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京郊农村能够更快地富起来
  ——北京昌平县访问记
本报记者 田流 欧庆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春风雨露,使昌平县恢复了生机。令人痛心的历史一页已经翻了过去,富裕之门在全县人民面前打开了。而开始活跃起来的农村经济,又在进一步开阔着人们的视野。
最近二、三年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曾经引起人们的议论:
——北七家公社一位46岁的妇女孙桂英,去年养鸡1,000只,向国家交售鲜蛋1.1万斤,收入1.1万多元,成为全县2,300多养鸡专业户和重点户的“排头兵”。一个妇女一年挣这么多钱,公社县里还给戴大红花,“世道”可真是变了!
——南邵公社四合庄二队,去年人均收入762元,是昌平县分配水平最高的生产队。谁能想到,就是这个队,1979年人均分配只有120元。两年的功夫,人均收入增长5倍多,这样的致富速度,祖祖辈辈没敢想过,如今怎么来得这么快?
——有1.6万多人口的沙河公社,过去集体穷,社员也穷,现在成为全县公社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的典型。去年这个公社三级总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多,人均分配由1978年的100多元猛增到312元,增长1.65倍。今年又是持续增长,人均分配可望比去年增加70—100元。沙河变在哪里?
——有人说“富能去脏”,这话不假。城关公社邓庄大队,这二年收入大幅度提高,村里铺了宽敞的公路,安上了自来水,家家制造沼气,利用太阳能,洗澡、烧水、做饭比城里还方便。新房宽敞明亮,庭院干干净净,邻里团结友爱。邓庄、邓庄,真有个新农村的模样儿了!
还有许多事情,是令人预想不到的。北七家公社兴建一座养鸡4万只的半机械化养鸡场,从去年9月破土动工到今年3月进鸡饲养,只用了半年时间。现在每天产蛋2,700斤,到年底可产蛋50万斤,纯收入30多万元。预计三年内可把80多万元的投资全部收回。去年昌平县社办半机械化养鸡场的收入,已占北京全市此项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
近二年,不少社队利用山场、坡地、坑塘、沟边、四旁等闲散土地,发展一批新的种植项目,如果园、蘑菇、草莓、花卉等,仅标准化果园全县就建了5,500多亩。崔村公社的大辛峰大队建起一个560亩的大果园,栽上新品种的桃、李、苹果16,300棵,明年即可产果。在昌平,这也是破天荒的。
这些事实在告诉人们:昌平县在大步跨上富裕之路。每当人们认识和总结这种历史性转变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的时候,县委的同志总是感慨地说:“丢掉旧的,开创新的,真不容易。需要有股勇气,肯花气力和心血。”
人们不会忘记,使昌平人民叩开富裕之门的,首先应该说到的是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两次劳动致富大讨论。这两次大讨论,如同在它之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一样,使一些僵化了的头脑开了窍,变得聪明起来了。
三年前的一天,县委书记王桂冀,受命来到昌平县。那时,压在全县干部和群众身上的“左”的包袱是何等的沉重啊!从上到下,各级干部的眼光只是局限在几十万亩的土地上。而单一的粮食生产,使辛苦劳动一年的农民收入却是多么的微薄——有的生产队一天的劳动日值只够买个鸡蛋钱。农业生产的广度在哪里?深度在哪里?人们往往似是而非地回答,自己在欺骗自己。
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摆在王桂冀和其他县委领导同志的面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们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允许农民劳动致富是党在农村的一大政策。我们县委应该怎么办?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了。县委决定,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劳动致富的大讨论,并把这次大讨论作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的继续和发展。县委在向全县分发的《如何使农村尽快富起来的宣传提纲》中指出:“为什么要开展这场大讨论?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扎扎实实地抓富,使农民真正由穷变富。”这次大讨论,给昌平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带来一次真正的拨乱反正,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卸掉了身上背了多年的“穷革命,富变修”的包袱,开始向富裕之门迈进。过去,乱批乱斗,斗穷了;割“尾巴”,割穷了;“吃大锅饭”,吃穷了;闹无政府主义,闹穷了。现在要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联产到组、到劳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专治“吃大锅饭”;签订各种形式的生产合同,有奖有罚,奖罚分明;鼓励发展社员家庭副业……这一年,在连续干旱和多次受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发展,全县人均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40多元。
