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09-10

1982-09-10新闻联播 文字版

完成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 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实现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

第2版()<br/>专栏:<br/><br/> 完成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br/> 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实现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br/> 出席党的十二大代表热烈赞同党中央确定的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把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必将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地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br/>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出席党的十二大的代表们这几天在讨论大会的各项文件和酝酿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热烈赞同党中央确定的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大家对我们党的中央领导层实现新老亲密合作和顺利交替由衷地感到高兴,并且相信经过全党的努力,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成千上万地提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必将使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地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br/>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行新老合作和交替树立了榜样<br/> 新疆代表王震在书面发言中说,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二十年代初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进行建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现在留下的已经不多了;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更是屈指可数。他们在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他们健在的时候完成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新老干部交替的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共产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大事。<br/> 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最高领导核心中增加了年富力强、久经考验、坚强而有能力的同志,已经形成了新老合作、团结和谐的集体领袖。耀邦同志、紫阳同志担负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职务后,在剑英、小平、先念、陈云等老同志的全力支持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调整国民经济,改革国家机构,出现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新局面。这充分显示了集体领袖的权威和魄力。<br/> 王震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又承认超群人才的杰出作用。小平同志是我们党最早的老党员之一。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全党公认的。但在十一届五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小平同志推荐耀邦同志担任中央主席。这种革命胸怀,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实行新老合作、新老交替作出了光辉的榜样。<br/> 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切实规划<br/> 山西省代表、山西省委第二书记罗贵波说,叶剑英、陈云同志在大会上的讲话,对解决干部队伍的合作、交接班问题讲得很透彻,真是高瞻远瞩,中肯深刻,情深意切,语重心长。过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过交接班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还出了不少问题,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这次代表大会总结了这些历史教训,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意义。<br/> 江西省代表、江西省政协主席方志纯说,在我国,在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彩星驰。从一大批中青年干部中,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和培养出大批的、可靠的优秀干部,作为我们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首先,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现在这些人正是中年时期,年富力强,从中可以发现和培养出一批接班人。其次,在十年内乱中,虽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毒害青年,给我们党、给我们的青年一代造成了无可估计的损失,但他们的倒行逆施从反面教育了无数的青年,许多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我们可以从中挑选和培养出可靠的接班人。再次,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坚定地执行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德才兼备者,他们中的许多中青年干部,可以培养成为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br/> 他说,优秀的干部是有的,可靠的接班人也是有的。但是,他们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我们到群众中,到实践中去发现,去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有实实在在的伯乐的才能。