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党的十二大召开期间,本报编辑部邀请首都文艺界人士,就文艺如何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更大贡献的问题进行了座谈。9月15日,本报在第五版上发表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今天继续刊登发言摘要。
——编者
贯彻十二大精神 开创文艺新局面
赵寻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战略任务。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努力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要的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认真解决文艺中的实际问题:
一、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文艺事业。胡耀邦同志在报告的第一部分谈到:“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正在走上正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繁荣景象。”我觉得,这里包括了文艺。仅从戏剧方面来说,创作是繁荣的,每年演出上千个剧目,有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牢牢掌握马列主义路线,掌握了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虽然,今天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艺术商品化的倾向,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但是几年来的伟大成就不能抹煞。这是主流。耀邦同志的报告对六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我们文艺界也要总结一下六年来的成绩,回顾走过的道路,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发展大好形势。
文艺工作要在共产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人民群众实践中发展,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生活。共产主义思想的火花、火炬,闪烁在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去发现它,表现它。文艺贯彻十二大精神,要大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同时,也要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我们的批评空气还不浓厚。比如开座谈会,说成绩容易,说缺点就难,讨论不开。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扬十二大的会风,开创一个新风气,造成民主的空气。有了民主的空气,就可以畅所欲言,平心静气地来讨论问题。
二、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建设我们的文艺队伍。我们的文艺队伍号称百万大军,戏剧队伍就有30万。这支大部队怎样统率?长期以来,我们有些思想问题、团结问题未解决好,关键是没有用共产主义思想做统率。文艺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艺术观。当前,搞好文艺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迫切的任务。比如,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对外国现代派艺术、包括对三十年代文艺史中一些争论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究竟如何看待,取决于我们马列主义的水平和理论修养。现在有些人爱从“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待团结问题,是十分错误的。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瓦解我们的队伍。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商品化、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是我们面临的任务。有人爱说文艺创作是个体劳动,强调其特殊性,这要具体分析。大而言之,文艺创作还是属于集体劳动。你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还得靠集体。你用的纸、手中的笔,你写的东西要发表,从全过程来看,还是要靠集体劳动。所以,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文艺只是自我表现的观点是错误的;脱离时代、脱离群众单纯自我表现的作品,群众也不会欢迎。
三、努力发挥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巨大作用。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工具。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是思想建设,二是文化建设。思想建设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但忽视了文化建设也不行,两者是互相保证和互相促进的。文化建设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文艺工作者的基本物质条件要解决。现在,很多中年人创作上很活跃,可是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光是思想教育是不够的。最近,中央提出重视和发挥中年知识分子的作用,给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想,通过贯彻十二大的精神,一些情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在这方面,如果宣传部门、领导部门能够说点话,做点实际工作,使这百万知识分子大军中的老文艺家们创造力更加旺盛,中青年积极性更大地发挥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就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崭新局面。


第5版()
专栏:

  在十二大精神鼓舞下振兴曲艺
  陶钝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党在今后的方针、任务,组织了新老交替的班子,全面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规划。可以说这是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划时代的大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是竭诚拥护、十分赞成的。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是年龄最大的,参加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激发了我这个从农村出来的青年的爱国思想。我上中学的时候,正是党建立的时期,我和马列主义先进分子接触比较多,如和王尽美、邓恩铭等同志。我们虽然都是主张救国的,但到底是资产阶级、国民党,还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救中国,存着不同的看法。到了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大革命失败,我看到了国民党的真面目,才认识到了只有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真理。从此我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至今已五十年。从我个人的体会中,无论过去,还是今后,都不能离开党的领导,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和我们文艺工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留下的皇宫庭院,高楼大厦,可以接收过来用,但对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遗产,我们要扬弃、修改,不能原封不动地什么都要,所以一定要把“社会主义”这个词加在精神文明之上,要和其他文明加以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文艺之一的曲艺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曲艺的艺术形式是以说唱为特点,小型多样,便于反映现实,在城市大舞台上可以演出,在农村的炕头地边,边疆的前线岗哨,也可以演出。另一特点是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在过去,它被认为是“叫花子”玩意,不登“大雅之堂”。只有社会主义时代,才把它从低下的沿街卖唱、曲巷行歌提高到艺术之林中,曲艺艺人成为人民的艺术家,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但是在前一个时期,有些曲艺工作者受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把曲艺“嘴皮”的特点丢了,专从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服装、布景方面弄玄虚,向戏剧化转移,损害了曲艺。还有竭力以噱头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在农村里有很多艺人说唱有明显糟粕的书。这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期是很不应该的。但是我相信,在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我们的曲艺创作一定会出现新的气象。工人、农民生活好了,他们迫切要求文化生活。工厂、特别是农村,是曲艺工作者活动的广阔的天地。现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我们曲艺者歌颂的对象。曲艺除了歌颂,还有长于讽刺的相声等品种。现实生活给曲艺创作提供了大量打击敌人、批评人民内部缺点的材料。有了这些生活素材,曲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进行艺术处理,就可以创作出歌颂、讽刺、批判的大量的作品,曲艺就会繁荣兴旺起来。


