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他象一头老黄牛
——记郄立铭同志
项南
郄立铭同志,包括担任北京解放前党的地下交通员在内,一生做过许多工作。但以搞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为最长,差不多有二十多年。
同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共事长达二十多年是少有的。因此,老郄给我留下的记忆,就特别多。
1962年,农机部决定在寒冷的黑龙江北大荒办一个机械化试验农场。那是一项艰巨的开创工作,要平地起家,又是三年困难时期。谁去好呢?郄立铭同志自告奋勇地说由他去。他说他不怕严寒,身体顶得住。在他走后,他的老伴从他的换洗的衣服口袋里惊愕地发现一张病休三个月的假条。原来当时他正身染肝炎和患有胃溃疡的毛病。但他象一头老黄牛似的埋着头,在那里工作了几年,直到把这个农场全部建成。
就在农场开创的那年冬天,北大荒突然出现了当地人叫“大烟炮”的恶劣天气。霎时间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四野茫茫,不辨方向。在老郄乘车赶回农场的路上,发现一个农民冻僵在雪地里。他脱下皮袄温暖着农民的身体,然后让司机把农民立刻送到依兰县医院,自己步行回到农场。
老郄不仅对农民有深厚的阶级感情,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看不出他是厅局级的干部。一次出差时,合江地委把他安排到宾馆住宿。可是当地服务员看到这位头戴毡帽,身穿大襟旧皮袄的“老乡”时,只好“客气”地对他说:“老乡,这是宾馆,请到别处找宿吧”。当依兰县长说明他是一位老同志时,宾馆才让他进房间。
老郄对农机配件长期供应不上,造成机器停摆,农业生产受损失,非常着急。他认为这件工作,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他常说,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利润,是赚钱。这几年,配件供应情况有了根本好转,是跟他的努力分不开的。
他平时也有苦闷。他总说自己文化水平低,要写点什么,总结点什么,十分费力。1980年,他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带回一份总结。题目叫《按经济规律办事,为农业机械化服务》。我发觉老郄观点很鲜明,思路很清晰,文字也通顺。我说:“老郄,行,钻进去了。你这篇东西有人帮你修改吗?”他严肃地回答“没有”。原来,他从1939年参加革命起,作为一个工农干部,就开始抓学习了。不管多忙,每天坚持练五百字。五十年代,调他去搞汽车制造,他十分吃力地自修代数、几何、制图。他现在这点文化,就是靠自己“挤”时间学来的。
他平时总说他提高得慢。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学习,就是下去、蹲点。
蹲点,有人喜欢,有人害怕。前几年这还是个难题呢!因为蹲点就得蹲下去,得搞调查,得解决问题,得同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人认为,这是个锻炼的好机会;有的人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活受罪”。别看机关里的人挺多,一到抽人下去蹲点,就都嚷嚷人少,抽不出来了。老郄不是后一种。1979年抽人到江西拖拉机厂蹲点,想改变一下企业的落后面貌,立铭首先报名。他蹲了三个月,找不出人替换,又继续蹲了四个月。就这样,还有人讥讽他的刻苦是虚伪;老带头,是好表现;听领导的话,是奴隶主义。这岂止是不公平,简直是明枪暗箭啊!但老郄对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和攻击,并不怎么介意。苦笑之余,照样奉行他的人生哲学:“干一行,爱一行”,“活着干,死了算”。
每当夜深人静,办公楼的灯光都熄灭的时候,有一间房子的灯光却总是亮着的。这就是老郄的办公室。干到实在困了,就骑一辆旧自行车回家。他经常就是这样,象头老黄牛,“夜以继日”地操作、耕耘。
这位勤勤恳恳,操劳一生的老黄牛,终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倒下去了,再也起不来。
那是去年5月间的事。当祖国的大地正需要更多的老黄牛为她耕耘、为她操劳的时候,老郄因疲惫过度,躺倒在机关里,象一头老黄牛那样倒下去了。