<br/> 安徽省代表、省委组织部长史钧杰说,要完成这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历史任务,最关键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又是党的建设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三中全会以来,安徽省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中央的要求还很远。现在,安徽全省有61万名国家干部,其中五十五岁以上的只占20%,80%是属于中青年干部。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同时,在方法上,要坚持群众路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对选拔的干部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审查,把好政治关。<br/> 要坚决把“五种人”清理出领导班子<br/> 中直机关代表陈野苹、曾志、赵振清、白治民、王照华、李锐、吕枫以《坚决把“三种人”清理出领导班子》为题在小组会上作了联合发言。联合发言说,胡耀邦同志在这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那些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反对三中全会以来中央路线的人,以及有各种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人,现在还在领导岗位上的必须坚决撤下去,凡是触犯刑律的都必须依法查处,这些人当然决不能成为选拔的对象。”耀邦同志在这里讲的是五种人,我们认为后两种人比较容易识别,界限比较容易划分,也比较容易处理,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清理领导班子中“三种人”的工作。<br/> 他们谈到,清理“三种人”,态度一定要坚定。当前从总体来看,党和国家各级组织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可靠的干部手中,我们应当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充满信心。但是应当看到,尚未清理的“三种人”确实还有。如果对他们失去警惕,就可能给我们带来无法预料的祸害。特别是,今后若干年内各级领导班子都要进行新老干部的交替,如果稍有疏忽,让“三种人”混进领导班子,把他们作为接班人加以重用,那就更加危险。因此,对“三种人”的清理必须采取坚定的态度。<br/> 他们认为,在清理“三种人”的工作中,必须对具体的人和事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恰如其分地予以处理。只有既坚定,又慎重,才能够把清理“三种人”的工作做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br/> 老同志要搞好传帮带<br/> 山东省代表、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说,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是革命事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战略任务,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四化建设就有了组织上的保证。老同志要把自己丰富的领导经验传给年轻的同志,搞好传帮带,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年轻的同志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同时要多关心老同志。只要我们把各级领导核心配备好,新老干部合作好,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br/> 天津市代表、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阎达开说,成千上万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老同志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老同志要做好传帮带,有两条很重要:一是要帮助年轻干部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有了这一条,才能坚持党性原则。干部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只要实事求是,而不是文过饰非,就可以吸取教训,取得进步,逐步成长起来。二是要帮助他们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在工作中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刚刚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经验少一点,能力差一点,这不怕,可以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弥补,这样才能逐步增长自己的才干,更快地打开工作的新局面。<br/> 想着共产主义大目标,做新的一代创业人<br/> 湖北省的女代表、省委常委、黄冈地委第一书记丁凤英今年三十九岁,是出席大会的年轻代表中的一个。她说,我1961年入党,是在党组织和老同志的培养、教育下,才有机会在大队、县、省各级领导岗位上经受锻炼的。我的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就是党和老同志培养、教育的过程。没有老同志对我的传、帮、带,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中青年干部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努力把他们手中的好经验、好作风接过来,传下去。我们新上来的同志,要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不脱离实际,永远把党和老同志的关怀、培养、爱护当作力量的源泉。我们的思想、作风、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物质享受上要向低标准看齐。要象老同志在战争年代那样,一心想着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做新的一代创业人,勇敢地肩负起历史新时期赋予我们的重任。<br/> 广西女代表、宜山县副县长潘敏华(仫佬族)说,是党把我从一个山村姑娘培养成大学生,三中全会后又把我选拔到县的领导岗位上。我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老同志和汉族同志对我的帮助。我一定要抓紧时机学习老同志的经验和作风,鼓足挑担子的勇气。要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努力在实践中摔打自己,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才干,不辜负党和老同志对我们青年干部的期望。(附图片)<br/> 9月7日,出席党的十二大的天津市代表在讨论叶剑英同志和陈云同志的讲话。 新华社记者摄

