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责任制上山 多种经营上山 科学技术上山
恩施山区出现由穷变富新局面
本报讯 记者徐士杰、陈清、张岩报道:长江中上游历史上有名的穷山区——鄂西恩施地区,开创了由穷变富的新局面,人们概括为:三“上山”带来山乡“六变”。
三“上山”指的是:生产责任制上山、多种经营上山和科学技术上山。这三“上山”的确给山区生产建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恩施古属夜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名句中的巫峡,横贯这个地区的巴东县,这里历来以山穷水恶著称。巴东县临江石壁上题刻的“世上自古清官少,峡中从来苦人多”的无名氏之作,可以说是恩施山区人民解放前苦难生活的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开发山区,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开发的步伐逐渐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恩施人从实际出发开始抓“三个转变”:变“大锅饭”式的经营管理为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目前全区90%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几统一”的大包干责任制;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全面上山,粮、林、药、牧全面发展,1981年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28%上升到42%;变粗放耕作养殖为科学经营农林牧副渔,目前,全区粮食作物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科学营林、科学养畜也初步打开了局面。这三个转变也就是群众说的三“上山”。
三“上山”给恩施山区经济带来六个显著变化:
一、“肚子吃饱了”。以1976年和1981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
(包括社会产量)由633斤上升到832斤,人均吃肉量由15.9斤上升到32.2斤,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收入(据典型调查估算)人均由87元上升到200元左右。农民低水平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二、贡献大了。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金额由不足一亿元上升到两亿元,驰名中外的毛坝漆、宜红茶、贵重药材黄连和贝母等的产量和外调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三、财源广了。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产值由1.1亿元上升到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3,000多万元上升到9,000多万元。四、发电多了。以水电为主的发电量由6,000多万度上升到1.4亿度,约三分之一的生产队点上了电灯。五、路修长了,新车多了。新近通车的汉渝公路横贯全区,使全区98%的公社所在地的山货在家门口就可装车外运,除长江外又多了一条陆上动脉。汽车的社会拥有量和货运量1981年比1976年有显著增长。六、新房多了,饮水清了。全区70万农户、323万人口中,近几年约三分之一的农户新建、改建或扩建了住房。原来吃水困难的90万人口的山村,现在三分之二修建了清水池,初步改善了饮水条件。
最近,恩施地委领导同志带领地、县两级主要负责人到五个县调查研究,干群共商开山大计,加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


第2版()
专栏:

从数字看形势
本报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据国家统计局的社员家计调查:
1981年社员每人平均纯收入223元,比1978年的134元增加89元,平均每年纯收入递增18.5%。
1981年与1978年相比,社员人均口粮中细粮增加100斤。
人均食油增加2.3斤。
人均肉类增加5.9斤。
呢绒、绸缎、毛线和毛衣裤等高档商品消费量增长一倍以上。
1979年至1981年三年间,农村农民建房14亿平方米,现在农村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积10.16平方米。


第2版()
专栏:

领导进山 蕨菜下山
鸡东县帮助山区农民利用野菜资源
黑龙江省鸡东县永和公社长安六队地处深山,野菜资源很多,山蕨菜尤为丰富,但人们对加工成品菜没经验,眼看着大量山野菜白白地丢在山上。
住在这个屯的小学教师王井训,去年学会了盐渍蕨菜。今年他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期间采集,家长们不愿加工,他就把鲜菜全部收来,当面付给现钱,第一次收菜就收了1,000多斤。老王家自己的一口大缸和借来的三口缸都装满了,500斤食盐也用光了,手里的现金也付出去了。这下子老王可犯愁了。
说来也巧,第二天中午,一辆吉普车停在了老王家门口。原来是县里的领导听了业务员关于王井训一家盐渍蕨菜的汇报,专程赶到这里。他们看到群众采集山野菜的积极性这么高,决定由外贸部门先借给现金500元作收菜费用。又帮助打两个水泥池子,并派车帮助解决运输的困难。第二天,水泥、红砖,还有3,000斤食盐就运来了。在采头茬菜的七八天时间里,全屯共加工盐渍鲜菜13,000多斤。这项副业,使全屯收入1,300多元,平均每户收入46元。
刘文平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兔为媒”
张运山 常俊杰 唐兴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年元月,在河南林县家庭养兔评比会上,临淇公社前寨大队青年社员秦安竹一家,以人均向国家交售60只肉兔而夺魁。这一来,惊动了四邻远乡,不断有人到他家访问取经。
一天,安竹正在给兔子拌食,听得大门一声响,猛抬头,只见门口那棵梨花盛开的树下,站着一位身材苗条的姑娘。
“俺是来投师的。”姑娘走过来自我介绍。她叫王瑞平,家住离这儿10多里的茶店大队。这几年,他们队不少社员也想养兔,有几户失败了,大家不大敢养。
安竹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陌生的姑娘,给她讲家兔喂食方法、疾病防治、兔圈要求……他讲得认真,姑娘听得仔细。他给兔子拌食,姑娘帮着;他给兔子喂药,姑娘看着。傍晚,姑娘骑车走了,隔一天又来了。这样断断续续,姑娘跑了两个月,已基本掌握了科学养兔的方法。两个青年人也由生到熟,交上了朋友。姑娘满师的那天,小伙子用那对雌雄相伴的白兔作比,试探姑娘的心。姑娘白皙的脸蛋儿羞得通红,没有回答,但细心的小伙子已看出真情。
第二天,安竹同父母商量,按照当地时兴的风俗,高高兴兴地托人给姑娘送去一身衣料和几十元聘礼。不料,去的人又把衣料和钱原封带了回来,并捎来了姑娘的话:“这点东西不稀罕,俺只要件无价宝。”父母听了,埋怨聘礼备得薄,要添上再送。安竹听了,沮丧地说:“世上那有无价宝,分明是句绝情话。”
两天过去了,这天吃过早饭,安竹给兔子滴鼻,预防肺炎。一仰脸,看见瑞平姑娘又出现在那棵结出小梨儿的树下,用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他笑。
“你怎么不给俺送去?”姑娘说。
“你要的无价宝,俺家没有。”
姑娘格格地笑着。“你怀里抱的是啥?”
“兔子呗!”
“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家养十只兔,不缺新衣服;家养百只兔,修房盖屋娶媳妇。这曲儿还是听你念叨的哩。咱这山区,家里养上几只兔子,只要懂技术,不怕累,就会变成真正的无价宝。”
小伙子听了姑娘的话,乐得跳起来。怪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忙挑出4只最好的种兔送到姑娘面前。姑娘带着“聘礼”、带着技术走了,“兔为媒”的佳话也传开了。


第2版()
专栏:

“先把群众的碗装满”
吉东育
我们公社有几个生产队长,每次上来开会总凑到一块儿互诉队长难当的“苦”。有的说:“当队长的处理事情难免有个秤高秤低的,弄不好矛盾多啦!”有的说:“现在各家自作主,队长的话不顶用啦!”可是,有位队长却说:“当队长嘛,说难也不难,只要处处先把群众的碗装满,握秤就平,说话就灵。”
这话确实不假。他那个生产队有个好队风,划分责任田时,好田先让群众拣,留下的给干部;分配紧张物资时,先把群众的份子打足,剩下的才轮到干部。由于队干部一事当前,先替群众打算,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大家从来没有为难过队长,总是说:“队上作了主,我们信得过。”
象那位不谋私利、一心为群众谋利益的好队长,到处都能举上几个。可也有少数干部这方面做得不够。他们往往不是先把群众的碗装满,而是先把自己的碗装满;每事来个“经手三分肥”,处处想沾集体的光。这样的干部,群众不欢迎,他们的话对社员自然也不顶用。
“先把群众的碗装满”,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广大干部应有的高尚情操。我们干部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党的政策、群众的愿望,都要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更盼着干部做他们的主心骨,为他们排难解忧。这就更要求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处处想到群众的利益。如果干部都只顾自己小家,不顾全队大家,手里有点权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势必要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干部失去信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先把群众的碗装满”,这种精神实在可贵,愿更多的干部都能这样做。


第2版()
专栏:

呼吁抢救“草原公园”
地处内蒙古高原小腾格里沙漠腹心地带的正兰旗,自古以来,就有“草原公园”之称。不论是冬营盘,还是夏营盘,在一千二百二十四万亩可利用的草场上,白榆茂密,黄柳丛生,水丰草美,天鹅成群。但是,如今这个“草原公园”的沙化面积已由六十年代的百分之二增加到百分之三十。
左图所反映的正是那里沙化后白榆生长的不正常情况。我呼吁,赶快抢救正兰旗这个“草原公园”吧! 杨小舟


第2版()
专栏:

奉化水蜜桃丰收
著名的浙江省奉化县水蜜桃今年获得丰收。全县12,000亩桃园,预计总产量可达12万多担,比历史最高年的1974年增产三成左右。奉化水蜜桃以果大皮薄、肉嫩汁醇、甘美清香闻名,被人们誉为“琼浆玉露”、“瑶池珍品”。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来信

