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计天下之利 求万世之名
福建各界人士希望蒋经国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据新华社福州7月28日电 福建省各界人士聚会座谈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一致希望蒋经国从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作出贡献。
民革福建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傅柏翠说,读了廖承志的信,万分感动。蒋经国曾表示“要把孝顺之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希望他能以行动实践其言,为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福建省政协常委、原台湾海洋学院教授林?民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对各方都有利。
台盟福建省支部主任委员张克辉说,外国不是喜欢台湾当局,而是垂涎台湾宝岛,把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为其霸权主义服务。希望蒋经国先生不要上外人圈套。台湾回归祖国后,将更有利于两岸人民正常往来,有利于两岸经济的繁荣。
福建省知名人士卢浩然、章振乾、陈其挥等也在会上表示,希望蒋经国看到廖承志的信后三思,计天下之利、求万世之名,早下决心,为海峡两岸人民和子孙后代幸福作出贡献。


第4版()
专栏:

广州市政协委员热烈讨论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
祖国早日统一是海内外同胞共同心愿
据新华社广州7月27日电 正在参加政协广州市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的委员们,看到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后,心情激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少逸说,这封信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蒋经国先生身体不好,他本人大约也为身后事何以自了而苦恼着。廖承志以旧日的情谊,在此时向蒋经国先生晓以国家民族大义,蒋经国先生是不能不有所考虑的。
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梅日新说,这封信情词恳切,发人深思。事实很明显,摆在蒋经国先生面前的是两条路,如果仍执拗于“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这将违反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十亿人民的意愿,将来恐难辞其咎。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若尘说,大陆去台人员有几百万,备尝分离之苦。祖国早日统一,他们尚可在有生之年得以骨肉团聚。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捌说,这封信劝蒋经国先生慎思、再思、三思。蒋经国先生要做名留青史的人,是非思不可的时候了。


第4版()
专栏:

民主促进会在京部分中央委员和成员希望蒋经国能捐弃前嫌
使通信双方有“相逢一笑”机缘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京部分中央委员和成员今天上午举行座谈,一致认为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表达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蒋经国先生及台湾当局捐弃前嫌,能够使通信双方有“相逢一笑”机缘,让隔海相望的十亿中国人民早日欢聚一堂。
民进中央主席周建人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后说,廖公此函,情挚意诚。蒋经国先生取舍依违,攸关成败,三思而行,不容闲视。他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陆台湾,山水相连,民心斯应。望在台旧友以及党政官员,能向当局晋言,务必勿失良机,从速进行三次合作。更希广大台湾同胞,审时度势,通过各种途径,力促其成。
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在书面发言中说,全国必然统一,台湾必然回归祖国,这是任何势力不能阻挠的。蒋经国已经是高年了,如果顺着必然的趋势而行动,就将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我期望他能有这样的前途。
民进中央副主席谢冰心在书面发言中说,廖承志的信,不但替国家民族想,而且替蒋家两代人对中国历史如何有所交代想,想得十分周到!信里的话既亲切又严正,说之以理,动之以情。她说,廖承志同志最后引了鲁迅的两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希望蒋经国先生读到这一封披肝沥胆的信,能够使通信两方有“相逢一笑”的机缘,把长期以来的“前嫌”,消失于握手谈笑之顷,那么,隔海相望的十亿中国人民也会同声欢笑的。
在座谈会上,葛志成、严幼芝、陈慧、柳无非、马克强、吴廷劢、余和鸾、陈璧子等都发了言。大家希望能早日看到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第4版()
专栏:

九三学社中央和北京市分社热烈赞扬廖承志的信
希望蒋经国以民族大义为重
据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九三学社中央和北京市分社昨天下午联合举行座谈会。与会者热烈赞扬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反映了全国各界人民的愿望。他们希望蒋经国和台湾国民党当局能捐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参加座谈的有首都科技界、医药卫生界、教育界的一些教授、专家。座谈中大家认为,廖承志的信写得庄重,发自肺腑,以祖国统一大义为重,陈说利害,既是对蒋经国的规劝爱护,又是对台湾当局的希望。八十五岁高龄的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茅以升由人搀扶着来到会场。他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看了很受感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希望蒋经国先生不要无动于衷。北方交通大学教授王竹亭在发言中还寄语他的故旧台湾的孙运璇,希望他做有利于后代子孙的事。
北京医学院教授薛愚在发言中说,廖承志在信中用蒋经国“计利要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话来劝说他晓以大义,并说统一之后老先生灵柩可迁往奉化、南京、庐山任何一地,这种以兄弟相待,以国家大业为重,不计怨仇的做法,值得蒋经国深思。
座谈会开得活跃、热烈。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孙承佩以及叶恭绍、郑华炽、梁明、袁翰青、陈明绍等也在会上发言,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第4版()
专栏:

中科院九百七十四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据新华社北京八月一日电 中国科学院各单位最近首批授予九百七十四名研究生硕士学位,其中理学硕士七百五十一名,工学硕士二百二十三名。
科学家、教授们认为,这批研究生学习成绩优良,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共七百二十六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五十五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三百九十九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六十七篇,生产部门已经或准备采用的研究成果三十二项。他们的学位论文,经过答辩,专家们普遍反映,质量较好。


第4版()
专栏:

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成绩可喜
据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28个省、市、自治区(缺西藏)的统计,去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中小学,已占整个中小学总数的43%;中小学的校办工厂已达到41,000多个,校办农场、林场拥有土地360多万亩,生产粮食3 .7亿多斤;勤工俭学的纯收入达5.7亿多元。
教育部党组书记张承先今天在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会议的开幕大会上强调,实践证明: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点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勤工俭学,师生自己动手改善办学条件,也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开展勤工俭学,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结构改革,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好。


第4版()
专栏:

尼泊尔国王抵兰州
新华社兰州8月1日电 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艾什瓦尔雅及其随行人员结束了对西藏自治区的访问,由外交部副部长吴学谦陪同,今天下午乘专机从日喀则抵达兰州。
尼泊尔贵宾离开日喀则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和夫人阿沛·才旦卓嘎等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泰国武装部队操上将举行答谢宴会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泰国武装部队最高第一副司令操·沙瓦滴颂堪上将今天中午在泰国驻华大使馆举行答谢宴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何正文等应邀出席了宴会。泰国驻中国大使哥颂,大使馆武官扎伦上校等出席作陪。
操上将和何正文副总长在宴会上祝酒,共祝中泰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友谊不断发展。
操上将一行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北京经广州回国。


第4版()
专栏:

倪志福会见扎伊尔全国职工联合会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今天下午会见了以总书记孔博·恩东加·博凯为团长的扎伊尔全国职工联合会代表团。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工人和工会的友好关系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第4版()
专栏:

王炳南会见卢森堡客人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今天晚上会见并宴请了正在这里访问的由弗朗索瓦兹·弗朗克为团长的卢森堡知名人士代表团和卢中友协主席阿道尔·弗朗克。
卢森堡驻华大使凯特尔和夫人也出席了会见和宴请。


第4版()
专栏:

香港各报刊继续谴责日文部省掩盖侵华罪行
正视历史教训 防止悲剧重演
本报香港7月31日电 香港各报刊继续发表社论和文章,谴责日本文部省篡改侵略历史的行径。
《文汇报》在题为《日教科书的错误必须改正》的社论中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大批的日本人民成了炮灰,蒙受其害。……只有正视汲取这段历史的教训,防止军国主义东山再起,中日两国人民才可以免受侵略战争的劫难。这岂是日本的‘内政’问题?难道不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严肃问题吗?
“如果放任军国主义者美化侵略行为,就必然混淆罪恶与正义的是非界限,后果是难以设想的。
“莫非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过渡到政治大国,有人利令智昏,企图走军事大国以至军国主义的老路?这个问题不澄清,亚洲人民不会排除戒心。日本希望同各国友好相处,也只是花言巧语。”
《成报》7月29日以《日本仍包藏祸心》为题,发表短评说,“当日本投降后,我们已不追偿被侵略的损失,连这些血债,也不计算,这是我们表示泱泱大国的风度。但日本政府竟于战后不足五十年,便想将侵略的血债洗刷。我们不是要算旧账,挑起民族仇恨,但日本洗刷侵略罪行,是包藏了卷土重来的祸心,不能不加揭发。”


