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 杜润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胜利地组织了历史性转变,其中也包括农村工作的转变。现在我只就这个问题讲点感受。
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拿经济工作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抓住农业这一环,着重克服过去指导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从而使农业面貌很快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这个估计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一)农业战线上“左”的错误已延续了二十多年,表现在许多问题上。有些问题,大家都已感觉到了,如瞎指挥、高征购、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取消小自由等等,这比较容易取得一致意见。有些问题则不然,如社队的经营管理形式,也即所说的责任制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曾把“左”的东西说成正确的,正确的东西反而说成右的,在这些问题上明确区分是非正误是不容易的。在这个问题上彻底纠正“左”的错误,真正打开局面,实际上是近两年多的事。粉碎“四人帮”的头两年,强调的是继续提倡学大寨运动和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把这些当作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建立生产责任制这个关键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生产责任制分为两大类:一种叫小段包工制,一种叫联产承包制。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有些人是不赞成的。而从这几年经历的事实来看,责任制问题正是打破农业上“左”的坚冰最有力的一击。
(二)包产到户(现在又演变成包干到户)兴起于群众实践中。在1955年底至1956年的几个月内,高级社普遍化,又一笔勾销了偿还生产资料价款的诺言,农民是不满的。1957年有的地方自发实行了包产到户,但很快就以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罪名把它打回去了。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群众为了自救,又搞起了包产到户。不同以往,这次群众行动得到一些领导干部的重视,他们经过调查试验,看到包产到户确有增加生产、解决温饱之效,就向中央建议搞责任田即田间管理责任制。但不久,就被说成是单干风,遭到批判。从此“三自一包”成了农村工作上修正主义的同义语。三中全会以后,有些地方在推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时,群众喜欢包产到户,感到“联产比不联好,到户比到组好”。这被一些地方的领导所发现,并得到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支持,先在一些地方试验。哪里试验哪里增产。中央根据群众实践的经验,在1980年10月间制定了文件,提倡推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允许群众自愿选择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集中了群众正确要求的政策,是最有威力的,最能动员群众进入战斗的政策。多年来受压抑的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过去搞的一批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化肥等等,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从此改变了。而最主要的是党取得八亿农民的热忱拥护,党在乡村的政治基础得到加强。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的彻底的群众路线,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胆略,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赞扬与信任。
(三)农民为什么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包干到户?因为这种形式在两个问题上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一是照顾到他们个人物质利益,能公私利益相结合,改变吃大锅饭的弊病;二是有了自主权,可以直接管理生产与分配,防止由少数人专断包办,瞎指挥,不公正和其他不正之风。上述两个基本要素,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动力,在发展商品生产、培养各种人才、积累发展资金等方面,发挥重大功能。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当然高兴。包干到户有待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的前途教育必须加强,计划经济为主的方针必须坚持,但上述两条绝不可丢掉,否则就会走回头路,回头路是走不得的。
(四)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联产承包制特别利于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发展多种经营。中国农业走什么路子,也有个眉目了。我国农村人均二亩地左右,不搞精耕细作,是吃不饱的。如能普遍精耕细作,并利用一些适用的科学技术,不但能吃饱,还可以吃好。过去自留地到处都种得很好。联产承包制推动群众用种自留地的精神种集体田,中产、低产田普遍增产,这几年连年大灾,仍能保产或增产,道理就在这里。
多种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传统,剩余劳力利用,山水资源开发,农业资金积累均有待于此。以往农民想多搞点副业,竟然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办法加以限制。单一经营结构,引来收入减少,资金短缺,商品率下降的后果。我国城市工业大发展,市场容量大扩充,在这种条件下,农村自给式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是必需相应加快,也可以加快的。
