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改革社队财务管理 适应大包干责任制
滁县地区试行“集体提留队筹社管”
本报讯 记者赵希龙报道:安徽滁县地区今年社社队队实行夏季粮油交售、提留、分配、兑现“一条龙”,真正实现了“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据不完全统计,到8月底止,全区2.4万个生产队收取的集体提留款已达2,261万元,占夏季应提留总额的85.3%。
滁县地区农村社队的集体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耕牛农具保值金,行政管理费,干部报酬,烈军属、五保户和民办教师等各类人员的补贴,以及需要由生产队统一支付的生产费用,过去是在年终分配时,由生产队统一扣留、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包干到户后,改由按合同规定的数字分户上交。由于管理和使用的办法还是原来那一套,有些社员对上交集体提留不太积极,有的迟交、拖交,有的甚至拒交,干群关系也受到影响。为什么如此呢?地委作了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管理混乱,有些队干部乱支乱用乱补贴,个别人甚至贪污集体积累。社员对此很有意见。
不少社队针对包干到户的新情况,及时改革了财务管理制度。去年试行了“集体提留队筹社管”的办法,即将集体应提留的现金、实物,由生产队一次计算到户,订入合同,列表造册,在夏秋两季社员出售粮油时,由粮站按合同规定指标代收,公社财务小组统一结算,统一管理。除干部报酬,烈军属、五保户、民办教师等人员的补贴和行政管理费,按规定由公社统收统付外,其他公共积累,一律分队立帐,专户存入信用社,存折归队,公社管理。生产队需要动用时,一律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大队审核,公社批准,信用社把关;不符合使用规定或手续不全的,信用社有权拒付现金。这种办法受到了社员的欢迎。去年来安县半塔区六个公社共提留40多万元,各生产队用它作为专业户贷款,买兔子3万只、桑树苗52万棵,帮助17户发展养鸡专业,同时,还为19个大队架线通了电。
这一财务管理新办法,在全区试行半年,社员群众已看到了它的好处。群众说:过去的集体提留,是“过路财神”,提得出,留不住;现在治住了见钱就沾的干部,也治住了私心重的社员,留住了“过路财神”,大队、生产队干部省心了,社员群众放心了,各类补贴人员安心了。
这一改革,还给生产队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提留分户上交的手续简化,二是日常收支账目简化,三是生产队财会人员减少。目前,全区已有不少生产队不设会计出纳,试行联队会计或大队会计室工作制度,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解决了部分生产队缺会计的问题。


第2版()
专栏:

  各有关部门在工程兴建中团结协作
  江都抽水站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
  抽水站的建成改善了苏北二十五个县市的生产条件
本报讯 我国目前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江苏省江都抽水站,最近经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审议,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这个站建成投产以来,共抽引、自引长江水779.9亿立米,比黄河年径流量还多50%。它的建成,改变了当地25个县、市的生产条件,使历史上多灾贫困的苏北地区,如今变成了江苏省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十九年来,这个地区共增产粮食500亿斤,平均每年递增6%。
江都抽水站,位于江苏省江都县南的长江、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运河和新通扬运河的交汇处。历史上,由于黄河夺淮夹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出路,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地处淮河、沂河、沭河、泗水下游的苏北广大地区,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无收”的重灾区。江都抽水站是党领导苏北人民治理淮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四座大型电力排灌站,设计抽水能力为400秒立米,配套工程包括12座节制闸、5座船闸、两条输水干道。它是一项跨流域调度,远距离送水,能灌溉、排涝、排洪、调相、发电、调节航运水位、提供城乡工农业用水的大型水利综合利用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分期实施的要求,1961年动工兴建,至1979年,包括主体工程在内的所有配套工程全部建成。在建设过程中,机械、电力、土建、水利等部门,团结协作,攻克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3.1米直径、抽水能力为210秒立米的水泵,就是经过制造部门的多次改进研制而成的;国内第一次采用的虹吸式出水流道和设计安装的真空破坏阀,为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干旱年份,江都抽水站抽引长江水送入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灌溉农田300多万亩;通过配套工程引江水入新通扬运河,送往里下河腹部,灌溉农田700多万亩;还可以抽引长江水补进洪泽湖,送水至徐州和连云港市。遇到雨涝,江都抽水站可及时把苏北里下河地区4,000平方公里的涝水排入长江,每天可下降涝水7厘米。今年7月,苏北连降大暴雨,抽水站33台机组全部投入排涝,平均每天泄洪4,000万立米,配套工程每天排洪5亿立米,使这个地区的秋季作物免受灾害。
十九年来,江都抽水站共抽引江水314亿立米,抽排涝水82.5亿立米;配套工程自流引江水465.9亿立米,排洪3,492.8亿立米。平均每年抽引、自引江水41亿立米,相当于一个半洪泽湖的蓄水量。据统计,仅这个地区的农业增产收入,已成倍超过工程总投资。江都抽水站的建成,还改善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条件,并为1,000万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附图片)
我国目前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江苏省江都抽水站,由四个站组成,安装大型电机、水泵各33台,总装机容量49,800千瓦,抽水能力为400秒立米。图为抽水站外景。


