风赶来,希望把藤原栽培水稻的技术学到手。到这年年底,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86个公社和大队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的近2,000人自发地来到方正县,把藤原的技术、更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带了回去。藤原先生却不满足。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他的心早已飞向更宏伟的目标——每公顷产粮15,000斤。
藤原不是没有别的爱好。一个七旬老人也并不是不喜欢家庭的人伦之乐。但是,他选择了远离故土到中国来传授农业技术的艰苦道路。藤原一家5口人,有儿子、儿媳和两个可爱的小孙孙。藤原是生来第一次这样远离家乡,当然忘不掉经常在膝边转的孙孙。但是藤原说,“士为知己者死。我生就与中国结下了友好的姻缘。为信念而奋斗,是无限幸福的”。一次,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来信了,信中叮嘱爷爷:不要多喝酒,要保重身体,还问道,“爷爷,你是喜欢中国呢,还是喜欢日本?”藤原捧着孙子的来信,流泪了。他回信说,“爷爷对中国和日本都喜欢,也喜欢你们。但是,正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才到了中国。”他接着写道:“友谊就象稻秧一样,要从小细心培养。爷爷是做给你们看,希望你们从小就懂得和中国友好。”
冬天过去了,藤原老人回国进行一段休整以后,1982年伴着春讯又来到了方正县,回到了想念他的人们中间。这一次黑龙江省农科院和省科委的同志也赶到了现场。当时,人们担心老人太劳累,影响身体健康,劝他不必每天都出勤。这一下,老人生气了。他回答道,如果贪图安逸,我大可不必来中国。他指着刊登在日本《朝日新闻》上的《我为什么要到中国去》的文章说,我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到中国“不是去享福”,而是为了传授有助于加深两国友好的技术。我已经是年过花甲的人,只想把有限的生命献给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藤原老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1982年他一下子把试验田扩大到4,565亩,21个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种稻经验全部传授给了中国农民。他还带来了松前和早锦等日本水稻良种,播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纪念友谊,他把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叫做“方正”。经过我国各方面人员的鉴定,证明“藤原式植秧法”在中国北方是完全成功的。“藤原式植秧法”在中国北方开出了妍丽的花朵。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稻浪翻滚的金秋时节,眼望着自己亲手栽培的水稻就要归仓了,藤原老人不禁感慨万分,他舍不得离开这丰硕的成果,更舍不得离开已经把他看成家人的中国农民。但是,为了更友好的明天,他决心离去。他离别时说,我要叫我的孩子来、孙子来,叫他们来接班,我回去就是为了这个。
“缫成白雪桑望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老人走了,但是他留下了友谊,留下了他孩子、孙子再来的誓言。中日友好就是在人民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下不断发展的。再见,青春长驻的老人,我们欢迎你再来!(附图片)
  藤原长作老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