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热烈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
中日两国自1972年9月29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到今天整整十年了。中日两国人民都在隆重地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在这个时候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同中国人民一起欢庆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我们乘此机会,向铃木首相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中日两国人民和一切曾经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努力的两国朝野人士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曾使两国的友好关系陷于中断。中国人民一贯认为,中日两国之间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这在两国友好的长河中虽然短暂,但教训是深刻的,需要认真记取。只要中日两国人民都牢记这个教训,两国的友好关系是能够恢复并且得到发展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二十多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为结束两国关系的不正常状态而积极创造条件。日本人民和各界有识之士,也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由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奋斗,1972年9月,日本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地作出决策,田中角荣首相和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历史性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关系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饮水不忘掘井人,在欢庆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向为两国关系正常化而竭尽心力的先驱者们表示深切的敬意。
邦交正常化以后的十年中,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科技方面,还是在政府和民间的交往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建立了政府成员级会议制度,并正在积极准备于10月上旬召开中日民间人士首次会议。两国官方和民间人员的交流十分频繁,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深化。两国先后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渔业、文化、科技等一系列友好协定,签订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邦交正常化为平等互利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双方贸易总额在1981年达到100亿美元,相当于邦交正常化当年的10倍。这一切表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大民族“合则两利,离则两伤”。这就是说,中日两国只有友好合作,才能有利于世界和平,造福于后代子孙。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展,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预期将有进一步的更大的发展。我国赵紫阳总理在今年访问日本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地发展中日关系的三项原则,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积极响应。铃木首相这次来华又重申了赞成三项原则的基本立场。我们深信,经过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日两国一定能建立起符合三项原则的友好合作。
当然,在滚滚向前的中日友好合作的洪流中,人们注意到,也存在着某些阻碍中日关系巩固和发展的因素。避免重走历史老路,警惕少数人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日友好合作关系这棵大树,仍然需要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精心地加以爱护和培育,才能茁壮地生长。中日两国要坦诚相见,加深理解,共同努力,排除阻力,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得以实现。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是时代赋予两国人民的历史使命。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在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的前提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课题。我们相信,铃木首相这次来访的圆满成功,必将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的发展增添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
“无限风光在险峰”,中日友好合作前程似锦,让我们不断攀登,争取更加丰硕的成果吧!


第2版()
专栏:

  铃木首相举行答谢宴会
铃木和赵紫阳在宴会上先后祝酒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铃木善幸和夫人今晚在北京饭店举行答谢宴会。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国务委员谷牧、姬鹏飞,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康克清、刘澜涛,以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府有关部门、对外友协、中日友协的负责人,中国驻日本大使宋之光应邀出席了宴会。
铃木首相和赵紫阳总理先后在宴会上祝酒。
铃木首相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盛情接待与热诚照顾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两国领导人在一系列的会谈中满意地回顾了邦交正常化十年来的日中关系,并表示要为使今后的十年胜于以往,创造多彩多姿的十年而不懈努力。
铃木首相指出,虽然日中两国友好关系这一棵新树正在茁壮成长,但还是一棵小树。只要在炎热夏天和霜雪冬天好好地保护这棵小树,让日中友好这一雨露滋润这棵小树,它一定会成长为千年树龄的巨树,而且能抵挡住任何狂风暴雪。他说:“这棵小树将壮健成长,在日中两国国民之间,长出茂盛青翠的树叶,使我们的子孙在这棵巨树树阴底下,憩息畅谈,同享乐趣。让我们为这一目标继续努力吧。”
赵紫阳总理在祝酒时热烈祝贺铃木首相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他说,铃木首相的这次来访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就国际形势、两国关系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诚挚地、深入地交换意见,这对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紫阳说,十年前,中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并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两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交流,开辟了新的局面。
赵紫阳指出,十年来,中日友好合作的成果是显著的,内容是充实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对过去的十年表示满意,更对今后的十年寄予期望。他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同日本政府和人民一道,遵循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为发展两国之间和平友好、平等互利和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作出不懈的努力。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能够世世代代永远友好下去。
宴会充满热烈友好气氛,宾主不断举杯祝贺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和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
随同铃木首相来访的樱内义雄、池田行彦等日本贵宾,日本驻中国大使鹿取泰卫和使馆外交官员出席了宴会。


第2版()
专栏:

  铃木首相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铃木善幸对记者说,日中两国需要长期友好下去,加强团结和合作。这不仅对两国人民有利,对促进亚洲和世界繁荣和稳定也有积极作用。他表示将为促进中日友好进行积极的努力。
铃木首相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他表示他能在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之际访问中国感到十分高兴。他说,他这次同赵紫阳总理举行了两次会谈,并会见了中国党的领导人胡耀邦和邓小平。他说,这些会谈和会见的气氛都是非常友好的,反映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说,他已邀请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铃木首相说,中国领导人向他介绍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计划,这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国领导人对实现这个雄伟计划的信心很足,热情很高。他表示日本将尽力协助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在回答记者关于日本教科书引起的问题时,铃木首相说,日本政府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诚实地进行纠正,积极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他说,中国政府已了解了日本的这个立场。教科书问题已告一段落。
铃木首相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对于中苏和日苏关系问题的看法。他说,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是明确的。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关系。他说,苏联非法占领日本的北方四岛,在那里不断增加军事设施,日本国民是不能容忍的。苏联是日本的邻国,又是具有实力的大国。因此,日本希望同苏联改善关系。但是不能采取政经分离的原则,把领土问题放在一边。铃木强调必须在解决领土问题的前提下,缔结日苏和约。这是唯一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黄华会见阿拉伯驻华使节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今晚会见摩洛哥驻中国大使哈尔凯特、阿尔及利亚驻中国大使克里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京办事处主任马哈茂德和黎巴嫩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柯玛蒂。哈尔凯特等代表阿拉伯国家的驻华使节感谢中国政府强烈谴责以色列在贝鲁特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和妇女儿童的暴行,感谢中国对阿拉伯事业的有力支持。
黄华说,以色列贝京当局在贝鲁特西区屠杀巴勒斯坦平民的极其残暴、灭绝人性的行径,激起了中国和全世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愤慨。
他说,赵紫阳总理9月22日发表讲话,严厉谴责了以色列侵略军的这一暴行。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支持黎巴嫩政府和人民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黄华强调,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共同事业。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在今后的斗争中完全可以指望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支持。


第2版()
专栏:

  基辛格博士到达北京
据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夫人一行应我国外交部邀请,今天晚上乘飞机到达北京,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
在机场,基辛格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他第11次访问中国。他说,他想看看这几年中国的变化。


第2版()
专栏:

  “月光饼”香又脆
  ——读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怀乡思亲文有感
  王大兆
作为琦君同乡,我流着泪读完了她的一些怀乡思亲作品。这位在台湾被誉为“国宝级作家”的女教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出版了二十多本小说和散文集。正如台湾一篇评论所指出:“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描写她在家乡(浙江温州)度过的童年和求学过程中的人与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出生于温州市郊一个风光如画的山村——瞿溪镇。在雁山云影的映照下和瓯海和柔的涛声中,度过使她“极其怀恋”的童年和私塾时期。十四岁进入杭州弘道女中读书,被同学称为“文学大将”;二十岁升入之江大学中文系,成为夏承焘教授的高足。1949年5月去台湾;1972年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并参加衣阿华国际写作班活动。
散文是心灵的直抒。她的散文如《瓯柑》、《故乡的江心寺》、《月光饼》、《晒晒暖》等,单从题目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
琦君的作品中,还有些是写农村人物的,如阿荣伯伯、岩青嫂、画菊的孙伯伯、信佛的启蒙师,童时的女伙伴阿月、阿玉等。这些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充满亲切感。引发台湾和海外读者的无限乡思。
在作者怀忆往昔的散文中“常常在那里面可以看到笑影中闪着泪光”。她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象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
她又说:“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随着岁月推移和年龄增长,琦君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越来越深沉强烈。今年春节前后,她在台报副刊发表了《春的喜悦》、《灯影旧情怀》等描写在故乡过年的长篇散文。今夏,她不但为台湾儿童出版了《琦君说童年》、《母心似天空》二书,还为台报的“儿童专栏”写了不少回忆儿时的散文。
面对台湾出版业的不景气,而“近五年来,琦君的书几乎本本好销,使她成为读者喜爱的作家和作家羡慕的作家”,其原因自不是偶然的。这当然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台湾民众怀念与向往大陆,渴盼早日回归祖国的心声。
她在《月光饼》中还写道:“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中秋节,一年又一年地,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去吃月光饼呢?”
是的,值此中秋月圆之际,故乡和亲人深深思念着在它土地上和怀抱里长大的小女儿,渴盼她“早日归家洗客袍!”


第2版()
专栏:

  《忆江南》
  台湾 大荒
阔别故乡三十多年,往事真已如烟,旧情却是如昨。亲友的印象模糊了,但只要稍稍凝聚心神,江山、风物、人事,便历历在目而又温馨如昔。
对于故乡,我常觉得我的怀念多于旁人。其实只是主观的想法。我的少数老友便跟我一样,常常是“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的。
随着大陆河山影片在电视播映,我的一腔乡愁越来越浓了。那些山,那些水,那些田野,那些人,我全不相识,却透着故旧的亲切,土地的芬芳;并不属于我,又以为属于我。有朝一日去走访他们,我必不是用观光客的眼光——那是外国人的;我是中国生的,我看她,只用子孙看祖先的,农民的、樵夫的、山水画家和田园诗人的眼光。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名山大川,只有我和我们的山河才能“相看两不厌”,才能“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但是换个情境,只能想不能看,又当如何?于是旅居国外,有人直接回去旅游;不得这份便利的,买录音带自家望梅止渴;再次一等,便只能买几本《大陆河山》影集翻翻。可是声音的乡愁就不能从图片中获得舒解了。情动于中而发于声,其摇魂荡魄,比诸画面,更能令人低回不置。想到这里,我心里总不免回荡《忆江南》的曲调,这首歌抗战时期十分流行,可恨我只能依稀得其仿佛而不能吐字。直到前几天,我才突然涌现了灵感,提着录音机到关渡找老友周典录了下来。
词美,曲美,由抒情男高音周典弹(钢琴)唱起来,真是声声血,字字泪,不仅我听得如醉如痴,他也唱得几乎不能竟曲。自此我常常放,常常唱,一如把那本《大陆河山》影集拿来常常翻翻,通过绘声绘影游故国,鼻酸中另有一分慰藉。我感谢多情的周典,感谢那不知名的音乐家和诗人!
(原载台湾《中央日报》)


