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从数字看形势

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变化显著
各地穷队大量减少
本报讯 农村中经济困难的穷队大量减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深刻变化之一。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统计,人均集体分配在50元以下的穷队,1981年比1980年减少25万多个。1981年穷队所占的比例,比1980年下降7.42%。
从一个省看:据贵州省调查,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80元以下的户,1980年占农户的14%,1981年下降为11.2%。人均收入100元以下的户,1981年比1980年下降5.4%。全省富裕户和初步富裕户都有显著增加。1978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的户,不超过1%,1980年达到8.7%,1981年已达到14.9%,比1980年又上升6.2%。198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52元(集体部分66元,自营部分86元),比1978年增加67.8元,增长80.5%,比1980年增加28元,增长22.6%。


第2版()
专栏:

晋东南农村专业户发展趋势的调查
本报通讯员  籍希晋
近几年来,党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专业户得到了政策的保护和鼓励。晋东南地区的专业户,今年初只有16,000多户,现已增到13万多户,占全区总农户的14%以上。如何引导专业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个多月来,我到屯留、长子、襄垣、壶关等县作了一些调查,感到专业户随着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全区的专业户,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承包生产队集体某一经营项目的专业户;一类是在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户。他们绝大多数是一业为主,兼管别样,专业化程度很低,影响着劳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商品率的提高。以长子县碾张公社为例,这个公社共有养猪专业户32户,其中的22户以一业为主、兼有他业,经营方式“小而全”,商品率和经济收入虽然比普通农户高,但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10户相比,收入就低了30%多。如东沟大队养猪专业户王长兴,一年向国家交售肥猪178头,收入4,675元,比其它兼有他业的专业户要多卖肥猪100多头,多收入2,500多元。实践证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商品率就越高,经济收入也就越多,还可以使个人的一技之长得到发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专业户真正地专起来,并不那么简单。襄垣县八里庄公社马岭脑大队专业户宋富成,去年养了50多只羊,1头猪,11只鸡,5只兔,还承包了土地和苗圃,真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我问他:“你搞一个专业不更好吗?”老宋笑着说:“当然好,可刚开始没有经验,怕走弯路失败了,全家人的吃穿靠什么?搞的样数多些,收入可靠一些。”他全家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收入5,000多元,积累2,700多元资金,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今年他家才选择了养羊专业,养了119只羊,粗估算今年收入将会比去年增长30%左右。宋富成一家的事例说明,专业化要有个摸索经验的过程,也要有个积累资金的过程。
许多专业户在提高专业化程度的过程中,几乎都遇到了资金、设备、技术以及产、供、销等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单靠专业户自身的力量很不容易解决,因此产生了新的分工和协作。他们要求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禽的技术,提供优良品种,特别是猪鸡兔羊的良种,帮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要求有专门的饲料生产和供应单位,并解决收购问题。
为适应专业化的要求,高平县的畜牧局和粮食局合办了综合饲料加工公司,生产的混合饲料,专业户使用后,效果很好,鸡的产蛋率提高60%,猪增膘率提高40%多。全县还修复利用原有的贮青窖200多个,可贮青600多万斤,及时向专业户供应青饲料。屯留县引进伊犁马等良种畜23头、良种猪120头,分片建立良种繁殖基地。在产品收购方面,襄垣、壶关等县的食品、外贸部门,分别和专业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由县法院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督执行。
专业化走向社会化,专业户不仅需要国家和集体的帮助,而且专业户之间也需要协作和联合。长子县崔家庄大队30多户养猪专业户,今年联合安了一盘钢磨,由一户社员专门管加工粉浆,各户每天拿玉米去加工。这样做,比过去各户单安磨,既节省了劳畜力,又提高了粉条粉面的产量。
从这几个县的情况看,专业户之间已开始出现户与户、户与集体之间自愿的小型联合。专业户进一步专业化,逐步走向社会化,再走向专业化联合经营,是目前晋东南农村专业户发展的趋势。


第2版()
专栏:编后

编后
目前农村中专业户的出现,是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的一个标志。它将怎样进一步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结构带来什么变化,是值得农村工作的同志们密切关注的。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我们要尊重各地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既不能带着“左”的框框横加阻挠,也不能主观主义地到处硬行推广。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变革的,只能水到渠成,因势利导。当前需要的,一是深入基层,认真地调查研究;二是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做到这两个“认真”,才能正确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在这方面,我们希望有一些经过深入调查的报告发表。


