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百族共骈阗
——记大型团体操《民族盛会》
“一苗树,万朵花,
各族人民是一家,
……”
在呼和浩特市,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第一次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胜利召开。
由5,200人参加表演的大型团体操《民族盛会》是专为我国少数民族这次历史性聚会而创作的。背景台上一开始就呈现出了蒙、汉两种文字组成的“热烈欢迎”字样。800名儿童代表内蒙古的蒙、汉等各族人民,挥动花束跳起欢迎舞,唱起欢迎歌:“奶酒十里香,情谊万里长,各族儿女会草原,好似群鹰各飞翔”。会场歌如潮,花如海,一片欢腾景象。接着,600名儿童健步入场,他们用彩球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象梅花绽开,似彩色波浪。最后,他们用红绸和彩球组成一个大花圈,显示出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前景。
团体操的第二幕《喜庆》开始了。身穿56个民族服装(汉族加上55个少数民族),代表我国56个民族的112名男女青年手挽手走进会场。他们踏着轻盈的舞步,用美丽的舞姿,尽情地表现民族大团聚的喜悦心情。傣族最喜欢孔雀,其他兄弟民族就把舞跳得象开屏的孔雀一样,祝福傣族兄弟吉祥幸福。蒙古族常用哈达表达自己对尊贵客人的敬意,其他兄弟民族就用雪白的哈达来表达自己对蒙古族姐妹的手足之情。
大型团体操以《振兴中华》一幕作结束,在优美、雄壮的乐曲声中,场地上一会儿似红旗漫卷,一会儿似烈烈燃烧的火炬,一会儿又变成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突然,从五角星里出现了我国地图图案。它表达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共同心愿。
“不是党的好领导,哪容百族共骈阗”。这就是大型团体操《民族盛会》的创作思想,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 傲腾


第7版()
专栏:

盛开的民族友谊之花
本报记者 王增海 石圭平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我们党栽培出来的民族友谊之花开得最夺目,最鲜艳。它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冤家成好友
宾馆的客房里,一些藏族运动员坐在沙发上亲密攀谈,笑声阵阵。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他们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其实,一年前他们还是冤家对头呢!
他们都是从甘南藏族自治州来的。过去,他们因草原分配问题,彼此之间常闹纠纷,互不往来。是这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他们会集到一起来了。他们一起比赛,一起观战,地方党政部门也借此聚会的机会,向双方讲明情况,消除误会,握手言欢。
连日来,在欢乐节日般的呼和浩特,他们同桌就餐,一起游览,连参加文艺晚会也并肩而坐,罗布藏加考和贡加布二人更是形影不离,为了表演好他们的大象拔河项目,会前饭后,两人总是凑在一起,切磋技艺,成了至交好友。不寻常的联欢会
已经夜间10点多钟了,呼和浩特宾馆院内的蒙古包里,依然灯光通明,笑语歌声不断。
“达吾提拜克,请您给我们唱一支哈萨克民歌”,几位内蒙古牧民热情要求。“欢迎蒙族兄弟给我们唱一支《十五的月亮》”,新疆运动员鼓掌表示。随即,吐尔干兴奋地弹起了吉他,哈米拉随着欢快的舞曲,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跳起来。
这次联欢是应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巴特尔等要求举行的。联欢会上,他们还交谈了新疆和内蒙古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7版()
专栏:

马之情
新疆的刁羊表演开始了。内蒙古马术队的汉族饲马员严树才老汉,挤到观众前边,两眼紧盯着他饲养的那匹枣红马,他最不放心的是会不会把哈萨克族运动员摔下来?
为了这匹马,他吃在马棚,睡在马圈,已经有二十多个日日夜夜了。
一个月前,听领导说,他饲养的那匹枣红马,要借给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哈萨克骑手表演刁羊,他的这种担心就开始了。马的脾气不好,见了陌生人又踢又咬。他让来送饭的儿子牵马,让专程来看望他的女婿去遛马。日子长了,马训练得不怕生人了,可儿子的腿上已被踢伤了两处。他从自己家里背来一兜玉米?,每天额外给枣红马加三把料,又担心马缺钙,腿软跑不快,托人买来骨粉,每天喂一两。马的牙口不好,他把铡好的草,再用剪刀截一截,然后送上马槽。
第二天,就是哈萨克骑手表演刁羊的日子。晚上,人们已经睡了,可严树才还守候在马身边,一会添把草,一会加把料,希望它吃个饱,明天加劲跑,让哈萨克族兄弟表演得更精采。可是,马因吃料过多,半夜胀起肚来,严树才顾不得加件衣服,牵着马围着饲马场遛起来。直遛到星光隐去,东方泛白,马恢复了常态,他才牵马归来。
此刻,严树才站在观众前面,两只红肿的双眼又紧盯着他那匹枣红马。当他看到冲出马群,抢先跑到刁羊点的就是他那匹枣红马时,倦意的脸上顿时充满了欣慰的笑容。(附图片)
贵州省苗族运动员表演跳芦笙。 本报记者 朱于湖摄
各民族运动员正在欢乐的赛马场上进行激烈的刁羊比赛。 《中国日报》 郭建设摄


第7版()
专栏: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运动员中,有五百多人要吃清真伙食。呼和浩特市几家宾馆,只有一个能容十几个人的清真餐厅,怎么办呢?“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大会筹备小组决定将呼和浩特宾馆的大食堂改为清真灶。
宾馆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人员改建了锅台,清除了地板上的油渍,把所有的碗、筷、锅、勺、牙签等用具全部更新。宾馆的同志听说回族同志不喜欢红色筷子,他们便从北京买来白色的冬青木筷子换上。他们这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行动,受到少数民族运动员的称赞。


第7版()
专栏:

赛场“情侣”
绿草如茵的赛马场草坪上,一位身着艳装的姑娘扬鞭催马,紧追前边策马急驰的小伙子。当两马并行时,姑娘猛然侧身扑过去,靠近小伙子,两人边谈笑,边驰骋。观众中一位老大爷跑去询问教练,他们是一对情人吗?周围的人都捧腹大笑。
原来,他们既不是情侣,也不是同乡挚友,而是两个省两个民族的运动员。男的是新疆柯尔克孜族青年对山,女的是青海省哈萨克族姑娘库来。这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们两个省区的运动员,被安排在同场地训练,一起表演“姑娘追”。他们每天在一起练习,很快交上了朋友。后来,干脆合在一起训练,青海的姑娘“追”新疆的小伙子,新疆的姑娘“追”青海的小伙子。一对对、一双双追逐戏耍,切磋技艺,让观者看去,宛如赛场上出现了许多对谈情说爱的情侣。(附图片)
青海省哈萨克族运动员表演的“姑娘追”。 本报记者 张赫嵩摄


第7版()
专栏:

古老“东巴”放新彩
随着一阵激越的鼓声,一个身着绿衣蓝裤、头戴战盔的青年,装扮成古代武士模样,口衔钢刀,怒目圆睁,率众将雄姿登场。他们挥舞钢刀,摇动板铃,一会腾挪跳跃,一会低身跪步,横劈直刺,左推右挡,钢刀刷刷,板铃当当,好一幅威武雄壮的战斗场景。这就是纳西族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东巴跳”。
东巴跳是从古老的东巴经书象形文字中挖掘整理出来的。其中大约记载着一千多个武功符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东巴跳”内容丰富,有大神练刀跳、弓箭跳、磨刀跳,还有表示吉祥幸福的孔雀跳、大鹏鸟跳、百鹤跳等。
这次表演的“东巴跳”,是经过改革,去除了糟粕,选取出三四十个古典武功符号组合成的,表演使用的刀和板铃,也是从东巴经中记载的数十种兵器和乐器中选取的两种。表演的服饰既保留了原经书中记载的民族服饰的特点——“披星戴月”(女头戴月牙帽,服装上嵌七颗星,男帽沿上镶有银星),又将原头戴的五佛冠,改革成纳西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丽江五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百合、兰花,表现了纳西族人民通过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追求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方小翔


