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和常委
黄克诚
王鹤寿
王从吾
韩光
李昌
马国瑞
韩天石
李之琏
李正亭
蔡顺礼(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

新中国第一代航海专家
——记新当选的中央委员钱永昌
新华社记者 徐学江
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四十九岁的交通部副部长钱永昌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将同交通部的老干部以及全体职工一起,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在1990年以前,使交通部真正成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行官”,为本世纪最后十年国民经济大发展提供保证。
钱永昌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方针任务,更增强了交通部门职工的责任感和必须把交通运输搞上去的迫切感。他说,胡耀邦同志报告把交通运输列为今后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同时尖锐地指出,交通的紧张是妨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钱永昌说:“交通上不去,拖了‘四化’的后腿,我们交通部门的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怎么能安心呢?”
钱永昌谈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为了扭转目前的被动状况,需要大力加强港口建设,扩大远洋运输船队,大力开发利用内河,发展长江、珠江、淮河和大运河的航运。也要大力修筑干线公路和采用大吨位运输车辆。
钱永昌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海专家。1953年他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后,带着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踏上轮船,开始艰苦的航海生活,直到1974年。其间,他当过14年船长,跑遍世界各主要港口。今年,他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经理的岗位,被提升为交通部副部长。
十二大代表、七十一岁的原交通部部长彭德清介绍钱永昌时说,他是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的优秀干部。他对党忠诚,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他精通航运事业,通晓英语。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完成任务出色,还善于和同事团结共事。
钱永昌在“文化大革命”中,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他坚决制止了有些人企图在船上闹无政府主义的行为,维护了船上的正常工作秩序,保证了运输任务的完成。1974年,“四人帮”借“风庆”号轮船事件发难,大批所谓“洋奴哲学”,他不随波逐流,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抵制。
1965年,我国“先锋”号轮进靠日本横滨港时,因日本引水员用车过快,操纵不当,即将发生碰撞。在这个危急时刻,当时担任船长的钱永昌当机立断,采取抛双锚倒车等紧急措施,避免了碰撞事故,博得了同行和日本引水员的钦佩。
1981年5月,“琼海”号船在长江口搁浅,船两头悬空,十分危险。为了防止拖拉时折断船身,他及时和同志们一起商量,制定了具体办法,使拖救工作获得成功。
交通部党组织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钱永昌进行考察和有步骤地培养:第一步,安排他当拥有1万多名职工的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的经理,取得领导一个大企业的经验。第二步,调他到北京担任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经理,并参加交通部党组,使他有机会熟悉中央一个部门的领导工作。第三步,提升担任交通部副部长。每一步都特意安排富有经验的老干部对他进行传、帮、带。老书记、老部长们为鼓励、帮助和培养钱永昌所表现出的热心和责任感,使他非常感动。
钱永昌说,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同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水平、能力同工作要求的差距。他表示,今后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的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他说,他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自己虽然对航运业务比较熟悉,但缺乏领导一个部门工作的全面经验,有好多不懂得的东西要学习,特别是要学习老干部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老干部的帮助下多做实事,分挑重担。(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难处见精神
——十二大代表陈强、王好为谈精神文明和电影创作
本报记者 胡思升
一下午的交谈,电影演员陈强和女导演王好为不时吐露出“难”字:任务艰难,创作繁难,条件困难……。文艺创作,包括电影创作,要说轻而易举,既不符合实情,也不会出现好作品。“难处见精神”,这才需要我们的文艺家们知难而进,在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面前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
王好为和陈强是从紧张拍摄故事片《夕照街》(苏叔阳编剧)的创作现场来出席十二大的。这是他们第四次合作了。在这部新片中,陈强饰一位退休的老厨师,教育他的有点小毛病的儿子(待业青年)组织生产联社,不吃闲饭,自谋职业。王好为同志说:“影片通过北京某拆迁区一条胡同几户居民中各种职业、思想认识不一致的人们,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把生活推向前进,表现了新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歌颂他们之间的高尚情操。”
这两位电影家说: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拿出有战斗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作品来。《夕照街》的水平如何,有待人们去评说。王好为和陈强在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剧中,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22个角色,采用散文的结构,企图使观众在笑声和思索中,得到娱乐的享受,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陈强今年六十四岁。他从延安鲁艺到东北解放区,1947年参加拍摄了我党最早期的故事片之一《留下他打老蒋》,以后一直在电影创作的第一线。王好为今年四十二岁,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导演,近几年来导演了《瞧这一家子》、《潜网》等影片。陈强和王好为都认为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电影是最大众化,最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手段,应该大力发展,同时也谈到当前有待克服的倾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不要绕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走”,陈强善于逗人发笑的脸容变得严肃起来,“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职业责任感,要敢于接触现实。现在写历史题材的越来越多,不是说不可以拍,而是说不应借此不去接触现实,怕担风险。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陈强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从旧社会脱胎出来不久,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大量存在,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文艺工作者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去揭露、克服这些落后的思想和行为,鼓动和发扬新的思想和风尚。不能认为一提出这些错误、落后的东西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王好为补充说:“文艺或者电影的特殊规律就是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使观众相信主人公是真实的,才能征服人心。”
王好为导演的《潜网》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论,褒贬都有。她说:“有争论是好事,各种意见都应该听取。我原来的意图是想通过青年男女恋爱、婚嫁的悲欢,批判封建的门第观念、家长对儿女婚姻的不正当干预和青年男女的轻率行为。”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在医院拍摄抢救主人公的镜头时,突然,一对服毒的男女被送到医院。因为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使得女儿铤而轻生。我们停下拍摄,医生投入抢救,“假戏真做”了。
王好为说:“深入生活,不割断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认识我们的时代,表现这个时代。现在有些影片所以有概念化和观众不满的虚假现象,就因为不是从生活中来的。深入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何分析生活,对电影创作人员来说,有一个思想水平的问题。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正确地观察、分析生活。新党章对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影响亿万人民的电影创作的党员,要求就更高了。我自己一对照就发现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也谈到一些创作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他们呼吁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领导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目前拍摄电视片和故事影片中重复生产的浪费现象。“我们本来资金不足、设备器材不够,优秀的创作人员也不是很多,可是同一部片子,你上我也上,为什么不能协调一下,避免撞车,生产更多的片子呢?”她举例说,影片《金鹿》和电视片《1001票》,《明姑娘》(影片)和《明姑娘》(电视片),《情天恨海》和《何日彩云归》,《钟声》和《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和《赤橙黄绿青蓝紫》,两个《许茂和他的女儿》和《葫芦坝的故事》等等,都是重复的。
近几年来,影片摄制组出外拍戏,普遍遇到有关部门和场地收费过高的问题。《潜网》摄制组到一个体育馆拍一晚夜景,制片厂自己出动发电车照明,结果被索价1,000元。前天,《夕照街》摄制组借用一辆洒水车,行程100米,一车水没用完,付款70元。连请人维持拍摄现场的秩序,都涨价了。《知音》摄制组到承德拍外景,放了一串鞭炮,要收环境污染费,使人啼笑皆非。他们认为,收取一定费用,是应该的,但是,这种乱要钱、索高价的风气值得注意。