第5版()
专栏:

  重视军事题材文学创作
  胡可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毫无疑问,文艺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中是一条特别重要的战线,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
我们的文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读了耀邦同志的报告,我觉得,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守纪律的劳动者,应该就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除了健康愉快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和满足人们高尚的艺术欣赏的要求之外,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把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内容的文艺作品提供给我们的读者和观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文艺工作者担负着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我们努力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做表率,加强思想修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生活中的先进人物。这和提高我们的创作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这里,我想提一下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问题。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时刻准备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武装集团。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革命的纪律性,是我军的传统。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一代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需要。而通过文学艺术,歌颂那种为共产主义理想、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歌颂那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倡那种自觉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从这些要求来看,在整个文艺当中,军事题材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我国长期的丰富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中涌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是我们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军事题材文艺创作是有成绩的,但还不够活跃,希望军内、军外的作家很好地协作,特别是希望军外作家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此外,当前有个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就整个文艺工作来看,有个在发表、出版、拍摄、上演、展出等方面对军事题材创作继续提倡和扶植的问题。


第5版()
专栏:

  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于蓝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党经历了艰难险阻以后,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表明我们党是很有希望的。我们的目标是共产主义,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在小时候,学了历史和地理,知道祖国地大物博,但是又知道我们国家被当做“东亚病夫”、“睡狮”;抗战开始,我又尝到了失去故乡的痛苦。这时有人告诉我,在北平西面,有人打日本帝国主义,我才知道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后,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延安,参加了革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领导我们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今天,党领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粉碎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经历了挫折、动乱,我们党得到了锻炼,胜利了。这表明,我们党不愧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党,是有巨大潜力的党。
不久前,我去了东北、陕北,使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大好形势有了亲身感受。在延安时,看到乡村里天线林立、山上的庄稼绿油油,昔日黄土飞扬的景象没有了。老乡住的不是过去的土窑洞而是石窑了,有一种安居乐业的感觉。从农村形势发展来看,对我们党提出的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有信心的。
作为一个从事儿童电影工作的文艺战士,我为孩子们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而高兴。党的十二大鼓舞着我们电影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高尔基著名话剧《底层》中有一句台词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将来变好。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社会的前进,为了共产主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才是幸福。


第5版()
专栏:

  认真学习 勤于实践
  刘开渠
美术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外历史都说明:美术对各民族思想、情操的熏陶、培养,是起了极大作用的。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美术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现在党号召我们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遵照十二大的文件、决议,把美术工作做得更加合乎党和人民的新要求。我想美术界,美术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术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十二大的文件。美术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埋头苦干;美术家学习政治、学习时事的时间比较少。但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以便在艺术上,能更好地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生活、进行创作。这样,不但可以更多地创作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作品,也能正确地分析世界各种美术流派,明辨是非。
二、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美术界出现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也好的优秀作品,是否可由全国各美术单位,从中精选出一些,分成若干小组(约三四十件),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工矿区进行展览,并派有准备的解说员,随同讲解,向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普及美术。
三、公园、广场、街心园地、建筑群间,应竖立能教育人爱祖国、学英雄模范、鼓舞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功绩雕塑品。我认为一般地说,这类雕塑品不宜太大,一个胸像、一块浮雕牌也可以,还可以刻上必要的文字,如同纪功碑上的碑文一样。
四、各有关单位应鼓励连环画家、宣传画家、年画家,画更多的作品,每年的年历,应选印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关的图、照片等,尽可能做到使观者通过艺术感染,受到政治思想教育。


第5版()
专栏:

  决不辜负党的期望
李和曾
在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我感到兴奋、激动,也想了许多问题: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挑什么样的重担?
前些日子,我们中国京剧院下乡为农民演出,我亲眼看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之后,路子活了,农民开始富了,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农民生活改善了,他们自然强烈要求文化生活,要看戏,要多看戏,要看好戏。老乡们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忘了他们,要经常下乡来为他们演出。农民对文化生活如饥似渴的要求,使我深深感到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粉碎“四人帮”以后,戏曲事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绩是不能抹煞的。但是,也有不足,这就是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太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事物、新的气象、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新人不断涌现。可是,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很不够,这就减弱了戏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斗作用。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另一方面要克服种种困难,多创作和演出现代戏,在舞台上努力塑造新时代的英雄人物,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中国文联和作协举行报告会学习宣传十二大精神
本报讯 记者王必胜报道: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于本月16日、17日举行报告会,十二大代表阳翰笙、张光年、吕骥、冯恺(柯岩)四位同志分别在会上发了言。中国文联所属各协会的同志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发言的同志传达和宣讲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会议的有关情况,高度评价了这次历史的盛会。中国文联副主席、老作家阳翰笙说,党的十二大,解决了新老合作、新老交替的问题,这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措施,是关系到共产主义千秋大业的问题。他还从党的历史教训和自己亲身经历中,阐述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说,大革命时期,我在北伐军队工作,陈独秀搞家长制统治,致使我党受到了第一次大挫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注意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二大更加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发扬民主的作风。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光年说,十二大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发扬高度民主,充满了高度信心的大会。他引用了古书上的“否极泰来”的成语,说明我们党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走向了一个中兴时期。
报告会上,吕骥、冯恺等同志谈了他们学习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的体会,并就文艺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文艺工作者在宣传贯彻十二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第5版()
专栏:

  时代的强音 深刻的教育
——看话剧《祖国屏峰》
刘佳
在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的同志们带来了反映法卡山战役的话剧《祖国屏峰》。这是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戏。
守卫法卡山的解放军英雄们的事迹,报刊上有过报道,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过反映。现在又由战士话剧团的同志们把英雄们的战斗风貌、光辉业绩搬上舞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战斗情景,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引起了人们由衷的敬仰。那已经脱了军装的指导员,当敌人侵犯祖国边疆,又拿起枪来走上他的战斗岗位;那即将举行婚礼的连长只向未婚妻说声“再见”,便毅然奔赴战场。这些都使我们越看越感受到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他们“埋骨青山,献身祖国”,团结一致,前赴后继,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与侵略者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每个观众。我边看边想:这响彻在舞台上的不正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活动在舞台上的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们,不正是心灵美的最好典范吗?
这个戏,真实地艺术地反映了部队现实的斗争生活。不仅塑造了英勇顽强、机智无畏的指导员、连长、班长等人物形象,更可喜的还塑造了通讯员、代理排长、老战士、新兵等不同性格的英雄群像和踊跃支前的人民群众和家属。虽然他们战斗在紧张严峻的火与血的炽烈的气氛之中,头缠绷带,手吊纱布,身负累累创伤,穿着撕破了、烧烂了的军装,在那燃烧的土地上,潮湿阴暗的帐篷里、岩洞中,铺满残枝败叶和灰烬的山崖上,他们却乐观地面对现实,在战斗的间隙里欣喜地谈论着明天和向往美好的未来。或对亲人眷恋,或对战友怀念,写得是那样可信,演得是那样自然逼真。把战场生活的真实,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这种不为某些不健康的审美思潮所冲击,不为五光十色的所谓趣味的东西所诱惑,而清醒地坚持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坚持表演艺术上的从生活出发,努力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追求艺术上形神兼备、谐和一致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听说,为写好演好这个戏,该剧组的作者、导演、演员和舞美工作同志,都到法卡山前沿部队生活过,同那里的战士、干部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同志在休假的时候“回家探亲”,不是回自己的老家,而是到连队去会见战士、干部这些亲人。正是因为战士话剧团同志们有这种来自生活的切身感受,他们在《祖国屏峰》这个戏里才能演出这样真实和可爱的人物形象,甚至舞台上的细小动作,军人姿态、战斗动作等等都不走样。
《祖国屏峰》的演出,演员阵容整齐,一方面有一些“老”同志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另一方面,有一大批新同志,尤其是演兵的同志,生龙活虎般地成长在舞台上。该剧导演和演员,追求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战斗场面的安排上也努力创新。当通讯员小马披着雨衣、手持电筒照路、送伤员来到绑扎所,家属包大嫂和潘霞要小马把雨衣脱下洗一洗,小马捂紧雨衣,包大嫂强给他脱下的时候,人们看到小马衣袖脱落、裤腿撕破、伤痕累累,一身泥浆,家属们惊呆了,一刹那,火线上残酷战斗的情景,蓦地突现在家属们——和观众们的面前,我们可敬可爱的战士同志,照样顽强地克服着艰难困苦,一览无余。看到这里,谁不为之震动而泪下。代理排长吴天雄头部负伤、同头戴钢盔、满挂弹匣、端着冲锋枪冲上来的大个子敌兵,围着一颗大树互相射击、又互相对话的一场戏,导演和演员运用了戏曲手法,把短兵相接的近战,排演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再如家属们为前线同志切姜片的场景,那菜刀切在案板上的声音,恰似娓娓低语,问候着、慰藉着他们的亲人,真是声声见真情啊!
我的直感,这戏还有不足之处。戏的结尾,感到力量不足,气势不壮,有些收不住,句号画不圆似的。在连指挥所和团指挥所两场戏中,紧张、热烈的气氛是充分的,但在战斗的间歇和停顿中,对人物豪爽、憨厚的性格,朴实、善良和美好的心灵,往深处开掘却略显不足。绘画中讲究冷的颜色中有一点暖的颜色会使冷暖对比的效果更强烈。写戏写人,写人写情,在人物间有情的地方多下些功夫,或许更能引人入胜。


