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沙洲农民的欢乐
宋红岗
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我们乘车离开兆丰公社。此时,在农村该是田野沉睡,万籁俱静的时候了。不料,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另一景象:摩肩而立的公社影剧院和文化大楼前灯光通明,文化大楼里的棋艺室、游艺室、阅览室的窗上晃动着人影,传出阵阵笑语欢声;影剧院的大门敞开着,人群拥拥挤挤,从这里一直流向大路。
我们的车子就在这热闹的人流中缓缓地上了大路,雪亮的车灯向前射去,只见捷足先登的自行车汇成了“车流”,一直流向夜幕深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车铃声,招呼声,议论声,混合着飞向夜空,散向田野,也不断地飞进了我们的车中。
原来,这是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锡剧《追求》才散场,社员们在夜色中匆匆赶路,却仍沉浸在看戏后的兴奋之中。为主人公的不平遭遇而愤然,为落后人物的转变而欣然,找寻着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品味着其中深深浅浅的道理。
给了社员们这美好的精神享受的演员,是些农民子弟。白天见到时,他们正在自己的文艺小工厂里生产,问他们,回答说:这叫“以工养文”——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同时为全公社的群众文化事业提供资金。他们指着四层高的文化大楼说:“盖这楼的十几万元全是我们小工厂的盈利,还有那边的灯光球场,文化画廊……”“影剧院的1,200个软垫座位也是我们动手做的。”
这些亦工亦文的演员,在生产劳动之余,要编戏、练功、排戏,还要下乡演出。今天他们演出的这场戏有七场两个半小时。省文化局的同志说,已经赶上县级专业剧团的水平了。
车子慢慢地行进在大路上,行进在热气腾腾的自行车洪流中,听着社员们的笑谈声,似乎听到了荡漾在田野夜空中的新生活的欢乐之歌。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穿镇而过,又弯弯曲曲地向着不远处的长江奔跑,这小镇,就是锦丰公社所在地了。
在离影剧院不远的地方,我们停下了脚步。在这里,欢乐的小河被好客的主人挽留了一段,汇成了个小湖。两岸,整整齐齐地砌着石条。湖心,正在架设九曲桥。在三个大些的曲折处,立着三个脚手架,勾出三个风格各异的凉亭的轮廓。公社书记老吴说这里正在修建农民公园。明年,湖里要种满荷花,对面要种上草坪。那堆着木料、沙灰的地方,明年会竖起一幢农民文化宫。这一来,就成了农民的乐园啦。
行至影剧院门口。新落成的影剧院第一天使用,被装扮得喜气洋洋,里里外外热闹得象过节。
照公社党委通知,各大队党支部书记都护送队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来。来宾有1,000多名,坐满了崭新的剧院。老吴象对父母一样,乐呵呵地问候着,招呼着,又恭恭敬敬,亲手给老人们分发糖果,感谢他们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流汗出力几十年,为子孙后代造了福。
好多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流下泪,她们把糖仔仔细细地放进衣服口袋,念叨着:“和买来的不一样”,说是要留给孙孙们尝尝这甜滋味。
演出之后,老吴和公社干部扶着年愈古稀的老人去厕所,陪着不常出门的老人转商店,买东西……这正象老吴刚才在会上说的:搞社会主义,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有吃,有穿,有看,有玩,不能忘了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啊!
汽车离开了鹿苑公社。相传,这里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养鹿逗趣的地方,故而得名。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也在此地启航。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此绵延数千年至今。车窗外闪现着江南的水网平原,河港纵横,湖荡交织,灰顶白墙的崭新农舍,点缀在无边的绿色里。我的脑中闪现着两天来的所闻所见:
1978年的一个冬夜,沙洲县委书记老高在一个大队开完会走出房门,被寒风吹得打哆嗦,他发现场院上站着几百名社员在看电影,人们的头上肩上落着雪花。他停住了脚:解放近三十年了,全县70万农民还不能坐在屋子里舒舒服服地看电影,对不起老百姓啊!从那以后,县委把群众文化事业放在心上。几年来,各公社都建起了高标准的影剧院,组织了“自力更生,以工养文”的文艺宣传队。漂亮的农民文化宫也相继而起,还有农民公园,夜大学……农民的生活改变了。
在兆丰,省文化局长老陈同志,和农民业余演员坐在一起修改剧本,从开头的节奏谈到结尾的形式,从时间跨度谈到人物性格,时而即兴表演,时而开怀大笑……
在鹿苑,地区文化局长老马和公社干部一起选择文化大楼的地址,从集镇的边缘选到公社办公室所在地,从设计问到备料,时而穿过镇中心,时而绕过建材堆……
汽车在通往苏州的公路上奔驰了,窗外已是“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和常熟城了,万松环抱的山巅古亭高耸,象征着这吴中胜地发达的古代文化。今天,这里的群众,这里的干部,正继续创造着我们民族的全新的文化。