第2版()
专栏:

扶持贫困户 治穷又致富
全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绩
本报讯 通讯员陆永昌报道: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根据中央批转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纪要》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300多个公社做了扶贫工作,占公社总数的45%。四川、黑龙江、西藏、河南、山东、湖北、福建、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西、广西、山西、天津等15个省、市、自治区扶持的234万贫困户中,已有91万多户摆脱贫困处境,占总扶持户数的39%,其中有些户已开始富裕起来,其余户生活也有改善。
贫困户得到扶持以后,搞好了生产,增加了收入。安徽省凤阳县1980年得到扶持的120户贫困社员,原来只生产粮食342,900斤,人均520斤,口粮不到400斤;1981年的粮食总产就达到685,900斤,人均生产粮食千斤以上,人均口粮700斤,其中有13户生产了万斤粮。他们的副业收入1980年只有9,600元,1981年达到30,590元,比上年增加两倍以上。
有些社员得到扶持后,树立起治穷致富的信心。河南伊川县吕店公社西河大队的温遂群,家有5口人,子女三个,大的才14岁,本人身体虚弱,爱人患有严重胃病。多年来,他走路低着头,见人躲着走,回家生闷气,出门添忧愁,失掉了过好日子的信心。扶贫工作开展以后,队里照顾他粮食100斤,并让他的两个孩子免费上学,国家扶持100元,帮他买回小牛一头,化肥250斤,使他振奋起精神。去年秋天,遇上大旱,他和爱人、小女三人,担水浇灌玉米,夺得较好收成,全年收粮食2,500斤。去年春上,他卖了牛,买了驴,经过精心喂养,现在已值580元,加上其他副业收入,日子好过了。他高兴地说:“原来我就没想到有致富那一天,得到扶持后,俺家生活有了改善,我的思想也有了改变。看来,扶贫不但能治穷,还能育新人啊!”
扶贫工作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密切了党群关系。在扶贫工作中,不少地方的党政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安排生活,因而受到了群众的赞扬。有些社员说:“自古只有官压民,如今见到‘官’扶贫。”


第2版()
专栏:

塞上穷县和林格尔初步富裕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新华社记者于德报道:塞上有名的穷县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由穷变富。
1978年,全县吃返销粮1,372万斤,现在全县多数社队的粮食已经基本自给,还有一部分队连年对国家有贡献。林业生产突飞猛进,1979年到1981年,平均每年增加造林面积87,000亩。今年是解放以来第三个大的牧业丰收年,牲畜总头数比1978年增加18%。去年,农村社员平均每人实际收入128元,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
和林格尔县是我国黄河中游105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之一,生产长期不得翻身。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和林格尔县委分析了全县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决定走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新路。接着,又在全县普遍推行了大包干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新的生产建设方针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给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全县农林牧各业得到迅速发展。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我种菜是为大家”
——记西流农场种菜工人、共产党员黄松青
林师舜 黄树庆
广东省海南岛西流农场红湖队种菜工人、共产党员黄松青,种菜十年,产菜近百万斤,全部按农场规定的内部价格,卖给食堂和职工,从不多收群众分文。职工们都赞扬黄松青:“他是只为群众不为钱的人!”
黄松青1963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后到农场工作。他干哪行,精哪行,割胶时是优秀胶工,当班长时是先进班长。1972年他看到队里的职工,老是吃不上菜,就主动要求去种菜。自那以后,全生产队常年不缺鲜瓜嫩菜。
1980年后农场对种菜工人实行专业承包经济责任制,超产部分归己,可以自由出售。有的人对黄松青说:“我们这地方菜少价高,你可以捞一把了!”他严肃地回答说:“我种菜是为大家改善生活,不是为了捞钱!”他明明知道,多种些胡瓜、冬瓜、南瓜之类粗放高产的东西,省工,省力,容易完成生产和利润计划,但他宁愿起早摸黑,不顾劳累,多种些群众喜欢吃的荷兰豆、豆角、包心白菜等细菜。去年至今年6月底,他收获的瓜菜有9万多斤,其中细菜6.5万多斤,占70%以上,超产4万多斤,他全部按二、三分一斤,卖给职工和附近农民。
每年,黄松青都在蔬菜生产旺季贮存一些超产菜,在淡季供应给职工,保证台风暴雨季节大家也有菜吃。去年,他贮存了2,000多斤冬瓜,腌制了1,000多斤酸菜。到9、10月间,台风暴雨不断,农贸市场冬瓜一毛多钱一斤,酸菜三毛多钱一斤。黄松青把自己超产贮存起来的瓜菜,全按内部价交给队里食堂,不到农贸市场卖高价。


