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通讯

为了祖国航空工业的振兴
——记“运七”飞机试飞技术组长张钦良
竺人 辛文
一个盛夏的午后,在北京的一间会议厅里,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了刚刚胜利完成国产运七飞机单发起降试飞的全体人员,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运七飞机单发起降试飞,是一项不平常的试验,试验很成功”。“运七飞机已经是一个比较美貌、比较英俊的少年了。”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坐在前排的一位脸庞方正、目光坚毅的中年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眼睛湿润了。他就是最近由航空工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授予一等功的运七飞机试飞技术组长、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所总体室副主任张钦良。
1980年春节前的一天,张钦良接受了试飞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突破三关:一是为提高发动机功率,改善飞机性能,完成换装发动机的匹配鉴定试飞;二是为满足我国高温高原条件下的使用要求,验证高温高原起动性能的试飞;三是为保证飞行安全,模拟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用另一台发动机继续飞行的单发性能试飞。这三关,工作量大,难度高,未知数多。特别是单发性能试飞,我国从来没有进行过。但是,经过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三关都胜利闯过来了。
然而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
使用部门根据国际民航有关规范要求,经过慎重研究,又提出了运七飞机在定型前要做单发起降试飞,也就是在飞机刚刚起飞拉起,速度慢和高度低的时候,突然关闭一台发动机,用另一台发动机保证飞机继续起飞或着陆。这种试飞比他们先前完成的空中单发试飞要困难得多,危险得多。如果稍有失误,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回旋余地,瞬息之间,飞机就会倾斜触地,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有些同志对这一新的要求想不通,认为是“节外生枝”,甚至认为是对国产飞机的苛求和刁难。张钦良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运七飞机将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投入航线使用的客运机,为了确保飞机安全可靠,进行最严格的考验是非常必要的。运七飞机在设计上是具备单发性能的,如果单发起飞成功,那么,运七飞机在所有飞行姿态下(起飞、降落、爬升、平飞等)的单发性能,就得到了全面验证。真金不怕火炼。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开拓未来。
单发起降试飞,无现成国外资料可借鉴,国内又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恰在这时,一家外国航空公司来华做飞机推销表演。张钦良通过有关部门要求他们做一次单发起降试飞。他们满口答应,实际上却没有做,仅仅做了一次假单发飞行。张钦良看后想,依赖别人是不行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奋努力!从此,他和同志们投入了刻苦的探索之中。
今年3月,单发起降试飞技术方案完成了。经上级批准,运七全体试飞人员聚集天津,开始了紧张的战前训练。张钦良以知难而进的精神,同试飞机组的同志一起反复进行技术演练。为了使训练取得好的效果,张钦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着试飞的最佳步骤,认真研究每一次试飞中出现的问题。有一次,进行单发模拟训练时,连续几天,飞机的爬升率、姿态控制等达不到理想状态,有人怀疑飞机性能和试飞大纲有问题,对单发试飞能否成功产生怀疑。张钦良既不埋怨推托,也不简单作结论,而是脚踏实地坚持和技术组同志对每天试飞中记载的大量数据逐个进行科学分析;同飞行员一起,对整个试飞过程的飞行操作进行分解剖析,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再次试飞,达到了要求。