第5版()
专栏: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乐山鹏摄


第5版()
专栏:访问记

重上银幕
——访电影演员王晓棠
本报记者 胡思升
整整十八年,王晓棠没有上过银幕。
整整十八年之后,王晓棠终于重上银幕。
这一转折的艺术成果就是已经摄制完成、定于今年夏末公映的故事影片《翔》。
一个电影演员能有几个水银灯下的十八年?一个有才华的女明星为什么告别影坛十八年?这种特定环境的悲欢离合,难道没有令人动情的遭遇和令人思索的哲理吗?
王晓棠人生的第一个十八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而从1955年到1963年,不到十八年,确切地说是半个十八年,王晓棠在12部影片中扮演了13个性格迥异的角色。《神秘的旅伴》、《英雄虎胆》、《海鹰》、《鄂尔多斯风暴》中的角色,都以其独特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迹。特别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王晓棠一人饰孪生姐妹金环和银环两个角色获得成功,1964年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为“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由于江青的插手,这届百花奖的颁奖仪式没有举行。
“你把新中国想得太好了,她也有阴暗的东西,有时候还相当麻烦。”老将军在影片《翔》中对华侨女科学家翩翩的这一句台词,无疑也是王晓棠和许多对革命持单纯态度的人在十年动乱中的切肤之感。江青一声令下,就把处在创作旺盛阶段的王晓棠赶下银幕:“王晓棠么!她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银环是个中间人物,金环是个泼妇。……她也没有那么漂亮。”逻辑的荒谬反映了专横、阴暗和愚昧的心理。王晓棠终于被横扫一切人才的狂飙逐出八一电影制片厂,被押到怀柔县的一个林场“劳动改造”。1974年,她的独子言群因长期患肝病得不到治疗而在十七岁的年华去世。王晓棠当场没有掉一滴眼泪,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国家和民族蒙受的共同灾难。
不幸的遭遇没有使王晓棠沉沦。“一个人只要自己不垮是垮不了的”,女主人公翩翩所点出的影片《翔》的主题,难道不正是王晓棠个人曲折经历和性格特征的概括?!王晓棠的重上银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马在1976年临终前一定要见见王晓棠,对她说:“你一定要再演一部戏。”她默默自励:“一定要作准备,一定要拿出东西”。1978年正在酝酿构思,甲亢病把她拖进医院,医生的治疗方案是:颈部手术。手术后发音困难,只有两个音,她立即开始声音锻炼,十天后恢复到六个音,但不能出院。王晓棠就在病床上完成了《翔》的电影剧本提纲。《翔》通过一个华侨女科学家翩翩回国研究中国牡丹以及她在十年动乱前后的悲与欢、爱与仇,表达了海内外赤子的心声: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誓以滴水相报。
整整十八年没有为人民创造一个电影的角色,王晓棠感到没有尽责。即使在那希望几乎被窒息的岁月,她仍然没有绝望,坚持练功,积累创作素材。黑云压城的1974年,她在独子不幸去世后一个月,就咽下苦涩的泪水、背着儿子常用的书包去向语言和语音的专家吴晓铃、周殿福学习语音学。她坚信沉默的日子不会久长。她认为,每个角色不仅要有性格的造型,而且要有语言的造型。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王晓棠执拗地要在同水银灯隔绝十八年之后,以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影片,在银幕上同观众重逢。《翔》这部影片,从1978年到1981年,六易其稿,反复征求华侨和侨眷的意见,在峨眉电影制片厂领导下投入拍摄,再加上不时袭来的可畏的人言,王晓棠始终坚持在创作的第一线,直到影片的完成。王晓棠的重上银幕,既是艰难的历程,也是意志的考验。
王晓棠作为编剧和导演,她能行吗?其实,一个善于思索的好演员同编导是很容易相通的。王晓棠从少女时代起就学京剧,会30多出京剧,青衣、花旦、刀马旦都拿得起来。她会评弹、歌唱、舞蹈、骑术、射击、游泳,能说多种方言。她常写文章,作诗填词。这并非一日之功的铺垫,为她担任编剧和导演,是助了一臂之力的。
王晓棠今年四十八岁了。青春易逝,王晓棠在《翔》中的一些镜头当然逊于她的青年时代,但是,一种更深沉、更成熟的表演仍然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王晓棠说:“十年动乱,把人们的光明面泯灭了不少,丑恶面有所膨胀。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操。”
为什么影片取名《翔》呢?翔,意即回旋而飞。经过了十八年的曲折,王晓棠仍然志在飞翔,向更高的艺术境界飞翔。(附图片)
王晓棠在《翔》中的一个镜头。


