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对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建议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唐孝威
  全国劳动模范、中央气象研究院工程师 程刚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在今后二十年内,要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们深受鼓舞,作为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感到责任重大。这里谨就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提出一点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城镇把安置待业青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大批商业、饮食、修理、手工业等合作社性质的集体经济单位,安置了许多待业青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建议,在这些社会劳动服务组织中,不但要安排青年们的劳动,而且要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把安置待业青年同人才开发、系统的科学技术培养、发展技术科学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起来,组建成科研、生产、教育、服务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服务单位,逐步使这些青年掌握专门的科学技能,深入工农业生产部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重点,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科学技术去解决。但是生产中大量的、一般性的技术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专业科研单位的重视;而且象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可能仅仅靠少数的专业科研单位包下来。因此,对社会上一些优秀的青年进行开发培养,使他们逐步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并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服务,这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另一方面,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每年城镇都有大量中学毕业生待业,目前高中毕业生能考入大学的还是少数,在未考取大学的青年中,有不少有理想、成绩优秀、有动手能力的,这批人也是我们可以开发的宝贵财富。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技术培养,这将是为国家造就大批人才的一个新的方面。
根据以上的考虑,我们认为把发展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与安置和培养待业青年结合起来,是符合国家需要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办好这件事,需要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高等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优秀的科技人员和教师,义务参与兴办这项工作。此外,社会上退休干部、退休技术人员、退休教师中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可担任这方面的组织和教育工作。
我们建议先兴办一个这样的单位进行试点,摸索经验。这是一个教育、科研、生产、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集体经济单位。可以从社会上选收一批优秀青年,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同时让他们参加一些生产实际中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成为具有为四化献身的精神、高尚的情操、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动手干活的人才,并逐步取得独立解决生产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如果经过试点确有成效,就可以在全国各地推广。希望这项工作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3版()
专栏:

  上海大专院校四百多名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部
  联系实际学习和宣传十二大文件
本报讯 记者刘军报道:上海市大专院校450多名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干部在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时,联系暑假开展社会调查的体会,畅谈十二大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青年一代肩负的责任,纷纷表示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振兴中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事业中去。
暑假期间,他们曾分赴安徽、陕西、河北、四川、福建等19个省市,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的巨大变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校的同学,在革命圣地延安耳闻目睹了党的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延安地区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开放集市贸易、发展社员家庭副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尽管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1981年农业总产值仍达2.48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总产量达9.23亿斤,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个丰收年。枣园大队一百多户人家陆续添置了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和电视机,不少人家还盖起了新房。
华东纺织工学院等校的同学们在浙江省绍兴瓷器厂了解到,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厂产量直线上升,瓷器品种从几种扩大到400多种;在四川省丝绸公司,他们了解到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不少企业设备得到更新。
同学们畅谈着大好形势,深切感到: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使企业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尽管我们面前困难还很多,但我们党已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人民的精神是振奋的,这是国家振兴的象征。党的十二大从组织上和思想路线上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策的延续性,并向我们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只要举国上下团结奋斗,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一定可以达到。
同学们兴奋地说:“党的十二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准备着为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有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有的表示毕业后,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同学们还把宣传党的十二大精神看作是自己的职责。几天来,他们结合学习党的十二大文献,把暑假期间社会调查的结果分专题编写成讲稿,深入到学校、工厂、街道巡回讲演,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第3版()
专栏:

  甘为人才付辛劳
  江苏科技干部局满腔热情开发人才资源
编者按:现在仍有一些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有的被埋没,有的遭压制、打击。把这些人才挖掘、使用起来,是当务之急。江苏科技干部局的同志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他们从群众来信来访中,了解这些人的困难,倾听这些人的申诉,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就义不容辞地给予支持,努力为他们分忧解难。如果各个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象江苏科技干部局的同志这样工作,那末,大批有用之才一定能在四化建设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讯 记者张竞、蔡名照报道:江苏省科技干部局热情接待科技人员来信来访,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铺路搭桥。两年多来,这个局共收到近3,000封来信,接待了数百人次来访,都做到有着落有交代,没有拖延积压。他们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助下,使许多不能施展才干的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
向这个局请求帮助的科技人员,有些是长期蒙受冤屈,被迫离开科技工作岗位的。这些人的问题一般都是历时久、涉及面广、难度比较大。对此,科技干部局的同志从不以人少事多而搪塞,也不以无权调动而推诿,有时为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出差十几次、跑几十个单位调查联系,疏通各个环节,做了大量工作。有一位造船工程师,“文化大革命”初期从台湾返回大陆,不久蒙冤入狱。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被分配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科技干部局从他的来信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调查,了解到他在造船技术和外语知识方面确有一定水平,就与有关部门协商,在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下,这位工程师终于被调到南京一家造船厂,恢复了工程师的职称。
科技干部局的同志十分注意热情地扶持自学成才的青年。某县太阳能研究所的一位合同工,通过自学研究成功了太阳能焊接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美国一家科学杂志曾专门介绍。但后来他在所里却难以进行研究工作。为此科技干部局专门派出了调查组深入调查,根据这个同志的实际水平,经与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协商,将他吸收为国家正式科技干部。
江苏省科技干部局还重视从科技人员的反映中,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建议。他们针对农业科技人员大批改行的问题组织专题调查,解剖了两个地区,多次邀请农业科技人员座谈,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受到了省委的重视。
江苏省科技干部局的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做好人才开发工作,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总是自己出面解决。去年秋天,局长彭涵明在医院治病,和一位住院的高级工程师聊天,得知他曾被错误处理下放,调回南京时原单位已撤销,现在由街道居委会照顾他,一身学识无处施展。彭涵明回到局里,立即指定人员专门处理这个问题,并亲自向南京市委领导反映,使这位高级工程师很快落实了适宜的工作单位,生活有人照顾,才干也得到了发挥。


第3版()
专栏:

  理解了才能真正关心
  天津电材工业公司领导干部走访知识分子家庭
本报讯 记者李元浦报道:天津市电材工业公司党委领导干部,用登门走访的办法,增进了对知识分子的了解。他们的体会是: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分子,才能真正关心知识分子。
这个公司党委在检查前一段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时,决定由党委书记、经理带领政治工作干部,分头访问公司所属十六个工厂的一批业务技术骨干。
公司党委组织部长张荣跃等趁着休息日,来到天津电焊条厂的副总工程师兼副厂长侯立尊的家里。当张荣跃踏进侯立尊家门的时候,见他提着书包正要外出。原来侯立尊要利用休息时间到厂里职工大学辅导学员搞毕业设计。他俩交谈时间虽然不长,但侯立尊那种认真培养青年人,要把生产搞得更好的热切心情,使张荣跃很受感动。回到公司,张荣跃对同志们说,党中央批评有些干部在思想上对知识分子有偏见,过去我想不通,现在,我服气了。我对侯副总工程师就是有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看法,这不是偏见是什么!
为了使更多的同志受到教育,公司党委召开了访问知识分子家庭的情况汇报会。党委书记张震介绍了访问天津市软线厂工程师陈树义的情况。去年,公司党委曾经讨论过如何更充分地发挥他的作用,但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有的同志认为他还有明显缺点,个人要求太多。陈树义结婚多年,一直没有房子住。现在,一家三口人暂住在工厂的小仓库里。库房隔壁是轧胶车间,噪音很大。张震在这次家访中看到这种情况,问陈树义:“你晚上能睡好觉吗?”陈树义笑着回答:“习惯了。”听了张震的介绍,分管干部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颇有感慨地说:“过去,总觉得陈树义的个人要求太多,现在看,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如果咱们这些做领导工作的人,早一点了解他生活上的困难,尽力给予帮助,他的精神状态肯定会比现在更好。”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他们看到许多知识分子公休日还在家里埋头读书;有的人因为住房太小不得不把很珍爱的书籍放在厨房里。此情此景,使公司党委的同志认识到,住房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并不单纯是生活条件好坏的问题,同时也是工作条件问题。最近,公司党委提出了优先照顾专业技术干部住房困难的六条意见,下发所属工厂执行,受到了知识分子和广大职工的欢迎。


第3版()
专栏:

  不倦的追求
——记党的十二大代表杨学志
  本报记者 赵相如 黄其庄
一个晴朗的星期日,两鬓已白的杨学志,穿着洁净的工作服,走进了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病房,细心地查看着患有子宫颈癌病人的病况。有人惊诧地问道:“杨院长,你星期天不休息?”
他点点头,继续他的工作。今年65岁的杨学志,在他生活的日历上,几乎取消了节假日;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地为了一个目标——妇女保健事业,特别是宫颈癌的治疗工作而奋斗着。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国内外对早期宫颈癌的治疗,至今极少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位29岁就得到日本医学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4岁成为全国一所较大的妇女保健院院长的杨学志,早年就立志要为征服癌症贡献全身力量。1955年7月1日,党的34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成功地做了冈林式子宫颈癌的根治手术,手术整整进行6小时,震动了当时全国妇产科学界。第二年7月在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他作了专题报告,其后他又编写了《子宫颈癌广泛性逆行性根治手术》一书,受到了广泛的注意,日本人在一些学术著作中把这项手术命名为“杨氏手术”。
作为医学专家的杨学志,对于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和省内一些哲学教授交往密切,经常向他们探讨唯物辩证法对于医学临床研究的指导作用。他从一份材料上看到,江西每年新发生宫颈癌的病人达3,500人,而能治疗的只有300人,其中早期的仅占10%左右,大量宫颈癌患者由于得不到早期发现和治疗而丧生。他深感不安。能不能从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共同规律中找出早期宫颈癌发生、发展、转移的特殊规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呢?
从1959年到1966年,杨学志和助手们按照这种想法作了第一组试验,结果失败了。杨学志不断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工作,终于发现失败的原因,由于受了医学上某种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以为癌细胞存在于表面,而忽略了子宫颈里边有储备细胞的存在。通过大量早期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又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都同时存在的特点,杨学志终于证明和确立了宫颈癌储备细胞来源的学说,一种新的医疗方案的认识完成了。正当杨学志准备实现科研的重大突破时,十年内乱开始了。他被隔离、游斗、非法审讯……但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在整整被关了五年之后,他才重新获得给人治病的权利。这时,他一边看门诊,一边继续进行宫颈癌治疗的第二组试验。根据他发现的储备细胞的学说,根据中医药原理,他一连又作了三组试验。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制成了一种中成药,将它置入早期宫颈癌患者的宫颈,使之凝固成圆锥形,坏死组织,自行脱落,达到痊愈。这个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外科正宗》医著中的“三品一条枪”的记载,进行加工、丰富、改造成功的,所以起名为“三品”锥切法。这以后,又经过一段的临床实践,证明了有很好的疗效。据统计,194名宫颈癌Ia期患者用此法治疗,均获痊愈。经过定期随访复查,没有发现一例复发,其中有102人获得五年以上的远期疗效,这在国际国内均无先例!特别令人惊讶的是,治疗后还有4人足月分娩,生下了健康的婴儿。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杨学志在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总是这样说。“三品”锥切法成功之后,他又将这疗法在县以下的基层医疗单位试点推广,同时自己带了医疗组到赣西山区靖安县开展两年为一轮的宫颈癌普查、普治,每轮普查率均达到90%以上。他不顾烈日炎炎,也不顾雨雪霏霏,接连8年进行普查、普治,使该县宫颈癌的患病率显著下降,1980年宫颈癌死亡率比1973年下降85%。靖安县人民讲起杨学志,异口同声地夸他是:“共产党派来的好医生!”
“三品”锥切法曾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江西省科技成果奖。1980年12月由江西省科委主持召开了鉴定会,来自省内外的44个有关单位的74名专家、学者和医药科技人员一致肯定了这一科研成果。
杨学志作为一名接近古稀之年的老教授,深切地意识到大力培养提高中青年医生的水平的重要性。要想把“三品”锥切法进一步推向人体其它部位,把有关医学研究更加深一层,没有更多的中青年从事这项事业是不行的。这几年由于杨学志的推荐介绍,全医院送去培训、学习的已达56人次。
从前年起,杨学志还自带两名研究生,兼任江西医学院妇产科教研组第一主任,为培养新一代上讲台讲课。


第3版()
专栏:

  承德师专注意解决中年知识分子的实际困难
本报讯 记者胡承清、薛文茹报道:河北承德师专党委从现有条件出发,注意给中年知识分子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
1980和1981两年间,学校新盖起两栋3,000多平方米的宿舍楼,分房方案明确规定,大中专阶段的学龄,可算作分房工龄。因此,在宿舍楼56个单元中,有48名、37户中年知识分子搬进新居。其他住在校内外的教学人员,多数也扩大了住房面积。
校党委看到许多中年教师讲课、备课任务重,回到家里,家务缠身,便下决心减轻他们的家务劳动。学校办起了托儿所,解决了入托难的问题。伙食科和小卖部有时起早把菜买回来,老师们在课间不出校门,就可买上新鲜蔬菜。为了缩短做饭时间,学校千方百计为每个职工购置了一套液化气罐。校工会、后勤部门为改善和调剂大家的生活,办起了豆腐房,每个星期都能供应几次鲜豆浆和豆腐。他们还特地买了烤炉,给大家烤面包、玉米饼,粗粮细做,很受欢迎。


第3版()
专栏:

福建省属煤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