第2版()
专栏:

从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女省长
——记新当选的中央候补委员陈素芝
新华社记者 于有海
党的十二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里,有一位五十一岁的女候补委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就是中共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副省长陈素芝。
熟悉她的同志说:“代表大会把这位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女干部选进中央委员会,真是有眼力啊!”
陈素芝却说:“我从小当工人,做梦也没想到能被选上中央候补委员。自己的那点本事,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差得远呢!”
其实,很早以前,当陈素芝还在沈阳五三工厂负责一方面工作的时候,她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就为厂内的职工所敬重,在社会上受到了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修正主义分子”、“黑干将”打倒了五年。1971年恢复工作后,国家派她到中东一个条件很差的国家去援建工厂,并担任专家组的副组长。这个受援国的平均气温40度左右,天气酷热,吃住条件都比较差,专家组又是由20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加上当时国内局面动荡、混乱,使援建工作困难很大。后来,一部分同志回国,她接任了专家组组长,担子更加繁重了。在这样的环境里,陈素芝和党支部的同志把专家组全体人员团结起来,克服种种艰难,推动工程进展。
我国援建的这个工厂,合同规定三年半到四年完工,但是经过陈素芝和专家组全体人员的努力,只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与其它国家在当地援建的项目相比,速度快、质量好,为祖国赢得了信誉。因此,尽管那时国内工厂里还有一些“造反派”对陈素芝恶语中伤,可是大使馆和外经部、五机部等方面却对她给予了好评,专家组也受到外国朋友的赞扬,称颂“中国专家是好样的”。
陈素芝出生在沈阳市一个贫苦的家庭,1948年进五三工厂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从一个普通的工人逐渐担任起工段长、厂党委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援外专家组组长、厂党委副书记兼厂长等领导工作,这些锻炼使她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担负更高职务的负责干部。她的进步是由于党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也是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陈素芝进工厂以前只上过小学四年级,五十年代初她上过工人政治大学,后来又每周挤出业余时间上夜校,到中国人民大学函授班听辅导课,还去辽宁大学学了两年经济管理,终于达到了相当于大专毕业生的文化水平。
陈素芝1978年4月担任厂党委副书记兼厂长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调整就开始了。五三工厂这个重工业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上级下达的计划逐年减少。在新的困难面前,她和厂里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领全厂职工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把完成国家计划同开展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广开生产门路,创造出一套有效的好经验,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
今年3月,陈素芝当选为辽宁省副省长,负责工业方面的工作。她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把主要精力用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几个月来,她先后走访了4个城市、一个专区的30多个企业,同基层干部和工人座谈讨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问题。她的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对于提高她的领导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党的十二大的分组讨论会上,陈素芝的发言显示出这位从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女省长,如今眼界更加开阔了,思想更成熟了,她已开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更大的算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