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8项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6项获得国家技术改进奖,3,000多项获得各省、市、自治区技术改进奖
本报讯 记者杨传春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年,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颁发的发明奖的有8项,自然科学奖的有2项,技术改进奖的有146项;有3,000多项获得了各省、市、自治区颁发的技术改进奖。这些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为此,还制订了关于农业科研的政策,健全了管理农业科研的机构。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布修订〈发明奖励条例〉的通知》,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等单位颁布了《关于重新印发1963年国务院发布的〈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通知》,原农业部成立了审定科研成果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农业生产,国家还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奖”。
党和政府对农业科研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促使农村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激发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许多长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科技问题,被列为重要研究课题,许多重大科研成果被迅速推广应用。获得1981年国家科委颁发的特等发明奖的杂交水稻,去年推广了7,000多万亩,由此增产粮食70亿斤;获得1980年原农业部颁发的一等技术改进奖的“徐薯18”新品种,抗病性和丰产性都超过以前我国普遍种植的“胜利百号”,去年全国推广了1,300万亩,平均每亩比“胜利百号”增产鲜薯500斤,折粮100斤,增产率为40%,仅这一年就相当于增产粮食13亿斤;柞蚕饰腹寄蝇,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六十年代“柞蚕之乡”辽宁省平均受害率达到65%。获得1980年原农业部颁发的一等技术改进奖的“灭蚕蝇一号”和“灭蚕蝇三号”药剂,有效地控制住了这种虫害,去年辽宁省的产茧量占全国柞蚕茧生产量的80%。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栽培新技术和林业副业等方面的科研,三年来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第2版()
专栏:

红日照凉山 凉山起巨变
彝族农民听说要开十二大,满怀喜悦唱赞歌
“机器隆隆响,山寨放光芒,点灯不用油,磨面不发愁,社会主义瓦吉瓦(好得很),彝家心里乐开花。”党的十二大就要召开的喜讯,传到了四川省的大小凉山,凉山广大彝族群众满怀喜悦,唱起了欢乐的赞歌。
大小凉山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解放以前,彝族地区的广大群众,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听到过机器响,也没有看见过电灯亮,夜晚只有点松明。195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到了大小凉山。为了大力发展小水电,国家派出大批水电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地踏遍了凉山的山山水水,查水源,搞勘测,精心设计,指导施工。国家还前后给凉山调拨了水电建设投资6,842万元,银行又发放了贷款1,600多万元。勤劳勇敢的凉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团结战斗,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上开水渠,在羊肠小道上抬机器,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在山沟里建起了一座座电站。在小凉山的雷波县咪姑公社,有条水深流急的溪沟,解放前群众涉水过河,经常有人被淹死,群众骂它是“害人沟”。如今,在这条沟上搭起了石桥,又利用沟头的水建起了三座水电站,“害人沟”变成了幸福沟。据统计,建州30年来,全州已建起小水电站1,446座。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政策深得人心,“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办电方针,激发了全州各族群众办电的积极性。近3年多来,全州新增水电装机24,863千瓦,相当于三中全会以前28年全州办电装机总和的一半。今年1至7月,全州又新建水电站23座,装机6,455千瓦。
现在,一到夜晚,凉山的村村寨寨“夜明珠”星罗棋布,大放光彩,全州近一半的生产队用上了电,近30万农户安起了有线广播喇叭,农村发展了电灌机械282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彝族聚居的昭觉县城郊灌区有4个电站和两个水轮泵站,灌溉面积2,000多亩,建站后粮食平均亩产由200来斤上升到500斤以上。不少社队基本上实现了农副产品脱粒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小水电的发展,给彝家带来了无比的幸福,能歌善舞的凉山彝族儿女,在十二大即将召开的日子里,欢乐地唱道:“红日照凉山,凉山起巨变,山边的云彩扯来当披毡,天上的星星摘来当灯点,人变山变水也变,日子越过越香甜。”  陈奇荣


