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纪念李德全同志逝世十周年
康克清
李德全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在纪念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同时,我们深切怀念冯先生的夫人、我们敬爱的大姐李德全同志。
李德全同志是我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李德全同志作为冯玉祥先生的亲密伴侣,在长期的反对蒋介石卖国独裁、争取人民民主的革命斗争中,和冯先生互相支持,互相砥砺,同甘苦、共患难。1924年,冯先生在李大钊同志的指引下,任用共产党人建立军队的政治工作;1933年,出于爱国的义愤,冯先生在我党的影响下,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奋勇抗敌;1946—1948年,冯先生在美国进行揭露蒋介石、反对美国援蒋内战的斗争;……冯先生的许多进步言行,凝聚着李德全同志的心血,冯先生同我们党的接近和合作,也包含着李德全同志的努力。
我和李德全同志初次见面,是在1949年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虽然认识较晚,但对她和冯玉祥先生的事迹,已早有所闻。相见之后,李德全同志鲜明坚定的政治态度和达观开朗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们在妇女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不断接触,成了亲密的同志和朋友。
李德全同志1896年出生在北京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自幼劳动,勤奋好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参加了“五四”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1924年她与冯玉祥先生结婚以后,由于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新形势的影响,她逐渐倾向革命。1924年底,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计时,她作为冯玉祥先生的代表,到北京欢迎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病重时她又持冯玉祥先生亲笔信前去慰问。她在冯先生统领的国民军的教导团中积极宣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她随冯先生访问苏联。经过在苏联一年多的参观访问,她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钦佩,决心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而奋斗。她的思想转变引起了反动派的忌恨,回国后,国民党右派分子公开写信指责她“游俄归来,信仰忽移”。1928年,在冯先生的支持下,她在北京创办了“求知学校”,免收学费,培育人才。三十年代,冯先生两度息影泰山,聘请了一批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进步学者讲授政治、经济和历史,李德全同志随堂听课,努力学习。这期间,她在泰安又办了十几所小学。1936年至1937年,她在南京发起组织南京女子学术研究会,进行妇女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到国民党监狱探视政治犯。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改善政治犯待遇的要求,并广泛团结各界妇女,开展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全同志积极响应我们党的号召,坚持抗日,坚持团结,反对蒋介石的投降分裂政策。由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冯玉祥先生、李德全同志同我们党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们积极支持我党在大后方的宣传出版工作,派遣军事人员到延安学习游击战争。李德全积极从事救亡运动,特别是她参与发起组织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担任副理事长,组织大规模的、艰巨的抢救战区难童的工作。她团结大批进步妇女,在若干战区建立收容站,从战火中先后抢救了两万多名难童,输送到后方各地,建立了四十多所儿童保育院。罗叔章、曹孟君、杜君慧等同志,都是当时几所成绩卓著的保育院的院长。儿童保育院不但保护了数万儿童的生命,而且培育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少年,其中有的进了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有的后来去了延安。现在,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骨干。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讲到我国妇女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时指出:“李德全等女士,对于抢救难童、保育工作,均有极大的贡献。”
李德全同志在实际斗争中成了我国妇女界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她曾先后被推选为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委员会主任、中国妇女联谊会主席。她在我们党的支持帮助下,同史良、张晓梅、刘清扬、罗叔章、曹孟君等同志一起,为组织建立中国妇女联谊会进行了大量工作。这个妇女组织,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进步妇女,学习时事政治,参加群众斗争,在国统区的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李德全同志同我们党、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一起,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她为昆明“一二·一”惨案中被杀害的女学生书赠的挽联:“魑魅魍魉残余知法网有漏,琴瑟琵琶坑烬问民权何存!”就是她对蒋介石策动内战阴谋的公开抗议。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暴徒破坏重庆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打伤郭沫若、李公朴等民主人士,酿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在抗议较场口暴行等一系列斗争中,李德全同志不屈不挠地战斗在第一线,奔走呼号,声讨蒋介石践踏政协决议、镇压人民群众的倒行逆施,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特务横行、民主自由毫无保障的黑暗日子里,李德全同志和冯先生一起,不只一次地设法掩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和进步学生,并因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包围监视,行动受到限制。面对种种迫害,李德全同志愤怒地说:“现在到处都是特务的天下,我们连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了!”