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可以有效利用劳动力和农余时间搞家庭副业,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户,经营者都是一些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回乡知青,转业军人,离职干部。他们技术上或经营上有专长,周围的群众也信得过他们。以这些人为核心,自愿结成合作体,基本制度是资金、劳力、技术按比例分配收入,新扩大的固定资产属公有。这种专业户和专业联合体,将成为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的雏形。
(五)当前农民迫切、恳切的呼声是政策稳定下来好好干几年。我们党必须满足他们这个要求。胡耀邦同志的报告中宣布,生产责任制要坚持下去,决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轻易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将鼓舞农民更放心更用心地去发展生产。
全党在责任制问题上认识的一致,是正确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保证。至今还有少数同志对包干到户这种形式抱有疑问,认为它不象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究竟是什么样子?在马、恩著作中并没有具体描述。他们只是说过:在小农众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可通过合作制的道路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无论如何不能剥夺农民的私有财产,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国家应当从社会资金中抽拨贷款,购置机器、肥料等等,以便逐步取代旧式生产手段,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用这种实际事例去说服农民。列宁在去世前的著作《论合作制》中还讲过,在俄国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可利用供销合作社形式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只能在照顾他们的个人利益基础上实现。
“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只能如此,也应该如此去做。我国面积这样广大,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工业与文化水平很差。根据我们已有的历史实践,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逐步过渡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交替发展的过程。很具体的做法要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才能明确。死板地从抽象原则出发,拟定一个模式或从外边搬运一个模式结构,固定不变地应用于全国一切地点,是行不通的,也会失败的。因此,一切利于组织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都应当利用而不应排斥。现在的包干到户就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发展阶段。它适应我国大部地区的生产力,并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这是亿万群众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
还有的同志担心,包干到户妨碍现代化。对这个看法,我们将进行解释,实践也正在给予回答。包干到户,是以土地公有为基础,各项经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需要统一的都有办法统一管理。这和过去小私有经济是不同的。农业机械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能有选择地进行。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地方,土地由农户分散使用,这比并在一起,集中劳动会更有效益。摆上一个大生产架子,等待机械化,没有化为大生产,却化为“大锅饭”。这是图虚名而得实祸。将来以户为基础,联合而成大生产,也须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前提。人为地拔高是不行的。
农业生产是动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它所依赖的条件象土壤、水分、气候、肥料等,具有复杂的变化态等等。把这些物质组成一个最佳状况的组合,不但要靠体力劳动,还要靠脑力劳动,随时保持敏锐的反应,能随机应变采取措施。因此,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统一,尽管规模小,却能有好的效益。一个生产组织中,几十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听命于一二人指挥,没有自主自动,肯定会误事的。在这两年水旱灾害中,可以看到实行承包责任制、群策群力的好处。
我国合作化运动已有三十年历史,国家对合作经济的财政支援规模也不断扩大。应该承认,有一部分地区的社队是办得好,有效益的,这些社队选择了其它形式的责任制当然是允许的。让各种形式并存,相互比较,存利去弊,融合、淘汰、完善,这样走下去,可以预料,“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扬优势,有利于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措施,形式多样的更加完善的合作经济。”也一定会加速农业的发展,胜利实现党的十二大所规定的任务,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水平。
(这是杜润生同志十二大期间在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编者)


