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
——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 梅兴保 孙明 周宝生 朱钢 卜新民
编者按:吴江县桃源公社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坚持粮食生产的“双三制”,建立新的人工生态平衡,争取对国家多作贡献,集体、个人也增加了收入。这个经验是比较好的。
南方粮食生产是否实行“双三制”,应该根据各地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在这个问题上,离开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搞“一刀切”,是行不通的。目前苏州地区不少社队对“双三制”面积逐步进行调整,是必要的;有条件的社队继续实行“双三制”,也应当肯定。本报刊登这篇调查,是提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倡那种根据本地情况积极改造自然的精神。桃源公社正在努力这样做。
如何对待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中的“双三制”(双季稻、三熟)?有的地方能否坚持“双三制”,保持生态平衡,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实现良性循环?最近,我们调查了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县的桃源公社。
桃源公社位于太湖的东南角,地处苏州地区最南的地方,与浙江桐乡县接壤,现有耕地23,291亩(其中水田22,417亩),人均耕地1.1亩。这里地势低洼平坦,河网密布,雨量、热量充沛。上述条件使桃源形成了太湖流域比较典型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兼种油、桑,兼养猪、羊、蚕的“粮—桑—牧”人工生态结构类型,人称“三乡”: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湖羊之乡。
1970年以后,桃源公社粮食生产的“双三制”面积达到百分之百。近年来,他们没有压缩“双三制”比例,也没有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而土地却越种越肥、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国家的粮食征购和其它农副产品收购计划都能全面完成。去年,太湖流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州地区粮食减产,桃源公社却增产83万斤,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830万斤,商品率为27.1%;其他油菜籽、蚕茧都比上年增产;贡献给国家的湖羊皮、兔毛以及珍珠、蘑菇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社队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目前,社员的生活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口粮589斤,人均分配收入202元,约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0元。
实行双三制,很多地方出现了地力不足、农产品成本提高和农忙季节劳力紧张三个主要矛盾。桃源公社是怎样解决这三个矛盾的呢?
对地力不足的问题,桃源公社抓住三个基本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第一个环节,在水田种植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提供社员自食粮油、国家商品粮油和牲畜家禽饲料。提供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作为社员燃料,其余用于猪羊。投入农田的肥料主要是绿肥、人畜粪尿、经过沼气池后的肥渣肥水以及城镇返回的化肥、农药和下乡的城肥。
第二个环节,在桑园,春夏秋三季都采桑养蚕,蚕茧缫丝,蚕砂和蚕蛹作为湖羊和牲畜的精饲料。冬季,桑地间种蔬菜以供应苏州、无锡、上海等一些城市,菜根菜叶喂羊、兔、猪,然后从城市运回垃圾壅桑园。
第三个环节,全社水面30%通航并养鱼、珠蚌外,其余都放养水生植物,用以养猪、养羊、养兔,即“三养”。
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使各环节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他们在各环节间进行人工平衡的措施是:
一、“三水促三养,三养促三熟,三熟夺高产”。为了保证三熟制稻田有足够的有机肥料,他们利用水面资源,放养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为圈养湖羊、毛兔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近几年来,全社在稳定养猪的基础上,羊、兔等食草动物得到大发展。据统计,1981年比1971年的水稻单产增加了132斤,而增养猪、羊、兔所增加的有机肥料有30多万担,亩均14担,这表明目前比七十年代初增产百斤稻谷多施了十多担农家肥。
二、坚持从湖里罱泥,从城里拉垃圾来壅桑,使桑园增加农家肥,不断增加蚕茧产量。
三、发展沼气。桃源自1975年开始办沼气,60%的农户解决了能源不足的困难。1981年与1975年相比,由于办沼气而节省作燃料的干稻草10万多担,增加有机肥6万多担,稻草还田的面积增加了4,000多亩。
四、通过稻田和桑园的合理布局来改造田间小气候。以前,桃源公社的桑树不少,但分布零乱。最近几年,他们适当联片集中,将桑园分布在稻田四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注意四旁植树造林,形成了许多“人工小盆地”。全社的林木覆盖率在20%以上,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春季能减轻寒潮的影响,秋季能减少台风的破坏。据测定,这种“人工盆地”的三麦要比邻近社队早成熟3天左右,早稻育秧季节不易烂秧。
由于上述措施,使桃源能提高农田的地力,达到生态平衡,保持很高的复种指数,基本实现了“桑茂,蚕壮、菜嫩、羊肥、猪大、粮多、人富”的兴旺局面。
围绕粮食搞积极平衡,千方百计保粮食,是桃源公社干部社员的认识。公社党委书记周伯荣同志说:“我们知道,‘双三制’面积大,粮食成本会增高,社员的劳动强度会加大。但我们考虑的是:首先要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其次要满足社员的口粮,留足饲料粮;第三要发挥这里粮食生产的优势。我们的口号是:‘农业
(指种植粮食)亏本副业养,种粮赔钱工业补’”。桃源正是靠这种积极平衡来满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需要的。
社会主义农业是一个农副工综合经营的系统,粮食生产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就这个系统来说,目前有的环节赚钱,有的环节不赚钱,甚至亏本。在各环节之间互相进行调节,对一个经营单位来说是客观需要。近几年,桃源社队工业迅速发展并赚钱以后,他们以一部分利润补农业,刺激粮食生产。近两年,由于工副业利润的支持,1981年和1969年相比,粮食单产增加了300多斤,虽然每亩成本由48.6元上升到117元(比1980年下降了8.9元),百斤粮成本由4.53元上升到8.6元,但社员的整个分配收入却由103元增长到202元,做到了增产增收。
关于农忙季节劳力紧张的问题,桃源即使在大忙季节,劳力紧张的程度和社员的劳动强度也并未达到饱和状态。首先,动力机械和运输车船比以前增多了。其次,人口增加,劳动力也大量增加,耕地面积却减少了。1981年与1969年相比,这里农村劳力增加了30%,耕地面积减少了1.3%,净减400亩,每个劳力所负担的耕地面积由3亩下降到2.3亩。这些年来,社队工业的发展占用了不少劳力。桃源推行了一条“转劳力于农业生产之外,屯劳力于农村建设之中”的原则,在农忙季节,从事工业的劳力可“召之即来”。这里的社队工业主要以缫丝、丝织、毛纺、服装等轻纺工厂为主,妇女劳力占一半以上,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是男劳力。相对来说,妇女的劳动强度比以前大为减轻。
桃源公社根据本地特点,积极寻找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新途径,把“双三制”面积和复种指数保持在粮食增产的最大限额基础上,逐步建立新的人工生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是桃源公社给我们的启示。