训练是紧张而艰苦的。张钦良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血压一直不正常,领导和随机医生劝他休息一下,不要再上飞机了,但他为了掌握试飞的第一手资料,坚持上机。他说:“平时多流点汗,少睡点觉,试飞时就可以不流一滴血。”整个训练持续了一个多月,他们进行了总计近百次的空中模拟和地面假单发起飞训练,飞了一百多个起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演练任务。
4月3日,试飞领导小组开会,通过了正式单发起降试飞任务书和登机人员名单。
鉴于试飞的危险性,领导上要求把登机人员压缩到最低限度。正式试飞共两次,别的技术人员都是轮流上飞机,而张钦良和技术组副组长张成千,两次都有他们的名字。这是张钦良和张成千同志商量后上报的,他们把最危险情况留给自己。
单发起降试飞开始了。
4月4日清晨,天津张贵庄机场上笼罩着严阵以待的气氛:十几辆消防车、救护车、值勤车整齐排列,发动了引擎;一架贝尔直升飞机转动了螺旋桨;十几名医护人员伫立待命。
张钦良坐在飞机尾部,戴着耳机,监听着。
时间到了,张钦良清晰地听到:
“1号,飞机准备完毕,请求试飞!”
“421(运七飞机代号),领导小组批准,可以试飞!”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飞机迅速地向前冲去。
“170,175,180,185!”领航员准确地报着速度。
“停车顺桨!”机长果断地下了命令。
张钦良屏住呼吸,凝神注视飞机的姿态。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由于单台发动机停车,飞机拉力不平衡,飞行员迅速做出了反应,稳住驾驶杆,使飞机增速,收起落架,动作敏捷、准确、漂亮,转瞬间,飞机爬升到了400米高度。
一股兴奋的热流冲进了张钦良的心田:多么好的飞机!多么出色的飞行员!他不假思索,在笔记本上迅速草拟了一份电报稿:
“民航八大队、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运七飞机首次单发起降试飞已经顺利完成。并请转告有关人员的家属。”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仍然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6点03分,飞机安全着陆了,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4月下旬,完成任务的张钦良从北京乘民航班机返回西安。
乘飞机对他来说已是常事了,但不知为什么,今天总有点异样的感觉。身为飞机设计工程师,在祖国的航线上坐的都是外国造的飞机,总觉得不是滋味。
他紧依舷窗,远眺天外,神思飞驰……
当他19岁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时,第一次走进校门,那醒目的大标语“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欢迎你们!”曾深深激励着年轻人的心;当他23岁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投身到航空工业建设中时,也曾被这鳞次栉比的厂房和银光闪闪的飞机所吸引。后来,当他听说敬爱的周总理为戴上国产手表、乘坐国产汽车而高兴,也为坐不上国产飞机而焦急时,他的心潮沸腾了。作为一个中国航空技术人员,他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的志向、他的目标,凝聚到一个焦点上:为祖国航空工业的振兴而竭尽自己的力量。
现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运七飞机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张钦良感到担子更重了。运七飞机毕竟还是“少年”啊!要扶持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做大量工作。今后也还要研制性能更为先进的飞机。