第2版()
专栏:

  中秋念亲人
汝谐
三十多年了,台湾海峡两岸千千万万有着至亲、好友、故旧的人们,每年中秋只好“千里共婵娟”,寄托自己怀念亲人和故乡的无限别情,无限思恋。
一九八○年回江西省丰城县老家定居的原国民党退伍老兵蒋寅春说:“在那独处异乡的漫长日子里,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我无时不想念老母亲和分别时还未成年的弟弟和妹妹……。”
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亲属也无时不在盼望与亲人团聚。在浙江省工作的台胞曾炳贵给弟弟写的广播信中说:“炳进阿弟,离别家乡三十多年来,我不知多少次在梦中与童年时代朝夕相处的弟弟们相会,又不知多少次梦见了我们外出谋生的阿爸、阿妈。我巴不得明天就拆除我们之间的人为藩篱,即刻登程返回故乡,和骨肉亲人见面。”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每逢佳节,总要向子女讲述台湾家乡和亲人的情况。
去台人员亲属陈娇说:“我常想,牛郎织女虽然彼此分离,一年仍有七月初七相会的机会,而我与丈夫张楷三十多年不能相见,并且音信隔绝。这是多么不近情理的事情呀!”


第2版()
专栏:

  故乡——牵萦梦回的地方
台湾虎尾高中 陈功
遥望大海的那一方,追慕的轻愁油然升起,那美丽的故乡是否依然如故呢?人的魂梦,无时不被故乡牵萦著;雨打著小花,那份无奈及惶恐,又令我觉得游子漂泊异乡的苦楚,萍水客舟,霜寒钟残。故乡呵,你可知道这漂零异乡的游子,对你的一份眷念。
虽不曾到过故乡,但却见过故乡优美的风景照;虽不曾看过故乡的人文景观,却时时由爹爹的口中得知:那壮伟的湘水,辽阔的洞庭湖,……。愿能早日膜拜我美丽的故乡。
今年,由大伯口中得知,祖父已逝世了,父亲悲恸不已,家中更弥漫著一份浓愁,哀叹没有尽到子孙孝亲之道,我也连一声爷爷都没叫著,他就离开人世了。爷爷,您可知孙女儿呼唤您,看著人家含饴弄孙的情景,总觉得好孤寒好凄怆呀!
故乡啊!故乡,是每个人最牵萦梦回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株花草,都是我梦里的金世界,虽然她不是琼楼玉宇,也不是金枝玉粒,但只求能呼吸到那儿的空气,抚触那儿的一景一物,然后再祭扫祖先的坟墓,聊表做子孙的一番心意。
这是台湾的一位中学生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未曾到过的祖国大陆和未曾见过的亲人的真挚情意。原载在《台湾新生报》“中学生版”,题为《念乡》。
——编者


第2版()
专栏:

  同母百子难分离
  孙书朋
最近,一位从台湾绕道来山东探亲的女士,打点行装准备返台前,对送行的亲人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秋天,一位外籍华人张先生回大陆省亲,路经台湾,那里的乡亲托他务必从家乡带回一个石榴。不久,这位先生果真把一个熟透了的石榴带到了台湾。人们闻讯而至,挤满了一屋,纷纷向他打听家乡的情况,期待分享老家来的石榴。张先生小心翼翼地把石榴皮剥去,又轻轻掰下一颗颗石榴籽,凡是到场的,每人分一粒。一个石榴有上百个石榴籽吧,可仍然有人没分到。于是,这位远道带来石榴的人反倒落了埋怨,嫌他带得太少。讲到这里,作为身临其境的这位女士,再也讲不下去了,眼泪簌簌而下。
石榴,通常被人们比喻为“同母百子”。民间还有一首寓意深刻的歌谣:“石榴籽呀石榴心,石榴籽连着石榴根。石榴籽生在母亲怀抱里,孩子和娘心连心。”
千里迢迢,捎“一个石榴”,不正是因为人们把石榴比作祖国母亲,把自己看作“同母百子”中不能分离的一子吗!


第2版()
专栏:

答友召邀品茶
林勉成
  武夷峻险郁苍苍, 九曲轻舟何处飏。
  一叶〔注〕岩茶深有意,怎教羁客不思乡。
(注:武夷一叶青乃茶之极品。)
(原载5月24日台湾《自立晚报》)


第2版()
专栏:

并步乌山头原韵
扶伟中
  知道乌山头更好, 风光水库美难图。
  不才欲问江南客: 可有三分似太湖?
(原载6月18日《台湾新生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