第4版()
专栏:通讯

荒滩变良港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埠口——胶东半岛南沿一座新兴的渔港。十年前,这里只有白沙、白浪、风声、涛声;今天,人们已在这里绘制出了一幅又新又美的图画!
埠口在文登县城南50多里。它是1972年由文登县水产部门出资2万元开始兴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建成110米长的码头,能停靠千吨以上的渔轮;两座容量共1,700吨的冷库,9个为渔业生产服务的工厂,形成2,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渔港年卸港量达到35,000多吨,居山东省第二位。埠口的建设速度,开创了我国小渔港建设的新纪录。
一个晴日,我们从文登驱车前往埠口。路旁林立着涂有各种色料的楼房,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海边;石砌的一方一方的养虾池,在阳光下闪耀,犹如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沙滩上。港湾里,群船列队;码头上,装卸繁忙。砖石、塔吊、推土机、载重汽车——建设正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新兴小城镇。渔港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里具备了继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国家去年在这里投资170万元搞港口扩建工程。再过几年,这里将又是另一番景象。
登高远眺,埠口港湾在南北陆地的挟持之中,东西狭长,渔船从港口出发,往东可直出黄海。这里港湾深入陆地,渔船停泊安全;水源较好,海滩广阔,交通方便;邻近的村庄多,人力资源充足,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商港,可以“借水行舟”。埠口海港建设得快,与借重这些有利条件不无关系。
渔港负责人、文登县水产局副局长于时仁同志,是这一带的“名人”。许多人都很敬佩地说:“老于,他是好样的!”十年前,他是县水产供销公司的副经理。是他沿着文登县的海岸线做了实地调查,集中了人们的意见,力排他议,将埠口选为建港地点的。也是他首先带领76名职工来到埠口荒滩,搭起帐篷,抡开大锤,打响了建港的第一炮。
在渔港的对虾养殖公司,我们找到了于时仁同志。他高高的个子,长年被海风吹的面色黑里透红。谈起建港,他兴致来了:“当初,有人认为水产供销公司坐在家里,照样可以收购鱼货,何必去建港?俺们不这样看。没有港,渔民就没有家。见过渔民卸鱼吗?一条机帆船能打八九万斤鱼,全靠船上十四五个渔民卸。船停在浅海边,渔民跳下水,踩着一尺多深的海泥,一担一担抬上岸,往返一次,要艰难跋涉三四里。渔民这么辛苦,还不能及时把鱼卸下来,误了多少‘海里捞银子’的良机啊!”
老于一边和我们谈,一边领我们去看人工育虾场。在一排排混凝土砌的虾苗池里,密密匝匝布满了比米粒还小的虾仔。吹氧机通过几根皮管往池里送氧,池水一起一伏,虾仔翻上翻下——这样可以避免虾仔过分拥挤、缺氧窒息。据说一只对虾一次能产卵800多万个,在自然状态下成活率很低,人工养育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埠口海港这几年和周围社队联合养殖了23,000亩对虾,去年获得成功,为国家创汇60多万元,渔港和社队都增加了收入。
我们问:“又建港,又养虾,顾得过来吗?”老于说:“顾得过来。就是多下些功夫罢了。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港,不搞些多种经营怎么办?这叫‘自然养自然’”。听他介绍,我们弄明白了埠口渔港为什么建设这样快的原因。
埠口渔港是分阶段进行的。1973年,港口建成37米长的码头,年卸鱼量达到18,000吨,有力地促进了集体渔业的发展。集体渔业发展了,县里财政也有了钱,在这个基础上渔港又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建港工程。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埠口渔港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港上建了织网厂、修船厂、罐头厂和冷库,年收入达到70多万元。加上渔港又和社队联办了对虾养虾场,每年约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建设渔港的资金基本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了。十年当中,渔港靠推动集体渔业发展和搞多种经营筹集建设资金,不但加快了建港的速度,还向国家上交税利100多万元。过去文登县虽然靠海,可是渔产量在全省数不着,现在已跃居全省第二位了。谈到发展规划时,于时仁同志说,海员俱乐部、影剧院、医院、商店等设施,正在按计划逐步施工。到1985年,渔港要和周围社队联合养殖4万亩对虾和贝类,和渔业大队联办一座3,000吨的冷库,组成渔工商综合经济体;增加码头长度和港深,向中型港口发展。


第4版()
专栏:

历史岂能篡改
——日军南京大屠杀实录
日本文部省最近在审定中、小学历史课本时,公然篡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把当年日军对南京人民的大屠杀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城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刽子手逢人就杀,见房就烧,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说:中国军民被集体枪杀和活埋的达19万多人,零散被杀害的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具。
这里介绍的几幅照片,是历史的真实纪录。当人们看到四十五年前日本侵略者是怎样屠杀我无辜同胞时,不能不想想今天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附图片)
这个凶残的日军手提被残杀的我同胞首级。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把300多名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城郊池塘。
累累尸骨填沟壑——南京大屠杀实证之一。
这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活埋我国同胞的惨状。
抗日战争胜利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罪犯、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被押上了审判台。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