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捆山艾
陶钝
马路旁边正在卸水果车子,一筐筐六月鲜桃从车上往店里搬运。拳头大的桃子露着红尖尖逗惹着行人欣赏。我从车旁走过,一股芳香冲入鼻孔。这香味很熟悉,很适应,一点也不觉得呛人。低头一看脚下跺着的是山艾子。山里有人叫它山椒子,也有人叫它山荆子。这是送水果的农民用它垫车子,以免颠簸,弄坏了桃子的。我热爱这香味,不舍得这些山草,人弃我取,一把一把地拣起来,打成一捆当作手提包带走。送水果的农民稀奇地说:“这位老同志认得这东西”。他觉得遇到识货的人拣走,比丢在路旁任人践踏好些。
带着这捆山艾上下公共汽车,却费了不少唇舌。有人问:“味真好,象艾子,你弄了熏蚊子的吧?”有人问:“是从山里带来的吧!”我一一作答。
到了家里,刚患过脑病的老伴看见了,就拿了去看,放在鼻下闻了闻说:“这是什么?真好闻”。
“你认得吧?”我问她。
“不认得。可是很熟,叫不出名字来。”她抚弄着说。我要她想想。她想了半天,兴奋地说:“在山里的时候,熏蚊子用过这个”。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在沂蒙山区,夏夜行军,到了宿营地点,深夜之中,老百姓腾出自己的住房来让我们住下。我们将要用被单蒙头睡觉的时候,老大娘点燃了山艾扭的火绳送过来,驱除向我们进攻的蚊子。我们怎样辞让也辞退不了,只好在浓郁的香气中沉沉入睡,恢复行军的疲劳。这种事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开始在烟气中睡还不习惯,久之,不仅习惯于在烟气中睡觉,对于吸取这山艾的香味,觉得十分舒适。
天明以后,我们就跑到山上去割山艾打成捆背回来。如果在这里停留几天,山艾已经半干了,就仿照房东老大娘的艾绳的长短、粗细绑起来,偿还房东;要是连续行军来不及绑成绳的时候,就向房东大娘道一声歉,说明山艾还不干,不能绑成绳。房东大娘老是说相似的话:“几条艾绳算得什么?这也要还!啧、啧!”
我既然把山艾拣回来,就不能把它再丢掉,我就重理旧业把它一条条绑起来。邻居的孩子们好奇地问:“搞这个做什么?”我说:“可以熏蚊子。”他们说:“这里没有蚊子,有蚊子用敌敌畏喷一下就完了。”我说:“我爱这山艾的香味。这香味比香皂、雪花膏的香味好闻,人闻着很美,蚊子闻着很怕。”
孩子们不理解我的话的意思。晚上在燃烧着冒出青烟的艾绳旁边,我给他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孩子们都凝神听着。这是另一种夏天的夜晚。


第8版()
专栏:

我是云雀(两首)
空军某部 李松涛
我提前归队了
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亲娘,
可躺在炕上,我每夜的梦里,
都有一百次出航。
告别了天上云彩,
我的眼前仿佛失去了明亮;
卸落了一天风雨,
我的肩头好象失去了分量。
看到社里的羊群奔下山梁,
我想起翻滚的云浪;
听到铁牛在村路上轰鸣,
我想起战鹰的歌唱。
呵!插翅的思绪,在长空翱翔,
我恨不得立即拔腿扑向机场。
真的,我是云雀,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翅膀。
为了祖国,我才需要呼吸,
有了责任,我才周身舒畅,
贴着蓝天,我的生命才有颜色,
靠近太阳,我的青春才有光芒。
啊!那一颗心,整天在催:
上岗!上岗!上岗!
就这样,我提前归队了,
我是云雀,我要飞翔。
天高地阔
农村实行了责任制,爸爸来了一封欢喜中夹着风趣的信……
我是老社员,
你是飞行员,
都有一块责任田。
我的责任田,在下面,
你的责任田,在上边,
——父亲耕地儿耕天。
我的米和面,
血和汗,
要喂直一条起飞线。
你的炮与翅,
心与胆,
该接连高山和平原。
你在天上播种警惕,
我在地上收获平安。
——人隔万里心相连。
同代人,
同心愿,
都把责任扛在肩——
产粮棉,保江山。
嘿!父子二人比贡献,
天高地阔前程远。
心上有块责任田……


第8版()
专栏:

江堤(外一首)
严迪
把江涛的威胁阻截在长长的堤外,
你顶风抗浪将灾害与丰收牢牢隔开,
我愿象混凝土凝结在每条石缝里,
堤外是败退的浊浪,堤内是金黄的云彩。
濠河之滨
垂柳象秋千那样把绿色荡上蓝天,
高楼用窗帘向清波送去情意绵绵,
微风轻盈地揉碎了水中的倩影,
你看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情意多浓多甜。


第8版()
专栏:

读咏蚕诗有感
黎庶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这首诗,见于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卷九,作者为无名氏。
这类即物抒情,有所寄寓的诗,历来常有不同的理解。拿“春蚕怀丝”来说,持情诗论的,认其为寄相思之殷切;持咏志诗论的,则认其为寓求索之坚韧。孰是孰非,通常是争不出所以然的。诗的形象有较大的含蕴,读者的感受也就有较广的天地。一首诗,有时原意即便在甲,而体会者用其意于乙,倘不是全然附会,恐怕也不能认为是纯属曲解或误解的吧。
不管怎样,春蚕作茧,微躯渐尽而不惜,待到缠绵抽丝和纺织成衣之时,人们怀念起来,深感牺牲自我而留下温暖在人间的精神值得称颂,于是发之为诗,用以自勉或励人,这是很自然的。咏蚕,在这种意义下,实际上是在讴歌为世人造福的牺牲精神。我以为,作这样的理解,既不离开诗的意境,又有积极意义。
咏烛诗,也常有这种主题。今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有《红烛之歌》的通讯,报道共产党员、妇产科主任韩逸梅的感人事迹。文前咏烛诗,有这样两句:“只有一条心,为人送光明”。文末,作者写道:“忘我为病人,象蜡烛一样不惜燃烧自己,默默地照亮别人。韩大夫用自己的实践谱写了一首红烛之歌。”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现在到处可见。象一些老科学家“甘为人梯”、热情扶助后辈超过自己;象一些服务工作者不怕耗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反复强调要“为大家的利益而工作”;还说:“做一个青年团员,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贡献给公共事业。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列宁选集》卷四)共青团员是这样,共产党员更应该是这样。个人对社会,应该提供大于社会为自己提供的东西。甘愿为社会的进步、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牺牲自己,这才是最可宝贵的品质。
胡乔木新近的诗作《有所思》,在描写我们革命的征程时,有这样几句:“朝朝桑垄葱葱叶,代代蚕山粲粲丝。铺路许输头作石,攀天甘献骨为梯。”(见今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他所歌颂的也正是这种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今天,我们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靠无数先烈的这种精神才取得;今后,恰如《有所思》诗中所说,必然是:
“风波莫问蓬莱远,不尽愚公到有期”。


第8版()
专栏:

起飞线上的灯光
解放军某部 徐友良
夕阳西下,月亮悄悄地爬上了蔚蓝色的夜空,沸腾了一天的机场,也逐渐静下来了。长长的起飞线安详地躺在机场里,象一个困乏了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唯有那一排排战鹰依旧昂首挺立,精神抖擞,在月光下闪着亮,时刻准备着一声令下,飞向蓝天……
蓦地,起飞线东头停机坪上“唰”地亮起一盏灯,晃动着,跳跃着,银光四溢,划破溶溶月色。啊,他果然又来了!我穿过外场供应队的住房,来到离灯光只有五六米远的起飞线巡逻棚处,仔细看着,只见灯光里俯屈着一个高大的身躯,一忽儿爬在机身下,一忽儿跃进机舱里,一忽儿钻进窄小的飞机进气道……他全神贯注地凝望、检查飞机上的每一个部位,每一条管道,每一段线路。
他是谁,是机组的机械师。他正借着灯光,披星戴月地在寻找飞机故障,排除隐患!地勤战士有句口头语:“胜利在空中开花,胜利从地面开始。”有了故障不过夜,不带疑问飞上天,那怕有一丁点儿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要查个水落石出。这是地勤战士在战斗里养成的职业的谨慎和从来不放弃任何细微之处的习惯。
夜更深了。起飞线上明灿灿的灯,用它全部的光和热倾洒在战鹰身上,也倾洒在机械师明净的心田里。他提着工作灯,睁着不知疲倦的眼睛,找呀找,寻呀寻……月亮时时从云层里露出脸来,看着这位汗水涔涔的战鹰的保姆,微笑着;星星闪烁着动情的眼睛,好似在思考着该给这位无声无息工作的战士什么奖赏!
“啊!原来在这儿!”机械师喊了起来,灯光里闪现出他欣喜的神情。
“机械师,是什么问题呀?”
他吓了一跳。提起工作灯顺着声音照了照:“嗨!是小杨呵,你怎么没有回去休息?”
“你在加班,我能睡得着觉吗?我在家呆了一会就来了,顺便给你捎点夜餐来,一直坐在这儿看你是怎样排除故障、维护战鹰的。不敢打扰你,怕你……”
“怕我把你撵回去是吗?你呀!……”机械师指着我——机械员小杨的鼻子,笑了起来。
“到底是什么故障呀?”
“没有什么问题。是我叫你换的那个导管接头上的油渍没有擦干净。”
“你看,又一夜没有休息。”
“你不也是一样吗?”……
月色明朗,薄雾浮动。机械师圆乎乎红扑扑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在灯光里闪烁。是辛勤的汗珠?是飘洒的露珠?
我踏月回房,不时转身看着灯光……
在起飞线上,这样的灯光是很多的。一年四季,365天,几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
明灿夺目的灯光呵,黄昏,你陪伴地勤战士孜孜不倦地欢跳在起飞线上,使劲地把白昼拉长;黎明,你陪伴地勤战士从东方拽出一轮朝阳,唤起露珠上醒来的晨光……
呵!起飞线上的灯光,亮闪闪、明灿灿的灯光!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余心言同志编著的《名人家庭教育故事》一书最近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有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所受的家庭教育或者他们教育子女的四十七个故事。作者从孟轲之母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三次迁居,讲到歌德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他对儿子的教导,为后代作出表率;从伽利略父亲作出改变儿子想当修道士之念的正确决定,讲到谢觉哉勉励孩子择善而从;从唐朝做过御使大夫的柳玭(Pín)著文告诫高官子弟,讲到董必武教子务农;从爱因斯坦因受父母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即使一时考不上大学,甚至被人判为“将是一事无成”,也不曾断掉同科学的缘分,讲到冼星海的母亲——一个出身贫苦的渔家妇女,用自己的心灵来抚爱孩子,竟担任起《黄河大合唱》伟大作者的第一任音乐老师。……这些故事把家庭教育园地中那些常开不谢的花朵,介绍给刚刚走进或即将走进这块园地的园丁。
(刘京)


第8版()
专栏:

靶场之晨(油画) 姜致义 谭涤夫 范中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