自留山上也不能毁树开荒
在湖南平江等县,我看到一些社队的山上新开垦了一些山地,种上了豆类、红薯等作物。原来这些新开垦的山都是社员的自留山。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划给社员自留山
(或荒沙荒滩),由社员植树种草,长期使用。”这就是说,自留山是给社员用于植树种草,解决烧柴和用材问题的,怎么能在山上毁掉树木去种其他作物呢?毁山开地,破坏了山林,还会引起水土流失,实在是利少弊多。希望各级干部对在自留山开荒种地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湖南岳阳 霍桂华


第2版()
专栏:

白僵菌防治森林虫害
本报讯 记者景家栋报道:福建省林业部门积极推广应用白僵菌防治森林虫害,从一九七八年到去年底,防治面积共达二百六十多万亩,平均杀虫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多。现在,木毒蛾对木麻黄的威胁已基本解除,松毛虫对马尾松的危害也得到控制。
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中药的僵蚕,就是家蚕感染白僵菌的尸体。白僵菌能感染多种农林害虫,感染了的害虫一周左右就会僵死,杀虫效率高,并能在较长时间内抑制害虫再度发生。这种微生物农药,不伤害天敌,对植物无药害。生产一斤菌粉,不超过四角钱。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真实的颂歌
——广东南海县见闻
本报记者 刘宾雁
汽车从广州向珠海疾驰。这是我第三次踏上这条路了。汽车速度很高,然而它必须经过四个渡口。去年,我们的车往往不须等待,便可驶上轮渡。今年,却必须几次排在岸边汽车的长龙中等候,在码头上和河面上耗去的时间骤然增加了一两倍。解放以来,这条贯穿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公路干线上,始终没有建造一座桥梁。今年,第三十三个年头上,终于开始修建第一座桥梁了。这座桥梁,是不是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呢?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年复一年,人们在轮渡上慢悠悠地观赏两岸风光,并不焦急。近几年,时间的容量和价值增大了,往来的人员和货物增多了,在轮渡上和码头上消耗的时间反而更多,就令人难以忍受了。这座桥梁,标志着我们生活的速度和节奏大大加快了。
汽车进入南海县境。对于一个北方人,车窗外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香蕉,木瓜,榕树……但它们毕竟是古老生物的后裔,不能向我们诉说多少人间的变化。
一幢楼,又一幢楼……路旁村中的小小楼房,不断朝我们迎面扑来。米黄色的,粉红色的,天蓝色的……阳光下千姿百态的楼房,似乎在以各种色彩的微笑向我诉说着什么……
在新楼簇拥之间,也不时闪出孤零零的旧的楼宇,大都是灰色的,有些阴郁,有点呆板。我计算着两代楼房之间的时距。哦,有二十几年,这里很少增添什么新的住房了。
关于南海县的巨变,关于它短短三年间财富的翻番,已经有过很多报道了。却又似乎遗漏了一点什么。去年,当我看见路旁育秧的尼龙棚织成的白色海洋,当我走进平洲公社一位生产队长陈苏的新建三层楼房,见到一套套沙发、20英寸彩电和高级收录机等等时,心头闪过一个念头:“太富了。条件太好了。全国,特别是北方的农村,怎么学它呢?”“北京有哪一位全国闻名的作家能住上生产队长陈苏这套180平方米的住宅!”
主人——平东大队东村二队的队长陈苏同志走进来了。他好象是赤着脚——后来我们还见过很多队长,并不都是赤脚的,但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都刚刚从田头赶回,又要匆匆离去。广东人特有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宽大手掌紧紧的握手,神态自如地掏出高级香烟招待宾客……处处流露着一种自信。只有真正是主人,对于今天的事业有所自豪、对于明天的前程确信无疑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神态。
他一一回答我们的问题。建造这栋新楼花了14,000元钱。他还另有一幢小洋楼,迁入新居后,旧房的一部分用来养鸡了。他是养鸡专家。这个队,养鸡也是主要副业之一。全队集体和私人饲养20,000多只鸡,他一家现在在栏的有360只鸡。全队去年人均收入460多元,陈苏一家5个劳力,去年从集体分配中得3,900元,从家庭副业中又得到11,000多元。那就不仅是鸡了,他还卖掉23头肉猪和114只仔猪。
“那么,解放以后最好的年月,这里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呢?”——我问。
“不超过200元。那是1956年到1958年那段时光。”陈苏回答说。
