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从小麦丰收看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
今年,山西省运城地区小麦丰收,总产和平均亩产都超过历史最高的1975年。主要原因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对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注意了科学种田,运用了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今年是运城地区实行麦田生产责任制的头一年,群众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只是初步的,但已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可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增产的潜力很大。
今年,运城地区的535万亩小麦,总产19.45亿斤,比丰收的去年增长15.8%,超过历史最高年1975年1.83亿斤。平均亩产363斤,比去年的315斤增长15.2%,比历史最高年平均亩产322斤增长12.7%。人均生产小麦589斤。不论总产、单产,还是人均生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运城地区今年小麦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面积增产。不论水地、旱地,近地、远地,都有较大幅度增产。特别是长期以来产量偏低的中低产田,增产的幅度更大。和实行责任制前比较,高、中、低“三田”增产的幅度大体是:高产田增产一成,中产田增产两成,低产田翻了一番。随着中低产田产量上升,“三田”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变化。实行责任制前,“三田”的比例大体是1.5∶3∶5.5,即高产田80万亩,中产田151万亩,低产田304万亩。而今年的比例,则变为2.5∶3.7∶3.8,即高产田131万亩,中产田201万亩,低产田203万亩。全区种小麦最多的临猗县,共有85万亩麦田,往年的低产田有50万亩,今年下降到30万亩;高产田由过去的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中产田由20万亩扩大到40万亩。全区小麦今年能获得大丰收,主要原因就是过去的中低产田产量大幅度增长,高产田、中产田面积大量增加,低产田面积大大缩小。
过去的中低产田,今年所以能够大幅度增产,主要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中低产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注意了科学种田,充分运用了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群众办水利的积极性很高。去年以来,全区社员自筹资金,打井修渠,挖潜配套,扩浇麦田60多万亩。原有的水利工程,由于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责任制,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51万亩,有效地改善了中低产田的生产条件。夏县禹王公社史庄大队,3,200亩麦田,往年用深井只能浇一次水。去年实行深井包干管理责任制后,小麦浇水多达3次,平均亩产由低产变中产,比丰收的去年增长两成多,达到434斤。过去,在“想大的,干大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对费工小收益大的小平小整很不重视。实行责任制后,群众从实际出发,重视了小平小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群众有了生产自主权,把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生产中去,从而发挥了技术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中低产田的增产。全区施用农家肥的数量和面积,都比实行责任制前增加,许多过去长期不见粪的边远地、“卫生田”,已上了肥。化肥的施用量也有明显增加。全区去年以来氮磷施用数量之大,混施面积之广,都大大超过了往年。
改革耕作制度,进行科学轮作倒茬,是中低产田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少社员因地制宜,改变了过去盲目复播的作法。实行责任制前,每年原麦面积大体为310万亩,回茬面积占200多万亩。而今年的原麦面积增加到357万亩,回茬麦减少到180多万亩。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还注意合理轮作倒茬,改善茬口,扩大豆类、瓜菜、苜蓿茬面积。这样用养结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选用对路良种,适时进行播种,对提高中低产田产量,也起了明显作用。去年,良种推广面积达到483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0万亩,占到麦田总面积的90%以上。加上播种及时,播期缩短,绝大部分的中低产田达到苗全苗壮。
今年小麦的空前丰收,给了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就是必须重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今年不过是运城地区全面实行小麦生产责任制的头一年,群众也只不过对承包的中低产田,初步进行了加工改造,就收到如此显著的增产效果。可见,中低产田面积大,增产的潜力也大。只要进一步重视对中低产田的加工改造,运城地区的小麦产量,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改造中低产田,在实行责任制以后,是完全可行的。有一个时期,有的人认为,实行责任制,农田基本建设不好搞。运城地区今年小麦丰收的事实证明,实行责任制,不但没有妨碍农田基本建设,没有影响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倒是给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吃大锅饭”的情况下,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压抑和限制,加上瞎指挥,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无效工程。现在,群众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积极性很高,只要我们注意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改善和加强组织领导,一定会取得改造中低产田的更大效益。
中共山西省运城地委调研室


第2版()
专栏:

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以来
全国集体农业经济效益上升
据新华社北京电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建立,集体农业生产原来各项费用支出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局面开始扭转,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农业经济每百元费用支出能得到的纯收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情况发生了大变化。1981年每百元费用支出得到的纯收入达到218元4角,比1977年增加37元4角,经济效益提高20.7%。由于全国的大部分生产队实行“双包”责任制,农户对超包产部分多不计较,因此1981年每百元费用支出得到的纯收入,实际还要高于218元4角。
近几年,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生产上的投资增加是很快的,1981年全国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费用的总支出为427.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7%。现在农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者、经营者相结合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农民对生产资料利用和保护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都想用最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从而使各项费用支出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1981年,按1978年的统一口径计算,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22.9%。而总费用支出的增加为10.7%,各项费用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34.9%下降到1981年的31.4%。


