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08-27

1982-08-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英特纳雄耐尔”何曾“渺茫”!

第8版()<br/>专栏:共产主义思想与实践琐谈<br/><br/> “英特纳雄耐尔”何曾“渺茫”!<br/> 隋启仁<br/> 当一百三十四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创立伟大共产主义学说的时候,共产主义的运动已经在欧洲地平线上出现。资产阶级把这称作“怪影”、“幽灵”;把它的发展说成是“怪影”的“游荡”。恐惧、谩骂、煽动怀疑……在中国,反动统治者则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空想”;温和一点的调子也说“不符合中国国情”。然而,诸公有意,历史无情。曾几何时,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后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成为现实。新世界的诞生,从实践上证实了共产主义是真理。<br/> 真理,是实在的、具体的、真切的,它本身并不“渺茫”。可是,有的人为什么一度对共产主义产生“渺茫”之感呢?这主要是十年内乱,林江一伙肆意歪曲共产主义理论,败坏党的传统,损坏党的形象,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混乱,使一些人动摇和模糊了信仰;也影响到一些青年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其次,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认识清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遨游太空、登天揽月,看成是很渺茫甚至不可能的幻想。但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不是已经成了现实吗?再也没有人讲登月是渺茫的了,更没有人讲这是幻想了。可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真理一度产生的“渺茫”感,是一定会改变的。<br/> 共产主义既是我们的理想,又是我们的事业;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就拿我国情形来说,从党诞生到现在,六十一年间,搬掉三座大山也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好,哪一项不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为革命所做的一切,都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间接地说,也都是共产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工人生产的每一吨钢,每一度电,农民每打一吨粮,解放军战士守卫祖国每一寸土地,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科学家每做一个实验,人们每做一件好事,每防止或揭举一件坏事,这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渺茫”。当然,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还有一段艰巨而漫长的历程。但是,只要我们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原则,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正确路线,再加上全体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的卓绝奋斗,总会一步步地接近最终目标。路长不要紧,只要坚定地、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行了。进军的步伐,越是雄健有力,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显得越加清晰而真切。原先坚定的人们会更加奋发;一度感到“渺茫”的人们,也会清醒振作起来,自觉加入到向共产主义进军者的行列中来。如同《国际歌》所唱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崭新的征途 献给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第8版()<br/>专栏:<br/><br/> 崭新的征途<br/> 献给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br/> 何鹰<br/> 自从那,<br/> 四条毒蛇<br/> 咬伤了我们<br/> 祖国母亲的<br/> 肌体;<br/> 百废待兴的山河,<br/>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br/> 苍茫大地,<br/> 呼唤着:<br/> 振兴、发奋与崛起;<br/> 车轮<br/> 在呼唤着飞跃啊;<br/> 柜台<br/> 在呼唤着充实;<br/> 荒地<br/> 在呼唤着新犁!<br/> 我们的党,<br/> 民族的脊梁,<br/> 挥臂,<br/> 扳动了<br/> 历史的道岔。<br/> 于是,<br/> 调整的连杆,<br/> 立刻牵动了一个<br/> 火红的世纪。<br/> 从喉咙,<br/> 到马达,<br/> 一齐进出<br/> 奋进的歌;<br/> 从人心,<br/> 到责任田,<br/> 顿时萌生<br/> 一片新绿……<br/> 忧心忡忡的纪念碑,<br/> 开始<br/> 扬眉吐气;<br/> 万里长城,<br/> 这古老<br/> 而又巨大的龙体;<br/> 也象在<br/> 用力地扭动着,<br/> 自己的骨节。<br/> 似要腾空飞舞<br/> 直上天际!<br/> 如今——<br/> 十亿人民,<br/> 进军的旋律,<br/> 一起交响成欢呼十二大的乐曲!<br/> 一大批,<br/> 朝阳般的<br/> 中青年干部,<br/> 走上了<br/> 新时代的<br/> 起跑线。<br/> 隆隆飞转的,<br/> 是重新加了油的<br/> 国家机器;<br/> 民主的绿茵,<br/> 正为我们的制度<br/> 输送着氧气!<br/> 如同<br/> 象减了肥的人,<br/> 那般精悍干练,<br/> 中国,<br/> 一身朝气,<br/> 用坚定的<br/> 迈进的脚步声,<br/> 响亮地回答着:<br/>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br/> 列出来的<br/> 光辉的试题——<br/> 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

住上了“转角楼”

