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大包干责任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赣州地区五业兴旺 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粮食总产首次突破四十亿斤,甘蔗烤烟西瓜等增长幅度较大
本报特约《赣南报》专稿:江西省赣州地区农村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不仅农村五业兴旺,而且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比较顺利。
党的三中全会后,赣州地区农村开始搞大包干,但遇到了阻力。经过实践的检验,优越性越来越显著,群众要求越来越迫切,各级领导干部同农民群众也逐渐想到一块了,大包干责任制便由暗到明,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推广开来。去年全区有94%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4.2%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结果,过去想了多年的全区粮食总产突破40亿斤的愿望,第一次实现了,人平口粮达到537斤,结束了多少年来吃返销粮的历史。甘蔗、烤烟、西瓜等主要经济作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林牧副渔各业都有新的发展。全区去年人平收入达到120多元,比上年增加4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生产形势更好,早稻丰收在望,烤烟、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将比去年有更大的增长。
有人说,大包干虽把生产搞上去了,但人心却搞散了,许多工作难做了。事实又是怎样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征购派购任务不是难做,而是比较好做了。去年,全区粮油猪等主要农副产品征购派购任务全面完成,集体积累也按合同兑现。向国家交售万斤粮的有274户农户,交售5,000斤粮的1,176户农户。
大包干后,是不是农田水利建设没有办法搞了?不是的。大包干后,水涝旱灾,农民群众有切肤之痛,愿意出钱出力,兴修水利。去年底,赣州地区新增加有效灌溉的农田21,400亩,改善灌溉条件的农田26,000亩,排涝的农田2,700亩。龙南县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丰收陂,1980年冬开始建大坝时,由于受益区80%的生产队搞了大包干,又认真贯彻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两个冬春投工140万个,大坝工程于今年3月如期竣工。事实说明,大包干后,农田水利建设比过去搞得更扎实,更讲究效益了。
大包干以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是搞得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同一些人的想象相反,农民因为当家作主了,利益更直接,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赣州地区19个县、市的各个公社,已普遍建立了农技推广咨询站,科学种田示范户、联系户,有的还成立了植保公司,搞了技术承包,农村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热”。
大包干后,赣州地区农村普遍采取集体提留、社队企业补贴等形式,集资办学,农民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有些人忧虑,大包干后,征兵工作难搞了。赣州地区近两年,因群众生活提高了,优抚政策更落实了,解除了后顾之忧,所以,征兵工作都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了任务。
大包干以后,能不能搞好计划生育,曾经是人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赣州地区的实践表明,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这项最难的工作也能搞好的。这个地区根据大包干后出现的新情况,采取了许多新措施,比如对领独生子女证的夫妇多给一份责任田,或者特别给一份好田,鼓励计划生育。不少县社还实行计划生育合同制,计划生育干部岗位责任制,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去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9.8‰降到11.37‰。


第1版()
专栏:

“双先”活动激发了干部战士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解放军出现创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新局面
据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人民解放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开展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群众性活动,全军造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这一活动,是总政治部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倡议开展的。
以“四有、三讲、两不怕”(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讲军容、讲礼貌、讲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主要内容的“双先”活动,作为部队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的有效形式和组织措施,受到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战士的欢迎。半年的时间里,有的单位进行了开展“双先”活动的试点工作,有的已经摸索出开展这一活动的措施。全军许多部队相继召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代表会议,表彰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双先”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
“双先”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广大的干部战士,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基层单位的面貌。单是3月份,全军就出动了1,500万人次,同人民群众一起治理环境;10万多个服务小组在城乡各地的大街小巷为群众做好事。北京和济南部队各有1万多个学雷锋小组活跃在营区内外,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越做越多。广西边防部队各单位制订出开展“双先”活动的规划和具体措施,并把这一活动贯穿到党、团建设和执行守边御敌任务中去。指战员们胸怀祖国,高度发扬“两不怕”精神,坚守阵地,几十次粉碎敌人的挑衅、袭扰,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第1版()
专栏:

提高工作效率 为民排难解忧
天津市政府实行现场办公
十几天时间,将全市300个商业网点的选址、建材逐一落实
本报天津讯 通讯员张杰、记者肖荻报道:天津市政府实行集体现场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市自1979年以来,陆续在市郊建了8个住宅区,已进住4.2万户,14.5万人。由于进住急,不少公用建筑不配套、商业网点少,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6月29日、7月16日、7月23日,天津市代市长李瑞环、副市长吴振、郝田役、白桦等带领市计委、建委、经委、城建指挥部、市政工程局、公用局、环卫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各区区长,先后在河东区、南开区、和平区集体现场办公。他们结合实地勘察,只用十几天功夫,对全市300个商业网点的选址、建材逐一落实。
市政府在现场办公时,明确提出今后解决服务行业问题“三为主”的原则。一是就地用人为主,就地配备解决;二是以发展集体所有制为主;三是条块结合,以区为主,条条支持。