第2版()
专栏:

多山的广西建立小型商品粮基地
促进粮食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
据新华社南宁电 新华社记者黄绍进报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说法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公社建立商品粮小基地,促进了粮食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
广西山多平地少,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每人平均不到一亩。从全自治区的自然资源来看,农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发展甘蔗、水果、林业、土特产品等,发展粮食生产不是优势。但是,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民吃饭的大事,也关系到经济作物和其他优势能否发挥。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中,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发挥广西各项优势的基础来抓。他们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公社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小规模的商品粮基地。这些公社的特点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比较好,粮食的自给水平和商品率比较高,增产潜力比较大。目前,全自治区已建立起商品粮基地公社197个,约占全自治区公社总数的五分之一。
两年多来,这批商品粮基地公社为保证全自治区的粮食自给,支持其他地区的农业调整作出了很大贡献。1980年,占全自治区总耕地面积22%的150个商品粮基地公社,增产粮食2.5亿多斤,占全自治区粮食增产数的74%;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2.9亿多斤,占全区入库总数的44%;1981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些商品粮基地公社仍比上一年增产粮食1.5亿多斤,入库12.1亿多斤。这就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全自治区近年来已对600多万亩不适宜种粮食的粮田进行了调整,一些过去被毁林开荒的地方已退耕还林,一些被挤掉的传统产品,如甘蔗、水果、油料作物和其他土特产也得到了恢复。


第2版()
专栏:

利用草山草坡发展食草牲畜
湖北一批牧业大队由穷变富
本报讯 记者段贵金报道:湖北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食草牲畜,全省省、地、县三级兴办的168个以牧业为主的生产大队由贫困走向富裕。
这批牧业大队集中在丘陵山区,具有山场大、牧草多、耕地少的特点。过去由于生产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草多的优势,这些队大部分成了贫困的“三靠”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湖北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执行靠山吃山,靠草吃肉的原则,从1979年秋季开始,鼓励和扶植一些条件较好的大队发展牛、羊、兔等食草牲畜。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踏勘草山牧场,亲自办点。有关领导部门适当地调减了牧业大队的粮食征购任务,以保证这些队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各级畜牧部门也派出技术人员帮助这些队搞好畜牧生产。各牧业大队认真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积极鼓励社员家庭养畜养禽。
近两年来,这批牧业大队畜产品的商品率显著提高,经济状况陆续好转。据45个牧业大队统计,1981年共出售耕牛(包括菜牛)2,655头,商品率为24.9%,比1979年提高14.1%;出售羊5,175只,商品率为38.6%,比1979年提高14%。在商品率提高以后,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很快增长,一些穷困落后地区的队经济状况开始发生变化。省里兴办的第一批11个牧业大队,两年间畜牧业总产值净增64万多元,相当于兴办牧业队时投资额45万元的一倍多。


第2版()
专栏:

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发出通知
抓紧做好今年秋菜产销工作
本报讯 最近,农牧渔业部和商业部联合向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做好秋菜产销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当前,秋菜播种季节已到。秋菜生产面积大,季节性强,特别是北方地区,生产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冬明春的群众吃菜问题,一定要种足,管好,力争丰产丰收,并做好收购、贮存、供应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安排落实足够的秋菜面积。一些全国性和各省的秋菜基地,也应有计划地安排好生产,签订购销合同,并按合同组织生产和调运。
通知还要求各地保证秋菜生产资料和种子的供应。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秋菜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要列入计划,保证供应。商业部安排给几个主产省外调蔬菜生产用的化肥,要及时下拨,专肥专用。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海伦县大力推广生物治虫,今年全县有5万亩玉米地应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图为省农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员马怀一(左),在丰胜大队传授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
新华社记者 何宗跃摄


第2版()
专栏:

社队企业同样出技术人材
荷尧公社陶瓷机械厂晋升五名技术人员
本报讯 通讯员张德山报道:在江西省萍乡市荷尧公社陶瓷机械厂,一批六十年代初期毕业(肄业)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技术人员、行政干部,结合生产开展科研活动,作出了优异成绩。今年初,经过考核,有5位同志分别被萍乡市、湘东区政府批准晋升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师。
曾凡清是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兼厂长。他五十年代毕业于煤矿技工学校,后又多次进修电工和机械制造专业。他带领职工先后实现了70多个革新项目,使工厂产品由开始的三、四个增加到现在的五十多个。这个厂使用的直径1米到2.5米、17个模数的大齿轮铣齿机,就是他和工人一道设计制造的。这次,他晋升为助理工程师。
技术组长邹文奎,原来是个车工,1960年曾肄业于省公路工程学校,由于刻苦好学,被吸收参加科研小组。1976年,厂里委托他主要负责研制液压通用陶瓷滚压成型机。他苦心攻读有关科技书籍,并和科研组的同志一道四处求师问艺,终于将1,800多个零部件、260多张设计图纸攻了下来。这个科研项目于1979年元月通过技术鉴定,获得了1980年度江西省的科研奖。去年,他又与科研组同志一起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陶瓷抛光机,为发展高档瓷生产提供了一项先进设备,今年3月晋升为工程师。
这个厂的生产副厂长曾凡国,生产组长文志凡,质量检查组长杨庆芳,由于对科研贡献大,考核成绩好,同时晋升为技师。
编后
随着社队企业的蓬勃发展,一支土生土长的技术人员队伍逐步形成。荷尧公社陶瓷机械厂的几位技术人员,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取得了科研和技术革新的成就,分别晋升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师。这件事说明,社队企业同样可以出技术成果,出技术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象萍乡市那样,关心社队企业技术队伍的成长,象对待国营和地方国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样,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对他们中间有成绩有贡献的,要表扬、奖励和给予应有的职称,使这支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工农红军的应有本色
赵兰勤坚持义务拾粪三十年
在党和国务院的关怀下,于五十年代初期,赵兰勤同志同其他几位长征的老红军离职休养,被妥善安置在天津西郊杨柳青镇。
赵兰勤从离职休养的那一天起,就背起了粪筐,沿路拣粪,日日如此,年复一年,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开始,他随拣随扔到附近的地里,后来拣的多了,就交给了附近的一个生产队。几十年来,杨柳青镇的新华路、和平路、光明路、建设路、西青道等远达一二十里的条条路面上,踏遍了他的足迹。
今年,赵兰勤已经八十五岁了,老当益壮,毫无停歇之意,充分体现了工农红军的应有本色。老赵的晚辈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但又劝阻不住老人,于是就为他赶制了一辆三轮小车。从此,老赵便推着这辆小车,清早踏着晨雾,傍晚披着晚霞,继续履行他那习以为常的职责。
洪 升