蒋介石为了拔除他实行内战独裁的重要障碍,以“考察水利”为名,把冯玉祥先生送去美国。1946年秋,冯玉祥夫妇到达美国。行装甫卸,李德全同志就按照邓颖超同志的委托,赶赴纽约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在会上提出“联合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奋斗”和“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等提案,得到各国妇女代表的支持,受到邓颖超同志的赞扬和鼓励。在美国,李德全同志和冯先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向广大侨胞和美国朝野人士揭露蒋介石独裁卖国的反动罪行,宣传国内人民的民主斗争,反对美国政府的援蒋内战政策。他们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惊慌,蒋介石下令冯先生回国,遭到冯先生的坚决抵制和反击。当时在美国西部的李德全同志闻讯后,立即写信支持冯玉祥先生的斗争,信中说:“国民党员要重新登记了。老蒋召你回国。这一切都说明你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更高了,高得使他怕极了。努力吧,光明就在眼前。”
冯玉祥先生和李德全同志响应我们党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于1948年夏乘船取道苏联回国。途中因轮船突然失火,冯先生不幸罹难。李德全同志强忍着失去丈夫和爱女的巨大创痛,以国事为重,在料理了冯先生后事,自己伤势稍愈后,即毅然回国,来到我解放区,继承冯先生的遗志,投入轰轰烈烈的中国人民解放斗争。
1949年3月,李德全同志以她在国统区长期斗争的威望,被推举为国统区妇女代表团团长,参加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了《关于国统区妇女运动的报告》。在这次大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同年,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工作。旋即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是新中国最早的两名女部长之一。
李德全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为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健康呕心沥血。她团结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一起工作,不耻下问,向有业务专长、有革命经验的同志虚心学习。她以身作则,带头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为工农兵服务、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她很关心计划生育,赞同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曾和马寅初、邵力子先生一起研究讨论节育和避孕问题。她特别关心和致力于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事业,她强调,妇幼卫生工作必须依靠妇联组织,深入发动群众,才能做好。她组织卫生部门和妇联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使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消灭婴儿破伤风、预防产褥热、降低婴儿死亡率、保护妇女儿童健康以及建立发展托儿所等项工作,在建国后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历任全国妇联一、二、三届副主席,虽是兼职却很尽职,她把卫生工作和妇女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她对人民卫生事业和妇女解放事业的一大贡献。
李德全同志在肩负重任、工作繁忙的同时,接受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委托,不辞劳苦,多次率领代表团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她把我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呼声传到各大洲,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介绍给各国人民,在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撒播友谊的种子。她的国际活动,在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李德全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她同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之间在长期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不论是国内工作或国际工作,只要是党中央的决定,是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她都坚决执行。她对党组织十分尊重,能虚心接受意见,又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李德全同志在五十年代就提出入党的要求,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1958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这时,她虽已年逾花甲,但完成了从民主战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她感到获得了新的生命。十年内乱期间,她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无比仇恨,对党对人民始终满怀信心。