第5版()
专栏:

让生活充满笑声
侯宝林
我们的生活里到处存在着值得为之发出笑声的事物,好的和坏的,美的和丑的,真实的和虚假的。或者需用笑去赞扬、扶植,或者应该用笑去鞭挞、清除。
我们的生活需要笑。懂得幽默会笑的民族是健康的、充满希望的民族。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甘甜的调料,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一种酷刑。没有笑,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
在我面前放着一本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文娱手册》。信手翻开,我笑了:这本小书里居然汇聚了这么多笑的原料。犹如一本精选的菜谱可以让烹调爱好者随己所好做出可口的佳肴,这本小书给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笑谱”:做个游戏、猜个谜语,可以为自己或朋友的机智或笨拙而笑;跳个舞、奏个曲,将唤出会心的赞美的笑;就连扎一束月季花、打几局桥牌,不是也时常引来欢愉的笑吗?……大概是由于职业的敏感吧,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编者居然收了笑话和曲艺两章,前者是现成的笑料,后者则是为了帮助人们对笑进行鉴赏。我希望人们的生活充满喜悦,因此愿意引一切为人们制造欢笑者为同道,也因此而感谢《文娱手册》的编者——生活的设计师,想得如此周到,搜集得这样丰富。如果要我说这本小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似乎是那选材还可以再精些,有的章节行文还可以更洗练。
希望今后能出版更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说书人和听众之间
左弦
在各种艺术及其欣赏者之间,说书人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可说是不同的。听众往往是静候在说书人的身旁,在说书人的创作过程中来欣赏,接受他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这和小说、电影等已经创作为成品之后才交给它们的欣赏者不同。戏剧表演的创作过程在其排练中已经大部完成了,而说书,虽然也有老脚本,但是说书人在台上有着更大的即兴发挥的灵活性。经验丰富的艺人的说书,往往因时因地因不同的听众而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听众的交流。在这一意义上,更可以说,听众是说书人创作的协助者和参与者。
听众对说书的反应可以直接影响到说书人的表演。所以说书人要尽量用生动、巧妙以及有趣的语言之外,还要掌握悦耳的音色,而避免刺耳,噪耳,聒耳,喧耳。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说书人的态度。必须是自然,真挚,亲切的。自然就不能生硬,造作;真挚就不卖弄,炫耀;亲切就不盛气凌人,老气横秋。因为,自以为是,傲岸踞肆,油头滑脑,冷漠无情,必然会与听众产生一段距离。
听书就更要听书的心境,因为听书是诉诸听觉的,这种审美的心境需要着十分的宁静。这种宁静不全在于听觉上,更还在于心灵上。这要说书人以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去赢得,以自己的神态,语气(包括音色)去强化,扩大这种心境。
会说书的人不但研究自己所说的书情和说功,而且也研究上台的神态,确是不无道理的。带一点羞怯和谦逊,当然更能接近听众。一副目空一切的神态固然不能受人欢迎,反之,胁肩谄笑,露出一副媚态(评弹艺人所谓“大拍卖”)又岂能博得听众的好感?
陈云同志提出的评弹艺术要适应青年然后提高青年,是正确地体现了这种说书人和听众的关系的积极的方针。使青年人感到说书人是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甚至是他们中间的一员,然后使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审美心境中,来接受评弹艺术带给他们的艺术欣赏和鼓舞,教育。这才会使评弹艺术赢得更广大的青年听众。


第5版()
专栏:

为“娃娃”团演员成长高兴
——记山东莘县青年豫剧团
陈素真
今年7月,我正在新乡市戏曲学校教戏。一天下午,莘县青年豫剧团请我去看他们演出的《叶含嫣》。我听说这是一班“娃娃团”的小演员,便高兴地去了。娃娃们先演一折《盗仙草》,后演《叶含嫣》。戏没演完,我就感到这个团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有点别出一格:从主要角色到一兵一卒是那样严肃认真、稳健大方;演戏有激情,有技艺,乍看去不象小孩子,颇有点成年人的风度。他们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12岁,平均年龄不足18岁,艺龄最长的也才有五个年头,果真是一班“小青年”。我很喜欢他们,所以他们提出要向我学戏,我就满口答应了。我觉得有责任为这样的青年授艺出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排戏和又一次看他们演出的《真假美猴王》,我越发与他们增进了感情。演出《真假美猴王》这样的大型武打戏,过去豫剧是不能够胜任的。可“娃娃团”却不然,既没有删掉大场面的武打,也没有减去难度较大的绝技,打出手得心应手,翻跟斗稳健利索,基本功非常过硬,舞台经验也比较丰富。在我教他们排戏的几天中,他们天天步行去戏校看排戏,坚定的事业心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到处可见。在祖国艺苑百花盛开的大好形势下,看到这一代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我感到豫剧后继有人了。
他们来自农村,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相互之间比练功吃苦,比生活俭朴,比作风正派,比艺术提高。剧团领导带头以身作则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按艺术规律办事。全团男女演员33人行当齐全,经常上演10余个大型古装戏、现代戏。乐队12人,乐器俱全,伴奏效果良好。去年他们来新乡,《李慧娘》一剧连演31场,场场客满;今年来新乡演出《美猴王》10余场,团未到而票已售完,颇受欢迎。从山东画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报刊表彰他们团的文章看,“娃娃团”确是一支到处受欢迎的生力军。
由于剧团受欢迎,演出场次多,剧团经济收入能够完全自给有余。这使我联想到有的100多人的大剧团,不仅演出少,每年还需要国家大量补贴过活,比他们实在不如。而有的领导看上不看下,看洋不看土,把那些战斗在最基层并给国家积累了财富的小剧团抛在脑后,实在不公平。我觉得,象莘县青年豫剧团这样作出了成绩,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小剧团,理应受到表彰。


第5版()
专栏:

丽江访问小记
彭荆风
我们到达丽江这天,是个初夏的傍晚,久旱以后,下了一场雨,空气潮湿而又凉爽,新洗过的树枝叶一片清绿,那海拔5,996米的玉龙雪山顶峰隐没在缭绕的云雾中,看不清哪是雪、哪是天?真如古人诗句所描写的那样:“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真是气势雄伟!
说来也惭愧,我在云南工作、生活了三十二年,走过滇西南不少地方,还是第一次来到这聚居着纳西族人的滇西北高原重镇。不过,我早就从朋友们的介绍中知道了丽江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1949年7月1日,就在中共丽江地下党领导下,先于昆明解放了丽江县城。还有长年积雪的玉龙山,万朵茶花的玉峰寺、明代永乐年间的白沙壁画、纳西姑娘常在那里唱歌跳舞的四方街、那流过大街小巷的长沟流水……都是那么有特色!
住下后,我们首先想见到的是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赵银棠。三十多年前,我就读过她的《玉龙旧话》。这本用优美的文笔叙述了纳西族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书,可以说是最早引起了我对丽江地区的浓厚兴趣。她早就倾向革命,抗战时期,曾长途跋涉,步行出丽江,去到重庆,由郭老引见过邓颖超同志。当时,她向往延安,只是因为交通阻塞才没有如愿。
听说她还健在,最近才结束飘泊生涯回到故乡,我们都很高兴。第二天上午,我就和作家白桦、单超去看望她。她已七十八岁高龄,本可在家颐养天年,但为了纳西文化的继往开来,还在四出搜寻、编选纳西族历代诗人的诗作。如今已辑录50余家,1,500多首诗。她还写了许多篇回忆郭老、纳西族画家周霖、诗人桑映斗等人的散文。虽然她过去二十多年,境遇极其坷坎,但并没有就此心灰意懒,从她的工作精神和最近写的那些感情深挚的散文,就可看出那赤子之心一如往昔。
我们还访问了《玉龙山》文艺编辑部。由9位纳西族、白族、汉族同志组成的编委会,正在努力办好这个丽江有始以来的第一个定期刊物,他们以本地题材、本地作者、面向本地读者为主,已经出版了11期,培养了不少作者,仅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少数民族作者就有115人,近几年,在省内外报刊稍露头角的丽江地区的青年作者,他们的第一篇作品几乎都是先发表于《玉龙山》,而“文革”前,丽江地区的民族作者不过三五个人,两相比较,这是多么可观的成绩!
在编辑部里,我们还见到了副主编王震亚。这位汉族同志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于玉龙雪山下,二十四年来,他为丽江的文化事业辛勤劳动,虽然在那混乱的年月对他的待遇也很不公平,关过“牛棚”、挨过斗,他仍然壮心不已,和纳西族诗人牛相奎,以及其他兼职的编委一起认真办好刊物。我曾想过,如果没有《玉龙山》这个刊物和这些热心办刊物的同志,在短时期内,丽江会有这么多新作者出现么?
我也看了发表在《玉龙山》刊物上一些青年女作者的作品,她们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尽管都是习作,略嫌粗糙,却颇为清新流畅,表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如果能继续不畏艰苦的深入生活,持之以恒的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不少人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赵银棠同志在解放前那样艰困的年月,还能步行过金沙、渡澜沧,遍访穷乡,写出《玉龙旧话》,今天,新一代的纳西儿女也一定能写出“玉龙新话”来的。我相信!


