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祖国,振兴的时刻!
——献给党的十二大的歌
张学梦

心熔化了
化成一团火,
不仅来自马丁炉
喉咙
才三千度炽热。
不论作为工人,
出入金属与电的蜂巢,
不论作为诗人,
在情怀上颠颠簸簸,
不论白昼,理念统辖梦幻
或黑夜,梦幻自由的时刻……
只要一想到
一想到你呀
东方地平线上的太阳:
那卵黄一样
轻轻颤动的
祖国,
感情的核风暴啊
就撞击胸膛的栅栏,
诗的雷霆
就滚向喉舌。
歌唱吧,遵照心髓的命令,
锤子的诗人
镰刀的诗人
步枪的诗人
原子的诗人
灵性的诗人
让我们在最高意念的广场集合
让我们合唱,让我们交响——
拨动钨丝一样耀眼的旋律:
祖国!……

伏在大地上
伏在北京
左前胸第五肋的间隙
压扁耳廓,
那隆隆沉雄的地声是什么?是什么?
是母亲的心音——
振兴中国!振兴中国!!
走过死难烈士的墓园
我聆听到肃穆松柏
转述的嘱托;
我带着景慕与迷惘
拜谒过
革命的长者;
我访问了骑木马的孩子
和杜鹃花般的红领巾;
我偷袭过青春的胸臆
侦察过装甲的心
切过千百万人的脉搏,
千千万万
生的与死的
同一个心愿
同一个呼声——
振兴中国!振兴中国!!
蔚蓝的天空,
雷雨在呐喊吟哦,
广袤的大地
田野渴盼得焦灼……
十万万大军的脚步
雄赳赳
共振着同一个节拍——
振兴中国!振兴中国!!

啊,祖国,
我高歌,
为你的苦恼,
为你的欢乐!
让夜莺们去唱吧——
那爱的苦辣酸甜
个人命运的莫测
秋雨淋浸的无名惆怅
小花欲放的春梦
和枯草的抖索……
我要跃上百米高炉的炉台、
跃上火力发电厂烟囱的尖顶,
挥动
汗渍斑斑的帽子
在诗坛的高音部
把最嘹亮的那根心弦
奋力弹拨,
向着湿漉漉的朝阳,
向着新世纪的风玫瑰,
向着确定不移的目标,
扬起我
歌咏的下颌。
我歌唱
不仅歌唱葛洲坝工程
不仅歌唱远程试验火箭
不仅歌唱新竖的球罐、蒸馏塔
不仅歌唱获奖的科研成果
不仅歌唱呀
你活泼的思维
坚定的信念
理智的激情
现状的突破
也歌唱
中央委员们眉宇间的思虑
思虑的书记处的灯火
歌唱厂长的牢骚和苦闷
歌唱清不完的问题、矛盾、纠葛
歌唱!歌唱你艰难的步履
昂奋的拚搏!
因为,我晓得
只有在这产前阵痛中
才会娩出一个
现代化的中国。

对汗水
我确曾
悭吝过
象小贩悭吝他的糖果,
也曾可耻地
象交易那样
支付过劳作,
但我不写忏悔录,
当我顿悟过来
我将用三倍的努力
弥补昨天的过错。
啊,祖国,现在
请给我满负荷的工作,
我愿去战胜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我愿去经受零上一千度的酷热
我愿每天消耗七千卡
一天完成
三天的定额。
让我去掘煤、炼钢、纺织、采油、淘金……
为你的复兴和荣光
甘愿不休止地
平凡劳动
充实我的生活。
啊祖国,全都属于你
你说吧
需要儿子的什么?……
我知道
我知道黄色的迎春花
到时候自然就开放,
而我们蓝图上的楼厦
决不会瑞雪般降落,
那么动起来吧
被爱国主义牵动的肌肉和骨骼!

心熔化了
化成一团火
化成一首
在钢轨上滚动的诗歌。
我是一颗小星
来自马丁炉
来自内燃机
来自金属铀
来自
公民的职责。
我在你怀里悄悄升起,
也将在你怀里悄悄睡去,
但,当在岗位上
燃烧的时候我不是贪婪的“黑洞”
而是一块褐煤、一旅作功的电荷。
只有一个心愿
激励着
生命——
象千千万万建设者
象历史的必然性——
振兴吧,祖国!
振兴吧,祖国!!


