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养猪要讲科学
本报评论员
湖南长沙县在全县农户中推广科学养猪,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生猪出栏率和出肉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农民收入增多,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这件事说明,改革落后的养猪方法,实行科学养猪,是发展养猪生产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我国养猪业发展较快,猪肉产量逐年增加,城乡人民的肉食供应状况大大改善。但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猪事业还需要继续发展。这就要求,一要稳定奖励政策,二要抓好科学养猪。据《1980年中国农业年鉴》的统计,1978年我国的生猪头数(年末存栏数)占全世界生猪总头数的41.1%,而猪肉产量只占全世界猪肉总产量的20.3%;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每年肥猪平均出栏率在120%以上,我国只有60%多。这说明我国猪多肉少,出栏率低,饲养技术差,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养猪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据有关部门估算,如果全国有一半养猪农户达到长沙县的科学养猪水平,一年给社会增加的猪肉数量,就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我国农民有养猪的传统,也有丰富的养猪经验。但是有一部分经验是不科学的,或者过去适用,今天不适用了。这些旧的方法和习惯,必须加以改革。比如,过去农民都认为“没有几斤粮换不来一斤肉,要多长肉就得多喂粮”。还认为“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意思是说养猪仅仅是为了积肥。这些观点,在长沙县的事实面前都站不住脚了。长沙县推行科学养猪之后,猪饲料用量并没有大量增加,然而全县出栏肥猪增多,头重增加,去年比1978年增产猪肉1,600万斤,社员人均养猪收入68元,成了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在养猪工作中曾经走过弯路,主要是没有探索科学养猪的方法,片面追求存栏数,忽视经济效益。有些年大办投资多又费粮的大型猪场,一轰而上,造成了大量浪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行科学养猪,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讲究经济效益。这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工业还不发达,农业资金和粮食都很有限,不可能采用外国的养猪方法,耗用很多粮食养猪。但是,我们国家有一亿多养猪农户,自然资源丰富,青、粗饲料来源多,这是一个优势。许多地区还有一批优良猪种,又有一支畜牧技术队伍。根据这些基本情况,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科学养猪的重点,放到全国一亿多农户养猪技术的改革方面来。在这一改革中,各地的畜牧科研、配种和兽医部门,国营和集体猪场,饲料加工厂等单位,要在提供良种猪、防疫、饲料加工和传播养猪技术等方面,积极发挥骨干作用。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只要抓好地方良种猪的繁育,发挥良种猪的杂交优势,就能使养猪的经济效益较快地提高;如果再进一步改良饲料和饲养方法,效果会更好。
在农民中普及科学养猪知识,要持之以恒,做许多切实的工作。长沙县坚持一步一步地搞好良种猪的繁育、防疫和饲料加工三个体系的基本建设;有计划地对畜牧技术队伍进行培训,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改变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民养猪的旧习惯,推广科学养猪技术,是养猪生产上的一场变革。我们要提倡和学习长沙县同志那种为农民服务的高度热情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进这一变革。


第2版()
专栏:

繁育优良猪种 改革饲养方法 加强猪病防治
长沙县在农户中普及科学养猪
本报讯 通讯员徐令怡、蒋新祺记者王祖光报道:湖南省长沙县在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下,在全县农户中普及科学养猪,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1981年全县肥猪出栏率达到112.1%,出栏肥猪的商品率达90%以上。生猪育肥期一般缩短两个月左右。出栏肥猪的平均头重达182.9斤。去年全县户均养猪6.14头,养猪收入约占农副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人均养猪毛收入68元。
长沙县普及科学养猪,重点抓了良种繁育、饲养方法改革和猪病防治三个环节。首先是从抓本地良种大围子猪的提纯复壮入手,以大围子猪为母本,国外瘦肉型良种猪长白和约克夏为父本,实行肥猪杂交一代化,发挥杂交猪的优势。在饲养方法上,实行“四改”,改喂熟食为生食,改单一饲料为多种饲料配合,改大小猪混养为分群饲养,改仔猪断奶后40天补料为7天后补料。据长沙县畜牧水产局调查,双湾三队熊义科、顶功三字坪队胡庆云、黄桥八队黄海清等6户社员,去年共养48头良种杂交猪,和过去他们养22头当地的本交猪对比,过去出栏的本交猪平均头重只有146斤,头均耗粮340斤,现在出栏杂交肥猪平均头重203斤,头均耗粮261.5斤,因而养猪成本降低,养杂交猪比养本交猪多盈利近一倍。同时,全县41个公社兽医站实行了合作防治制度,生猪死亡率只有0.32%。
普及科学养猪难度较大,这个县的经验有三条:一条是县领导机关的决心大,认定本县有农民善于养猪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养猪作为帮农民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坚持落实各项养猪政策;另一条是工作扎实,讲究实效,分期分批进行良种繁育、防疫和饲料加工等三个体系的建设;再就是畜牧部门和食品部门归口统一领导,搞好协作。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个人劳动致富又助人劳动致富
——记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胡风娥
四十八岁的女共产党员胡风娥,是山西省交口县高庙山大队的普通社员,1980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今年初又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高庙山大队,地处吕梁山区,全大队八十来户社员,多数为单家独户的山庄窝铺。过去,这里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劳动,上地最远的来回要跑30里路。群众越来越穷,又吃供应粮,又花救济款。到1977年,胡风娥就累计欠债1,000多元,欠粮1,000多斤。
1978年夏天,思想解放的春风吹到了高庙山。有些干部、社员开始议论三年困难时期这里包产到户的好处,希望如今也这样做。六十年代入党、又当过多年干部的胡风娥,正式向大队党支部提出,她家愿以高于生产队的产量,承包住处周围的山坡地。党支部同意了她的意见。不久,吹来一股冷风,说什么包产到户是“单干”“复辟”。人们替她担心,劝她不要包了。她却坦然地说:“包产到户是好事,群众能吃饱肚子,又能减轻国家负担!”她硬是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秋天打了12,000斤粮食,超产2,000斤,甩掉了吃供应、要救济的“帽子”。1979年春上,全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这以后,胡风娥一面带领全家经营土地,一面又开始大力发展家庭副业。1980年共收入5,000多元,人均600多元。1981年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收入却上升到近6,000元,人均700多元。
胡风娥自己富了,却没有忘了比自己困难的乡亲,对集体也更加热爱。离她家二里路的山庄,有户社员叫任志远,家里孩子多,劳力少,生活比较困难。有一年正当下种糜子时节,任志远回河北老家料理母亲丧事,家里没人下地干活,胡风娥就赶上自己家的牛,带上种子,用半天时间,将任家二亩半糜子全部种上了。她还以比市价低一半的价钱,卖给他家一头育肥猪和一只猪娃帮任志远发展副业。在胡风娥的帮助下,任志远家近二年由欠款户变成了存款户。前两年,胡风娥家给生产队代放50只羊,其中有40只母羊。在她和家里人的精心照料下,两年共繁殖了70多只小羊,增殖和成活率比一般社员养的母羊高出一倍。
本报通讯员 张玉凡 本报记者 原廷玉


第2版()
专栏:

书记三下清泉村 家家喝上清泉水
社员说:这是托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福
山东省临朐县尧山公社有个百户人家的小山庄,叫清泉大队。你别以为这个村清泉喷涌,流水潺潺,其实就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村里两眼水井才能凑凑合合供得上人畜用水。遇到干旱,人们只好到五里路外去挑水吃。清泉村名实相符还是最近的事。
1981年,这里遇上罕见的干旱。在全社抗旱秋种会议上,新任公社党委书记李戈了解到清泉大队人畜吃水发生严重困难。会议一结束,他就到清泉大队察看旱情。王子仁大爷告诉李戈,清泉村本叫王家台。1917年遇大旱,连续十个月没下雨,村里的树木落了叶,坡上的庄稼全旱死,人们睡梦里都在想水、盼水。于是村里的男女老少凑堆一商量,就把村名改成了“清泉”。李戈听后心情很不安:这么多年了,连人畜吃水还没彻底解决,怎么对得起一心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农民群众?他临走时紧紧握着王大爷的手说:“大爷,有党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清泉水一定会很快流进清泉村。”
回到公社的第二天,李戈带领公社水利技术人员又来到了清泉大队,翻山越岭察看地形,最后决定在村东尧花沟里挖一口大井,修一座扬程28米的扬水站,把水提到村东蓄水塔里,然后通到社员家。去年冬天,开始动工了,李戈也来参战。他了解到清泉大队资金不足,立即回公社召开党委会研究,决定从社办企业利润中拿出4,000元,支援清泉大队。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工程全部完工了。今年6月1日放水这天,清澈的泉水顺着管道奔到哪里,哪里就传出一片欢笑声。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子周围的320亩农田也喝上了清泉水。王立孝老大爷,看着清清的泉水流满了缸,握着李戈的手说:“我活了七十八岁,做梦都盼着俺村里有水吃,现在终于把水盼到了家,这都是托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福啊!” 辛乃吉