第2版()
专栏:从数字看形势

出栏肥猪增加 收购纪录创新
生猪生产上半年有新发展
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生猪生产的通知精神,恢复和落实了饲料田、饲料粮和各种奖励政策,发展了养猪专业户,实行了肥猪派购政策,生猪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出栏肥猪头数增加,收购肥猪创历史最高水平。扭转了能繁殖的母猪连续几年下降的局面,为今后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半年出栏肥猪比去年同期增加245.1万头,增长2.7%。不少省、市增长幅度大,如内蒙古增长175.5%,青海增长50%,甘肃增长28.8%,上海增长20.1%,吉林增长17.8%,江苏增长14.5%,安徽增长12.7%。国家收购肥猪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00万头,增长5%,每头毛重比去年还增加了6.6斤。上半年,全国能繁殖的母猪头数比去年同期增加47.6万头,增长2.3%。


第2版()
专栏:

潍坊地区重视多种经营的基础建设
自然和劳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
本报讯 记者顾建鹏、尹建华报道:山东省潍坊地区在发展多种经营中,正确处理当前生产和长远建设的关系,重视抓好基础建设,使得原有的自然资源、劳力资源的优势较好地发挥了出来,全区多种经营收入逐步增长。去年,共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今年1至5月又收入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尽管近三年全区严重干旱,由于多种经营蓬勃发展,仍出现了农业总收入增加,社员人均分配水平提高的新局面。
潍坊地区共12个县(市),有山有海有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条件好。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干部、群众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出现一个带普遍性问题:一些社队只注重抓当年“现得利”的经营项目,忽视长远的基础建设。他们以为抓基础建设是“远水难解近渴”,“周期长、花本多、见效慢”。中共潍坊地委和行署发现这一问题后,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强调发展多种经营不仅要抓好当前生产,更要抓好基础建设。各级干部、群众提高了认识,开始下力气抓好一系列多种经营基础工作:林业抓育苗基地建设;围绕改善林、果生产条件,抓好治山整地、兴修水利、修筑山路。畜牧业抓好种畜饲养管理,繁育良种;建立良种场、配种站、家禽孵化房等。渔业抓好海水、淡水的养殖基地建设,兴建鱼塘、鱼池、虾池、扬水工程等。工副业抓好培训技术、更新设备、改革工艺、搞好原料基地建设等等。
潍坊地区在多种经营的基础建设中,注意坚持了以下四点:(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意见。看准了就干,决不盲目建设;(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做到合理布局、综合治理;(三)依靠社队自己的人力和资金搞基础建设,一般不轻易向国家伸手;(四)坚持执行按劳分配政策,相应地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加强经营人员的责任心,发挥其劳动积极性。
地处山区的五莲县,人均一亩耕地二亩山。去年以来,全县治山整地14万亩,为林果生产而兴修的库、塘、站、井等水利工程共106处,新建育苗基地5,900亩,修筑山路2,250里。今年全县大旱,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新栽的树木很少死亡,移栽的91万株苹果苗和32万株板栗苗成活率都在95%以上。特别是修筑山路后,山上山下交通方便,基本上没有发生烂果现象。在山东有畜牧业基地之称的诸城县,到目前为止,全县建立兔、鸡、貂良种场31处,母牛基地210处,兽医站22处,大牲畜冷冻输精点23个,基本实现了马、牛、羊、猪、鸡、兔的自繁自养。