第2版()
专栏:

国家经委在京举行设备管理报告会
新华社北京电 国家经委最近在北京举行设备管理报告会。纺织工业部部长郝建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维修学会副理事长郑爽西分别作了题为《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纺织工业生产》、《试论设备管理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当务之急》的报告。
报告会由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主持。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国务院工交各部门和北京、天津主管设备的领导干部以及两市部分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共2,000人参加了报告会。
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这是我们经济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建国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已拥有38万个工业企业,4,0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这是进行四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目前我国不少企业设备失修状况比较严重,设备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整顿,切实加以解决。
张劲夫就今后如何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要加强领导,摆正设备管理工作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处理好生产和维修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去重生产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错误做法。国务院工交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经委,都要加强设备管理机构,要有主要领导同志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第二,设备维修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并重”的方针。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一整套基础管理工作制度,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设备检修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第四,设备制造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进一步把维修备品配件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搞活。第五,要管好用好大修理基金。第六,在认真总结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国外设备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尽快搞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设备管理制度和办法。
报告会上,还印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关于《设备综合工程学与我国设备管理的改革》和鞍山钢铁公司设备管理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2版()
专栏:

介绍产品性能 提供技术服务
北京光学仪器厂经营越来越活
本报讯 记者栗金孚报道:北京光学仪器厂由于搞好技术服务,产品销路越来越好,生产一台,用户买走一台。
北京光学仪器厂是我国生产大型精密光学仪器的重点厂。前两年,一些主要产品严重滞销。为了搞清原因,他们派人到全国各地调查了解情况,征求用户意见。调查人员发现许多用户由于对产品的性能不了解,安装和使用方法不当,有的被扔在一边,有的已损坏。厂领导和技术人员分析了这些情况,认为社会上不是不需要自己的产品,而是对自己的产品不了解和不放心。于是,他们组织厂内有生产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陆续到各地举办技术讲座,向用户介绍厂里的技术状况和产品的性能、特点,进行现场示范安装和操作,并向用户提供有关技术资料。自去年以来,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了40多次技术讲座,为用户提供各种技术资料近1万份。
另外,他们还把用户请进厂,开办了两次仪器使用、维修知识学习班,并在一些主要城市建立起24个维修点。
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北京光学仪器厂密切了同用户的关系。许多老用户听了技术讲座后,不仅掌握了仪器的结构性能和维修保养知识,而且能向新用户介绍产品情况;一些原来打算购买进口仪器的单位,听了技术讲座后,增强了使用国产仪器的信心,当即签订了购货合同。这个厂在举办技术讲座中,也收集到用户的许多宝贵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试制并生产了单色仪、坡面仪、高温微量热天平等12种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升级换代
搪瓷玻璃器皿保温瓶有新突破
本报讯 记者李和信报道:近三年来,我国搪瓷、玻璃器皿、保温瓶工业研制生产了20多类,近百种新产品。在产品结构、用料、造型以及花色、装潢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改变了一些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落后面貌。
长期以来,我国搪瓷、玻璃器皿、保温瓶,规格品种单调,款式造型陈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78年以来,轻工业部先后召开会议,研究制订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新产品的规划和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新产品陆续出现,有的弥补了我国的空白,有些产品质量还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如1980年以前国内只有大连能够生产含铅24%的铅晶质玻璃器皿,1980年以后各地积极进行研制,现在重庆、沈阳、海门、广州、天津、北京、南京等地也能够生产含铅10%、24%、36%等不同品种的铅晶质玻璃器皿。
搪瓷、玻璃器皿、保温瓶三个行业近几年来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一方面有重点地从国外引进必要设备,为研制新产品创造了条件。郑州、石家庄搪瓷厂改造原有冲压设备,使之能够冲压大型件。玻璃器皿行业引进高速吹杯机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个行业重视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新产品,扩大了产品销路,企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上半年,搪瓷行业实现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4%,一些因产品滞销积压而出现亏损的企业,已经扭亏为盈。


第2版()
专栏:

发展商品生产 开拓农村市场
云南玉溪地区财贸部门做出好成绩
本报讯 记者鱼世昌报道:云南省玉溪地区财贸部门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商品生产,使农村向国家提供的产品日益增多。全地区农副产品采购总值去年比前年增长56%,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38%。广大社员的收入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增加。
三中全会后,玉溪地区财贸部门把扶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采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
茶叶生产是江川、玉溪等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主管茶叶生产的外贸局从外地调入优良茶种,提供技术指导,地方财政对发展茶叶生产的社队及时拨款扶持。粉丝加工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项目。财贸部门除了对新粉坊的修建、老粉坊的设备更新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以及开办粉丝加工技术训练班外,还派人深入下去,给粉坊解决具体问题。他们还扶持农村恢复和发展了豆末酥糖、冬瓜蜜饯、藕粉等传统土特产品。
玉溪地区财贸部门非常注意扩大农副产品销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坝区号称“天然温室”,冬季可以栽种一季蔬菜。地区和县商业局近几年组织专人,向省内外大中城市大力推销元江的冬季蔬菜,还把这些城市有关部门的代表请去开订货会。现在冬季菜的生产已扩大到华宁、通海等县,蔬菜品种增加到28个。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多为用户做点实在事
一天中午,北京建中机器厂三位工人师傅专程为我买的蝶花牌洗衣机安装地线装置。不一会儿,一个简便适用的地线夹子就焊接好了。
蝶花牌洗衣机原来的地线很简单。这个厂访问过1,000多个用户,发现许多人怕麻烦,不用地线,或者随意拉出来放在地上,有危险。于是,他们就生产了一种安全简便的地线夹子,专门抽出几十名工人为用户上门安装,无论是否在保修期内,一律免费。他们还刊登广告,张贴启事,告诉那些没有留下地址的用户与厂方联系。
建中厂这种为用户着想,对产品负责的精神,很值得称赞。一种产品要赢得信誉,一靠优质,二靠服务周到。有的厂家广告上说得不错,实际并没完全那样做。只在广告上做文章不行,应该象建中厂那样为用户做点实在事。
石云


