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全面整顿企业 为经济振兴打好基础
  袁宝华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二十年发展的宏伟目标。全面整顿企业,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必须认真搞好。
  提高对全面整顿企业意义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今年年初关于企业全面整顿的决定,符合广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各地都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对全面整顿企业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觉得“年年搞整顿,整顿没个完”,或者认为“贡献不小,不必搞整顿”,“生产太忙,顾不上整顿”,等等。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这次企业全面整顿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高度自觉性和紧迫感,主动地把这一工作做好。
全面整顿企业之所以必要,首先是由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所决定的。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场所。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好坏。企业犹如细胞,细胞健康,生命力旺盛,整个肌体才能强壮、发达;企业机能健全,组织和管理科学化,能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进行活动,经营管理卓有成效,整个国民经济才能不断高涨起来。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建设起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企业达到38万多个,职工4,900多万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超过4,500亿元,为1949年的36倍多。这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可靠阵地。我们要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把现有企业全面整顿好,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以及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全面整顿企业,又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需要。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前十年要继续贯彻好八字方针,全面完成经济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的任务,为后十年的大发展做好准备。企业整顿就是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基础,抓调整、抓改革,必须同时抓整顿。大量事实表明,哪里企业整顿搞得比较好,哪里的调整和改革就进展得比较顺利,经济效益就提高得比较快;反之,哪里企业整顿搞得不好,哪里的调整和改革就不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令规定就贯彻不下去,或者执行起来走样,甚至出乱子。经过前几年的整顿,企业总的状况的确比十年内乱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按照全面整顿的要求来衡量,整顿得好、真正达到要求的是少数;多数处于中间状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还有少数企业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即使是少数整顿得比较好的企业,也还有许多工作没有搞扎实,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还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少经济技术指标还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不扎扎实实地进行整顿,全面提高企业的素质,要大大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用两三年时间,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这是十分必要的,非常适时的。这是关系到能否胜利实现二十年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战略措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整顿的战略意义,以极大的决心,用极大的力量,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全面整顿企业要抓主要矛盾
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指出:企业经过全面整顿,要逐步地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为此,所有企业都要搞好三项建设,即逐步建设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逐步建设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逐步建设起一套科学文明的管理制度,达到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经济关系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成为“六好企业”。由于各地区、各部门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管理水平往往相差悬殊,而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又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究竟应当从何入手,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进行企业整顿,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采取过去那种搞运动、图形式、大轰大嗡、不讲究实效的做法。这次企业全面整顿,根本指导思想是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整顿要出成果、出效益。整顿的好坏最终要由经济效益是否提高来衡量。因此,我们要从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去寻找企业的主要矛盾,用全力去解决它;并且从这里入手,打开企业全面整顿工作的局面,把各项整顿工作带动起来。一般地说,领导班子软弱、难以挑起整顿重担的企业,要从整顿领导班子入手;领导班子比较好的企业,可以从学首钢、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入手;生产任务不落实、不饱满的企业,可以从加强市场调查,调整服务方向,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入手;消耗高、浪费大的企业,可以从反浪费入手;劳动纪律松弛、厂风不正的企业,可以从整顿劳动纪律入手;财务混乱、有违法乱纪现象的企业,可以结合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从整顿企业财务管理入手;等等。
整顿好建设好领导班子,是这次企业整顿的关键。没有一个由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敢于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风,能吃苦、有干劲、懂业务、会经营,有胆有识、敢于创新、能够团结同志、打开局面的干部所组成的领导班子,就无法把职工队伍带好,把企业办好,也难以把企业全面整顿好。因此,必须下决心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精干有力的原则,把班子切实整顿和建设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冲破论资排辈等习惯势力的阻碍,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政策。我们广大企业并不缺乏“明白人”,问题是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爱护和支持他们,为他们创造大显身手的条件和机会。选拔中青年干部,妥善安置离休退休的老干部,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不这样做,就会贻误党的事业,犯历史性的错误。
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是这次企业整顿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所有企业在整顿中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首钢的基本经验,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制,坚持责、权、利的统一,把责放在首位;加强全局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计量、检测和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等基本制度;积极学习和推行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等科学管理方法。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核心问题是搞好定额管理,否则整个企业管理就没有基础。定额应当是先进合理的,定额一经制订,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目前,消耗高、“跑冒滴漏”严重、浪费大是一个普遍问题,整顿中要把反浪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以解决。
要搞好这次整顿,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明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今年、明年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水平,组织力量,抓紧实现。对企业里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整顿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决的态度,下决心加以解决,不能采取回避态度,也不容许整顿以后企业面貌依旧,“老大难”还是“老大难”。敢不敢“碰硬”,敢不敢解决“老大难”,这是对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