第8版()<br/>专栏:<br/><br/> 住上了“转角楼”<br/> 李廷贵(苗族)<br/> 我到北京来读书和工作,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这些年来,哪样都好,就是住房条件差点;为“住”这件事,常常使我想念家乡的“转角楼”。<br/> 我的家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脚的清水江畔,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难怪别人都说“苗家地方花一样”。而特别能表现苗家风情的,恐怕要数那“走马转角楼”了。这种楼房,依山傍水,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建成,楼高3层,下层放农具,上层放粮食,中层住人。房间宽大,住起挺舒适。有的为了让孩子们有玩耍的地方,还另外有“吊脚”——围着楼房修走廊。这种走廊可以牵高头大马通过,所以,有“吊脚”走廊的房子,又被称为“走马吊脚楼”。<br/> 我的童年就是在“走马转角楼”里度过的,不过并没有骑什么高头大马,而是双腿夹根竹棍,在走廊上来回奔跑。竹棍头刮着楼板,响声隆隆,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后来,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住的是砖房,按家乡老人的说法,是住上了“洋楼”。每天读书,写字,看报,讨论,过的是集体生活,团结紧张,蛮有意思,也就不怎么想念家乡的“转角楼”了。<br/> 然而,结婚生孩子以后,住房问题逐渐尖锐起来。一间13平方米的屋子,由一个人住到“小两口”住,到“两代人”住,最后发展到“三代同堂”,拥挤不堪,无法休息。当此之时,家乡的“转角楼”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我甚至瞎想:如果能把家乡的“转角楼”搬来住,该多好!但是,十年动乱中,我们这些被称为<br/> “臭老九”的,哪里还敢提什么要求呢?只愿将来“告老还乡”时,能再住上“转角楼”,也就心满意足了。<br/> 岁月易逝,斗换星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在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我们教职员工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以住房条件的改善最为明显。今春,我的家已搬进三居室一套的房子,这套房子正好是在东头转角上,于是孩子们就称它为“转角楼”。新住的“转角楼”,有自来水,有电灯,还有暖气,家乡的杉木结构的“转角楼”当然不能和它相比罗!<br/> 在“乔迁之喜”的茶话会上,大家都眉欢眼笑地摆谈起来,称赞党的政策好。从家乡来北京观光的兄弟特别兴奋,他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经济可活跃了,仅这三年,各村所盖的砖墙木梁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到处可以看到……他越说越激动,后来竟扯开喉咙唱起一首苗族飞歌来了。

《党啊,我的母亲》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党啊,我的母亲》<br/> 红军老战士黄朝天同志的革命斗争回忆录《党啊,我的母亲》,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br/> 作者以自己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八路军团长的亲身经历,通过《绝路逢生》、《在陈毅同志身边》、《由瑞金到遵义》、《山山水水寄深情》和《陕北纪事》等章节的具体回忆,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音容笑貌,重现在读者面前;把战争岁月中战友的生死与共,军民的血肉情感,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力图真实地反映出他所经历的斗争生活,既描写了胜利的欢乐,也叙述了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痛苦,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倾吐了“党啊,我的母亲”的心声。<br/> 全书文笔清新,具有浓郁的连队色彩和乡土气息,是对广大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教材。<br/> 韦 琛

最宝贵的献礼

第8版()<br/>专栏:群言录<br/><br/> 最宝贵的献礼草絮<br/> 每当我上下班看到佩戴红袖章的退休老人在公共汽车站认真地维持交通秩序,或是看到手摇小红旗的退休老人穿街走巷热情地宣传清洁卫生,总是油然而生敬意。这些退休老人身上,不是闪耀着一种壮心不已的“老骥伏枥”精神的光芒吗?<br/> 近日读了《瞭望》杂志登的一篇报道——《最后的献礼》,更觉感人。文中讲的是红军老战士强定宇义务卖报十五年如一日的事迹。这位在战火中度过青春的老红军,1964年因病离休后,主动向兰州市邮局领导表达了自己晚年的愿望,以后,他就在兰州市闹区的和平饭店门口,摆摊义务卖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在气温低达零下20多度的日子里,也从不失时,从不间断。直到强定宇病重住医院后,又叫自己的儿子“顶替”这个没有报酬的岗位,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给附近居民送报。从1964年到1979年,按照邮局关于提成的规定,强定宇应得3,600元。可他说:“我心甘情愿为人民卖报,邮局的报酬一分也不能要。”文章把离休老红军战士强定宇同志义务卖报十五年的事迹,称为“最后的献礼”,寓意是很深的。<br/> 强定宇同志的事迹,在我们的国家里只是一个光辉的缩影。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总是创造条件让退休、离休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种关怀,也是人民对老一代人的慰问。而许多老辈人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贪一己之“清福”,而是奉“最后的献礼”,继续向人民尽自己的心力。这就是它的动人可贵处。<br/> 周恩来同志曾经对妇产科老专家林巧稚同志说过:“我们要象春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许许多多离休、退休的老同志,高尚的思想不离休,革命的精神不退休,正是一种受人敬仰的春蚕精神。

竹林里的革命标语

第8版()<br/>专栏:革命文物<br/><br/> 竹林里的革命标语武树帜<br/>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一九三○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大批军队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连续不断的军事“围剿”。根据地遭到破坏,革命力量受到摧残,人民斗争十分艰苦。一九三一年,湖南省平江县一部分游击队员被敌人围困在焕新乡的竹林里。当时,炊烟断绝,消息不通,环境恶劣,但每个战士仍坚持斗争,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们在竹林里的六棵竹子上刻下了标语口号,激励自己,鼓舞战友。其中一棵竹子上深深地刻了二十个大字,“完成土地革命,实行工农专政,中国革命成功万岁!”这棵富有革命传统的竹子经过当地人民的保护,于一九五二年,由内务部转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陈列大厅展出(见附图)。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br/> 今天,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成功。但是要实现他们所期望的“中国革命成功万岁!”的目标,仍须我们学习先烈们对革命的坚强信念和坚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努力奋斗。(附图片)

宣传画(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宣传画 王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