第7版()
专栏:

烟雨富春江
——兼吊郁曼陀、郁达夫两烈士
袁鹰
站在鹳山上“春江第一楼”前朝下看,透过绵绵的雨幕,眼前是一幅泼墨山水横幅。远山近水,沙洲房舍,山下的树木,江中的船只,都绰约地隐在蒙蒙烟雨里。一切突然都变成静谧而凝滞,万籁有声竟象是万籁无声了。山和水自有一种魅力,似乎能把喧嚣的尘世万物都溶化到自己那永恒的美里,甚至可以暂时遮掩起那些恶俗的、丑陋的东西。
富春江之美,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津津乐道了。南朝梁代吴均《与宋元思书》中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春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郁达夫早年曾经很有情味地写过自己的家乡:“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二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自注云:“家住富春江上,西去桐庐则严子陵垂钓处也。”
今天,我并无追踪严子陵的闲情逸致。富春江上钓台有好几处,这鹳山下也是其中之一。但我对路边“严子陵垂钓处”指示牌和那座红漆的垂钓亭未置一顾,就如同对西安南面王宝钏的“寒窑”不感兴趣一样。冒雨来富阳,只有一个目的:瞻仰三四十年前先后死于日本帝国主义枪口下的郁华(曼陀)和郁达夫两位烈士的遗迹。鹳山待月桥下以前曾有郁曼陀先生的血衣塚,二十多年前的秋天,也是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我曾和一位同伴去凭吊过。十年动乱期间,被当作“四旧”毁掉了。为国捐躯的烈士遗物竟被荒谬地视作“四旧”,真不知那些动手的人是否还有中国人的心肝!去年听说重建了双烈亭,我和许多同志一样,远在千里以外,听到这消息也都感到欣慰。
沿着石径走上山侧,果然在路边新建了一座五角亭,朴素大方。抬头一望,悬有茅盾同志1980年元旦手书匾额,四个大字:“双松挺秀”。笔力遒劲挺拔,带有茅盾同志特有的秀逸。亭内还有俞平伯、赵朴初两位老作家集郁氏兄弟诗句的楹联,为双烈亭在肃穆中增添了几分诗意。如果两位烈士魂兮归来,回到青年时代的读书地倚栏小憩,眺望熟稔的富春山水,细审家乡崭新的面貌,一定也会逸兴遄飞、欣然命笔的。
但我在抄录匾额时,笔不由得停住了。上款是“题郁华郁达夫烈士”八个字,总觉得语句不完整,在两个名字之下显然还该有字。以茅公这样渊博严谨的大师,自然不会出现笔误。我揣摩好久,想不出所以然。雨势又渐猛了。独坐亭内,对着江上的烟雨,不禁陷入沉思。
这时,一位留有浓黑髭须的中年人,打着油布伞,走进亭内。他虽然戴着度数不浅的近视眼镜,双目却很有神。他环顾一过,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唔,还是那样。”
亭内就我们两人,外面下着越来越大的雨,自然就找到交谈的题目。
“您常来?”我先开口。
他朝我审视几秒钟,慢慢回答:“不,不常来。我在杭州工作,两个月前来过。”
说完这两句带有温州一带口音的话,他又回过身去,走到墙边两块石块前,摩娑几遍,又重复地自言自语:“还是那样。”
原来这是两块石碑,上面本来准备镌刻两位烈士的刻像和小传,画稿和文字早就搞好,但是还没有刻上石碑,也没有树立起来。
“为什么不立起来?还没有刻好?”我问。
那位同志叹口气,又摇摇头,沉默了一会。原来鹳山上曾经耗资几十万元兴建一座领袖纪念陵园,虽然领袖并不曾到过鹳山和富阳,而且他生前再三反对这样做。后来根据党中央一个文件精神停止了。这个纠正自然是做得对的。据说因此这座纪念二郁的烈士亭也就中途停工,变成半成品。
我不禁愕然。郁华烈士是位忠贞鲠直、刚正不阿的著名法官,1939年8月在上海惨遭日伪特务暗杀;郁达夫烈士更是中外闻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新加坡主持南洋文化界的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9月在印尼陷入日本宪兵队的罗网,终以身殉。他们是中华民族坚贞的爱国志士,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这同撤除“纪念陵园”和“少宣传个人”有什么关系?我踱到亭外,雨水带来一丝凉意,带来一股怅惘。然而,却也使我有点憬悟:是的,按照某些同志简单化的逻辑,连领袖纪念堂都撤除了,怎么还能保留一座郁华、郁达夫的纪念亭呢?他们又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连共产党员都不是,自然着毋庸议。这时我也才知道,茅盾同志所题匾额的上款,在两位烈士名下,本有“双烈亭”三字,他本是为新建的双烈亭而题的。但在制匾过程中,不知怎么一来竟然被删除了。这些同志为什么不想想,从首都到各地,不是修建了许多烈士纪念地以缅怀忠烈、教育后代吗?
我在鹳山上走上走下,低吟着《静远堂诗画集》和《乱离杂诗》里的名作,特别反复背诵郁达夫“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辞”、“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那些悲歌慷慨的诗句,万千思绪被雨丝缠绕,无法排遣。两位烈士的英名,将会同富春江一样长年缥碧。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总是由许多杰出的仁人志士代代相传,人民也总是把他们铭记在心底,即使他们的遗迹已然湮没无存。同样,富阳人民会以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会记住日本侵略者欠下的又一笔血债。如果在这里为他们修一座纪念馆,陈列他们的光辉事迹和诗书画手迹,那该给蓊郁的鹳山增添多少光彩,给秀丽的富春江再加多少英气啊!我离开那座未完工的纪念亭,怅然下山。绕道寻访城内达夫弄郁氏故居,却又关门落锁,没有遇到主人。慢慢踱到汽车站,踏上回杭州的班车。富春江上的烟雨,跟二十多年前一样,仍然给我留下诗意浓郁的梦境。而在我的心上,更被一片烟雨笼罩着,迷迷茫茫,淅淅沥沥,总也止不住,抹不开。
(1982年7月初,杭州)