第4版()
专栏:

选拔大批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工作
首钢广大职工精神振奋 企业经济效益愈来愈好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人仲报道:首都钢铁公司近三年来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工作,给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现在,全公司144名厂长、副厂长、各业务处室的正副处长中,有113人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占78.4%,使干部队伍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出了一大步。
1978年以前,首钢厂、处级领导干部中,知识分子只占23%,由于外行多、年龄大、病弱人员多,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钢党委把提拔中青年知识分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决破除唯成分论、论资排辈观念和对知识分子不放心的偏见,大胆地把拥护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懂生产、会管理、有才干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工作岗位上来。三年来,全公司共提拔了118名厂、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四十五岁,其中83%是知识分子。还提拔了310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担任了科长、车间主任一级的领导工作。有些中青年技术干部还担任了厂矿党委书记和政工处室的领导工作。这样做,有利于克服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更好地识别和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干部。在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同时,妥善安排了一批老干部离休、退休和当顾问,一批原来担任正职,但工作不适应的领导干部退为副职或改作其他工作。
在选拔干部的工作中,首钢党委发动干部推荐人才,并到各厂矿调查和发现人才,经过考核或培训,对符合德才兼备的干部坚决提拔。他们对中青年知识分子不只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对自学成才的人,只要符合条件,也和知识分子一样大胆提拔使用。
首钢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领导工作以后,竞相奋进,为国家多作贡献。首钢小型轧钢厂自1958年投产后,20年没有达到设计能力。新提拔的3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工程师分别担任这个厂的厂长、副厂长以后,他们依靠群众,加强企业管理,勇于走经济责任制的新路子,使全厂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产量突破了设计能力,螺纹钢筋产品获得了国家质量银质奖,并进入了国际市场,这个厂被评为北京市的质量先进单位。首钢初轧厂新提拔的4名领导干部有朝气,善于管理,去年,全厂实现利润1,344万元,超过原订增利指标256万元。今年头8个月实现的利润又大大高于去年同期。
对于新提拔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的中青年干部,首钢坚持按照各自的岗位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胜任的,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尽快克服;个别不胜任的,进行调整,使新提拔的干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这批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受到群众的称赞。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公司广大职工精神振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经济效益愈来愈好。去年,首钢实现了减产增收,上缴利润比上年增长8.7%;今年头8个月,上缴利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


第4版()
专栏:农村通讯

银河闪闪谱新篇
——从淠史杭工程灌溉效益的变化看“双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安徽日报》记者 刘之基
皖西的农村在巨变!皖西的农业在振兴!皖西的广大农民挣脱了“左”的枷锁,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在党的三中全会指引的康庄大道上迅跑!
1981年是六安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第三年,也是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5.2686亿斤,比上一年增长32.3%;油料总产量增长164%;棉花总产量增长59.8%。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27元,比上一年增加83元;社员的储蓄额比上一年增加173万多元。
在这些闪光的数字中,最使人欣喜的是,全区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50亿大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是记录皖西农业发展的历史丰碑!
六安地区大部处于雨水稀少的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横贯其间,历史上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庄稼不保收,人民多么盼水啊!
解放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英雄的皖西人民艰苦奋战,在1958年前后兴建了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兴建了淠史杭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利用水库发电的尾水灌溉农田,光六安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就有623万多亩,并且76%是自流灌溉。在这里,水的问题算是基本上解决了,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水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这里农业发展的速度。比如1959、1960两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低于1952年的水平;1961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15亿多斤,同1949年的18亿斤相比减收3亿斤。
问题究竟在哪里?人们在挫折中探索前进。可是“左”的东西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干扰,使农业几起几落,反反复复,接连不断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同样,淠史杭水利工程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自流灌区大搞废塘还田,提水灌区不搞经济核算,吃大锅饭,用水不合理、无计划和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淠史杭工程经济效益差,增产效果不显著,造成丰水之年也不丰收,农业一直上不去。多年来,六安地区农村集体分配收入人均只有60元左右,生产队的超支户逐年增加。1977年全区超支户占到总农户的39%,当年超支款占社员分配收入的7.5%;全区有近十分之一的核算单位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
扭转乾坤的时日到来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清算了农业上“左”的错误,拨乱反正,给发展农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完全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农民们早就渴望改变过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那种“小脚穿大鞋”的状况,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应运而生,迅猛地在全区推开。现在全区56,300多个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98%;包产到户的占1.76%;其他形式的占0.24%。“双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标志着社会主义农业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阶段。
但是,开始实行“双包”责任制时,有些人担心分户经营以后,水利不好管理,无力抗灾了;特别是象淠史杭这样大型的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了。事实消除了人们当初的疑虑。实行“双包”到户责任制以后,淠史杭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也清除了“左”的影响,比过去管理得更好了。社员群众由于联系到切身利益,都十分重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出现了很多顾大局、讲团结的感人情景。地处淠河灌区上游、史河灌区汲东干渠中部的六安县,在同等用水的条件下,今年4至6月比去年同期少用、少跑渠水1.3亿立米。瓦东干渠长达120多公里,跨两个地(市)、三个县,历年送水难,矛盾多。现在不同了,那种“老大难”的状况彻底改变了,今年瓦东进水闸3个月过水2.9亿立米,渠水一直流到渠道的末端。
现在和过去比较,用水量有什么变化呢?记者从淠史杭工程管理总局获悉:根据用水计划和灌区各地的需要,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大渠首于3月底相继开闸引水。截至6月底,光六安地区共引放水19.5亿立米;由于4至6月份旱情严重,三个月引放水量超过计划14%,但仍比去年同期少用水1.17亿立米。
实践证明,实行“双包”到户责任制,由于联产联心,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加上水利灌溉效益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灾能力。去年春季干旱,全区群众集资630多万元,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投入抗旱斗争,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搞好田间管理,夺得大旱之年大丰收。人民自有回天力,“双包”谱写胜天歌。
在三中全会的春风化雨中,宏伟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焕发了新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灌溉作用和抗灾威力,在振兴农业的壮举中谱写下新的篇章。 (原载《安徽日报》)