第2版()
专栏:

坡坡岭岭栽刺槐 家家户户有柴烧
洛宁县大力营造薪炭林
本报讯 通讯员曲少波、孙冠生报道:河南省洛宁县从实际出发,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个积极性,八年多来营造薪炭林38万亩,解决了大部分社员户的烧柴问题。
洛宁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但无煤缺柴。群众都要往返400多里到外县拉煤,全县每年光拉煤就要投入60多万个工日。过去,洛宁县每年抓造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烧柴问题,年年造林不见林。
1973年以后,尤其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县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组织科技力量,经过认真勘察发现,山、原、川、涧都宜生长刺槐树。刺槐树是一种适宜占领山头的“先锋树种”。因此,他们的造林方案确定:以刺槐树为主,大力发展薪炭林。他们还决定国营林场带头营造10万亩刺槐林,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奖罚条例。集体造林则实行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队联造或大队、生产队联造按比例分成。部分山区社队为社员划分了自留坡、责任山。
八个年头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如今大部分刺槐密布,郁郁葱葱。山区群众用刺槐树当烧柴,大都是当年长,当年间伐;集体林场间伐的烧柴按人劳比例分给群众;国营林场请社员帮助间伐或修枝,以柴抵工钱。如今,每年可以间伐9,000万斤烧柴,10个山区公社的15万口人,每人每年可平均烧柴500斤,家家门前柴垛高。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民欢迎签订生产资料供应合同
今年,湖北孝感县肖港公社财贸部门,针对农村分户经营的特点,把国家供应给农民的紧俏生产物资用合同形式落实到户到田,受到农民欢迎。
在签订今年生产合同时,有的社员反映:合同规定了我们的交售任务,这应该;但能不能把国家供应给我们的生产物资也写在合同上?公社党委认为群众的要求是合理的,立即安排供销社、棉花采购站等和社员签订生产物资供应合同。凡紧俏生产物资,无论什么时候来,一律按合同供应,一次分完,一次到户,不留机动数,也不准公社和主管部门的干部批条子,走后门。现在,全社已按合同规定,对社员发放棉花预购定金41万元,供应棉花奖励化肥1,108吨,柴油40吨。
林山 建国 黄骏


第2版()
专栏:

“牧场皇后”走全国
据新华社兰州电 素有“牧场皇后”之称的优良牧草——红豆草,经甘肃农业大学多年小面积试种后,现已推广到24个省、自治区。
经过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和陇东、陇南一些地方多年试种表明,这种牧草耐寒,耐旱,萌发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而且病虫害少,容易成活,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良牧草。红豆草除主要作为家畜饲料外,还是重要的绿肥和蜜源。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超十斤的天麻
本报讯 六月二十五日,湖南桑植县八大公山社员梁金生,在一棵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栗树蔸下,发现一窝野生天麻,这窝麻个头大、饱满,共二十七个,重一十四斤七两,其中最大的重八两七钱。这窝野生天麻的发现,对人工种植天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重七两的鲜耳
本报讯 素有耳乡之称的湖北房县,最近在通省公社塘埂大队第五生产队,发现一朵鲜黑木耳重达七两,叶片达六十多片。有关单位为不让木耳菌丝受到破坏,立即进行了拆片挑丝接种。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高产优质新饲料作物——串叶松香草
北京植物园 袁国弼
串叶松香草简称松香草,是一种优良饲料作物。它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科松香草属的一种,一般可生长10至12年。因为它的上部叶片为合生贯串叶,所以叫做串叶松香草。从植株外形看,它很象菊芋(洋姜),株形高大,一般2至3米,最高3.5米。
串叶松香草无论产量和饲用价值都优于玉米、甜高粱、三叶草和苜蓿。鲜草产量从第二年开始,每亩一般可产万斤左右。茎、叶鲜嫩多汁,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动物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尤以赖氨酸含量最高。鲜草叶中含粗蛋白3.29%,胡萝卜素4.25毫克/公斤,接近于豆科作物。从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来说,它大大超过所有已知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松香草可单独或与其它作物混合制作青贮饲料,也可制成草粉和颗粒饲料。据国外试验,同一牛栏里的奶牛,喂松香草青贮饲料的比喂玉米的,一昼夜增加产乳一公斤。
串叶松香草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切根进行无性繁殖。这种饲草喜温暖湿润,又耐寒、耐热,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在北京地区种植,植株能全部安全越冬,夏季高温时期生长也十分良好。串叶松香草是北京植物园访朝组于1979年秋自朝鲜引入的。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单位三年试种证明,它确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高产优质饲料作物。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珍贵树种该坐“上席”
本报记者 黄际昌
从福建省的一些林区情况看,森林赤字中有项特别值得重视的亏空,就是“黄金”匮乏——很多珍贵树种濒于绝种的边缘。
如果把森林资源比做“绿色的钱库”,那么稀有珍贵树种,可以称之为成色足的“黄金”。森林赤字中有项特别值得重视的亏空,就是“黄金”匮乏——很多稀有珍贵树种濒于绝种的边缘!如香果树、降香黄檀、紫檀,目前国内数量很少了。福建青?栎、原斗栎、红锥等已经枯竭。而格氏栲,据说地球上仅存两个群落,一在非洲,一在我国福建的三明市郊。
“你们到了三明,不进栲林看看?”
4月下旬的一个中午,雨过天晴,我们立即从三明市招待所起身,赶到市郊莘口公社,离开公路,再走百步,就进入栲林的腹地。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奇特的林子。高枝参天,阔叶遮阳,主干扁圆状,粗根裸露。俯下身子看一截断木,树心呈红色,数一数年轮,树龄在二百年以上。不过,这个“年龄”在栲的家族中还不是“长兄”哩!据当地同志介绍,这里有上万亩格氏栲,比非洲那一片长得更密茂更纯(很少杂木)。此处国家已划为自然保护区。我们在林中转了半个多小时,觉得林子保护得还好,在那里我们见到几棵人工种植的格氏栲后代,长得生意盎然。
对于营造珍贵树种,有些人抱有难种活、生长慢、成本太高三重疑虑。福建林学院在这里的教学林场的实践打破了上述成见。他们有5,000多亩人工珍贵树用材林,成活率达85%以上。在通常的情况下,格氏栲幼树在林下经历十几年,生长高度不及1米的不乏其例,而这个林场由于精心培育,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两年生的格氏栲高度超过1米了。这是一个突破,说明格氏栲不是“不贪长”的懒树。这里的格氏栲的个别单株十八年幼树,接近杉木的生长速度,实在是一个喜讯。至于成本,发展“黄金”树种的投资当然大于营造松杉,但长大成材其价值也势必高于后者。
稀有的格氏栲林,在这里受到优待,当然是值得称幸的事情。由此使我联想到去年到过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更是万物竞长的天然乐园。在那里,天然林面积占98.2%,人工林仅占1.8%,我们登上“华东屋脊”——黄岗山之巅,见到我国特有的一种珍奇矮树:“南方铁杉”。在途中我们一行四人还合抱过一棵高大的、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黄岗山下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没有受过人间浩劫的“处女林”。保护区内拥有不少珍稀树种如水松、天女花、鹅掌楸等50多种,其中鹅掌楸,属孑遗植物,全世界仅有一属两种,我国一种,北美一种,无疑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我们在武夷山保护区、在莘口栲林保护区逗留的时日里,眼界为之开阔,心情倍觉畅快,珍贵的林木,能够得到国家和人民如此优厚的保护和扶植,实在是森林的大幸,是民族的骄傲,是地球上的希望之光。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另一方的现实,在一些地区,稀有珍贵树种却被人忽视、轻视,迟迟发展不起来。为什么?第一位的是认识问题,他们还不晓得珍贵树种的价值如同黄金,甚至胜过黄金。除了它们的木材的经济价值以外,在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也具有特别的效用。如栎类林分的降水截留量比相同林分的松林多三分之一,林下土壤含氮量也比后者高出二倍半。第二,许多人只算小账,图近利,总觉得珍贵树种来钱慢,不合算。如闽南林区,种杉只需十五年成材,种珍贵的樟树则需五十年成材,那里的樟树就成了林中的“少数树种”,而近年来一些造船厂频呼“樟木匮乏”,影响造船质量。华安县委书记认为,封山育林,是一个可以普遍推广的办法,但目前存在着“重造轻育”的现象,要大力扭转“轻育”偏向。他还建议,为了抢救和发展稀有珍贵树种,上级有关部门需拿出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育林费上有所照顾)。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让黄金树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搞光了,这个‘赤字’哪辈子才能补上?”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的职工,把捕获的鱼用绳穿起来养在江边。 新华社记者 周确摄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蒲城县龙池公社张家大队,多年坚持植树造林,成绩显著,被人誉为“密林村”。图为护林员在剪修树木。 邰宗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