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党的政策合民意 包干到户显威力
穷县沈丘三年变富
本报讯 记者段心强、通讯员李同良报道:河南有名的穷县沈丘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体察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自主权,1979年底,全县大多数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县委及时注意把这种积极性和国家农业生产计划衔接起来,协调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使农作物布局日趋合理。三年多来,粮、棉、油和多种经营大发展,结束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均实际收入翻了两番多。1980年与1981年,全县农业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1981年,在发展棉油等经济作物的同时,粮食总产量较1979年猛增2.7亿斤,增产幅度为75%。今年夏季,全县70万亩小麦的总产量,在去年比前年增产1亿斤的基础上,又增1亿斤;全县棉花总产量从585万斤(1979年)猛增至1,579万斤;油料总产从1,188万斤(1979年)增至2,096万斤。1981年,这个县向国家交售余粮6,560万斤,今年夏收后,已向国家交售小麦7,300万斤,一季超过了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
包干到户后,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沈丘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县委急农民所急,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广开门路,发展多种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多种经营的品种和项目由1979年的28个发展到180多个(1981年),年收入由2,910万元(1979年)增加到1.2亿多元(1981年)。
随着生产的大发展,社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前,全县人均分配收入的水平,长期是40多元,1981年已提高到119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约计200元左右。如今的沈丘,农民摆脱了“泥巴房子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红芋汤”的状况,许多社员过上“住瓦房、吃细粮,还有余钱存银行”的生活,到处洋溢着农家乐。记者有幸参加了纸店公社张庄大队社员李迎喜办的电影招待会。李迎喜一家七口人,今夏收麦4,500斤,麦收后,他出钱包了一场电影,把全村男女老少请来庆丰收。放映前,他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我名叫李迎喜,实际上过去碰到的都是愁,愁吃愁穿愁儿子娶不上媳妇。如今党的政策好,我才真正迎来了喜:大儿子结了婚,我的精神病好了。双喜迎门哩!我不敬天,不敬地,就是感谢党中央,感谢党的政策好。”


第2版()
专栏:

发挥山区优势 开展多种经营
河北山区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平原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江山报道: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平原的河北省山区,三中全会后,连续三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平原地区。同1978年相比,1981年山区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比平原同期增长幅度高出4.2%,其中林、牧、副、渔和经济作物产值的增长幅度要比平原高出10%以上。今年的经济形势又好于去年。
河北省的山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和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山场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山区经济一直发展缓慢。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工副业,打开了山区人民治穷致富的大门。在素称“七山一滩二分田”的邢台县,记者看到满山遍野都长着酸枣树,枝条上缀满了成串的小枣。酸枣仁具有镇静、降压等疗效,尤其是“邢枣仁”,畅销国内外。近年来这个县把酸枣树包给社员分户管理,已发展到350万株,平均年产枣仁22万多斤,总产值230多万元,群众称它为“摇钱树”。地处坝上草原的张北县,利用这里饲草丰美的特点,家家户户养家兔,去年全县共养兔170万只,交售商品兔98万只,总收入275万元,平均每户42元。去年全省山区养羊、养兔数量分别达到842万只和630万只,都比1978年有成倍的增长。
重视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是河北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卢龙县是个半山区,适宜发展甘薯,农民有用甘薯加工淀粉和粉条的技术。去年全县种植甘薯16.4万多亩,产鲜薯5亿多斤,80%以上的农户搞起了甘薯加工,生产淀粉和粉条4,400万斤,收入1,50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90元。
随着山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2版()
专栏:

政治安定 民族团结
吐鲁番地区农牧业持续增产
本报吐鲁番三十日电:记者陈勇进报道:十二大召开前夕,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农牧业呈现出全面增产的好局面。
吐鲁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葡萄、哈密瓜产区,今年虽是葡萄小年,由于认真贯彻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全区八万亩葡萄仍比增产的一九八一年增长二千万斤。品质特别优良的鄯善哈密瓜,今年比去年增长一百五十万斤。五十六万亩粮食作物和二十万亩棉花也长得很好,保持着持续增产的势头。牲畜将比去年增长一万头。行署专员玉素甫·艾沙说:现在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为迎接十二大的召开,各级组织都进行了紧张的安排,保证以实际行动做好葡萄的采摘阴晾、哈密瓜的外运和粮食棉花作物的田间管理。社员们称赞党中央领导得好,政策威力大。


第2版()
专栏:

国营、集体、个体并举 以个体户为主
齐齐哈尔商品蛋自给有余
本报讯 记者高鸿书、刘长河,通讯员张彦超报道:拥有119万人口的齐齐哈尔市,商品蛋逐年增产,已做到自给有余。去年全市收购鲜蛋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040万斤,城市居民人均11斤,旺季敞开供应,还支援了省内外兄弟城市。今年1至6月份收购鲜蛋835万斤,又比去年同期增长45.7%。
齐齐哈尔市养鸡业多年来坚持了国营、集体、个体并举,以发展个体户为主的方针,在供应良种鸡雏、以蛋换料、收购价格上一视同仁。为方便个体户养鸡,市商业局、粮食局就地就近设立饲料供应站和收购点,许多商店代办收购,边远地方设流动收蛋组。畜牧局等部门每年普遍进行鸡的防疫注射。这些措施促进了养鸡业的全面发展。现在全市有30只鸡以上的个体养鸡户,已由前年的5,000多户发展到8,000户,共养鸡52万多只,平均户养60只。1981年全市个体养鸡户提供的商品蛋,占全年商品蛋收购总数的85.2%,成了输送商品蛋的主要来源。
国营和集体养鸡场虽然提供的商品蛋比重较小,但是对全市养鸡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为养鸡单位繁育和提供良种鸡雏。近年来,5个国营鸡场和5个国营孵化站提供的鸡雏占全市的75%。现在,国营鸡场每年提供优良鸡雏230万只,可以保证全市鸡群每两年更新一次,基本上实现了养鸡良种化。国营鸡场实行早孵化、早育雏,使去年全市多收蛋100多万斤。国营鸡场还负担全市养鸡的防疫和技术指导任务。
这个市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保证城市的鲜蛋供应,必须发展个体养鸡业,普及科学养鸡。早在1958年,这里个体养鸡业就发展很快,后被“共产风”吹掉了,1961年全市鲜蛋收购量由150万斤减到26万斤。1962年以后,个体养鸡业有所恢复和发展。十年内乱期间再次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消了对个体养鸡的种种限制,全市养鸡业蓬勃发展,三年间,全市鲜蛋收购量平均每年增长34%。


第2版()
专栏:

吴江通汽车的公社增加一倍多
在吴江县23个公社中,目前已有17个公社通了汽车。其中,三中全会后建路通车的就达9个。
吴江县是著名的水乡,公路交通不便,农副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建造农村公路。4年中,全县共建造公路桥57座,已建了共长52公里的6条农村公路,接通了9个公社。         吴延元


第2版()
专栏:

安岳枳壳获得丰收
四川省安岳县今年枳壳丰收,从7月26日到30日止,全县收鲜枳壳33.5万斤,干枳壳6,460多斤,枳实1.38万斤。 (陈印仕 邱万瑞)


第2版()
专栏:

皖南山区养鸡户曹允祥
运用科学技术养鸡为大家作榜样
本报讯 通讯员石践报道:中共安徽省委书记袁振,最近在皖南山区视察工作时,访问了养鸡1,540只的农民曹允祥,鼓励他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方面,为广大农民作出示范。
曹允祥是六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他看到城乡人民吃蛋、吃鸡困难,早就有心办一个养鸡场。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他一家7口人经过辛勤劳动,积攒了6,000余元钱,去年又从银行贷款和从亲朋中借了一部分资金,在自家院内盖起一座上下两层、使用面积140平方米的鸡场,同时在门前挖建一口鱼塘,以鸡粪养鱼,又以所养的鱼的副产品作鸡的精饲料。
曹允祥养的1,500多只鸡,按照品种、鸡龄,分置六处,井然有序。鸡场光线充足,通风好,安装有简易防暑降温设备。所养的鸡,生长良好,孵出的雏鸡95%以上能育成成鸡。曹允祥认真钻研养鸡的科学技术,喂养、防疫等全都选择科学的方法。他家第一批肉鸡今秋即可出售。
袁振同志赞扬曹允祥做得对,是走的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路,鼓励他要坚持走下去,继续实践,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这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为大家作出榜样。


第2版()
专栏:

福清县三个知青刻苦钻研科技知识
养鸡上万只全部卖给国家
福建省福清县海口公社东阁大队,回乡知识青年陈观坛、陈上雄、魏振平三人,从报纸上看到发展养鸡的报道,就决定合股养鸡。为养好鸡,他们从农场请来兽医给他们讲授养鸡知识,购买了《怎样养鸡》、《鸡病》等书籍,结合实践刻苦钻研。这样,他们逐渐学会了养鸡,掌握了防治鸡病的医术,养鸡成活率达95%以上,每3个月出一批肉鸡,卖给外贸单位。
去年下半年,他们试养3,300只“平河”、“红康”杂交良种鸡,获得成功,纯收入达6,300多元。今年初,他们把这笔钱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建起一座鸡舍,购买了碾米机、粉碎机等,办起粮食和饲料加工厂等,改善了生产条件。前后一年,他们一共养10,300只成鸡,并把这些鸡全部卖给国家。目前已卖肉鸡2.4万多斤,纯收入1.23万多元。
魏章官 陈孙辉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欢笑的晋南农村
本报记者 张进兴 李果
今年晋南农村麦子丰收的喜讯在山西传开了。先是听说襄汾县一位农民卖给国家小麦1.008万斤,后又得知曲沃县一户社员一次交给集体和国家小麦1.3万斤,新绛县一户农民向集体和国家交售小麦2.8万斤。
丰收的喜讯吸引着我们前往采访。
夏日的晋南,烈日炎炎。从临汾去曲沃,我们看到在通往各个粮站的路上,满载着小麦的汽车、拖拉机、小平车,络绎不绝。农民争着向国家多交粮的心,比夏天的烈日还要热。
途中听到一个消息:襄汾县南辛店公社新民大队社员李五娃,今年小麦总产1.5万斤,一次向国家交售小麦1.008万斤,超过应交任务的12.7倍。对李五娃热爱社会主义的风格,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予以表扬。这不仅是对李五娃一家的表扬,也是对夺得丰收的晋南农民的祝贺与鼓励!
麦收后的一天下午,曲沃县委书记王润田和副县长卢鸣凤,到史村公社大杨大队看望交售小麦1.3万斤的张玉华一家。我们也特意赶去了。
当他们到张玉华家时,村里的社员也一群群地拥了进来。一霎时,大门口、台阶上、院子里,到处挤满了人。
王润田把奖售的自行车和缝纫机交给了张玉华。张玉华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咧着没牙的嘴,两眼笑眯成一条缝,抚摸着新缝纫机,一边连连对县委书记说:“咱庄稼人,几辈子都还没用过这么好的东西。”一位年轻人开玩笑地说:“用这机器,还得给您老办个训练班,学几天技术哩!”一句话说得满院子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张玉华全家6口人,除在自己承包的6亩地上种小麦外,还在投标承包大队的45亩苹果园里套种小麦。今年除收500斤大麦和1,200斤油菜籽外,还收小麦1.8万斤。在场的史村公社干部向县委书记汇报说:全社产万斤以上小麦的农户有40多户,一向被人称为“讨饭村”的新村大队,过去刚收罢麦就有人出去讨饭,今年小麦多得吃不了,家家户户有余粮。有人接过话说:“今年是个‘喜’年,大人喜,小孩喜,人人都欢喜!”这话又引得人们欢笑起来。
我们来到离曲沃40多里的新绛县时,县长王建恒对我们说:西关大队社员张金升,承包了42亩地,加上自己9亩口粮田,共收小麦35,700多斤,平均亩产700多斤。除向集体交承包粮1万斤外,向国家交售粮1.8万斤。当时县里问张金升有什么要求,张金升说:“请县里来一辆汽车,100条麻袋,帮我交售粮。”王建恒说,你看,农民真正有了经营自主权,说起话来气壮腰粗了。
当王建恒和县委副书记翟志诚在锣鼓声中,把一块“劳动致富光荣”的玻璃匾送到张金升家时,还特意给张金升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这位五十七岁的农民激动地对大家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家怎能有这么多的小麦!”
有人问张金升,为啥卖那么多粮食,自己不多留些?张金升回答说:“人均吃到800多斤小麦啦。再说,好政策又不变,明年比今年打的粮食还要多,留那么多小麦干啥?!”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政策好,人心定,“劳动致富光荣”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根了。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一心为公的放牧员
——潘儒
本报记者 秦凤桐 张宏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牧场48岁的放牧员潘儒,一根羊鞭甩了二十六年,年年被评为先进,选为模范。他以草原为家,成年累月不离羊群,为国家培育了近万只宁夏滩羊。不论是风调雨顺的岁月,还是持续干旱的年头,他每年繁育的二毛滩羊羔,都在300只以上,创造的畜产品价值超过5,000元。
潘儒放牧羊群,从来不畏艰难困苦。每天,空中还是满天星斗,他就赶着羊群去草原;当夜幕星辰再现,他才离开草原。盛夏,广漠的草原上,天播火,地生烟,蒸烤得羊只不爱吃草,他就利用早晚和夜间放牧。夜晚,羊群追逐水草,边吃边走。潘儒跟着跑累了,就赶到羊群前面,躺下来打个盹儿,等到羊群赶来把他碰醒,又爬起来跟着羊群往前走。草原上缺水少树,也缺少人家,他的床铺就在天地间。夏天,一日三餐只是一囊清水,几个馒头。冬天,他赶着羊群迁场移牧,找背风岗、低洼地精心放牧。晚上,就在地上挖个坑,上面搭块篷布,侧身住下。
今年4月7日下午,蓦地一场八级大风席卷鄂尔多斯草原。黄尘滚滚,飞沙走石。暴风刮得大羊勾头躬腰迈不开步,刮得小羊随风跑。潘儒也被风沙打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为了保住羊群,他用手在沙滩上刨出一个地坑,把一只只从狂风中夺回的羊羔放进坑里。接着又把400多只大羊挡在沙蒿丛中。天黑以后,风越刮越猛,荒野上气温降到零下七、八度。全身发僵的潘儒,挣扎着挖了个沙坑,把身子缩蜷进去。半夜,他顶着狂风拦羊,与风沙搏斗,终于一只不少地把羊保全下来了。
潘儒爱羊如子,爱场如家。去年6月底,领导上让他这个先进工作者,去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参观。一天,北京下了场透雨,他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这场雨落到草原上该多好啊!当他打听到陶乐牧场旱象还没有解除时,他坐卧不安了。参观团要动身南下,他却坚持要求返回草原。大家劝他不要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他说:“天这样旱,羊群正在度难关,我哪有心思去参观!”他硬是放弃了去上海、苏州、杭州的机会,昼夜兼程,赶回草原。
潘儒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但在每年春天县上召开表彰先进的会上,却常不见他的面,他的奖状奖品都是别人代领的。因为这时正逢接羔忙季,他不愿离开他心爱的羊群。每逢春节,他总是留下来看护羊群,近十年中他没有回家过一次春节。从1979年以来,这里连续干旱,而他的羊群却没有损失。去年他繁育了320只羊羔,成活率达到96%;今年持续大旱,他的适龄母羊全怀了羔,又育羔331只,成活率达到100%,在干旱荒漠草原上创造了“百母百仔”的奇迹。一位著名的畜牧专家看了他的羊群,连声称赞:“在半荒漠草原上,把羊只放牧得这样好,简直是奇迹!”