第5版()
专栏:新书架

《华夏正气篇》
梁鸿猷
黎洪、施培毅、朱玉衡编辑、选注的《华夏正气篇》,最近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华夏正气篇》分为上、下两篇,合为一集。上篇自先秦到五四运动之前,下篇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收入的旧体诗词上自《诗经》的《无衣》,下到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的《满江红》,历史跨度长达三千多年。选入的旧体诗词700多首,诗词和注释近40万字。
选注者遵循“诗言志”的原则,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正气为主题,从我国历代旧体诗词中精选出能体现这一民族精神的优秀篇章。在这篇章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贞;有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有对黑暗的揭露,对劳动者的同情;有赞美品格高尚、意志坚贞的;有注重品德修养、坚守节操的;有抒发壮志、老而不衰的;有表现农民革命领袖英雄气概的;……这些旧体诗词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华夏的正气。
这本旧体诗词选充分肯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志士们写下的辉煌篇章,充分肯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共产党人写出的当代无产阶级正气歌。


第5版()
专栏: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决定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是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邮票设计者是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刘硕仁同志。(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晋冀鲁豫书法联展
王景芬
晋冀鲁豫四省书法联展,最近在北京展出。
四省书展的特色之一,是重视书法艺术和书写革命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展出的160件书法篆刻作品中,书写革命内容约占50件,其中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文句;还有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的具有泥土气息的短语。其他展品也大多是民族文化中的菁华,如屈原、韩愈、苏轼的作品。这些优美的传统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的结合,耐人寻味。
另外,展品的风格多样,丰富多采。不久才故去的陈曼若(山西)书的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诗,是一幅功力深厚,格调高雅的行书,一笔一捺,熔王(羲之)字的秀逸和北碑的苍劲风格于一炉,结体严谨,笔法纯炼。在楷书中,李尔重的《山石》,书体和笔法都来源于六朝写经和隋碑,格调高古,结体紧密,运笔秀劲。李广信的行书周总理的诗,笔法凝重,气度大方,面目清新,再现了诗意。山东杨宝敏是女书法家中新起之秀,她写的鲁迅诗
“岂惜芳馨遗远省,故乡如醉有荆榛”,潇洒挺拔,飘逸奔放,是一幅学米(芾)字又有创新的作品。河南老书家谢瑞阶的《岳阳楼记》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幅章草书古朴典雅,长篇题跋也很精采。
晋冀鲁豫书法联展反映了我国书法界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革命根据地的书法艺术带来了老区人民在新时期的精神风貌。


第5版()
专栏:

青艺公演新戏《可口可笑》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新近公演一部讽刺喜剧《可口可笑》。该剧描写了一个食品店经理伙同汽水厂厂长,私产私销一批质量低劣的汽水,以私分肥己的故事,辛辣地揭露了经济领域中某些不法分子的丑恶灵魂。该剧还通过塑造汽水厂化验员梁小军及售货员马婷、食品管理局田副局长等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对这伙违法分子的正义斗争。
这个戏的作者王景愚,是青艺的中年演员,擅长喜剧人物塑造。他和导演严忠颖、设计吕德康、老演员雷平、鲍占元、江水、纪元等同志反复推敲琢磨,在用喜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题材、加强正面人物喜剧性和掌握艺术夸张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方面努力进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收获。有不少商业职工愉快地看了演出,认为剧本在反腐蚀斗争中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里克)(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