第7版()
专栏:

赤坂的市声孙道临
今年年初,到日本拍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日本部分的镜头,住在赤坂东急饭店。这家饭店的所在地——“赤坂——永田町”,是东京的繁华区之一。国会议事堂、明治神宫、首相官邸、文部、大藏、外务等省,都在近旁。这里不象银座、新宿那样热闹,但不少商店却更为奢华考究。赤坂东急饭店二楼门前的赤坂东急广场,便可算一例吧。
说是“广场”,其实是一个排列着一些高级商店的长廊。勉强可以称作广场,大概由于它中央部分是个比较宽阔的平台吧。日本的新建筑总是以善于利用空间和设计精巧来吸引人的。一座咖啡亭立在平台西端,复合尖锥形的亭顶闪着光,亭旁是涌着人工泉水的池子。池东面,临街的栏杆旁是一排旗杆,上面悬挂着不同国家的国旗。走近去细看,才知道那些旗子是每个月要更换一次的,因为每个旗杆上不仅标明上面的国旗是哪个国家的,而且还记下她的国庆纪念日是本月的哪一日。考虑得多么周到!能够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其他国家的尊重,这里有着一种可贵的感情!
从近旁什么地方,传来了报时的钟声,那旋律是简单而动听的。循声找去,才发现它是从水池内传出的。水池的汩汩泉眼组成了报时的罗马数字,池壁一块石牌上还刻着说明:报时的乐句是按照英国威斯敏斯特市的钟声设计的。多少次我在池旁驻足谛听,那乐句和广场上猎猎飘动的各国国旗一起,给你一种温厚恂雅的感觉。
一个地方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市声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叫卖声的回忆,常在我眼前勾勒出一幅幅图画。悠长的“萝卜赛梨咧辣来换——”使我眼前涌现冬夜院窗上昏黄的灯光;“买大小金鱼咧”的宛转音调把我带进春意盎然的深巷……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赤坂的市声是比较单调的,如果没有街上来往车辆和匆促的行人脚步声,它就几乎只剩下寂静了。
我时时登上这家饭店的十四层,在刚朵拉餐厅内进晚餐。“刚朵拉”,字义是意大利威尼斯河中航行的一种平底船。凭着落地窗俯视下面的立体公路,高速四号路向远方伸展着,她多么象条蜿蜒的河流啊!上下行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行驶。迎面而来的象长长的珍珠链,背我而去的,由于车身后面的指示灯是红色的,就象是华丽的珊瑚串了。没有一声喇叭,只传来一点车轮着地的持续而轻微的运行声。这样,餐厅内黑衣女琴师所弹奏的萧邦夜曲就显出了沉静的本色。琴声中,桌上绿色玻璃罩中烛光幽幽闪动,我的心愈发静下来,几乎可以陷入沉思了。再回首窗外,珍珠链和珊瑚串仍在默默运行。传来的声音仍是那样轻微、持续不断。那些默默地驾驶着车子的人们都在想着什么?他们将如何去迎接另一个白昼?……我似乎感到,这个都市的脉搏在执著地跳动。这儿,人们的生命力是潜在的、无限的。是的,战后的日本人民重新建起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这里有着某些客观条件,然而他们的毅力和刻苦精神终究是值得人赞佩的!