第2版()
专栏:从数字看形势

贯彻农牧业政策 鼓励多饲养畜禽
各类畜禽产品有较大增长
本报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贯彻执行党的农牧业政策,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各方面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各类畜禽产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商品率增长很快。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1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增长47.5%,奶产量增长59.4%,鲜蛋收购量增长23.8%,绵羊毛、绵羊皮、山羊板皮收购量,分别增长19.5%、21%和71%。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肉奶蛋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肉提高10斤左右,奶提高5斤左右,蛋提高七八斤。


第2版()
专栏:

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金坛县指导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编者按:江苏金坛县的报道,值得农村工作的同志们读一读。近几年来,各地农村社员家庭副业有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缺资金、技术、物资,或者盲目生产,产品不适销对路,等等。各地有关部门有义务帮助社员解决这些困难。副业产品大多数不属国家计划产品,加强市场信息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对于发展副业特别重要。金坛县很重视这项工作,不仅在县内形成了商情联络网,而且到县外省外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指导社员家庭副业,支持适销对路项目,避免盲目生产。这是金坛县社员家庭副业发展得好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本报讯 江苏省金坛县注意做好市场预测工作,加强对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的指导。今年以来,全县社员家庭副业项目已由原来的不到10个增加到20多个,1至8月份,平均每户收入比去年增加了70%左右。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金坛县家庭副业发展很快,出现了少见的喜人局面。但是,也出现了部分社员不顾实际情况或不了解市场行情,盲目发展某些项目而吃了亏的现象。去年以来,有关部门认真总结了这一教训,注意做好市场预测和预报工作。首先,县里以供销、商业部门为主体,成立了一个商情联系组,半个月对市场行情进行一次研究和分析。县有关部门还派出十多名同志经常到外地了解省内外和国际市场上的行情;全县26个公社也社社配备了商情联络员。去年,他们预测到市场上菱、藕、百合这些小品种紧缺,就及时把这一信息告诉社员,今年全县社员利用塘塘沟沟,发展这些小品种,面积近万亩,是去年的2倍多。
这个县还用每月一次小查、全县一个季度一次互查的办法,对社员家庭副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摸底,不对路的项目及时劝其调整。他们得悉地鳖虫等市场上已饱和,便引导社员控制发展;薄荷、留兰香等今年国际市场行情不佳,他们就劝群众停止发展。对于适销对路的项目,他们则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例如,金针菜是市场紧缺商品,县有关部门就及时调剂价值2,000多元的种苗无偿支持社员。


第2版()
专栏:

从芝麻粕中提取浓缩蛋白质成功
哈尔滨市粮食研究所最近成功地从芝麻粕中提取了浓缩蛋白质。
榨油后的芝麻粕中,含有高达百分之三十一至百分之四十三的蛋白质。过去一直被当作饲料和肥料,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哈尔滨市粮食研究所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已成功地从每百公斤芝麻粕中提出了纯度为百分之五十六点二五的浓缩蛋白质三十三公斤。经科学测定,浓缩蛋白质中除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和水分等成分外,还含有高达百分之零点九二的维生素E。
芝麻浓缩蛋白质呈棕褐色粉状,可制成奶茶型固体热饮料,与动物奶同时喷雾干燥后,可代替可可粉制成各种可可型饮料和食品,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产品成本也可大大降低。


第2版()
专栏:

广东建立华南虎保护区
广东省人民政府最近决定在始兴县建立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面积为八万亩,森林蓄积量约为四十七万立方米,林中的树木包括三十六个科共六百多个树种,其中有杉木、红豆杉、樟木、楠木、黄檀等珍贵树种。活动在保护区内的云豹,也是国家保护动物。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橡胶垦区行
本报记者 任泽励 刘瑞武
郁郁葱葱的橡胶林,纵横交错的防风林,叶繁果硕的热带作物和果树林,构成了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橡胶农场的绮丽的风光。在橡胶开割的季节里,我们来到这里访问,胶园处处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胶香。这些北纬17度以北的地方,过去是被国际橡胶界视为种植橡胶的“禁区”,如今已成了我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每当人们谈起这里的变化时,无不交口称赞:这是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英雄的拓荒者
海南岛历来是个荒辟之地,如今这里却到处生机勃勃,出现了喜人的景象。和我们同行的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陈枫同志说:海南岛、雷州半岛建成橡胶园的这个奇迹,是人民创造的,这里包括当地的军民,以及我们农垦系统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好、善于运用科学攻关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训练有素的转业、退伍军人;二是政治觉悟高的老工人,他们是五十年代的翻身农民;三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知识分子;四是归国华侨,他们是创业初期的技术骨干;五是朝气蓬勃的职工子弟。就是这些人,在这里开荒、采种、育苗、定植、割胶,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一片片胶林。
农场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了当年开发胶园的艰苦历程:那是1950年,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橡胶作为战略物资,更属禁运之列。为了冲破这种封锁,党中央作出决策:在海南岛、雷州半岛种植橡胶,建设我国天然橡胶基地。
很快,第一批拓荒者来到了,这支垦荒队伍中,有300多名马来西亚归侨。他们踏上刚诞生的新中国的土地,就立志为开创祖国的橡胶种植业贡献技术和经验。他们挑着行李,步行500里,经过七天七夜,从海口市来到万泉河畔的深山老林安营扎寨。许多人脚上打满了血泡,拄着木棍走,硬是不掉队。
拓荒者来到这里,喝的是山沟水,住的是茅草棚,忍受蚊叮虫咬,在原始杂木林地开荒,清除杂草,挖去千年古藤和山竹根,一镢一锄地开垦出一块块平展展的田地。
和我们同行的张再科同志,当年在海南岛为农场勘测选点,染上了疟疾,差一点送了命。他是1952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来到海南岛的,现在担任广东省农垦总局计划处处长。他说,崖县(即崖州)的东北有个南桥,是有名的“超高疟区”,当年我们在这里勘测选点,爬山涉水,穿老林,钻棘丛,不少同志染上了疟疾,卧病不起,后来党和政府派来了医生,送来了药品,才把我们从病魔中解救出来。1952年在这里建起了南林农场。我们来到南林农场,见到胶林一片翠绿,各种热带作物缀满田园。这个农场现在有胶林7万多亩,年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垦荒难,橡胶树的种子得来更不易。儋县西联农场的同志介绍说,解放初期,我国同东南亚各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想从国外获得种子和胶苗根本不可能,只有在老胶林上打主意。早在1905年,海南岛就有华侨种了橡胶树,但解放时西联农场范围内只留下2,800亩橡胶园,而且大部分荒芜。农场职工就把这些老胶园作为种子基地精心经营。他们清除杂树野草,为一株株胶树填土护根,施优质有机肥,使几十年的老树萌发了新芽。秋天,种子成熟。农场职工提出“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昼夜守候在胶园内,屏息静气地倾听着种子成熟的爆裂声,及时地把刚落地的胶籽捡起来,迅速包装好,连夜送往其他植胶农场。
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西联农场视察,高兴地写下了“西联宝岛,南国珍珠”的题词。周总理对农场职工说:橡胶树我们自己有了,我们要多产胶,产好胶,我们的国家很需要橡胶啊!总理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橡胶工人。
绿色的屏障
台风和寒流是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不速之客,是橡胶树的两大致命灾害。1955年2月10日至13日,西联农场遭到特大寒流袭击,温度降到摄氏零下一度,部分地区结了薄冰,胶树受害严重。海南岛北部的文昌、琼山、澄迈等地,也因风寒为害,20多万亩胶园所剩无几。每当寒流袭来,人们就用稻草保护胶苗;稻草用光了,就毫不犹豫地把棉被拿出来盖在胶苗上。
1973年9月,14号台风登上海南岛,12级以上的台风只刮了十几分钟,琼海县东太农场的橡胶树就损失80%,房屋倒塌90%。台风过后,职工们跑到胶园里,抱着刮倒的橡胶树,边哭边扶树,用绳子把胶树和木桩绑在一起,绳子不够用,有的人把自己的蚊帐撕成条当绳用。
灾害一次一次地袭击,又一次一次地被战胜。他们感到,光靠土办法不行,得走科学的道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在次生杂木林地种植的橡胶树,台风、寒流过后大部分保留下来了;而灌木草地的胶树,因为没有林木作屏障,经不起灾害袭击,受损较大。他们从这里得到启示,提出“依山靠林”的植胶方案。之后,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们又经过探索,总结出胶园“四化”建设的经验,这就是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良种化。