第5版()
专栏:

  鱼水相依骨肉情
——庐剧《妈妈》观后
焦勇夫
当年,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以兴奋的笔调,向全世界报道过我们党在鄂豫皖苏区创造的光辉业绩;但是多年来,鄂豫皖苏区的那些如火如荼般的峥嵘岁月,在文艺舞台上得到的反映还不算多。现在,这个缺憾由大别山区人民自己起来加以补救了。最近,安徽省六安地区皖西庐剧团来京演出的以反映一九三四年红军撤离大别山区时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的庐剧现代戏《妈妈》,就是由他们自编自演的。这出戏在向首都人民和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的过程中,受到了好评。
《妈妈》通过保护烈士遗孤的曲折经历,反映了红军撤离后的苏区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殊死斗争,表现了我党、我军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般的关系。
以还乡团头子贺老三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所要搜寻、加以消灭的,正是战死在大别山上的红军师长詹国梁烈士的遗腹子——盼盼;而保护这盼盼的责任,却由于一种偶然的机缘,竟由一个尚未婚嫁的贫农姑娘贺冬兰担当起来了。她,既非象某些旧戏所写的是什么詹家的门客,亦非詹的部下,只不过是大别山老苏区的一名普通群众;她,非但无子可舍以护烈士之子,而且正作为一个黄毛丫头“待字闺中”。连跟孩子发生联系的条件尚未具备。但是,当此时会,贺冬兰却意外地在大庭广众,包括刚刚放排归来的父亲和未婚夫面前,当场认定烈士的遗孤——盼盼,是自己的“私生子”。这正是这出戏独辟蹊径、别具新意的地方。在这里她既招恨于父,又结怨于未婚夫,而且她所要牺牲的,岂只是性命而已,连对于姑娘来说最为重要的名节也要付之东流;至于家庭、婚姻、爱情等等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与她无缘了。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该剧正是在这里成功地表现了贺冬兰的心灵美。
大姑娘认“私生子”,看来虽则令人难以置信,但由于周围群众的掩护,硬是把狡猾的敌人搞到五里雾中,使他们真假难辨。而父亲贺秉忠一旦明白真相后,为女儿的勇决所感动,变恨为爱,并且同苦婶一道为掩护女儿的出走,献出了生命。戏至此,不仅进一步延伸了描写群众的广度,而且进一步开掘了党群关系的深度。
此后,贺冬兰虽然一直怀着对于未婚夫的遗憾,然而,在从一九三四直到一九四七的十三年间的辗转流徙中,盼盼逐渐长大,她们终于成为一对相依为命的真母子了,这对冬兰未始不是一个最大的安慰。然而,当她向随着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盼盼的生身母柳英同志“交子”,并且同未婚夫重逢,一切已经了然的时候,她却不幸中流弹而牺牲,这太令人揪心了。
传奇的时代产生传奇的故事,而这传奇的故事又把我们带回那传奇的时代。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庐剧《妈妈》在这个时候上演,是很及时的。这出戏里演员们朴实而又富有特色的表演,特别是扮演贺冬兰的武克英、扮演贺秉忠的梁春贤等同志的高亢而又深沉的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传于淮河以南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形成皖西、皖中、皖东三个不同区域的流派,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现代戏《妈妈》的创作和演出,对庐剧唱腔的革新,作了某些大胆的尝试,无疑是很有益处的。(附图片)
庐剧《妈妈》剧照:贺冬兰和盼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