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三击掌”想到门阀遗风
  李冬生
最近,应朋友之约去看一位著名京剧演员演出的《三击掌》。当王宝钏和其父王允击掌三记,愤然出走的时候,一闪念间,我突然由王宝钏想到了张爱国和李玉才。
王宝钏无须多作介绍,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住寒窑、挖野菜的相府千金王三姐。张爱国和李玉才是谁呢?据《人民日报》报道:前者是丹东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青年工人,后者是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黑龙江鸡西二道河煤矿青年采煤工。这两个小伙子每人谈了六七个对象,但都未谈成,其原因,就因为一个是“收破烂的”,一个是“钻煤洞的”。尽管有些姑娘觉得他们人品不错,打心眼里喜欢,但总感到“门第”不符,这两个犟小伙子又偏偏不愿改换门庭,一个坚持收他的破烂,一个继续钻他的煤洞,最后姑娘们只得悻悻然而去另择佳婿。我之所以想起这两位可敬的青年,乃是感到他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和封建思想、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进击精神,颇有王宝钏三击掌的味道。如果不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看问题,应该说王宝钏三巴掌击断的并不是父女之情,而是束缚她争取婚姻自主权的封建桎梏。
以旧时代的相府千金来和新社会的革命青年类比,显得多么不伦不类。但舞台上的击掌之声和现实生活中的击掌之声交相呼应,确实使人振聋发聩。婚姻问题上的封建余毒污染社会风气,不是一个新问题。近几年,经过宣传教育,情况虽有好转,但干涉婚姻自由、包办代替、变相买卖之风仍烈。环顾一下四周,就不难看到既有由于“门第”不当而将子女赶出家门的“王丞相”,也有以父母之命而活活拆散儿女婚姻的“祝员外”,至于手捧彩球待价而抛的“千金小姐”则更不乏其人。当然,对这类现象,不能作夸张的估计,但它终究表明门第、家产、聘礼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在不少人的思想上仍起着支配作用。特别是“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确如一道潜网牢牢地束缚住那些“门阀自高”者的思想。从历史上看,门阀观念最严重的是魏晋南北朝,那时高门中选,寒士受斥,士庶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何以经过一千多年,我国社会已发展到崭新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少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思想上仍有浓厚的魏晋遗风呢?这大概正象恩格斯指出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
东汉韦彪批评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提出“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的主张(《后汉书·韦彪传》)。用人的标准应如是,嫁女择媳的标准亦应如是。王三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彩球不打那些王孙公子,而偏偏选中虽一贫如洗却有“才行”的薛平贵,比起现今那些保古守旧仍以“门阀自高”的公民们,见地显然要高得多。不过,更值得注意的倒是曾被王宝钏挣脱的封建枷锁,在一千多年后,竟仍然紧紧地箍在不少青年们颈脖上。有鉴于此,才觉得很有必要大大提倡一下“击掌”的精神。陷于封建潜网的青年,如果都能摆脱因袭的重担,从剥削阶级的偏见中解脱出来,象张爱国、李玉才那样,坚决顶住社会偏见和习惯势力,以向封建思想猛烈进击的精神,摧毁历史的惰性力,那些“王丞相”们如不幡然悔悟,那就只得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潮流面前认输了。


第5版()
专栏:

  国庆将上映《骆驼祥子》等新影片
国庆前夕,影坛传来喜讯:我国电影工作者又拍出了一批新影片。
节日期间将上映新故事片9部:《骆驼祥子》(北影摄制)是根据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以旧时代的北京为背景,叙述了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作出了沉痛的控诉。影片既忠实于原著,又在某些人物的塑造上有所发展,演员表演真实、细腻,整部影片基本上具备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魂系蓝天》(上影摄制)描写了我国国防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对于事业、理想的热切追求,歌颂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美好的情操。《闪光的彩球》(上影摄制)是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少年儿童生活和思想风貌的儿童影片,它热情赞美了新的教育思想和辅导员、教师的工作精神。《勿忘我》(长影摄制)描写两位遭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暴打击的无辜者,在十年内乱期间,互相帮助、关怀的深厚感情。《三家巷》(珠影摄制)是根据当代作家欧阳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它通过二十年代三户人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阐明了青年一代只有投身革命才有前途的道理。《山道弯弯》(西影摄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讴歌了中国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其他尚有描写中国登山队员动人事迹的《第三女神》、反映工读学校学生走向新生活的影片《小金鱼》以及故事片《台岛遗恨》。
在国庆期间还将上映美术片《淘气的金丝猴》、《好呱呱》,纪录片《淮海千秋》、《延边之春》、《武星李连杰》、《春到土家》和科教片《草莓》、《满城雪桃》、《密源》、《乙烯利催熟棉花》。
 (亦文)(附图片)
  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第5版()
专栏:

  《上海屋檐下》等电视剧国庆将播出
  张华山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播放一批新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在选材上较为广泛,形式上也比较多样。从中可看到电视工作者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上海屋檐下》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根据夏衍同志的名著改编录制的三集电视连续剧。该剧通过旧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上影厂的一些著名的老演员参加了演出。秦怡担任该剧的艺术顾问,并在剧中扮演主人公杨彩玉。康泰久病初愈,这是他近年来第一次上戏,在剧中扮演林志成。张伐扮演失业职员黄家楣之父。杨在葆是该剧的改编者之一,并在剧中扮演匡复。他们演得十分认真,既含蓄、淳厚而又质朴。拍戏时正值盛夏,上影厂富有经验的摄影顾问、灯光师、录音师也亲临现场,参加制作,和这些新老演员一起流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飘然太白》是四集电视连续剧。全剧通过答番书、进谏、沉香亭写诗等情节,表现了李白狂放不羁,不畏权贵的性格。该剧由广东电视台录制。在如何表现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何使服装、道具更真实、更富有时代特征等问题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蹉跎岁月》是中央电视台根据叶辛的同名长篇小说录制的,全剧分上、下两集。该剧力求着重写人,塑造了一个在十年动乱中从消沉到觉醒到奋进的青年形象。
《继母》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它虽然和前不久与观众见面的《家事》题材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各异。《继母》表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塑造了一个思想单纯、勇于向社会上的一些旧习惯势力挑战的姑娘形象。
此外,还有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电视报道剧《共青团员号》,儿童电视剧《小不点》、《山伢历险记》,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短小精悍的电视小品集《多棱镜》(三),儿童电视小品集和电视小品《两个旅客》等。(附图片)
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剧照:匡复出狱后,在老朋友林志成处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第5版()
专栏:大家谈

  电影人物用哪种语言讲话好?
我国电影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塑造了许多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形象。尤其是革命领袖如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贺龙、陈毅元帅等的形象在银幕上出现,使观众心情振奋,虽然演得不可能尽善尽美,但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我提的问题是:演这些革命领袖人物时的讲话,是不是都要用地方口音的问题。现在演毛主席的演员尽量摹仿湖南话,演周总理的又讲苏北兼带江浙一带的口音……导演的目的是想再现历史人物的原音原貌,以求逼真。应该说用意是好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好效果。但是,我认为,人物还是讲普通话为好。其理由如下:
一,领袖人物讲他们的家乡话,虽然演员尽量说得清楚些,但是大部分观众听起来都感到比较吃力,有的甚至完全听不懂,因而影响了演出效果。
二,能够经常听到领袖人物生前的讲话口音的只是少数人,即使是常住在首都的干部,大部分也只是听过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些录音报告,多数人并不熟悉革命领袖人物的原来话音。所以,演员讲不讲家乡话,意义并不大。
三,领袖人物参加革命后,多年来转战祖国南北,他们的口音已有不少改变,例如周总理的普通话讲得就比较好。而演员学他们的口音,如果似象不象,还不如干脆讲普通话,让观众都能听懂比较好。
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理由,主要是从演出效果考虑。
电影当中偶尔出现个别典型人物的一两句家乡口音,在艺术上是允许的,为的是提高演出效果,突出人物特点。但是,最好不要所有的台词都用地方口音讲,以免影响整个效果。现在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多,在影片里采用哪种语言来表现历史人物(包括革命领袖)讲话的效果最好,希望电影界能研究一下。
解放军某部 张宝仓


第5版()
专栏:

  上海民族乐团将来京演出
上海民族乐团将于国庆期间来京演出。十年内乱时,这个团被强行解散,1978年恢复重建。目前已拥有一批有声誉的演奏员和声乐演员,演出风格多样。
为了来北京演出,该团精心排练了许多优秀节目,如合奏《台湾组曲》、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和《满江红》、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等。独唱演员们,也将演唱富有江南气息的民歌。 (东生)


第5版()
专栏:

  《宋指导员的日记》将在京演出
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国庆前后将在首都演出话剧《宋指导员的日记》(编剧漠雁、肖玉泽,导演文卜东、张连伏)。这是一出反映部队现实生活的戏。它通过一场反对不正之风的思想斗争,热情歌颂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深刻批判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桂松谊)


第5版()
专栏:

  科普刊物要给人科学知识
  康平
多年来,我在工作之余,总喜欢翻阅一些科普刊物。尽管目前国内科普刊物种类繁多,然而《科学实验》杂志却始终是我比较喜爱的科普刊物之一。主要的原因是,这家杂志给人科学知识。
《科学实验》是我国创刊比较早的科普杂志。创刊以来,它一直坚持普及介绍新科学理论、新发展起来的学科、新技术、新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甚至包括那些正在探索的未来科学领域。在它所刊登的文章中,都力求把各式各样的科学道理,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便于读者理解的形式,使读者每读一期,常常都有所得,并且总有让人回味的感受。
今年第5期上刊登的《软科学的佼佼者——适用技术》,就是以我国四化需要为前提,从适用技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谈起,浅显易懂地讲什么是适用技术的一篇较好的文章,给人以科学知识。
介绍新兴的科学技术也要注意趣味性,尽力使文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方面,《科学实验》也有它的特色。1981年第9期刊登的《硅片的魔力》一文,就属于这样的文章。作者始终把科学性、知识性放在第一位,科学性、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科学实验》注意趣味性,但并不追求低级趣味,如猎奇,与科学毫无相干的惊险小说,等,而是把趣味性作为读者从中学到科学知识的桥梁。


第5版()
专栏: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庆祝党的十二大书法展览
为庆祝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中国书法家协会邀请在京会员和一些知名人士,不久前举行了座谈和笔会。与会的老中青书法家们畅谈感想体会,即兴赋诗填词,并挥毫书写。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中国书协举办了
“庆祝党的十二大书法展览”,展出了这些书法。在一百二十二件作品中,有许德珩、舒同、启功、周而复、朱丹、陈叔亮等写的书法,还有一些老干部、学者、作家、艺术家写的书法。
(张荣庆 陈荣琚)


第5版()
专栏:

  银幕后面的辛勤耕耘者
——记电影美术家韩尚义
本报记者 杨昌凤
一部好电影拍成,在所有摄制人员中,最受人注意的总是那些主要演员、导演和编剧等。美术设计人员的辛勤劳动,则往往被忽略了。其实,美术设计不仅是构成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创造。电影美术工作者还是电影这枝艺术之花的辛勤耕耘者。这里要介绍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总美工师韩尚义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韩尚义同志从1940年参加电影工作,到1981年的四十一年中,前后担任过三十一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除去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的十年动乱时期,正好平均每年设计一部。由他主持设计的影片《子夜》的美术设计,今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奖,正是他多年来在这块土壤上辛勤耕耘的结果。
在韩尚义同志担任过美术设计的电影中,除了《子夜》,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白求恩大夫》、《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等等,这些都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优秀影片。
韩尚义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电影美术家。可是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电影美术教育。他的电影美工知识和才能,几乎都是通过勤奋自学和努力实践获得的。韩尚义出生在浙东一个农民家庭里,童年从事过农业劳动,从小就喜欢画画儿,受了民间艺术不少的影响。以后他在上海的化妆品作坊里当过学徒,在广告公司当过练习生,在小学里教过美术,同时还兼画一点广告。
抗日战争开始后,韩尚义在上海参加了抗日救护队。后又到了武汉,经过考试,参加了郭沫若同志任厅长的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工作。武汉沦陷后,他被派到西北工作。1939年底回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美术助理,从此开始了电影美术创作生活。
长期的生活锻炼和创作实践,使韩尚义在电影美工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工作作风。特别是他在艺术上对真实性的认真追求和在工作作风上从影片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重视。
韩尚义在电影美术设计中,举凡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等,都坚持“假物做真”,使它们具有强烈的实感和质感。在《子夜》里,“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布景,不但为电影镜头提供了众多的拍摄角度,而且还给戏剧气氛以强烈的渲染,把一个人吃人的大赌场再现在银幕上,成功地反映了旧上海的一个侧面。交易所里的吊扇和电话机都认真地做成三十年代初的老样子。大厅里的汽水箱子,也是三十年代的老汽水厂“正广和”的。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服装也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这一切不仅仅是为真而真,为象而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美工同剧情和人物相衔接,为情节和人物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真实环境和气氛。如在《子夜》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妻子林佩瑶的卧室和暴发户冯云卿的女儿冯眉卿的卧室就各有特色。在设计这两户人家的卧室的结构、陈设方面,韩尚义都是用了心血,下了功夫的,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韩尚义坚持的真实性,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追求死板的形似。为了加强影片的艺术效果,他经常创造性地对剧情进行必要的渲染和烘托。例如在《枯木逢春》中,苦妹子在血防站意外地见到在离乱中失散的冬哥那场戏,为了烘托剧中人物的又惊又喜,似信似疑的心情,韩尚义就通过对大院子、小天井、方窗、月洞门、藤萝、天竺等的安排和镜头的移动,产生一种若暗若明,扑朔迷离的效果。
用韩尚义自己的话说,美术设计就是“把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事物带有本质的东西,通过集中,概括,综合,然后形象化起来,使内情与外物相融,产生一种意境,达到艺术真实”。
韩尚义这种艺术真实性方面的追求和成就,是同他对美工设计在整个电影创作中所占的地位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他认为,电影美工是一项专门的艺术,而这门艺术是为整个电影的真实美服务的,它必须从属于电影的整体,和整个电影融为一体。如果一部电影的美工不是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对剧情、人物的认识和感受,而是把观众的兴趣单纯地引到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等方面去,那么,这样的美工至少是没有起到它在电影中应起的作用,甚至还会起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当前电影美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以景夺戏、以服装夺人的现象,使美工设计游离于剧情和人物塑造的要求之外,这种作法是韩尚义所不赞成的。为了发扬电影美工的现实主义传统,认真总结一下韩尚义同志的实践经验是有益的。(附图片)
韩尚义在讲述《子夜》美术设计。吴兆?摄


第5版()
专栏:出版动态

出版动态
《海外红学论集》
胡文彬、周雷选编的《海外红学论集》,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录了十二名海外华裔学者和旅居海外的中国学者用中文发表和出版的红学论著三十一篇,约五十万字。其中有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中文系教授周策纵、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教授赵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叶嘉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那宗训、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陈庆浩等人的论文。(珏红)
农村读物《文艺大观》
《文艺大观》是吉林人民出版社为农民编辑的综合性文艺丛书,第一辑已经出版。本书根据农村文化室和农村读者的需要,采用农民熟悉的“日用大全”的传统形式,按文学园地、故事会、小舞台、银幕上下、俱乐部、美术等栏目,汇编了各种题材、体裁、形式的作品和文章,既可以阅读欣赏,增长知识,也可为演出人员提供材料。(一木)
《曲艺艺术论丛》
中国曲艺家协会研究部编辑的理论研究专刊《曲艺艺术论丛》一、二两辑,已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这两辑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陈云同志对当前评弹工作的一些意见》、傅钟的《红军时期的说唱艺术》、王朝闻的《王“钻”打死人》、陈汝衡的《我怎样研究和写作说书史的》、骆玉笙的《十年课徒教学相长》等。(鲁直)


第5版()
专栏:

  安阳唐塔——修定寺塔
1978年年底,文物部门在河南省安阳县发现了一座浮雕艺术和建筑结构都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唐塔——修定寺塔。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规模这样大而又比较完整的唐代浮雕砖塔。国家对这个发现很重视,在修缮过程中,中央及省、地文物部门多次派专家、工程师前往指导。(附图片)
右图:修复后的修定寺塔前门。
江步永 摄


第5版()
专栏:

  务农乐 (《大众摄影》举办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半年赛二等奖作品)   李士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