第2版()
专栏:

把好日子留给后人,社员们永记不忘
平利县为共产党员、好队长卢作炳立碑
据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省平利县人民政府最近为“立足长远造福后代的好队长”卢作炳同志树立了纪念碑,并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卢作炳同志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发展山区经济,造福后代的高尚品质。
67岁的共产党员卢作炳,是平利县仁河公社五星大队副队长兼第四生产队队长,去年10月7日因病去世。
这个队所在的蒙溪沟长15华里,过去是一条杂草丛生的荒山沟。1965年春天,卢作炳首先带领本队社员,在蒙溪沟自育自栽漆树3,500多株。从此,他们年年坚持育苗栽树,共栽漆树、桑树、油桐树等上百亩。1975年,漆树就开始受益,割漆400多斤。1977年到1980年,卢作炳又带领这个沟里的另外3个生产队栽漆树2万多株。近年来,由于实行科学管树,科学割漆,生漆产量逐年增加。去年这3个队产漆870斤,产值达5,600多元,占多种经营总收入的30.5%,每人平均获生漆收入15元8角2分。多种经营的发展,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资金,去年,这3个队的粮食总产量比五年前增长了80%。蒙溪沟的人民非常怀念这位老队长。许多社员说,卢队长为栽树管树操尽了心,正在生漆开始大见效益的时候,他却离开了人世,把好日子留给了后人,我们永远忘不了卢老汉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8月13日,平利县人民政府便在蒙溪沟树起一块高2米、宽1米的纪念碑。碑上刻着:“立足长远造福后代的好队长,为纪念卢作炳同志特立此碑”。


第2版()
专栏:

学习他们的好思想
编者的话
《一心为公的放牧员——潘儒》、《平利县为共产党员、好队长卢作炳立碑》两文介绍的,一个是普通的放牧员,一个是普通的生产队长,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的思想是闪光的,事迹是感人的。在我们党长期的领导和教育下,我国广大农村的亿万群众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小人物”,不为名利,勤奋工作,表现出高尚的思想情操。平利县为已故的卢作炳同志立碑纪念,这个做法很好。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不分职务大小,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民就会怀念他。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潘儒、卢作炳这样的先进人物。
让我们都来学习他们的好思想!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宁陵县孔集公社农技站,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科学技术知识。这是农技人员用实物向农民讲授大豆虫害的防治方法。最近一个月里,他们摆摊设点二十五次,解答技术难题,很受农民欢迎。
王琦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