第2版()
专栏:

经很多地区栽培证明
甘薯良种“徐薯18”增产效果显著
本报讯 记者杨传春报道:获得原农业部1980年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的甘薯良种“徐薯18”,正在全国不少地方迅速推广,获得显著增产效果。去年全国推广1,300万亩,增产鲜薯65亿斤,折粮13亿斤,平均每亩比“胜利百号”增产鲜薯500斤。
“徐薯18”,是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六年的努力,于1979年培育成功的高产抗病甘薯良种。它对根腐病有很高的抵抗力,也能抗茎线虫病;适应性强,不择土质,山地平原都可以种植;春夏都能栽培,萌芽性好,茎叶长势强,结薯整齐集中,晒干率高。全国120个点次的试验结果证明,“徐薯18”的丰产性和抗病性都超过“胜利百号”:鲜薯亩产量增加39.7%,最高亩产量达7,000斤;在根腐病严重得使“胜利百号”绝产的地块里,“徐薯18”仍然生长正常。
目前,“徐薯18”已推广到山东、安徽、北京、河南等省市。为了防止品种混杂,加快推广“徐薯18”的地方,都建立了良种基地,统一留种,集中育苗,并采用多级育苗法;做得好的地方,用一斤种薯可繁殖比过去多许多倍的薯苗。
我国适宜种植甘薯的地区广大,“徐薯18”的培育成功和迅速推广,对我国大幅度提高甘薯单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版()
专栏:

薛坪黑木耳大丰收
湖北南漳县黑木耳主产区薛坪公社,入夏以来普降喜雨,木耳长势旺盛,一至六月上旬农民已交售一万三千五百多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一点零五倍。


第2版()
专栏:

小港农场大种蔺草
湖北省小港农场利用水源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蔺草的种植业和加工业。
蔺草是越冬水田作物,可以同水稻实行轮作,一般每亩田可产稻谷八百斤左右,收割的蔺草加工成席出口,可收入一千多元。近几年,这个农场生产的蔺草席已发展到有散边席、面席、折叠席等三十二个规格品种,畅销国内外,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三年的产值达一百九十三万多元。
(杜伟立)


第2版()
专栏:

改善生产条件 实现高产稳产
——国营东湖渔场的调查
本报记者 徐放 高粮
湖南湘阴县的东湖,过去是湘江江畔的一个敞口湖汊。江水上涨,河湖通船,江水下退,湖底朝天。国营湘阴东湖渔场,就是在这样一个钉螺密布的荒洲湖汊上,于1960年建立起来的。
荒湖变成精养鱼塘
东湖渔场建场二十二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使生产条件年年有所改变,产量和利润年年有所增加的历史。为了改造湖场,全体职工和干部先后打了三个大的战役。一是1964年洋砂湖堵口建闸和西湖围垦,他们连续奋战两个冬春,完成35万土石方,实现了人工投放鱼种。二是1972年从白水港至湘江修建了一条全长24华里的撇洪大堤,撇出500多个流量的山洪,使2,000亩水面免除了山洪的侵袭,不仅使渔业生产有了保障,同时为沿湖社队新建稻田1,000多亩,还使3,000多亩受益,彻底根治了历史上有名的血吸虫疫区。1976年冬又进行了建设标准化精养鱼池的第三个战役。只一个冬春,便完成107万土石方,建成主支堤线42,000多米,大小鱼池120个,涵管水闸135处,排机埠七处和一处孵化系统。近年来,他们又先后完成12万多土石方,使养殖、种植配套,孵化、育种成龙,排灌自如,旱涝保收。
为了获得精养高产和提高劳动效率,他们还狠抓了饲料加工、投饵、捕捞等的配套建设。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成鱼产量不断上升。亩产鲜鱼由1975年的120多斤,上升到1981年的572斤。去年400亩大湖精养亩产800斤,百亩试验塘亩产1,200斤,取得了实现渔业高产稳产的经验。
走多种经营的路
东湖渔场还抓了改变生产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大搞生产项目的配套建设,走渔、牧、农、工综合发展的道路。
单一化生产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是没什么发展前途的。利用农、工、渔、牧各业之间的联系因素,实行综合经营,可以达到循环利用,挖潜节能,互相促进,效益全面的目的。
他们从生产实际出发,从调整生产结构入手,发展为养鱼服务的工副业生产,先后兴建了肌醇加工厂和湘粉加工厂,在鱼池旁边新建了七栋2,4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与2,000亩精养水面,形成饲料加工——副产品喂猪、育种——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这样一条循环利用线。综合利用好处多:一可减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去年为例,生产肌醇11吨,加工湘粉1,130担,养猪2,948头,工副业收入70万元,占全场总收入的45%,为渔、牧、农生产提供豆渣豆浆水330多吨,猪粪360多吨,肌醇渣250多吨,相当于40个劳力专门种料的贡献。二可为渔业积累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三可因人而异地适当安排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去年全场2个工副业加工厂、12个养猪场,52个工副业生产人员,其中女劳力和弱劳力占85%,却创造利润158,500元,人均达到3,000多元,超过了其它生产项目劳力的贡献。
领导带头苦干
建设好渔场,一要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东湖建场初期,条件很差,30多个干部职工象一支拓荒队,团结奋战,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改变了贫穷局面,粮食自给有余,生产有了积累。
二要靠勤俭办事。他们坚持勤俭办场的原则,把钱尽量用在生产建设上。建场后的十七年间,渔场盈利85万多元,但场部办公室一直是建场初期盖的一间矮小平房。对生产开支,他们特别讲究经济效益,对非生产开支,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三要靠有个稳定的革命化的班子。1963年,当渔场家底还很薄的时候,党支部书记刘德成同志就和支部一班人,面对汪洋一片的东湖,作出种种关于改造和建设东湖的规划。十年内乱期间,支部成员尽管挨批斗,仍然紧抓生产,继续保持了增产盈利的记录。建场二十二年来,支部成员白天跟班劳动,晚上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年劳动200天左右。他们还带头钻业务,搞科学实验。5个支部成员,分工负责,带头办点作示范,做到管渔的有试验塘,管猪的有试验栏,个个都成了生产内行。支部试验塘,连续四年亩产超过3,000斤 ,并总结出一套高产生产经验。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社员欢迎“农业科技”广播
湖北广济县广播站为了满足农民科学种田的要求,开办了“农业科技”节目,受到农民欢迎。今年开春,“农业科技”广播节目次数由原来的每月16次增加到24次。虽然次数增多了,但不少社员仍嫌广播的时间短了点。县广播站虚心听取农民意见,从5月份起,每次广播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
为了方便农民收听,他们早上一开始广播就播“农业科技”节目,让社员听完出早工;晚上安排在吃晚饭时广播,社员反映,“又吃了饭,又学了技术,不耽误时间”。
5月中旬,早稻发病,“农业科技”广播节目采用广播对话、讲话录音等形式反复讲授防治方法。社员们按广播讲的技术去做,迅速控制了早稻病害蔓延。
胡友生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展出病稻标本 传授防治办法
福建崇安县城关镇城西大队今年早稻病虫害比往年重,来势迅猛。大队干部与农技人员连忙走家串户,通知并传授防治办法,但是社员户那么多,怎么传授得过来呢?大队农技员就把有病的和因用药过量损坏的稻苗拔出分别栽到7个盆中,再附上文字说明,然后摆在大队部门口。这样,来往的社员都能看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稻田病情和科学防治办法便不胫而走,迅速传到几百户社员家中,病虫害得到了及时的防治。
杨锦文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广丰县普遍放映科教片
江西广丰县为了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放映科教片,而且尽量做到适时对路。今年头四个月,就放映科教片一千二百多场,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半。今年,五都公社为了育好秧,专门召集全社干部和育秧员观看《水稻育秧》等科教片,看后又座谈讨论,全社秧苗普遍育得好。通过《绿化祖国》、《科学种树》等科教影片的放映,干部和社员不但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而且学会了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质量,全县今年春季三万八千亩造林任务很快超额完成,成活率普遍比往年高。  周新春


第2版()
专栏:

西藏江孜古镇,千百年来靠人背畜驮运水。去年,国家投资兴建了一座小型自来水厂,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