发射卫星的人

第2版()<br/>专栏:<br/><br/> 发射卫星的人<br/> 新华社特约通讯员 刘江海<br/> 1982年9月9日,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从祖国大地升起,向太空飞去。<br/> 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2颗卫星。第一颗卫星是在1970年发射的。为了保证这次发射的成功,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战斗在卫星发射场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和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以及解放军指战员,以共产主义精神忘我地进行工作。<br/> 这天下午,当乳白色的火箭载着卫星高速度飞进轨道的时候,巨大的雷达抛物面天线立即发出了强大的单脉冲电子波,搜索着火箭应答机发回的信号。<br/> 雷达测量技师饶宠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米黄色的雷达接收机显示器,凝视着墨绿色的雷达荧光屏,很快抓住了目标,发出了“跟踪良好”的报告。<br/> 此时,谁能想到,他衣袋里还揣着几封信和电报。这些信和电报,是卫星发射前几天才收到的,上面写着:“母病重”、“母病危”、“速归”。有封信说:“宠兴儿:父亲去世时,你因工作需要未能回家为他送终。我近日染重病,卧床不起,如果你们那里工作允许,很想和儿见上一面。”饶宠兴看到这里,泪水打湿了信纸。接着,他又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加急电报。回不回去为母送终呢?饶宠兴心想:战争年代,多少革命志士怀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离妻别母,奔赴战场;今天,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军的路上,同样应该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他一直在机房里精心调试着雷达接收机和发射机。当他和战友们把卫星与火箭飞行的距离、速度、方位和俯仰角等信息准确地传到数据处理中心以后,他才谈起自己这些天来的思想经历。他说:“我很爱我的母亲,可我更爱党的事业!”<br/> 为了在十二大召开期间把卫星送入轨道,多少科技战士都是这样发扬着共产主义精神,忘我地奋斗着。<br/> 光遥测量工程师侯崇智,在发射场已经战斗了二十三年。就在他即将去内地工作的时候,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了。他抚摸着伴随他工作多年的电子计算机,望着电影光学经纬仪的巨大镜头和仪器塔,激动地向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要求党组织批准他再参加一次发射工作。他帮助新同志编写了计算程序,又校正了数字化光学电影经纬仪方位误差,使仪器稳妥可靠,万无一失。<br/> 在卫星升起的时刻,侯崇智有条不紊地操纵着计算机主控台上的十几个按键、开关,象娴熟的钢琴家在演奏一部航天曲。机柜上数十个明灭相间的红绿信号灯,井然有序,为指挥中心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数据。<br/> 卫星、火箭测试技师、共产党员李其甫刻苦钻研,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他负责的遥测车,承担着火箭、卫星发射时遥测信息的适时传输。在发射准备阶段,他又和战友一起在遥测车内日夜过细地排除隐患。由于他和战友们精心测试,又经过技术阵地上同志们的精密测试和严格检查,火箭、卫星如期转到发射阵地。<br/> 卫星临射的时候,我走进了距离发射塔架不远的一座圆形的地下发射控制室,看到工程师陆念博正把飞行纸带送入电子计算机,让火箭、卫星按照预定轨道正常飞行。他是一位成年累月埋头苦干的共产党员。<br/> 去年,陆念博回上海探亲时,有人劝他早日回上海工作,他坚定地回答:上海比发射场上的各方面条件确实好得多,可是上海不能竖火箭、发射卫星。我的岗位应该在发射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优异的工作成绩。在发射任务中,他准确计算出数千组数据、信息。<br/> “发射成功了!”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火箭喷吐的烈焰,映红了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科技战士们的面庞,卫星飞行的轨迹,印下了他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深情。<br/>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本报有删节)