把整顿和调整、改革结合起来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四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全面整顿企业,必须同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整顿首先要同调整相结合。一是调整产品结构。根据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坚决淘汰能耗高、性能落后的老产品,控制长线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名牌畅销品和能耗低、性能优良的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使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适销对路。一些重工业骨干企业,还要对制造周期长的产品提早安排,抓紧设计、试制,为以后经济振兴作准备。二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根据经济合理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在核定生产能力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调整改组和组织联合。现在,不少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亏损严重,同先进企业争原材料。这是在全社会合理地分配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大障碍,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对这些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企业整顿还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近几年,各地企业进行了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去年又发展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试点,使企业内有动力、外有压力,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搞活了国民经济,促进了经济调整,推动了企业整顿,总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开端。当前的问题主要是改革不配套,微观经济搞活了一些,宏观管理没有相应跟上。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是坚持改革的基本方向,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和发展,绝不能走回头路,重新把企业的手脚捆起来,把企业和职工刚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压下去。在这次企业整顿中,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坚持企业必要的自主权,使企业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同时,又要实行奖勤罚懒的政策,经营好、效益大的,就给以较多的利益;经营差的,不仅不能得到利益,还要受到适当的处罚,以促使企业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紧紧张张地过日子,而不是“旱涝保收”,躺在优越条件上“吃大锅饭”。企业所得的利润比例,凡是不合理的,要作适当的调整。对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以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裁。
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的改革,也要结合整顿积极进行。我们的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领导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经过整顿的企业,要建设一个善于团结企业全体职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制度的精干的党的委员会,建立起以厂长为首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统一指挥系统;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全体职工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在这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颁发了一系列文件,要认真地全面地贯彻落实。当前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好企业内部党政分工问题。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和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上面来;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由厂长统一指挥,全面负责,充分发挥生产指挥系统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也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进行调整和改革,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效率很低等弊病。
企业整顿还要同技术改造相结合。我国经济要振兴,必须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而要搞好技术改造,又必须把企业整顿好。企业整顿好了,技术改造就见效快,效益好;企业不经过整顿,技术改造就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投资不少而收效甚微,或者由于管理混乱而浪费大量资财。技术改造要结合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落后设备,不要热衷于铺新摊子和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应该主要用于技术改造,不能挪用于福利或其他方面。
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职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办好社会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一支觉悟高、技术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职工队伍是不行的。我国工人阶级从来就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勤劳勇敢、组织性纪律性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优良传统受到很大损害。必须通过整顿和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使这个优良传统恢复和大大发扬起来。
为此,要认真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工作散漫的现象。凡是生产和工作正常、任务饱满的企业,要根据已定的生产和工作任务,结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定员定额,严格执行;凡是生产和工作不够正常、任务不饱满的企业,可以按照上级确定的生产规模和编制进行整顿。要大力充实生产第一线,挑选那些觉悟高、年纪轻、身体好的人员到第一线去劳动和工作。定员定额后的多余人员要坚决抽出来,除了由有关部门统一调剂、老弱病残人员按规定安置外,要认真组织轮训和参加其他劳动。为了使多余人员各得其所,企业要举办或联合举办劳动服务公司和生活服务公司,开辟和发展新的生产门路。
要认真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大力加强对职工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克服无政府主义、无人负责和松弛散漫的现象;并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制订《职工守则》和奖惩制度,严格执行。
要认真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企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有企业都要密切结合经济工作,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全体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向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向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系统灌输无产阶级思想,帮助他们增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清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发扬爱国家、当主人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多做贡献。要切实纠正“奖金万能”、“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看法,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同时,也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以正面灌输、正面教育为主,实行疏导方针,采取生动活泼、深入细致的方式。要发扬我们党的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逐步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新工人进厂后,必须系统地接受三史(厂史、党史、近代史)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人阶级历史使命教育,以及有关技术业务训练、安全教育,等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而且是团结全体职工办好社会主义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政治工作人员要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认真实践,大胆探索,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干。