晚饭后,我们每每喜欢到赤坂大街迤南的几条小街上散步。在北京前门外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在东京也有着赤坂一丁目、二丁目……“丁目”即几条或几号街之谓。在这些“丁目”里,充塞着各式各样的餐馆。有大型的“中华料理”,也有一间小小门面的北京饺子馆,有朝鲜烧肉,印度咖喱,日本的烧鸡、生鱼寿司和面条,法式俄式的西菜以至可以餐舞两全的迪士科餐厅。不少餐馆门口,陈列着吸引顾客的样品,有时透过橱窗,可以看见正在烹调的厨师……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叫卖声,苍老、低回,却又好生稔熟。那多么象是上海弄堂里叫卖五香茶叶蛋的音调啊!我抬头望去,对面正驶来一辆小小的三轮卡,车身竖起一根短杆,杆顶缚着只扩音器。那叫卖声显然是从这上面发出来的。当车子从我身旁驶过时,我嗅到一阵焦甜的香味,又看到车厢上贴着的“甘藷安価”的字样,才知道这是个卖烤白薯的小贩车子。尽管他卖的不是五香茶叶蛋,但那几乎是一样的叫卖音调,却使我恍然有回到上海之感。赤坂的市声,你使我同你们的国家感到更为贴近了!两国人民的风俗、习惯、语言和传统文化原是有着多么大的相同之处啊!军国主义者曾经破坏我们的传统友谊,在我们之间筑起精神的鸿沟。如今,那页不幸的历史终于成为过去了。
然而,赤坂的天空是不可能没有乌云的。作为日本一个政治中心区,也许这方面就更为敏感。另一天,我从饭店出来,迎头便从街上传来一阵聒耳的喧嚣声。几辆重型卡车急驰而过,打头的一辆用高音喇叭播送着一支进行曲。我定睛望去,那几辆卡车上,迎风飘荡着的是几面触目的旗子。有的上面写着“重振国威”几个斗大的字,有的上面画着黑色的骷髅,有的上面竟然缀着个巨大的卐字!而那旋律,多么熟悉!那是日帝侵华时经常放送的鼓舞侵略军士气的曲子!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一种混合着愤怒和悲痛的感觉使我颤抖了,因为我想起了刺刀、铁镣、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赤坂的市声,你为什么竟能容许这样的声音来破坏你的和谐、你给人的温厚恂雅的印象呢?我问日本朋友,有的笑笑说:右翼分子是在活动,不过他们只是一小撮,掀不起大浪!
可是,这话才说过几个月,日本文部省就以其篡改教科书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它说明这位日本朋友是估计不足了。此时,我也不禁想起另一位日本朋友的话:日本的经济体系是存在着致命缺陷的,别看表面上如此繁荣,下面正潜藏着危机。是的,这判断是清醒的。如何寻求克服缺陷避免危机的办法呢?有识之士的回答是:争取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当然,也有人认为,要象军国主义时期那样,去扩张,去征服!看来这些人仍然迷醉于那种虚骄的“赫赫国威”,抚着霉烂的军装和残锈的长刀,留恋着昔日那种野蛮的“荣光”,却恰恰忘记了在人民海洋中覆舟灭顶的教训!
赤坂的市声,我相信你将恢复你的纯净。在日本拍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两个月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日本人民对中国的情谊。浩大的友好钟声将淹没一切不谐和音,包括那侵略军歌的聒耳鼓噪。
(1982年8月13日,上海)


第7版()
专栏:

情深意长〔木刻〕 陈一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