第2版()
专栏:建议

加强树木种子采收工作
林木种子是植树造林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绿化祖国的群众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国营、集体,还是社员个人,对林木种子的需要量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国有些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如杉木、马尾松、落叶松等,出现了数量供不应求、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原因是森林遭到破坏,母树林也未能幸免,致使种源日益减少,更为可惜的是一些优良种源被滥伐殆尽;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地区忽视了种子采收工作,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
“一秋收不好,贻误两三年。”这是说的林木种子采收工作与植树造林的关系。头年种子收不足,直接影响第二年育苗和直播造林任务的完成,第三年植树也会因苗木不足而受到影响。有的树种,结实周期长,三五年才能长成一次种子,如果在种子丰年不组织好采收工作,耽误的年头就更多。
目前,我国南、北方的林木种子即将陆续成熟,各地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广泛发动群众和林业职工大力采摘树种。在采收树种时,要注意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山林管理,发动社员群众制订采种的乡规民约,严禁抢采掠青,伤害母树。产、供、销要推行采收合同制,划定采种责任区,实行谁的责任区谁采种,谁管护母树谁收益。社员群众进入国营林场或社队集体林区采种,必须征得林权所有单位的同意和批准。在采种过程中要加强现场指导,对优良林分的母树林应固定专人单采单收。
林业部门还要及时做好树种收购工作,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坚持按质论价,分等收购,未成熟和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收购。收购后一定要加强保管,防止霉烂变质,及时调运,减少损耗。 林业部种苗处 尤应天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生产队长路全清四让奖金
他说:主要是党的政策好,社员干劲大,我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只是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共产党员路全清,个人集体摆得正;四退奖金一千七,高尚风格人称颂。”这首顺口溜说的是吉林省九台县更新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共产党员路全清四次退让奖金的事儿。
更新一队位于松花江畔,自然条件较好。但是,过去这个队亩产不过五六百斤,社员人均收入百十来元,集体生产发展缓慢。1977年冬,社员选老路当了队长。各种农活他总是干在前头,不做甩手掌柜。全队苦干一年,粮食亩产达到710斤,社员人均收入159元,都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老路也被评为县、社两级的模范干部,还得到奖金280元。老路心想,粮食丰收,是全体社员干出来的,不应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他把全部奖金交给队里买了犁杖。
1979年初,社员和老路签订了干部奖惩合同。沿江有近二百亩沙地不长庄稼,亩产不到130斤。路全清带领社员拉土压沙,增施肥料,硬把这些地改造过来,亩产达到了800斤,其他的地收成也不错。按合同,生产队要奖给老路人民币1,252元。可是,老路向社员宣布:“今年给我的奖金全部加到队里作集体分配。”他还说:“今年咱队增产幅度大,一是因为党的政策好,二是社员干劲大,丰收是大家的汗水换来的。我老路做了一些工作,是有限度的,只是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哪能伸手向大家要报酬呢?我看这个合同就变一次吧。”社员们实在过意不去,看到队长没手表,工作中有许多不便,就给他买了块60元钱的表。
1980年,老路和社员干得更欢了。粮食总产比上一年又增了155,000斤,人均收入增到251元。按春天订的新合同,生产队要奖给老路和副队长550元。两人都不肯要。社员说:“你们领我们干得好,给你们奖金我们心甘情愿。今年的合同不能再变了。”两个队长商量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每人留下一百元,余下的按人头分给社员。
去年,更新一队遭受少见的涝灾,江边有90亩地颗粒没收。但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干群一条心,战胜了自然灾害,粮食比上一年还增产15,000斤。按合同,应给老路奖金40多元。老路说:“今年靠责任制战胜了自然灾害,我个人做的工作是有限的。”硬是没要一分钱奖金。 本报记者 李安达


第2版()
专栏:

池园豆腐多起来了
本报讯 通讯员许加余、陈其斌报道:福建闽清县池园公社集镇附近的豆腐业恢复发展得很快。8月中旬,我们到池园采访,看到农贸市场上摆着一板板既白又嫩的新鲜豆腐,一角钱就可以买到6小块,价廉物美。
池园不少居民和农民都有生产豆腐的传统手艺。党的三中全会后,池园公社取消了不准社员在自留地、集体田埂上种黄豆的“禁令”,激发了社员群众种黄豆的积极性。多山大队的社员利用荒山坡多的有利条件,春夏两季种黄豆,有的户一年收黄豆三四百斤。平原大队的社员则在田埂上大种黄豆。近三年,池园公社每年黄豆产量9万多斤。
黄豆多了,加工豆腐不愁没有原料。公社鼓励有技术的居民和农民积极加工豆腐,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池园、店前两个人口集中点的豆腐作坊,就从四年前的五六家发展到16家。如今,豆腐成了当地群众的家常菜。早餐,青豆腐当菜;午餐和晚餐,烤豆腐或煮豆腐汤。当地的饮食店也出售烤豆腐和豆腐汤。干部群众高兴地说,三中全会政策好,柯洋山下豆满坡,池园豆腐发展快,农民市民乐呵呵!