李德全同志虽然生长在旧社会,接触过旧官场,但不慕荣华富贵,鄙薄官僚恶习;她跟随时代不断前进,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在虎狼当道的旧中国,她出污泥而不染,难能可贵。她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尽管身居高位,她始终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她和冯先生一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衣食住行宁俭不奢。她从不利用职权安排亲属故旧;对子女要求很严,子女结婚都从俭从简。她处人处事豁达开朗,不计个人得失,对同志对部下热情亲切,平易近人。她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直到古稀之年还朝气蓬勃,壮心不已。李德全同志的这些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李德全同志生前十分关怀祖国统一的大业,时刻怀念台湾同胞和在台的亲友故旧。我们纪念李德全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更希望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起来,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使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早日团聚,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精神振奋,同心同德,为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而奋斗。我们纪念李德全同志,要学习她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总参培训宣传十二大文件骨干
本报讯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为了组织学习、宣传好十二大精神,于9月8日召开了学习十二大精神教育准备会,组织来自各机关、院校、部队部分师以上领导同志和宣传理论干部363人,先学一步,统一学习、宣传的指导思想,培训宣传理论骨干。会议将于23日结束。
会议以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为指导思想,按照胡耀邦同志报告的六个部分,逐项学习。在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着重讨论弄清三个问题:(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新的历史任务;(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以及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政治保证。这次会议,还组织大家认真研究各单位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二大精神作好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第3版()
专栏:漫话

也谈李丽挂牌
卢祖品
太原市柳巷六味斋酱肉店服务员李丽,年初亮出一块牌子:“不开后门,不缺斤短两,如有违犯,甘愿受罚。敬请广大顾客监督。”很快,太原、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许多服务行业的同志竞相效法,纷纷向顾客作类似的保证。此事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丽和李丽式的牌子所以受欢迎,我想:一是她(他)们敢于将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她(他)们敢于扫荡商业部门中长期存在、群众极为反感的歪风。这个决心是很好的。谁有勇气接受群众监督,谁就有力量同歪风邪气作斗争。而有无这种斗争的勇气,乃是一个公民对人民事业是否负责的表现。
各条战线的同志,尤其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没有必要都来挂牌子。但是,最好大家心里都有类似的一块牌子,时时警惕自己不滥用权力,不谋取私利和特权,不占群众的、集体的或国家的便宜,不压制民主,不扯皮,不推卸责任……
如果能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肯定会好得多。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欢乐勇敢的景颇族
景颇族有一首古老的叙述祖先业绩的民歌,开头一段这样唱道:
青藏高原是景颇族发源的地方。
这里有九条江分出九座山,
翻滚着波涛汹涌的伊洛瓦底江,
奔腾在峡谷中的怒江,……
这就是景颇人生长的地方。
正如这首民歌所说的,景颇族并不是当地的土著民族,而是从青藏高原长途跋涉、几经迁徙而来的。据傣文经书里记载,景颇族迁到云南德宏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770年左右。
景颇族还有“载佤”、“茶山”、“浪莪”等自称。因为他们多数居住在高山上,所以又被称为“山头族”。解放后,按照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景颇族居住的山区,一般在海拔1,500米左右,气候温和,森林密布,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和野生植物,地下矿藏也极其丰富。景颇族很早就在当地其他民族的影响下,学会了种水稻。大米是景颇人的主食。
景颇族骁勇善猎。“青山打鸟,见者有份”,是景颇人的老规矩。特别是有人打到了老虎,远近人家都要带上鸡蛋、干鱼、酒、火药等前来祝贺。
景颇族能歌善舞。每当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尽兴歌舞。男人挥舞长刀,女子手持彩巾在胸前摆动,几千人在一起绕旋歌舞。
解放前,景颇族社会尚存有农村公社残余。每个山官辖区就是一个农村公社。村社范围内的荒山、荒地属公有,村社成员有权通过“号地”方式开垦使用,丢荒后则失去占有权。但是,后来公社成员开垦的水田,大都为山官霸占。大小山官利用古老的、不计报酬的劳动协作,役使农民,不劳而获。山官还勾结“董萨”(巫师),利用鬼神迷信来压迫、奴役人民。那时的景颇山区贫困落后,疟疾、瘟疫流行,大批人被夺去生命,大片山地、田园荒芜。