目尽青天更远——访十二大代表、地震地质学家丁国瑜

第2版()<br/>专栏:<br/><br/> 目尽青天更远<br/> ——访十二大代表、地震地质学家丁国瑜<br/> 本报记者 柏生<br/> 春雷般的掌声,阵阵滚过会场。1982年9月,来自25个国家的地震地质科学家,在北京举行“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国优秀的中年地震地质学家、党的十二大代表丁国瑜在众人瞩目中,走上主席台宣读了自己的学术论文——《中国的活断层》。<br/> 丁国瑜是刚刚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十一届大会回国的。他飞回北京后,一天也没休息,就赶往唐山,察看为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的唐山地震现场展览馆。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从唐山地震谈起。他说,探索唐山那样的破坏性大的强烈地震的发生规律,是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长期追求解决的难题。由于内陆强烈地震在同一地点重复发生的周期往往较长,有的达数百年以至数千年以上,所以,只依靠历史记载的资料是不够的。利用地质学的方法研究一个地区强震活动的遗迹,即进行古地震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的资料。丁国瑜1978年以来提出并积极组织和推动了这方面的工作。<br/> 谈起地震地质学,丁国瑜兴致盎然。他说,地震地质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解放以前,只有个别研究者在这一领域进行过零散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才正式开展。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在周总理的关怀及李四光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地震地质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地震预报、地震危险性评价、烈度区划以及确定地震成因等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柱。<br/> 是的,在这个科学领域中,一批解放后成长的、现在已到中年的科学家是中坚力量。丁国瑜是其中杰出的一个,因而1981年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br/> 丁国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党和人民对于中青年科学家的厚望,对这一代科学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任务都使他无比激动。他即兴写了一首题为《满园春》的词,抒发革命的豪情,讴歌这一科坛盛会,词中写道:“鲲鹏展翅,目尽青天更远。”在和丁国瑜的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中青年一代科学家宽阔的胸怀,远大的抱负。他们为探索科学的奥秘,在不算长的生命旅途中经历了多么坎坷曲折的道路;在待遇不高、物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付出了多么艰辛复杂的劳动啊!是崇高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鼓舞了他们在攀登的道路上,征服一个又一个险峰;是党,为丁国瑜,为他们这一代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天地。<br/> 丁国瑜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时刚刚21岁,党送他到莫斯科地质学院攻读研究生,他勤奋学习,获得了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直从事第四纪及新构造方面的研究,并兼管地震研究队的工作。国家地震局成立后,组织上又调他去负责地震分析预报工作。<br/> 丁国瑜是一位不畏劳苦、不避艰险的实干家,他为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付出了艰苦的实践活动。他在莫斯科当研究生时,曾考察了西天山地区,写出了有关喀拉套山脉的新构造的论文。六十年代初,他参加了华北平原、海南岛等地区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的研究。而后,又对邢台震区的地震地质、地震预报作了一系列艰苦的考察研究工作。他时刻想着党给自己提出的要减轻地震灾害的战斗任务,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他参加过新丰江、邢台、蒲县、丰南、海城、普洱、龙陵等地震现场的实地调查和北京、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地震地质调查。1980年丁国瑜在新疆北部曾发生八级强震的富蕴地震断裂带上,发现了多期的古地震和断层活动的现象,这对于揭示内陆强震活动的规律性是很有意义的。<br/> 最近几年,丁国瑜专心致力于活动构造,特别是活动断层、古地震、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等课题的研究,撰写了有关地震构造、地震与活动断裂方面的专题论文多篇,提出了地震与最新断裂网络的学术思想,受到国内外的重视。<br/> 1969年,丁国瑜参加了坦赞铁路全线地震烈度的现场调查,为铁路设计提供了沿线工程地震烈度方面的资料和依据。还参加过美国、加拿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地震及地震地质的考察工作,写过有关的考察报告。1979年,美国科学院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联名邀请丁国瑜赴美讲学。1980年春天,他应邀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研究部作了有关中国地震地质研究的学术报告,并应邀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单位作学术讲演,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活动促进了我国地震研究工作与国际的学术交流。<br/> 和丁国瑜一起工作的同志告诉我,丁国瑜不仅刻苦好学,治学态度严谨,而且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和科学道德。他经常与同志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在讨论对震情的判断时,常常存在分歧,他总是认真思考每个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同时也不轻易地改变自己认为是符合实际的想法,即使这可能要担风险。他认为,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态度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br/> 我踏着秋天的林荫道,几次去老丁家访问。他家是不久前才迁入新居的。他的妻子刘雅蓉也是一位地质研究人员。地震地质考察,长年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常常冒着余震的危险,是一项充满艰辛的工作。刘雅蓉告诉我,在几次大地震发生后,老丁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不顾一切地赶赴地震第一线。无论震情多么紧张,他总是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沉着地坚守岗位。为了监视和分析震情,甚至昼夜不能休息。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对于自己家的事,他却想得很少。那几年,家里的老人相继故去,他也顾不上料理后事。这位一心搞地震研究的科学家,在地震预告时期,没想到要给家里搭个抗震棚。刘雅蓉指点着陈设简朴的住房,笑着说:“我们老丁熬到五十,刚刚在家里有了自己的办公桌。过去老丁常常和两个孩子争地盘,抢桌子。不过,他总是乐观地教育孩子,有没有桌子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要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有什么都没用。”<br/> 是啊,不努力,有什么都没用。丁国瑜深深懂得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珍惜时间,拚命工作。党的十二大号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相信这位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中年科学家,将以拚搏精神,冲向新的高度。<br/> (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