第2版()
专栏:

人工栽培竹荪
据新华社昆明电云南有名的特产——食用菌珍品竹荪,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人工栽培成功。
竹荪是生长在竹林中的一种野生真菌,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味道鲜美,和肉类共煮,有防腐作用,是云南传统的高档出口商品。


第2版()
专栏:

试种“杂熏衣草”
本报讯 福建松溪县香料厂民兵科研组经过几年努力,试种成功世界稀有的
“杂熏衣草”。“杂熏衣草”是一种高级珍贵的香料,还可治关节炎、心脏病等十多种常见病。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沁源人走上致富路
沁源县山上有丰富的资源,过去没有很好地利用,如今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实行以农为主、各业并举的方针,山区经济开始搞活了。
本报通讯员 陈茂盛 王金水 本报记者 陈满正
山西省沁源县是老解放区。近三年来,农业连续丰收,社队企业兴旺,林业、大牲畜、羊群发展较快。1981年全县人均分配152元,比1978年的63元翻了一番多。
沁源山上有“绿”(树木)的,地下有“黑”(煤炭)的,坡上有“活”(牛羊)的,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两眼死盯在仅占全县总面积7.7%的30万亩耕地上,资源没有很好利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据沁源县志记载:沁源食品以米、莜麦、玉蜀黍为大宗,宿麦、高粱、扁豆次之……这些作物多属耐旱、抗寒作物,适应当地生长。但以往在瞎指挥下,盲目扩种需水肥大又日照时间长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在高寒山区造成减产或绝收。在总结经验中,这个县因地制宜地调整了作物布局。在山区和高寒山区,全部取消或部分缩小了小麦、玉米的面积,恢复和发展了山药蛋、莜麦等抗旱、抗寒作物;同时发展了林业、牧业以及工副业。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最能发挥效益的“3421”经济结构(农业占30%、工副业占40%、林业占20%、牧业占10%),靠发展多种经营致富。
沁源县三十多年来,植树造林40多万亩,现有森林201万亩,其中国有林95万亩,社队林106万亩。社员自有树每人平均40多株。全县森林加草坡,覆盖率达70%以上。发展林业是这个县的优势。为了加强木材的经营管理,县里成立了木材经销公司,变产销脱节为产供销“一条龙”。既管木材经销,又管木材生产;既搞木材经营,又搞小材小料加工经销。农民称赞这个公司说:“可管用咧!”采伐队进山,得有县林业局批准,定点定树采伐。这种体制效果明显:几把斧头砍变成了一把斧头砍,多种经销渠道变成了一种经销渠道,有效地加强了对林业的经营管理。过去枝丫、小材都扔了,现在加强了利用。全县办起小材小料加工厂44座,从灶火中抢出小木料,加工成包装箱、纤维板等。还开办了松香厂,建立木耳生产基地10个,栽各种果树164万株,建立百亩果园26个。由于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增加了社员收入。1976年全县林业收入124万元,去年猛增到385万元。群众说,这叫绿色“银行”。
采煤炼焦也是沁源人民的经济支柱。近年来,省里拿出92万元支援社队小煤窑的改造和建设,全县社队煤矿从1978年的10座发展到现在的47座。沁源煤大部是烟煤。近年来,他们把产的烟煤炼成焦煤,售往全省和河南等地,受到用户欢迎。光小煤窑一项,年收入已由1978年的505万元增加到847万元。
全县22个公社,13个公社属于土壤瘠薄的高寒山区,无霜期仅百天左右,不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但生产山药蛋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现在,山药蛋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2万多亩,扩大到今年的5万亩。这13个公社的山药蛋的总产量,已由1978年的872万斤,提高到去年的1,000 多万斤。有人也许要问:群众一天吃三顿山药蛋行吗?不,他们吃的多是细粮。去年全县山药蛋丰收,周围三省四市38个县都用汽车拉着白面、大米来兑换山药蛋。很多社员靠种山药蛋致富,盖了新房,买了高档商品,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社员用两首顺口溜,概括了这种变化。过去是:早上两颗山药蛋,晚上两颗山药蛋,中午还是两瓣瓣(指山药蛋)。如今不少农民是:早上两个蛋(鸡蛋),中午吃白面,晚上二两半(酒),生活大改善。


第2版()
专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省邛崃县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农(林)工商综合经营,取得可喜成果:1981年全县工、农业产值均比改革前增长75.8%;在全县农工副业总产值中,工副业产值比重上升到50%;全县人均分配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加一倍多。体制改革为农村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为生产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前进公社十七大队过去很穷,办起了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后,户户有余粮,户均存款达1,400元,不少社员新修了砖瓦楼房。桑园公社黑虎滩农工商联合企业综合经营29个项目,1981年人均分配收入达501元。这是黑虎滩联合企业预制件厂社员利用河沙、卵石制作的水泥预制板。 本报记者 孙忠靖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