1950年,苦难深重的景颇族人民获得了解放。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30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景颇山区民族干部成长起来了,教育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过去靠刻木结绳记事、用豆类记数的景颇人,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小学、中学,而且有的送自己的子女上了大学。山寨里建立了医疗站,群众有病再不请巫师祭鬼神了,各种烈性传染病已经绝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景颇族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了。
刘扬武
景颇族约八万三千多人,多数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崩龙、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几个县。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族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景颇族创造了文字,并出版了报刊书籍。(附图片)
景颇族民兵。刘扬武摄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竹林深处有人家
访景颇寨
最近,我们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采访,听县委负责同志说,景颇族生活变化最快的要数紧挨国境线的邦外公社邦外大队弄安生产队了。走进寨子,只见一幢幢崭新的瓦房,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房前屋后的香蕉林和芒果树上,结实累累。大青树下鸡鸣犬吠,牛马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给我们介绍情况的是党支部书记龚宝。他年过五十,身体健壮,黝黑的脸上挂着微笑。1955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原。那年春天,龚宝相约七户景颇人到这里安家落户。消息传开,远近陆续有人迁入。十年动乱期间,有人拉龚宝出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他坚持带领群众顶风逆浪开发弄安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龚宝插上了翅膀,他放手发动群众,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多种经营,仅甘蔗一项平均每户就种了3亩多,连年增产增收。去年集体分配给社员的口粮每人达到700多斤。有4户收入现金千元以上,29户收入400元以上。
社员缸里有粮,袋里有钱,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全寨57户人家,已先后有54户拆除茅草屋,盖起大瓦房。龚宝高兴地对我们说,盖瓦房不仅表明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更要紧的是表明大伙将永远安居在这里,那种全部家当一个箩筐背着到处走的历史永远不复返了。
龚宝领我们访问了社员李寿家。热情的李寿告诉我们,他家10口人,4个劳动力,1977年前年年吃国家的救济粮。如今粮食多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谷囤、谷箩和麻袋,都装得胀鼓鼓的。1979年盖了一幢3间两层楼的瓦房。去年分得现金1,300多元,他买了牛、马、猪和一辆胶轮车。今年他家承包生产队36亩耕地,还有2亩自留地。他和老伴都满怀信心地说:“今年要更上一层楼,争取多收入、多贡献。来年再盖一幢瓦房,给儿子娶媳妇住”。
我们又访问了几户社员家庭,所到之家室内陈设都变了样。过去是茅草铺,席地而卧;如今有了床,有了被,有了什物家具。去年生产队花2万多元把电线拉进家家户户,大家“点灯不用油,碾米不用愁”了,青年人多数都购置了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弄安寨富裕起来了,小伙子和姑娘们爱劳动,有文化,许多人都愿意来和他们结亲。附近国营弄巴农场拉线分场的汉族木工张德金,爱上了景颇姑娘董惠芬,上门当女婿,过上了美满的生活。汉族女工吴邦凤,与一个景颇族小伙子成了亲。我们去访问时,正好吴邦凤休假在家。她热情地欢迎我们参观她的新房,宽敞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新床、新被、新尼龙蚊帐,墙上挂着日历,桌上插着鲜花,一切都给人以新的感觉。她很坦率地告诉我们,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的。结婚那天,全寨人按照景颇族风俗前来祝贺,唱歌跳舞,热闹非常。我们问她过门后生活习惯吗?她笑笑说:“有些方面不习惯,比如吃的不大习惯,穿戴也不大习惯,但慢慢都会习惯的。”她的话说得是那么爽快,那么自信。
告别弄安寨,景颇人的欢声笑语仍留在耳边。本报记者 张殿光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景颇人的长刀
二尺来长,一寸来宽,锋利的刃象一条笔直的银线——这是景颇男人最心爱的长刀。景颇人珍爱自己的长刀,随时佩挂身上。早先,他们用长刀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播种稻谷、玉米;用长刀砍柴劈竹,削制成各种器皿;用长刀砍伐竹、木建造房屋。
长刀,也是景颇人自卫的武器。在森林中,他们用长刀与野兽搏斗,保卫自己。他们还用长刀抵御外来侵略者。1941年,日军从缅甸侵入我国德宏地区,景颇人用长刀、斧子到处伏击日寇。
解放后,景颇人已有了先进农具,修建了发电站,在祖国边境巡逻的民兵也背上了现代武器。但是,景颇男子仍然喜爱长刀。当他们的头上裹着一端悬有七彩小绒球的白色包头、白衬衫上挂着红色羊毛挂包时,就一定要佩带上一把漂亮的长刀。 雪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