第2版()
专栏:短评

  症结在哪里?
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地方,有些生产队收取集体提留曾遇到困难:“钱难要,话难说,工作难做”。这是农村财务工作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包干到户、分散经营使社员“分散了心”吗?滁县地区的调查说明,症结不在这里,主要在社队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干部把集体积累当作“过路财神”,乱支乱用,以至挪用、贪污,使得社员很不放心。
怎样让社员放心而且乐意上交集体提留呢?只有对症下药,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做到既合理确定集体提留比例,尽量减轻社员负担,又严格开支,杜绝漏洞,防止队内队外见财见物任意“伸手”的不正之风,真正使集体积累用于扩大生产和改善社员生活。实现这种改革的关键,是要适应包干到户的新情况,切实维护承包户的权、责、利。只要让社员有充分行使管理财务的民主权利,能从集体积累的使用中得到经济实惠,他们就会乐意履行上交集体提留的义务和责任。滁县地区试行“集体提留队筹社管”的办法,做到了这一点,钱好收,话好说,工作好做,就是一个实证。
改革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教育干部秉公办事,杜绝不正之风,教育社员爱护集体,完成对集体应尽的责任,使双方共同履行承包合同。这样,这个工作就好做了,就能使集体积累由以往的“过路财神”变为“常驻财神”,充分发挥致富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摆正农林牧关系 提高乳品加工能力
  黑龙江省奶山羊发展快
本报讯 记者石堪砺报道: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鼓励和扶植社员家庭饲养奶山羊,全省奶山羊迅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存栏奶山羊33.1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5.3%,比1978年增长近6倍。山羊奶由自产自食开始转向商品生产,为乳品工业提供了原料。预计今年全年可产鲜奶4.8万吨,比去年增长37%,比1978年增长7倍多。
黑龙江省拥有草原、草山、草坡面积7,600多万亩,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排除“左”的干扰,摆正农林牧关系,大力发展畜牧业。奶山羊生产投资少、效益高,适于各家各户饲养,儿童、老人都可以挤奶放牧。省委和省政府采取了以奶换料、羊奶与牛奶同价收购、划饲料地等具体政策,大力鼓励和扶持社员家庭饲养奶山羊,各地很快出现了养奶山羊热,饲养奶山羊较多的户达四五十只。现在社员家庭养奶山羊占全省奶山羊总数的93%。
这个省在13个奶山羊基地市、县建成了6座乳品厂,日加工鲜奶240吨,其中羊奶90吨。提高乳品加工能力,增设收购网点,扩大收奶范围,方便群众送奶,有力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绥棱县和绥化县在1979年各建成一座乳品厂,到今年上半年,奶山羊分别比建厂前增长了7倍和11倍。
饲养奶山羊已成为黑龙江农民劳动致富的新门路,每只奶山羊年收入100元以上,养羊卖奶收益多,群众养奶山羊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第2版()
专栏:

  从家乡来信看农村的可喜变化
前些天收到弟弟从山东老家寄来的信。信一开头就说:“你和嫂子回家看看吧,家里的变化可大啦!今年我种的7亩麦子,虽说天旱得厉害,打下来还有4,100斤,每亩合580多斤。按合同规定,我把头场好麦子上交了700斤,还有3,400斤,5口人的一年口粮一个麦季就够了。种的棉花和大秋作物,今年比去年还好,大部分都卖给了国家。咱还是一般户,有些比咱强得多……。”弟弟信中最后说:“哥哥呀,以前家里连累了你,你省吃俭用顾家。现在家里行了,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去年我虽然又翻盖了一座瓦房,还存着500元……。”
看了信,我心里很不平静。家乡陵县,前些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生产发展缓慢,这个每人平均3亩6分地、为解放战争出过力的大平原,弄得地荒、人外流,国家不得不调粮食供应。那几年,我每月发了工资,得先把家里的一份汇回去。1971年中秋节,我回家探亲,当时正是种小麦、收晚秋、摘棉花的季节。有一天,我也去拉车运小豆(赤豆),8个人拉着一辆车从棉花地里通过,七里咔喳地轧得棉桃响,快到手的东西,就这样糟蹋了。那时,社员和干部的关系很紧张,吵架对骂是经常的事。干部弄群众的办法也多,看社员自留地种得肥,队上就将自留地今年安排在北涯,明年调到东涯;群众也有对付的办法,自留地不上底粪搞抓养,让肥效当年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仅两三年就变了,哪里搞了责任制,哪里就见效。党的政策真是落在农民的心坎上,1980年不要国家供应粮食,还向国家卖了余粮;卖给国家的棉花数量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群众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逃到外乡的往回走。去年我弟媳带着我小侄子来看我,今年侄女又带着我一个外孙女来看我。他们都在杭州游了西湖,看了名胜古迹,都带来棉花、花生和小枣等土特产,回去的路费还一定不要我拿。都说发了二十多年的狠,老想到江南来看看我,现在实现了。
家乡和全国一样,由穷变富,我家由靠我支援到问我有没有困难,这个好光景,是党的三中全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现在,我想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二大的精神办,干顺乎民心的事,踏踏实实地工作,实事求是地办事,更好的光景还在后头。
浙江省临安县 刘子成


第2版()
专栏: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群众
  红安县扎扎实实为人民办好事
本报讯 湖北省红安县县委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为全县农民办了些好事。
红安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战争年代,这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清除“左”的影响,提高了思想认识。他们想到,作为在老苏区工作的党员干部,若是不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就对不起这里为革命献身的一万多名烈士,对不起苏区人民。他们决心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扎扎实实为人民办几件好事。
首先是尊重群众意愿,推行以联产到劳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且加以稳定、完善。到目前为止,全县3,800多个生产队,实行“双包”和联产到劳责任制的占98%。全县今年夏粮夏油总产量双超历史,早稻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一季亩产过800斤。一些过去吃供应粮的农户,都有余钱剩米了。
其次,从山区的实际出发,扶持发展多种经营,让穷山变成取之不尽的“金银宝库”。三年来,红安县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帮助山区社队建立和巩固多种经营基地86个,面积达120多万亩。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都种上了“摇钱树”,变成了“聚宝盆”。一向贫穷落后的天台山公社二大队刘家宜生产队,坚持以“林牧为主,全面发展”,今年人均收入可达900多元。
三是完成了大中型水库的配套工程,增添了抗旱设施。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整修渠道,架设渡槽,新建电灌站,三年共完成大小配套工程200多项,扩大灌溉面积7万多亩,一些水利死角,也水到渠成,旱涝保收。
四是把公路、电线延伸到偏僻山区,社社通了汽车,40%的农户用上了电灯。
五是办起了农民技校,到今年7月底,已经开办40多期,有1,400多人参加了学习。
六是建设了文化中心,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县16个公社,社社建立了文化站,大部分公社建起了电影院和业余剧团。
     向明 昌东
树森 治洪


第2版()
专栏:
  徐春清卖给国家二十八棵山参
八月下旬,吉林省集安县热闹公社热闹大队六队社员徐春清,挖到二十八棵野山参。有人劝他把这些山参卖给私人可以多得钱,但徐春清想:我是新中国农民,不能光朝钱看。于是,他把二十八棵山参全部卖给了供销社。
(迎潮)