第7版()
专栏:

赛骆驼记
在3,000米骆驼赛跑起跑线上,内蒙古代表队的骆驼六峰,骑手四女二男。只见身穿黑绿色花缎袍,名叫特木尔呼很的中年妇女,稳坐双峰之间,巧妙地策动高大的紫红驼,抢占了领先位置。赛伴们不甘落后,扬鞭紧跟,奋力追赶。顿时,场上蹄声沙沙,错落有致。那赛中群驼,领先者,躯姿平稳;落后的,步颠臀跳或步子大却不快。一路领先的紫红驼一口气跑出1,500米,来到转弯处,突然离开跑道,向栏杆直奔。“啊呀!”观众大惊失色,女骑手特木尔呼很不愧为铁姑娘(“特木尔呼很”,蒙古语,译成汉文即铁姑娘),她不动声色地将缰绳向左方扯紧,亲昵地对坐骑喊着:“哈勒特尔,听话!”这名唤“哈勒特尔”的紫红驼领会了主人意图,拐了一个大弯,重新驰上跑道。这时,它已落后百余米,降为第三。特木尔呼很猛抽两鞭。也许紫红驼自觉羞愧吧,一溜小跑,拚力追赶,赶到1,800米处,它终于超过白驼,接着在2,500米处,又咬住了最前面的黑驼。那黑驼被背后蹄声所惊扰,步伐大乱。细碎小跑变为大颠小蹦,速度慢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哈勒特尔”几个碎步,从黑驼右侧冲过,占据了跑道左上风;女骑手因势利导,舞鞭驱驼作最后冲刺。黑驼和它的主人特古斯急忙追赶,已经形成并驾齐驱之势。可惜,一步之差,功亏一篑,眼看着“哈勒特尔”载着特木尔呼很冲过终点线,只得屈居第二。前者3,000米跑了6分37秒51,后者则晚到0.19秒。扣人心弦的角逐,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和赞叹。
骆驼赛跑是内蒙古西部沙漠戈壁牧区独特的民间体育活动。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阿拉善盟牧民们选拔最佳的骆驼,推举优秀骑手。驼手们风尘仆仆,越过千里荒漠,历时15天,来到呼和浩特,为观众表演了这一别开生面的节目。
 本报记者 和其 石云子


第7版()
专栏:

武术新花——“孔雀拳”
在悦耳的铓锣和象脚鼓声中引出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观众屏着呼吸,凝神注视着“孔雀”的扮演者——一个傣族青年的表演。
他,瘦长的身材,黝黑的脸膛,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了独具风格的“孔雀拳”表演。他通过一系列刚健优美的模拟动作,把一只聪明善良、美丽的孔雀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看,孔雀舞动着有力的翅膀,飞上了大森林,落在一块平坝上。眼前,一湾流水清澈见底,映照出它那绚丽多彩的羽毛和俊逸的身影。多么清凉甘甜的水啊!孔雀高兴极了,望着那明镜般的小河跳起舞来。世界是如此的安宁,它跳进了河水,游泳、嬉戏,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孔雀走上岸来。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抖动羽毛,舒展身子,用孔雀开屏表达对大自然的一片深情,然后恋恋不舍地飞回了大森林……。
观众怎会想到,这娴熟精炼的“孔雀拳”表演者竟是一位普通的傣族农民,他叫约相,是被称为“孔雀的故乡”的云南省瑞丽县的社员。孔雀是傣族人民吉祥、美好的象征,傣族的文体活动,许多与孔雀有关。约相表演的“孔雀拳”,是在孔雀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拳、长拳、绵拳和气功的特点而创作的。 本报记者 林文堂(附图片)
云南省傣族运动员表演的“孔雀拳”动作优美,舒展大方。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7版()
专栏:

藏汉人民情谊深
——记青海藏族运动员白怀珠
青海省藏族运动员白怀珠表演的老式射箭,博得了观众赞扬。但是,更值得称赞的是他那支箭上结出的藏、汉团结之花。
白怀珠所在的乐都县郭家大队,都是藏族,男女老少都会射箭。离郭家大队35公里处有个汉族村,名叫山城大队,社员也爱射箭。二十多年来,这两个村每年都要在一起比赛射箭。藏、汉民族社员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今年端午节刚过,白怀珠骑着披红挂绿的高头大马,来汉族村“请箭”。汉族村杀猪宰鸡,办酒炸果,热情地招待了白怀珠。比赛开始,汉族射手海显忠,身着藏族氆氇褐衫,腰系红绿绫绸,同藏族箭手并肩来到靶场。白怀珠首先连中两箭,海显忠也连中两箭。比赛结束,藏族村多得6分。汉族村的女歌手唱道:“白花群里的金石榴,千万人里的箭手;勒住马儿且慢走,且喝尕妹一杯酒。”藏族村的箭手回道:“凤在山头龙在海,龙凤相配最精彩;香茶美酒桌上摆,多谢尕妹的招待!”比赛和歌声加深了藏汉民族之间的友谊。
这次白怀珠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团结和友爱的高尚情操在他身上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呼和浩特的气温下降,同房间的撒拉族兄弟穿的衣服少,白怀珠拿出自己的秋衣秋裤给他穿,而他自己却只穿了两件单衣,短短几天,他就同土族、回族、哈萨克族等运动员结成了挚友,大家亲切地称呼他白大哥。
本报记者 王增海


第7版()
专栏:

高山族同胞的精彩表演
福建高山族同胞,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了别具一格的竿球和背篓球。
竿球又叫顶球,流行在台湾省屏南、湖州一带,是高山族的一个分支——排湾人喜爱的活动。比赛时,十余人围成一圈,每人手持长竹竿,另有一人在中心将拳头大的藤球或树皮球频频抛起,待球下降时,大家竞相用长竿顶刺,刺中者为胜,并象征吉祥。
背篓球原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在台湾省台东、花莲一带流行,是高山族的另一分支——阿弥人喜爱的活动。比赛时,一姑娘身背编花竹篓,欢乐地唱着歌奔跑在前,一群身佩球袋的小伙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并不断地将槟榔或沙袋、桔子等向姑娘的背篓投去,投中者为胜。
高山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台湾省,有十多种传统体育项目。现在福建省有高山族同胞近500人,多是解放前由台湾来到大陆定居的,有11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
本报记者 于德


第7版()
专栏:

苏竞存教授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本报讯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之际,记者访问了全国体育总会体育文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苏竞存教授(白族)。请他谈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苏竞存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相比,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带有军事性。如藏族的射箭,白族的射弩,蒙古族的摔跤、马术,维吾尔族的刁羊、砍刀,回族及其他民族的武术,这些活动当初全是为了战争,后来才成为体育运动。二、带有娱乐性。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草原、沙漠、森林、山区等偏僻的地方,他们的文化娱乐多是通过在野外的体育活动来体现的,并把体育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起来,既能健身,又能起到娱乐作用。三、带有教育性。少数民族在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更需要强健的体格。如居住在黑龙江省北部的赫哲族每年要在半年多的冰雪期内渔猎,对儿童进行滑雪教育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内蒙古草原上,五六岁的儿童就学骑马。这些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各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谈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时,苏竞存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变化,有些项目原来比较简单,通过吸收其他民族体育运动的长处,变得丰富多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通过和近代体育结合,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林文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