有些多年在昌平县工作的干部,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论条件,我们在全国也是上流的;论干部,我们也不比别的地方差。可是,为什么不能创造最优等的工作呢?思想偏于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往往满足现状,这恐怕是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形势迅猛发展,新经验层出不穷,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落后。昌平县委组织的第二次劳动致富大讨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领社、队干部出去的第一站是四川广汉县,接着又到了广东的南海县。广汉县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试办农工商一条龙经营,南海县把农村经济搞活的经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全县范围的大讨论,紧紧围绕怎样致富这个问题,对照外地的经验,找差距,出主意,想办法。这次大讨论,也卸掉了这县干部群众身上背着的自满和无所作为的包袱,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潜力。在这次大讨论中,沙河公社一马当先。他们采取公社、大队、生产队“三匹马一起拉车”的办法,社、大队、生产队企业一齐上,去年,全公社人均收入增加100多元。县委及时总结和推广了沙河公社的经验,使全县社队企业大发展,产值比1980年增长11.4%,人均分配比1978年增加近一倍,达到230元。
历史不能总是在一个圈圈里旋转,时代总要前进。但是,前进不是容易的事,会遇到种种阻力,这就需要勇气。昌平县委在领导群众致富中,一是敢作敢为,二是坚决为群众撑腰。凡是符合三中全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他们坚决支持。养鸡专业户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对县委支持银行给他们贷款不满意,说:“国家拿钱让个人养鸡赚钱,这是本末倒置。”县委反复在各种会议上让大家讨论,弄清:发展家庭副业,过去是短腿,现在要大发展。国家给孙桂英贷款7,500元,她一年就还清了,还给国家交了上万斤鲜蛋,给集体投肥3万多斤,这有什么不好?全县推行联产到组、到劳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有人说:“这是倒退,兔子尾巴长不了!”县委明确指出:“这是前进,是解放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当社队企业正在大发展的时候,有的人借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之机,大嚷:“社队企业是搞不正之风的祸根。”县委立即组织调查组,调查了全县社队企业的情况,结果770多名干部,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只占3%。在事实面前,大家对发展社队企业与反对不正之风划清了界线。
人才是建设之本。四化需要人才,致富需要人才。昌平县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化,是与一大批中青年干部挑起领导重担分不开的。县委书记王桂冀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寻找人才,重用人才,放手让他们去打开局面,是我们朝思暮想的事情。”
沙河公社党委书记周继庭,今年35岁,中专毕业。1980年他由公社副书记提为公社书记的时候,只有33岁。他上任后,思想解放,敢作敢为,在县委的支持下,与公社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办了三件有影响的大事:一是抓了全公社的财务整顿,改变了社队财务混乱的状况,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他们的经验被国务院批转全国学习、推广。二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试行党政企分工,改变“党政财文一把抓,书记事事都当家”的状况。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他们组织了沙河公社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按照生产上已经形成的专业分工,在总公司下逐步建立起粮油、蔬菜、畜牧、多种经营、社办企业等十个专业管理公司。这些专业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具体,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对全公社的经济活动,指挥及时。三是改公社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凡公社决定启用的干部,必须经过半年的实习,择优录用。对已录用的公社干部,一律不搞“铁饭碗”,能胜任者继续留用,不能胜任者哪来哪去。今年,他们又实行了《选聘干部合同制》,凡已决定启用的干部,都要签定选聘合同,明确规定在聘期内,不能胜任者可以随时解聘。两年来,沙河公社先后从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中选聘干部22人,平均29.8岁,最小的只有21岁,大部分是初、高中文化水平。这些新干部上来,改变了公社干部年龄大、文化低的状况。周继庭的上任,开创了沙河公社的新局面。最近,经市委批准,他又被提拔为县委常委。
昌平县近两年调整了全县所有的公社领导班子,提拔了47名大专毕业和高、中专毕业的干部担任领导成员。有30名科技人员成为19个公社的党政领导成员。调整后的领导班子,科技和文化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年龄比过去下降了。县委领导班子在新旧交替中,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9名县委常委已有4名是在基层经过锻炼的大专毕业生。最近,经市委批准接替王桂冀担任县委书记的杨朝仕,大学毕业,今年只有四十岁。
我们在昌平县访问,正值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时候。大会号召: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要翻两番。这个宏伟的战斗目标,鼓起了昌平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大的热情。他们说,只要有一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领导班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