我们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参观的时候,胶园的林网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高大的小叶桉、木麻黄,不怕台风吹打的相思树……一行行,一道道,层次分明。结构讲究的防护林带,为胶园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防风屏障。雷州半岛的湖光农场,茂密整齐的林带,象绿色的城墙紧紧护卫着一座座胶园,站在园中纵目四望,好似置身于绿色的王国。
海南岛降雨多,在山地、坡地植胶容易遭受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科技人员和职工们又研究对策,找出了修筑环山梯田,实现山坡地胶园梯田化的办法。位于台风口的东太农场,职工们根据本地自然条件,把山坡地用石块砌成环山梯田,种植了橡胶高产品系,并采取簇植、修枝矮化等措施防风。如今,那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的环山胶园,既整齐划一,又参差有致,蔚为壮观。农场的同志介绍说,这些橡胶树,仅六年就已开割投产,而一般条件的胶树要八至十年才能割胶。
橡胶树立足的环境具备了,科技人员和农场职工,又在品种上打起主意来,经过若干年的研究,现在已经培育出一些具有抗风、抗寒、高产特性的优良品种。
辛勤的园丁
近几年来,海南岛、雷州半岛的橡胶生产进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新阶段。农场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职工们科学管理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科学管理,用工人们的话说,就是做好橡胶树的管、养、割。许多职工在胶园安营扎寨,白天顶着烈日,夜晚披星戴月,给胶树压青施肥,浇灌抚育,培养胶树的高产潜力。有多少个节假日,他们都是伴着胶林悄悄地度过。在一个星期日,我们去龙江农场看望劳动模范陈惠芳,就是在胶园里找到她的。只见她一脸汗水,满身热气,正在给胶树施肥。她把十一岁的女儿也带来帮忙。
割胶也要技术,不能任意在树上开刀,割浅了胶汁流不出来,割深了伤树,影响以后的产量。以黄凤娇、周香、叶娣等归国华侨为代表的第一代割胶工人,经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了一套先进技术,使割胶达到“稳、准、轻、快、匀”的要求,提高了产胶量。她们把自己的技术传下来,培养出何花兰、陈惠芳、余丽珍等新一代割胶能手。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在一些农场里,还见到不少胶园间种着茶树、果树、胡椒树和南药等经济作物,这是各农场在近几年采取的一项措施。在南海农场,胶园里都间种着大叶茶。农场的王副场长说,胶茶间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抗灾能力,有利于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胶林内种茶,犹如大地盖毯,外围一层是防护林,胶树是二层,茶树是第三层,地面覆盖为四层,形成了高、中、低、下四层的人工生态结构,这对防风、抗寒、抗旱、保水、保土有很大作用。王副场长还算了一笔帐:一亩胶园从开荒、定植、抚管到开割投产,要八、九年时间,共计投资813元。如果在胶园内种茶,等到橡胶树开割时,每亩茶叶的收入就可全部偿还植胶的投资。
陈云同志在1957年视察海南岛时曾题词:“我国橡胶事业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大规模的国营胶园还正在初办,我们要兢兢业业稳步前进。只要这样,我们是会成功的。”海南岛、雷州半岛橡胶农场的职工,用三十年的汗水和心血,闯出了我国橡胶种植业发展的道路,并且正在继续稳步前进。(附图片)
海南岛南海农场的职工们,正在胶茶间作的胶园内采茶。 本报记者 刘瑞武摄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掖县苗家公社城子埠大队,从1976年创办农民业余技术学校以来,已培养出8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1名经县科委考核,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这是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的綦桂荣(左一)正在玉米地里观察灭虫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新著摄


第2版()
专栏:从数字看形势

吴堡县由“三靠”变“五多”
本报讯 通讯员冯东旭报道:长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陕西省吴堡县,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社员余粮多、家庭副业收入多、新修窑洞多、添置农机具多、购买高中档商品多的“五多”新局面。
吴堡县是个老“三靠”县,二十多年来,共吃返销粮5,200多万斤,花救济款420多万元。近年来,这个县认真落实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全县实行以“双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发展很快。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4,500万斤,人均占粮770多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并涌现出了74个粮食万斤户和296个家庭副业上千元户。近三年中,全县群众新修窑洞5,000多孔,买手表5,260多只,缝纫机2,400多架,自行车1,100多辆。移居外地的150多户社员返回了家园。社员大量购置农机具,其中购买的手扶拖拉机就有190多台。今年,春夏两季干旱严重,若是往年,不少社员就会外流挣饭吃。现在,群众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坚持抗旱斗争,抢种了14万亩大秋作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