要认真实行全员培训。有计划、有目标、分期分批地开展职工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这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打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设备是靠人来掌握的,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生产任务是靠人来完成的。企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水平高低,取得经济效益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状况。我们同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物质文化生活、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文化、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上的差距。目前我国经济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水平都比较低,专业技术业务人员比较少,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据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调查,青壮年职工中实际文化水平在初中毕业程度以下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有计划的培训,就会贻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有紧迫感。关于开展全员培训,中央和国务院早已有指示,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各地也有不少好的经验,问题就在于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包括思想落实、组织落实、经费和其他条件落实。领导干部还要带头参加培训,作出表率,努力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赶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待职工培训,要象对待生产任务一样,严格要求,定期考核,把学习成绩作为晋级提职的一项依据。今后职工进厂或者改变工种,都要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位工作。
为全面整顿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搞好企业全面整顿,把企业办好,当然主要依靠企业本身的努力,依靠企业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依靠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有的省、市把企业整顿和领导机关整顿结合起来,在抓企业全面整顿的同时,抓了领导机关的整顿,包括裁并机构,调整班子,精简人员,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到基层实行面对面的领导,现场解决问题,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企业整顿,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
这次整顿是对企业的一次建设性的全面整顿和综合治理,同以前的恢复性整顿相比较,内容更多,要求更高,政策性更强,既涉及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和每个职工,又涉及到领导机关和许多管理部门。因此,这是一项很艰巨很复杂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各方配合,发动群众,才能奏效。这里的关键,是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强领导,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全面规划,组织协调,点面结合,同步整顿。要认真指导帮助企业整顿蹲点调查组的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打开局面;又要及时总结交流点上的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企业主动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进行整顿;还要及时推动各有关部门,搞好“组织、协调、服务、监督”,改进工作,为企业创造方便有利的条件,不断促进企业全面整顿工作顺利地深入开展。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九章 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第二节 合理的结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生产结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了解了生产结构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讨论合理的生产结构对发展生产所起的积极作用。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结构的状况都对社会化生产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加显著。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第一、生产结构对生产目的的影响。
人民能否在实际上获得他们应该而且可以获得的产品,要从生产中找答案。要看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究竟怎样。而这件事是同生产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我们的生产结构是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为指导思想,从生产出能够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出发,来建立生产结构,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就不能。
第二、生产结构对能否做到平衡生产的影响。
平衡生产就是各种产品能够按照由物质资料生产本身的规律性和当时当地具体的条件决定的比例进行生产,而且在时间上空间上各种生产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使生产得以顺畅地进行。例如,原材料生产单位要向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单位及时供应其产品,前者的产量要同后者的生产能力相适应;生产机器设备的单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进行基本建设或者技术改造的单位的需要;生产能源的单位要保证各单位能源的需要;生产消费品的单位的产品要在品种上、质量上适合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要,产量要既满足需要又不形成积压。这一切就要求一个合理的生产结构。机器闲置由于没有钢材或电力等,钢锭堆放着由于轧钢能力不足,电视机厂用不上质量合格的显象管,……这些都是生产结构的毛病。合理的生产结构是生产平衡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三、生产结构对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的影响。
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等都和充分利用人口资源、国土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有直接的联系。合理的生产结构,便于把人力组织起来,便于发挥当地的有利资源条件,运用适合于各种条件的技术,使各个地区的生产都能够有效地顺利地发展。
第四、生产结构对浪费问题的影响。
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结构,会对劳动者起鼓励作用;而相反的情形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这对劳动时间是否有浪费现象关系重大。生产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生产设备的闲置,使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不能发挥。生产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产品积压,会使产品发生损坏并耗费大量的管理费用。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所造成的浪费也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合理的生产结构对经济效果的提高的作用是很大的。
第五、生产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速度的影响。
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可以在一个时期内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统计数字看来不低。外国和我国都曾出现过一种以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为代价以取得这样的生产增长的情况。这样的速度不是真正的速度,而且这种统计表上的速度也不能持久,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大起大落的波折,结果并没有较高的速度。要有持久的较高的速度,前提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合理结构下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生产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评价生产结构合理化的标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使资本家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结构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对生产结构的改变也起一定的作用。利润率的高低是资产阶级评价生产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结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有计划地形成的。在这里,评价合理化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最好地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他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求建立旨在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生产结构。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构成应该沿着这样的方向逐步合理化,即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要做到:有利于保证生产的社会主义目的性;有利于生产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全国及各地区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采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不断提高;等等。
本章执笔:张卓元
(原载《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29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