第2版()
专栏:
  邵兴华卖给国家千只鸭
湖北省鄂城市石山公社梁新屋大队社员邵兴华,具有丰富的养鸭经验。今年,他全家三代人起早摸黑,精心饲养菜鸭三千多只。第一批一千一百只菜鸭一般每只重三斤多。菜鸭上市,老邵不卖黑市,不抢高价,全部卖给国家。
(吴印新 孙继然)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为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
——周楼大队支部书记乔德宽三次拒绝迁入城市的故事
在河南省睢县城乡的群众中,广泛传颂着这个县尤吉屯公社周楼大队老支书乔德宽三次拒绝迁入城市的故事。
乔德宽今年59岁。土改时就当村干部,1957年开始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二十五年了。由于常年操劳工作,特别是十年浩劫的摧残,使他落了一身病,五十岁出头两鬓就已斑白,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干部、群众怜惜他,老伴疼爱他,希望他有机会休息一段,把病调治调治。
1979年春节前后,机会来了。原来老乔膝下无儿,只有一个闺女,跟女婿在大庆工作。女儿、女婿一直惦记他的身体,报请组织批准,同意老两口迁入大庆居住,并且一连来了几封信,催促他们起程。老伴刘振芝十分高兴,可老乔却无动于衷。上弦月已经升到正南方,屋里老两口的“谈判”还在继续进行。
“你真的不愿意走吗?俺不明白,这个家有啥挂你心的?”
“不能走!”老乔坚定地回答:“咱这个家倒是没啥可挂心的,可是全大队2,800多口子人挂着我的心哩!”
老伴不满地说:“周楼大队离开了你,人家就不过啦!”
老乔不急不躁地说:“我当支书二十多年,没能让周楼的群众过上好日子,总觉得对不起乡亲父老。三中全会后,党落实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周楼刚刚有点起色,这个时候让我离开大伙去享清福,我咋能享得下去啊!”
窗外的月光,渐渐暗淡了。老伴见老乔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想:俺说不过你,索性先走,没有“后勤部”,叫你自动“撤兵”。
第二天,老伴一个人到大庆去了。
年近花甲的老乔过上了“光棍汉”的生活,劳累了一晌,回家还要自己做饭吃。工作忙时,顾不得做饭,抓起个凉馍就往外走。这年春天,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配套工程,使大队3,700亩耕地基本成了水浇田。就在这些日子里,老乔经常守在田野里,受风寒、潮湿,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腿疼得走不成路,吃不下饭,但他拄上拐棍,照样带领群众干。这一年,虽然遇上大旱,因为水利设施发挥了作用,仍夺取了农业大丰收,社员家囤里的粮食比往年高出一截,而老乔的眼窝却塌了个坑。
再说老乔的老伴刘振芝。她到大庆后,原想不出一个月就会跟来,谁知8个月过去了,还不见老乔的人影。一天,女儿问妈妈:“到大庆这些日子觉得咋样?”振芝说:“你爹不来,我这颗心总是放不下。”
话音刚落,邮递员送来了老乔动身来大庆的信。这一下一家人乐的合不上嘴。殊不知,老乔这次是趁农闲,到大庆搬夫人来了。
老乔的到来给女儿一家增添了无限欢乐。为了稳住老乔的心,招待倍加殷勤。女婿带着他游览了市容,女儿为他准备好可口的饭菜,晚上请他去看戏、看电影;怕他闲闷,还特意给他找来河南老乡聊天。一天,老乔到一家剧院看戏,锣鼓声唤起他另一番心思。他想:周楼大队这两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文化生活跟不上,看戏、看电影得跑一二十里路,应当尽快建个影剧院。想到这里,他再也无心看戏了,恨不得马上返回周楼筹建。
次日,老乔向女儿、女婿提出了回周楼的事。女儿、女婿百般挽留,可是,咋也留不住。女儿赌气说:“你要走,俺不给你买车票。”
“来时我就带着回去的钱哩!”
女儿、女婿无法,只好送行。就这样,老乔携同老伴从大庆返回了家乡。
花开花落,转眼就是两年。两年中,周楼大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粮食亩产达到800多斤,林、牧、副业都有较大发展。大队建起了影剧院,群众一个月可以看上三四次电影或戏剧,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了电灯。
周楼的喜讯传到了大庆。女儿和女婿认为这一回时机成熟了。去年秋后,他们带着准迁证,跋涉数千里,专程从大庆来接乔德宽老两口。公社领导考虑到老乔的身体情况,也表示同意。哪知道,老乔还是原来的主张,说是在农村生活大半辈于,过不惯城里的清闲生活。老乔说:“你们的孝心我领了。你们回去,啥时咱周楼大队的群众都过上小康生活再说吧!”女儿、女婿见他如此坚决,只好取消了原来的主张,回大庆去了。
红心结硕果,景象年年新。今年夏季,周楼大队小麦总产105万斤,比去年增产32万斤。与往年相比,每家粮食又增多了。当我们问及老乔什么时候迁往大庆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全大队每人平均收入达不到一千美元的小康生活,我哪也不去。”老乔的话象一团火,点燃了周楼大队群众的希望火花,大家正奋发图强,向小康目标迈进。
丁传朴 秦友堂 李文华


第2版()
专栏:

齐齐哈尔钢厂青年农场实行责任制后,青年们责任心强,养鸡成活率达90%,今年上半年赢利10万元。 本报记者 王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