第2版()
专栏:

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大连贝雕
贝雕是用贝壳雕磨而成的工艺品。它粼光闪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加之用料来自深海“龙宫”,更给它蒙上一层神奇色彩,备受人们珍爱。
大连贝雕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营养,借鉴国画的构图章法和浮雕、牙雕的造型技巧,充分运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固有形态进行雕磨、拼接、粘贴,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大连三面环海,盛产贝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精湛的技艺,使大连贝雕中外驰名。1958年,大连民间艺人王波,继承我国传统的贝壳镶嵌艺术,创造了首幅具有国画特点的贝雕画《雄鸡牡丹》。大型贝雕画和贝雕花篮陈设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专家们的赞赏。从此,贝雕这朵艺苑新花开遍全国。
大连贝雕注重产品质量,做工精细,用料巧妙,色彩和谐,形象传神,1980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今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又获总分第一。大连贝雕在8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工艺品百花奖中又获银杯奖。大连贝雕自1961年出口以来,连年畅销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外销量已占辽宁省口岸的70%。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4%。许多外商指名订购大连贝雕,一些求货心切的客户还直接到厂选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贝雕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日趋增加。上半年大连贝雕厂内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 吴蕴初(附图片)
图为大连贝雕厂工人在精心组装贝雕画。 邵明龙摄


第2版()
专栏:

上海龙华供销社积极经营建筑材料
本报讯 记者郭伟成报道:上海市上海县龙华供销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郊区农民和企事业单位盖房提供建筑材料,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商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5%,利润增长9.3%。
上海县龙华供销社在做好日用工业品供应的同时,及时组织下属六个供销点进行调查,了解近年来农民购买力投向所发生的变化,并征求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发现本地区社员盖房户多,附近公社与单位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很迫切,他们便加强采购力量,派人去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采购水泥、黄沙、石子、砖瓦;去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采购木材,上半年从外地采购了建筑材料9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品种规格也从去年的30多种增加到150多种。另外他们改变了“等客上门”的作风,主动到各社、队了解社员及企事业单位的建房情况,同115个社、队建立了供货关系,他们还接受电话购货、代办托运、送货到场。今年上半年,建筑材料销售额达19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倍。


第2版()
专栏:

昌都运输公司四年半节油八十三万公斤
新华社拉萨电 新华社记者黄建国报道: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运输公司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汽油,1978年以来的四年半中,累计节约汽油达83万多公斤。
昌都运输公司担负着川藏线成都至昌都段全部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全公司770多辆汽车中,三分之二是五六十年代出厂的,车老、吨位小、耗油量高。成都至昌都的公路,山高、路窄、坡陡、弯急,近一半里程是在海拔3,000至5,000多米的高山上,汽车经常处于慢速行驶状态,耗油量比较大。十年动乱期间,全公司各车队,平均每台车年超耗汽油1万多公斤。
从1978年起,这个公司在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把节约汽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推广节油新技术,加强车辆的定期保修,实行奖罚制度,取得了成效。目前昌都地区汽车运输公司80%以上的车成了节油车,节油数量逐年增加,运输成本不断下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