第2版()
专栏:

  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水土保持
  本报评论员
国务院发布《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后,各地正在贯彻执行。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水土保持,互相配合,贡献各自的力量。
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威胁农业、林业、牧业和水利,也危害工业、交通、铁路、邮电、城镇建设等,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水土流失的现象在不少地方相当严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历史上的战争破坏,刀耕火种,现在的陡坡开垦,乱砍滥伐森林,建设中的不合理开挖,厂矿企业的任意弃渣出灰,以及法纪不严、管理不善等等,都是原因。由于多年来这一系列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使不少地方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这就需要各行各业都抓好与自己有关的水土保持工作,堵塞漏洞,做出成绩,共同保护好国土资源。只有各方面都来重视,防治并重,水土保持工作才能见效。
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土,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树立水土保持观念,加强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整个国土治理,也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农业要改良土壤,合理开展多种经营,禁止陡坡开荒并逐步退耕还林还牧;畜牧业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草场,防止草原沙化和荒山草坡的水土流失;林业要合理采伐,及时更新,搞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护林防火;水利方面要统一规划,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工交、卫生、建材、商业方面,要合理解决选厂、定线、剥离开采、弃渣出灰以及原料、燃料、饲料、饮料来源,搞好产品收购政策、人口政策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科研、教育、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单位,要宣传普及水土保持知识,组织各项有益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国土、保护国土和建设国土的热情,还要同制造水土流失的行为作斗争。
水土保持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民关心。现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国家已将水土保持纳入国土整治长远规划。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已经形成全党全军全民的伟大群众运动。只要有关单位都重视起来,密切协作,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群众,采取切实的措施,水土保持工作一定会出现新局面,祖国河山的面貌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2版()
专栏:

基建工程兵某部采取措施保护草原
  认真搞好施工区水土保持
本报讯 通讯员李增本、高原路报道:基建工程兵某部在青藏公路修复改建工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施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这个部队在青藏公路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之间施工。这一带有托托河、通天河、楚玛尔河、木曲河等许多河流,草地也多。为保护好河流和草原植被,部队党委在抓好施工的同时,积极向指战员宣传《条例》,组织学习,提高干部战士对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具体措施:施工取土时,尽量减少开挖面积,宁肯深挖一米,决不伸展一尺;施工取土,采取“条壕式”、“挖槽式”,避免在草地上取土,推土机作业严禁大面积浅推;取过土的坑、壕,表层尽可能用带草皮的土回填,以便促使草苔再生;通往河流的路基边沟和排水渠,用石块沙浆砌筑或用草皮保护。指战员自觉遵守部队规定,从不随意破坏草原。



第2版()
专栏:


第2版()
专栏:


第2版()
专栏:

法制威力大 领导敢于抓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抗不利因素的小麦栽培技术
——沟播、集中施肥、镇压联合作业
小麦沟播、集中施肥、镇压联合作业,是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近年来在北方地区试验、示范的一项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沟播具有抗旱、防盐、防冻、防风蚀、防倒伏、防早衰等多种作用。在丘陵地区,还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在水浇地地区,结合沟灌可以节约用水;在旱地和有冻害地区,有利于积雪防寒和纳雨蓄墒。集中施肥(主要指氮、磷化肥集中施用)可以提高肥效,是壮苗增产的关键措施。镇压对旱地提墒、保墒有重要作用。这三项措施的综合应用,就成为小麦抗不利因素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旱薄盐碱地和西北旱塬的广大中低产区,更具有突出的稳产、增产效果。沟播、集中施肥、镇压,在单项使用时也各有一定增产效果,但不如综合使用效果明显。
这项栽培技术在北方地区普遍适用,根据冀、鲁、豫、陕、京、津六省、市的不完全统计,适于采用这项技术的面积约有5,600万亩。
根据几个地区的经验,采用这项技术应注意:1、开沟、播种不宜分解作业,尤其是在旱地。2、容易被风沙弥沟或浇水淤沟,因而造成压蘖而引起每亩穗数不足的麦田,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保证足够的穗数。3、比较肥沃的田块,应适当加大沟宽,每沟可播二行。4、盐碱地地区,在沟播以后,不宜镇压、培土。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第2版()
专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