第4版()
专栏:

我国农民集体分配收入大幅度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年间,农民集体分配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当于1957年到1977年二十年增长幅度的1.2倍
本报讯 据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统计:1981年,农民集体分配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社员人均集体分配收入已达103.72元,人均300元以上的大队已达10,943个,占全国生产大队总数的1.52%。人均分配收入300元以上的富县,全国已达49个,占全国总县数的2%。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1981年我国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增产,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1981年社员集体分配收入比1977年的人均65.5元增加了38.22元。三中全会以后的4年的增长幅度,相当于1957年到1977年20年增长幅度的1.2倍。集体分配收入人均300元以上的大队比1980年增加96.5%。
这一批富裕大队,有些是原来经济基础较好的或一般的,有些则是原来的穷队。这些大队所以能够很快地富裕起来,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改变过去单一搞粮食生产的不合理的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逐步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合理的生产结构。


第4版()
专栏:

四十一种农作物先后培育推广三千多个良种
我国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本报讯 记者鲁南报道:我国的农作物良种培育推广,近年来又有了大发展。41种农作物,先后培育推广3,045个良种,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作物良种化。由于良种的推广,几种粮食作物的良种面积扩大很快:水稻4.5亿亩,占水稻总面积90%;杂交玉米2.19亿亩,占玉米总面积70%以上;杂交高粱2,500多万亩,占高粱总面积80%。
培育推广良种对促进农业增产起了重大作用。水稻良种比同熟期常规稻的平均亩产增加50—100斤。杂交玉米亩产普遍增加10—20%。小麦良种改变了小麦低产的面貌。棉花良种提高了棉花单产。
推广良种同时提高了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小麦锈病发生严重年份,曾使小麦减产50亿斤;小麦抗锈良种出现以来,基本控制了锈病的蔓延,大幅度提高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危害大豆生长的食心虫,玉米的大、小斑病,也通过推广良种得到控制。东北地区每3—5年出现一次早霜低温的气候,造成玉米等农作物严重减产,近几年,培育和推广了“黑玉号”等早熟、耐低温的玉米良种,避开冷害,保证了玉米高产稳产。


第4版()
专栏:

“咱队也是大包干!”
落实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村连年丰收,真是家家有余粮,户户喜洋洋。夏收后的一天,我路过高涧供销社,见到许多农民在买囤粮食用的折子,不一会儿,折子就被抢购一空,情景十分喜人。当时我从一个侧面摄下了这张照片。
江苏省洪泽县文化馆 刘成华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