第2版()
专栏:

结果近900斤的桃树
江苏省武进县洛阳公社农民陈桂勤,在自留地上种植的一棵“白凤”水蜜桃树,今年摘果895斤。果色鲜艳,果型圆整,水口好,甜度高,被群众称为“桃树王”。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兴旺的纸筋厂
——南陵县十六户社员集资合股办厂记
安徽省南陵县峨岭公社鲍一生产队除了80亩水田外,只有条小丘岗。多年来这里只靠种田收粮,虽说田土侍弄得肥沃,两季水稻能打1,200斤,但收入毕竟有限。队里想发展多种经营,感到活动余地不多。
首先献计的是社员王汉民。他向队长建议:队里现有几万斤稻草,可以办个纸筋厂;眼下城镇乡村建房都需要纸筋,供不应求,不愁销不出去;造纸筋技术要求不高,添置设备也花不了多少钱,容易上马。队长朱炎生十分赞成,便和16户社员商量,议论的结果是:只要艰苦奋斗,认真管理,一定能把厂办好。
他们自筹资金、自愿参加、合股办厂。利润按股分配,边生产、边结算、边兑现。参加做纸的按工付酬,每工一元五角。全队社员都入了股,筹集了1,600元资金。王汉民和其他几个社员走访了本县几个过去办过纸筋厂的大队,了解他们的经验。队里从公社老榨油坊买回一个废碾心作底盘,又从另一处买回两个旧碾轮,添置了一台电动机,组装成粉碎机,因陋就简办起了纸筋厂。
纸筋厂上马后,他们分成两个生产组,互相竞赛,经济效果更加显著。去年生产纸筋15万多斤,纯收入1.5万多元,平均每户收入950元。今年以来又生产纸筋6万斤。社员们收草、下堂、翻晒、包装,一片繁忙。他们见人就高兴地说:“办纸筋厂真是我们共同致富的好门路!” 许锦达


第2版()
专栏:

地处闽北林区的顺昌县洋口公社,利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生产纸伞。这种伞轻巧美观,做工细腻,畅销日本、西欧等地。
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倪胜涛
《西游记》中,孙悟空专舞金箍棒,猪八戒专用九齿耙,沙和尚专使降妖杖。哪件武器好?我们的回答是:都好——好在因人制宜。
两军对垒,山地利于固守,平原利于运动,湖荡利于伏击。哪种战术好?我们的回答是:都好——好在因地制宜。
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如何正确处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的关系呢?我们的回答是:统也好,分也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宜当地生产力水平,符合群众的意愿;还要看每个经营项目的“统”或“分”,哪个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常常为
“统”与“分”的问题作难:有的主张多“统”些,有的主张多“分”些。这种离开具体情况的多“统”些和多“分”些的主张,都是不对的。“统”与“分”,是经营方式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充分调动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根据本地情况,区别不同经营项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方针。凭着主观意志去硬统、硬分,只能重复“一刀切”的错误。
什么宜“统”,什么宜“分”?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当干部的只要与群众一起实践,一起总结经验,是可以逐步做到统得合理,分得恰当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