从那时以后,这个公社(陈苏的生产队也大体如此)每人一年的平均收入,始终没有突破过160元,即不到现在的一半。最惨的是1968年,生产队一律不准办工业,副业也基本上砍掉。每家养鸡鸭鹅不准超过3只,第4只就是资产阶级了。这就是说,至少有十几年,全公社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失去了相当于当时分配的一倍以上的现金收入,社会则丧失了无数家具,砖瓦,羊毛衫,锦纶丝,钢窗,藤器(这仅是现在公社和各生产队工业产品的一小部分)和无法计算的猪肉、鱼、蛋和鸡鸭鹅……而这些东西的长期匮乏,至少从两方面伤害了社会主义制度:一、长年摆脱不了贫困,使集体经济本身以及人们对它的信心遭到损害;二、至今仍然远未消除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弊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等,正是在物质匮乏的基础上蔓延起来的。
然而,扼杀工副业、养殖业而只准种粮食的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是在捍卫社会主义,不然,人们就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为什么那么害怕资本主义呢?人们一富起来,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投入资本主义怀抱吗?
陈苏领导的这个生产队养鸡养猪致富的过程和结果,都提供了相反的论证。首先,他们得到了国家科研机关——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支援和指导。生产队可以派人去学习,研究所还给他们一种良种鸡——浦东鸡,80天就可以长到3斤到4斤重。这些鸡的运送,生产队也得依靠国家。南海县政府每年从上海运来数以十万计的鸡雏供应给各个公社。这个队各家各户养鸡的综合饲料,也是由生产队统一加工配制的,社员以实物换回。生产队的兽医和防疫员,也是队里派到上海的研究所去受训的。防疫员每15天用药水给集体和个人饲养的小鸡点一次鼻子,一个月打一次防疫针……总之,在养鸡这个事业上,生产队离不开国家,社员离不开生产队。养鸡不是使农民同社会主义疏远,而是靠得更近了。
我们历来重视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是二十五年前唱起来的,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才为它填写了一首最充实、最有说服力的歌词。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千般妙器竹制成
张泽南
在南方,随处可见葱绿一片的竹林。青竹枝叶繁茂,体态多姿,给山川添秀,为大地增色。诗人赞美它岁寒不凋的性格,画家描绘其刚劲潇洒的身影,壮士高歌它“可焚身而不可毁其节”的情操。在这篇小文章里,我要谈谈它默默为人类服务的献身精神。
我国人民对竹的利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数百件竹器实物,包括竹篓、谷箩、簸箕、竹席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竹片上刻字为书,称为竹简,当时的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简装有5车,故有“学富五车”之说。西汉时东方朔一篇呈文写了3,000支竹简,由两个人吃力地抬着进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伐竹做排,摆渡江河;取竹为梁,修建房屋;破竹为材,做成精美的桌椅、书柜、沙发等各种用品。公园内竹制的楼台亭榭,朴雅大方,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
竹编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竹编都有独特的风格。浙江省东阳的竹编,编工精细,品种丰富,有各种果盒、提篮和编有山水花鸟图案的屏风。福建竹编品色泽鲜艳,防蛀防霉。晋江紫红色竹编,造型美丽轻巧,酷似漆制品。四川自贡的“竹丝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巧夺天工的艺人们,将慈竹破成极细的薄软透明的篦丝,能编出似暗花绸缎样的图案来。著名艺人贡玉璋所编之扇,细如绢丝,轻似薄纱,素有“贡扇子”之称。至于浙江嵊县的竹花篮、杭州的竹筷、宁波的竹盒、常州的篦箕,都是颇有名气的土特产。近年来,湖北还派出竹编专家赴非洲传授竹编技术,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竹乡。在世界50多属、1,200余种竹中,我国就有26属、200余种。我国的竹大致分为两大类群:一是生活在南方或海拔较低地方的原始类群“丛生竹”,如青皮竹、麻竹、粉单竹等;另一类是生活在偏北或海拔较高处的比较进化的“散生竹”,如毛竹、刚竹等。竹一天能长两米,从竹笋出土到成材,只需一到二个月的时间。
我国还有众多的观赏竹,它们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杭州的“四方竹”,竿细而方,高一丈左右;福建的“佛肚竹”,节间突出如佛肚,滑稽可笑;湖南岳阳的“湘妃竹”,上有淡红色斑点,相传为娥皇、女英哭舜之泪滴竹而成;罗汉竹别开生面,节多而密,短短的节间略凸出,形如布袋;“碧玉竹”竿色碧绿,上有黄色直纹,又叫“碧玉嵌黄金”。另外还有紫竹、玉带竹等,真是品种繁多,美不胜收。


第2版()
专栏:

金海湖畔(四川螺吉山风光)  张在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