第8版()
专栏:

双清楼主与《双清词草》
乐正维
革命老人何香凝的政治活动以及她创作的绘画和诗词,早为大家所熟悉了。但是,关于她的别号,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这是她绘画常用的署名,也是她唯一的一个别号。
何香凝为什么号双清楼主呢?
原来,在一八九七年,何香凝同廖仲恺先生结婚后,便离开了她那十分富裕的家庭,与廖仲恺在其兄廖恩焘家住下。廖宅内有座两层小楼,最初他们住在楼下一间。不久,为躲避侄儿、侄女们的嬉闹干扰,他们就把平台上的两间破屋修整后搬到上面去住了。在这块小天地里,他俩读书学习,谈论时事。共同的理想、志趣,把他们连接在一起,夫妻感情十分融洽。时逢中秋佳节,皎洁的月色给他们的斗室洒下一片清辉,很有人月双清之感。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把此斋命名为“双清楼”。在这儿,他们生活了四五年,直到一九○二年去日本。为了纪念婚后的这段幸福生活,何香凝后来不论在哪儿居住,都把自己的居室称为“双清楼”,并自号“双清楼主”。
以双清楼主落款的绘画,贯穿在何香凝创作的始终。柳亚子先生曾在何香凝所作的一幅《狮》画上题道:“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应念双清楼上事,鬼雄长护此丹青”。
一九二八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本《双清词草》,看题目还以为是何香凝所作。但实际上它却是廖仲恺先生的作品。《双清词草》汇集了廖仲恺在一九二二年前后填写的三十首词调。他在担任财政部次长,筹款军费的繁忙活动中,居然还写下了这么多种的词牌,如《虞美人》《一斛珠》《一剪梅》《蝶恋花》《迈陂塘》《千秋岁》等,不能不佩服他的才能。我们知道,廖仲恺出生在旧金山,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是美国教育。但他十六岁时回到祖国,就开始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先入家乡私塾,从梁缉嘏研读经史策论。与何香凝完婚后,他还读大馆,并拜一个叫伍乙庄的画家为师学画,回家教妻子画。何香凝后来进入美术专业学校,成为著名的女画家。如果要寻找源头的话,恐怕还要追溯到启蒙阶段。可以说,她的第一个绘画老师,就是她的丈夫。
今年,在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和何香凝逝世十周年的时候,人民美术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双清诗画集》。这是一本包括了何香凝各个时期的绘画、诗词和廖仲恺的《双清词草》手迹影印本的大成。内有何香凝绘画一○二幅,诗词三十九首,廖仲恺词三十一首。两位革命家、艺术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在他们的诗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诗画集的问世,将使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革命先辈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和文化修养,他们不仅是推动革命历史进程的巨人,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历史进程的先驱。(附图片)
中国杰出女革命家何香凝(木刻) 林仰峥


第8版()
专栏:

烟台纪游杂诗
赵朴初
访荣成县石岛渔港
楼船队列俨军容,
填海移山造化功。
一港可资天下利,
风飞浪舞战鱼龙。
环翠楼*
气象泱泱环翠楼,
登山观海小神州。
独余悲愤瞻图象,
甲午风云日夜浮。
*楼在威海市,俯瞰全城。楼中陈列甲午战争历史图象。
威海市访渔村
新奂新轮涌万门,
傍花随柳访渔村。
不因入室观华富,
那识三年大有成。*
*烟台地区各县市经济建 设自三中全会后皆有巨大成就。
石岛、威海访幼儿园、敬老院
老者频夸幸福家,
儿童迎客竞欢哗。
小康拭目文明进,
古桂新兰齐放花。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话说“两下子”
徐家常
人们用口语赞美一个人能力强、本领大,常说:“真有两下子”。这所谓“两下子”自然指的是这个人办事有办法,有真本事。这是并无异义的。然而,有时也默默地想:“下子”既然是指“本事”,为什么只说“两下子”,而不说三下子、四下子?“下子”岂不是多多益善吗?
最近到一个县里,有人推荐这样一位能干的干部,他调到那里都能打开那里的局面,班子散有治散的办法;风气乱有治乱的办法,穷能变富,邪可改正。群众评说他是有“两下子”的干部。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走访他工作过的单位,察问他的“两下子”究竟是什么?
想不到,这一察使我进一步领会了“两下子”这一说法的好处。他身正影不斜,能做又能说,这是他最硬的两手。其次,他干啥爱啥,干啥学啥,又是他精通业务的两手。再次,他有自知之明,识人又有“伯乐”的慧眼,这是他团结用人的两手。这几点,是他思想作风上的“两下子”,不足为奇。惊人的是他在领导工作中掌握全局的两手。在一个生产大队里拨乱反正,批“左”不忘防右,解放思想不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大队,过去“左”得出奇,社员生活贫困。他一方面帮助干部、社员解放思想,劳动致富;一方面又开展“三爱”活动,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结果,社员富起来了,“三爱”精神也进一步增强了。总之他就是既用这一手,又用那一手;干着这一手,想着那一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被一时的舆论所惑,不为吹风的压力所屈。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有两下子”。我这才明白,所谓“两下子”,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指导下产生的。用片面的思想方法从事工作的人,是不会有这样“两下子”的。


第8版()
专栏:

一个工人党员的日记
成都市光明器材厂
白杨树

我是炽燃的红煤一块,
喷放亿万卡集蓄的热力,
让每个分子里外红彻,
抖开生命的火红大旗。

我是沸腾的钢水一滴,
倾注赤诚把新的力量凝聚,
愿每个分子永不锈蚀,
铸炼着铁锤和镰刀的集体。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书的装帧设计与印刷
——介绍《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孙跃冬
一本四川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小书《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摆在案头,蔚蓝色的封面上,有一幅淡淡的剪影画,这是书中一首诗的插图。望着剪影,使人仿佛耳闻画中人的小提琴奏出的婉转的爱情曲。书名是以紫红色描的细仿宋体字,幽雅而清新。再配合以闪光的胶面纸做的封面,真是精美夺目。(见附图)这是出自著名装帧艺术家曹辛之之手,他本人就是位诗人。
白朗宁夫人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十五岁时因骑马跌伤,躺在病床上过了20几个冬春。她在病中不断写诗。这本诗集中收的44首抒情诗,是她对白朗宁产生了爱情之后,偷偷写下的,感情真挚而奔放。她终于战胜疾病,又违抗自己的父亲而毅然同白朗宁结合,最后移居国外。她的诗也从个人的小天地解放出来而面向社会。译者方平专文介绍了白朗宁夫人的一生和这44首抒情诗的创作经过,并附有白朗宁夫人的部分情书,这些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去理解这些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进了艺术家迈尔所作的剪影插图40多幅,十分精致可爱。每诗配有一画,读诗看画,互为补充,情趣深远,为这本诗集增色不少。无论诗也好,画也好,真是情诗雅而不俗,剪影美而含蓄。这样的作品出现于拜金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世界,实属可贵。对比之下,我们有的作品写爱情而俗不可耐,以美女作封面画等,不值得深思吗?
书的印刷也值得研究。许久以来,在不少出版者和作家眼中,出书总以大32开本为“正宗”。一大本书,只在书心印上一行行诗,岂不是浪费?而这本诗集却是短于32开本,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记得五十年代初,出版过一种诗丛刊,狭长而小巧,只抵32开本的一半大小。贺敬之的《乡村的夜》、绿原的《集合》等诗集都是。书小携带方便,节约纸张,印诗适合,价格又便宜,受读者欢迎,出版社何乐而不为呢?
许久以来,我们不少书不大注意装帧设计和印刷,谁提这些,就被斥为“资产阶级思想”,到现在,这种极左思潮的流毒也还未完全肃清。一本内容精采的作品,再配以优美的装帧和印刷,有什么不好呢?(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