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金刚山麓枫叶红
——祝贺朝鲜电影周
蓝翎
去年这个时候,正当朝鲜人民热烈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3周年之际,我们访问了这个有兄弟般战斗情谊的友好邻邦,同朝鲜人民一起愉快地欢度节日,参观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游览了经过战火的洗礼重新安排了的锦绣河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最近,看了正在举行的朝鲜电影周的几部影片,仿佛是旧地重游,老友相逢,倍感亲切。
我对朝鲜曾经有过三个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年幼时听来的,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过着比我们更加灾难沉重的殖民地生活,给我的印象是悲惨的。第二个印象是,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期,我从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感到朝鲜人民是英勇的坚强的。及至去年到了朝鲜,亲身看到了朝鲜的建设成就,联系到过去的两种印象,便产生了第三个更加真实亲切的难忘印象,感到朝鲜人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确非凡。
就以彩色纪录片《四季如画的国家》来说,观众象其中的游客一样,随着导游的介绍,观赏了朝鲜美丽的锦绣河山。北起苍莽的林海,南至云雾飘渺的八仙女降凡的金刚山,西部园林中硕大的红色苹果和累累的紫色葡萄,东部淡淡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深蓝的大海,雪白的沙滩,的确象仙境一样的迷人。然而这如画般的美景,不仅是挥洒着汗水绘成的,而是用鲜血换来的。那金刚山枫叶最红的地方,也曾是当年游击战士洒下鲜血的地方,是被美帝侵略者轰炸成焦土的地方。当看到游客们在海滩高兴地吃着新鲜的烤鱼时,你可知道就在不远的对面,美帝侵略者和南朝鲜反动派正哇哩哇啦昼夜不停地进行着战争叫嚣,干扰着这安宁幽静的和平生活。这边建设着如画般的山河,那边却不断增添着丑恶: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绵亘几百里,不久前修筑起了一道又高又厚的水泥墙,把一个国家隔断为两半,这是最大的破坏。拆毁这丑陋罪恶的水泥墙,实现统一,不仅是朝鲜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希望,那时的朝鲜就将是更加完整的美丽如画的国家了。
朝鲜人民在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的领导下,以辛勤的劳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很注重生活美和思想美的建设。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乡下的农民,他们都生活在布满鲜花的环境中,环境美,服饰也美。特别是妇女,不管是穿现代服装或传统的民族服装,都非常讲究仪表。江山美,环境美,服饰美,思想美,这才全面地体现出过的是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朝鲜人民注重仪表美,更注重思想道德的美,要求内外统一。不仅古怪的“时髦”无市场,就连外表同于一般人而思想品德稍有欠缺的人,也要受到批评和帮助。影片《婚事的风波》就体现了这种社会的批评和帮助。这场风波主要是从女主角秀玉心灵里吹起来的,她父母和公公的庸俗势利的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秀玉的外表很漂亮,但和她的心灵却不统一。当她和成俊在江边散步表达自己的爱情誓言时,调子真够高的,甚至说不忠于爱情就不忠于祖国。可是,一旦成俊报名下乡,秀玉就变卦了,嫁给了将要出国的明洙,以求满足出国的虚荣心和享受。出国未成,懊悔随至,她又跑到向成俊发过誓言的江边痛哭去了。江水曾漂走她的花头巾,如不能洗涤去她心灵中的污垢,这新的生活道路应该如何走?我觉得这样构思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正在于作者没有让她再回到成俊那里去,或者让她仍对成俊恋恋不舍。因为心灵美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转念之间就能完成的,特别是秀玉那种人,要达到内外统一的美,并且与美好的社会生活相统一谐调,是需要经过点实实在在的痛苦磨练的。否则,还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可怎么办?因此,我以为这部影片对我们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


第8版()
专栏:

从中央大礼堂到人民大会堂的路
曾三
延安七大一条心,推倒三山进北平。
八大方针重建设,航船甫发遇歪风。
内乱十年伤气血,京都大会振精神。
完成四化迎新纪,共产高楼再一层。
我参加了七大和八大当代表,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当了十三年的“走资派”,今天参加这儿的十二大当候补代表。三十七年多,由中央大礼堂到人民大会堂,走过了曲折的路,心情格外激动。写出这首诗,也可以作为共产主义运动必胜的一个证明吧。


第8版()
专栏:

七律
十二大胜利闭幕志感
熊复
神州老少领风骚,夺得先声响重霄。
装点江山规宏图,薪传火种旨英豪。
浩歌唱彻惊野鬼,碧血凝就付洪涛。
秋月春花时不尽,中兴有日看今朝。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一日


第8版()
专栏:

再谈“操心·关心·信心”
李欣
我的小文《操心·关心·信心》发表之后,报社转来湖南双牌县某工厂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信中倾诉他作为学生家长的苦衷,为了辅导和监督两个女儿的学业,他费去很大精力并牺牲着自己的学习。他还对小学教育提了六条批评和改革性意见:五年一贯制时间短,应改为六年;小学一年级课程深;内容多,作业多;家长花费多;老师应有慈母心;教育经费和师资均不足,希望增加百分之二三十的中小学生入学率。这些建议,哪些可行,哪些还需待以时日,需经有关教育部门加以研究处理。而我只就这位家长真挚感人的心愿(他反映着千千万万家长对于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操心),再讲些个人看法。
我们的国家要培养青年、少年、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使他们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人。小学,属于普及教育,其经费、师资、教材,应有统一规划,给予充足保证。近年来,某些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有所降低,文盲人数有所增加,有关部门应予关注。有大量文盲的国家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依我看,从两种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讲,普及初中教育也应列入近期的长远规划,逐步加以实现。不在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智力投资上用大力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是会缺乏充足的后劲的。还有历史经验的启示,不论战争或天灾人祸,可以毁掉一个国家许许多多物质文明建设,但它毁不掉一个民族亿万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当然,这样一件既带根本性又是群众性的民族大业,决不是只靠政府的规划和领导就能完全解决的。要完成对一代新人的全面培育,除学校教育外,还必须有社会邻里的春风夏雨,家庭长亲的诱导熏陶,——校外教育的协作配合。在孩子教育方面用精力,下功夫,不仅是对社会对国家尽义务,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立功劳。
我们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众多青少年升学的正当合理要求,以及家长们由此而来的种种苦恼,一时还不能完全普遍得到满意的解决。但前进中的困难又只能知难而进,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有出路。这就是说,除由国家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发展学校正规教育外,还必须广开办学门路,开展群众性的、社会的、职业的、业余的、“乡土味”的、家传亲授的、自学成材的形形色色的辅助教育。其中,群众性的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千家万户的困难,动员并依靠千家万户、大家动手、千方百计,结合就业门路、学习与专业有关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社会主义大厦——国计民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这种种需要而培育人材或自学成材的路子是非常广阔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要人材。有这样千千万万种类的社会需要的事待人去做,又有这样千千万万人们的关心、操心以至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努力,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解决呢!我们的信心就建立在人人动手做扎扎实实工作的基础上。这既是我那篇小文的本意,也是这封家长来信的积极意义所在。


第8版()
专栏:

左联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
荣太之
1932年5月11日,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召开第五次全国大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向大会发去了如下的贺电:
祝第五回大会
敬祝大会成功,并祈努力奋斗!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反对进攻苏联!
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用革命的行动来回答白色恐怖!
打倒社会泛系斯德!
泛太平洋的革命的作家联合起来!!
国际革命作家同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支部左联的这一贺电,至今已五十年了,一直未被发现。因为编辑左联的资料,查阅日文杂志,这才发现了它。它刊登在日本昭和7年(1932)6月1日出版的日文《无产阶级文学》第一卷第7号(6月号)的封二上,汉字竖排,毛笔书写,制成锌版。文中的“社会泛系斯德”,经询楼适夷同志,知为“社会法西斯蒂”,是那时的一种译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同为“国际革命作家同盟”的支部,是1930年11月6日至15日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同盟代表大会时被接纳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野蛮战争。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又伸向中国的上海,发动了淞沪战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中日两国人民是一致反对的,两国的左翼文化界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携手并进,坚决反对。
在进行侵华战争的同时,日本法西斯政权对日本左翼文化界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4月4日,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藏原惟人被捕。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捕的文艺家近百人。本来计划在4月20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大会,也不得不拖到5月11日才举行。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召开第五次全国大会,主要议案是“战争危机及作家同盟当前的任务”,他们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瓜分中国”的口号。为了反抗日本反动政府的镇压,5月6日上午,作家、演剧家、美术家、音乐家、电影等联盟与被捕者的家属一百余人,到东京地方裁判所提出严重抗议,要求释放被捕的盟员。
5月11日,作家同盟在筑地小剧场召开第五次全国大会。是日清晨,会场即被警探包围,与作家同盟所组成的警备队严阵相对。10时半,大会执行委员长桥本英吉入场,即被拘捕,会场气氛立刻变得十分紧张;11时,作家同盟书记长江口涣宣布开会,第一句话还没讲完,大会即遭警察署长宣布解散,不准开下去。江口氏在警察的包围下带头高呼口号,会众也高呼口号,并冲出了会场,开始了街头示威。在这次示威中,又有川口浩、池田寿夫、德永直、后藤实子等10余人被捕。作家同盟事前料到必有此镇压,所以大会的一切报告及决议,均于大会前分别讨论通过,尽管公开的会议未开成,但实际上大会的任务已完成了。
对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坚决勇敢的斗争情况,左联的有关刊物,如《北斗》、《文艺新闻》等及时地加以报道,表示声援。
从左联的贺电中,我们看到了三十年代中日两国左翼文化界真挚的深厚的战斗友谊,这种光荣的传统,中日两国人民是一定会继承下来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左弦的《评弹散论》
“严冬过尽绽春蕾”,从“四人帮”的酷烈的摧残下解放出来得以新生的江南地方影响很大的曲艺——评弹艺术,现在不仅继续受到苏南和杭嘉湖地区人民的特别喜爱,而且也日渐为其它一些地区的人民所接受了。只是由于语言的隔阂,外地人往往难以尽识其妙。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评弹散论》一书,对本地区和外地区,对评弹爱好者和评弹工作者,都能起到一些帮助理解和交流意见的作用。全书三十八篇文章,内容丰富,大部分是关于评弹艺术的阐述和评论,如评弹形式、唱腔流派、表演艺术等等;小部分是关于评弹演员的介绍和评弹工作的总结。有些篇章有实例有分析,有些篇章有观点有见解。倘能在行文上再放开些,相应地象评弹艺术本身那样具备“说”“噱”和“趣”“奇”等引人入胜的特色,那就会更加使读者感到其“味”无穷。倘再在书籍的装帧上搞得更精美些,如开本大些,天地留宽些,加些插图等等,当更能抓住读者。
作者左弦同志原是新文艺工作者,在党的召唤下从事评弹工作至今已三十余年。他把全副身心投了进去,把他的新文艺修养揉进评弹艺术,反过来评弹艺术也熏陶了他。两者合而为一,于是才有了这许多文章的产生。据“前记”中所述,作者这些作品不少部分是随着他在“文革”中的许多检查一起退还给他的。这不仅是作者喟叹的自己“一个意外的收获”,而且也是读者的大幸。可惜的是在当前评弹艺术领域里这类书籍出得太少,这本书仅仅印行三千册,很难买到。这大约仍是我们出版发行体制中存在的弊病的又一例。
代英


第8版()
专栏:

《婚事的风波》的一镜头:秀玉在同学银珠的帮助下,决心开始新的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