第1版()
专栏:

中年知识分子李守善和万珊珊设计黄河公路桥获优秀设计奖
据新华社济南7月28日电 一座目前亚洲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新近在济南北郊的黄河上建成通车。这座新颖别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黄河公路桥,获得了七十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它的主要设计者,是两位六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李守善和万珊珊。


第1版()
专栏:

赵紫阳总理同比兰德拉国王在兰州会谈
双方就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对中尼友好睦邻关系十分满意
新华社兰州7月28日电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今天上午在兰州举行会谈。
据悉,双方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地区形势和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
赵紫阳指出,当今世界局势向着更加紧张、更加动荡的方向发展。出现这种动荡的根源,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
赵紫阳说,中国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排除外来势力的干涉,消除自身的争端,就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改变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
他说,中国把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我们将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赵紫阳向比兰德拉国王介绍了中国对阿富汗、柬埔寨等当前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他对尼泊尔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表示赞赏,希望尼泊尔在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中继续发挥作用。
在谈到南亚形势时,赵紫阳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南亚国家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希望南亚国家的区域性合作将有助于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比兰德拉国王说,尼泊尔和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是十分相似的。我们赞赏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所起的作用,赞赏中国对内陆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支持。中国在坎昆会议上对第三世界事业所采取的立场是值得钦佩的。
他说,当前的国际形势令人十分不满意。缓和、裁军和其他一些重大问题没有什么进展。阿富汗、柬埔寨等几个麻烦点,使世界局势变得更为紧张。最近,柬埔寨三方联合政府已经成立,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在谈到不结盟运动和南北对话时,比兰德拉国王说,不结盟国家、不发达国家应该加强团结,同发达国家进行对话。不发达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新的行动计划。
比兰德拉国王向赵紫阳总理介绍了南亚地区区域性合作的情况。他说,南亚国家之间存在着谅解的气氛。
赵紫阳总理和比兰德拉国王一致认为,中尼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他们对两国现存的友好睦邻关系表示十分满意。他们同意两国将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尼泊尔同中国西藏地区的贸易和在其他方面的交流。
尼泊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财政大臣亚达夫·普拉萨德·潘特,尼泊尔驻中国大使拉纳等。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外交部副部长吴学谦等。


第1版()
专栏:

豫皖军民团结协作战胜淮河上游洪水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致电两省军民祝贺胜利
本报讯 据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提供消息:7月中旬以来,淮河上中游地区发生较大洪水,豫、皖两省军民团结一心、夺得抗洪斗争的胜利。
7月9日以后,淮河中上游地区的信阳、驻马店、六安、阜阳一带连降暴雨。淮河上游的干流以及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洪汝河等支流,水位猛涨,威胁堤坝和水库的安全。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要求河南、安徽两省立即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并决定向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分洪。
河南、安徽两省省委对淮河这次洪水十分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亲临前线指挥。在豫、皖两省省委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两省协作,军民团结,奋勇抗洪,确保了重要堤段和水库的安全,夺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7月27日淮河洪峰已安全通过了安徽省寿县的正阳关。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7月28日给河南、安徽两省人民政府并南京部队、武汉部队、河南省军区、安徽省军区、治淮委员会发去慰问电,祝贺他们取得抗御淮河洪水斗争的重大胜利。
电报最后说,希望你们继续提高警惕,加强防守,再接再厉,顽强战斗,防止落水和涨水时发生险情和今后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水,以夺取淮河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1版()
专栏:

老帅的期待
——“八一”前夕访徐向前同志
本报记者 纪希晨
窗外雷声隆隆,下着阵雨,满院树丛笼罩在雨雾里。
徐帅身穿便服,健步走下楼梯,来到简朴、敞亮的客厅里。
我走上前去问好,祝他健康长寿。
徐帅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微微地笑着,用浓重的山西口音说:
“老了,精力不行了!”
徐帅今年八十一岁高龄了。他身材魁梧,白发红颜,精神很好,比三、四年前还要健康些。那时,我曾经见过他,他愤慨地挥着拳头,痛斥林彪、江青一伙的反革命罪行。近年来,我国各条战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徐帅心情舒畅,显得身体越发好了。
秘书同志说,徐帅生活很有规律。他黎明即起,来到庭院,打太极拳,作健身操。他虽已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职务,但仍象身在指挥岗位上一样,密切地注视着国内外情况。他每天要看几种报刊,读一两小时文件,时时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着军队的建设。
徐帅深情地说:“现在,小平同志直接抓军队,军队工作更有起色了。”
谈到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他说:“这要解决三个问题:人的问题,武器的问题,人和武器的结合,即编制体制问题。一要培养大批经过严格军事科学训练,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指挥员;二要不断改善武器装备;三要有科学的编制体制。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军事指导思想方面,我们要不断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学会军事新技术与指挥艺术。”
徐向前同志身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创建和发展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缓慢地说:
“我是小学教员出身,当初想不到会带兵,打了几十年的仗……”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徐帅战斗过的地方,听过他的许多经历和故事。
1924年,大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他,他离开家乡,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之后参加了东征。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从武汉到九江,辗转到广州。党派他担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对工人进行秘密的军事训练。他从一位女同志手里,接过两支手枪,几个手榴弹,带领赤卫队,夺取街上警察的枪支,配合叶剑英同志指挥的第四军教导团,发动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了。他率领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革命武装改编的红四师,转战海陆丰,同彭湃同志一起,在东江一带,高擎起革命红旗。
从那时以后,在大别山,大巴山;在雪山草地,祁连山中;在黄河两岸,沂蒙山区,到处都留有他战斗的足迹。
“他是帅,又是兵!”战友们这样称赞他。
徐帅三十岁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统帅大军,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驰骋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徐向前这个名字,使敌人胆战心惊。
他善于从战略上通观全局,集中优势兵力,出奇兵,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1932年春,在鄂豫皖苏区粉碎敌三次“围剿”时,苏家埠一战,他成功地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法,指挥我军以3个师的兵力,一举“吃”掉敌人3万余人。
1934年,他采用“收紧阵地”的方针,指挥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粉碎了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歼敌8万余人。
在战斗中,他总是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先后3次负伤,继续顽强战斗不息。
战友们说,他打起仗来“凶”得很,可是对待下级和士兵,却如同亲兄弟。他身居高位,从不摆架子,行军时,他把战马让给伤病员骑。一次大战后,休整时,总指挥不见了,原来他在一户老农家中,缝补自己的军衣。
抗日战争中,他在冀南、山东,多次粉碎敌人“扫荡”,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8年夏天,在汾河岸上,他指挥6万余人,发起晋中战役。当时肺病复发,他仍然将地图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歼灭山西敌人主力10万余人,解放了太原。
坐在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老帅。他穿件褪色的黄卡叽上衣,安详地坐在旧沙发上。他是那么朴素、谦逊、温厚,令人深深感到可敬、可亲,丝毫不感到拘谨。
整整五十五年间,他把全副精力献给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战争年代,我们带领军队,指挥打仗,靠的是什么呢?靠官兵团结,军民团结,靠的是人的高度觉悟,靠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了这些,就可以把部队带好,把仗打好。凡是能打硬仗、胜仗的部队,都是由于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关心士兵,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起模范带头作用。”
徐帅从战争谈到经济建设,谈到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问题。
他说,具有坚强的党性,才会有良好的党风。对党的决议,党员有义务执行,不能打折扣,要如实地向党组织反映情况,不能说假话,不能作假报告。对同事要讲团结,讲友爱,相互帮助,不要嫉贤妒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
他列举汉代大将霍去病与士兵有酒共饮的故事,说明只有党风好,全党同志艰苦奋斗,同群众同甘共苦,就能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困难就比较容易克服。他一边作着手势,一边语重心长地说:“端正党风的关键是,从各级领导做起。”
徐帅引用古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话,说明领导干部必须成为搞好党风的表率。要别人执行的,自己不执行,要群众做到的,干部不首先做到,那怎么领导呢?谁还听他的话呢?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最重要的是革命化。
他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无论机关、部队、家庭,都应是这样。当父母的如果做坏事,他怎么会教育子女做好事呢?
徐帅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许搞特殊化。他的汽车不允许子女随便乘坐,不准家人用公家汽车接私人客人。要求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一个女儿,在某部队医院工作,报社曾打算把她作为有代表性的高干子女,登报表扬。徐帅知道了,立加制止,认为那样对她没有什么好处!
行动重于宣言。他说,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扎扎实实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说空话。
端正党风还要靠发扬民主,靠群众监督。徐帅说,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有了广泛的民主,才会有较好的集中。集中是集中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把权力集中于个人。集中到个人,就会变成专制。无论机关、部队,都要有让人讲话的民主空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这方面,我们党必须记取沉痛的教训。
徐帅期望多知道基层的新情况,要记者谈谈外出的见闻。
听了扼要汇报,徐帅高兴地说:记者要有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要下去调查研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真正弄清情况,写材料才有说服力。他说:
“不单记者要下去,一切党的工作者都要下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雨停了,灿烂的阳光,从窗口射进客厅里。徐帅站起来,愉快地让摄影记者照像。他谦逊地说:
“我们这是同志式的谈心。”
在“同志式的谈心”里,他对全党全军寄托着热烈的期望。他还特地为本报书写了“办好党报,端正党风”的题字。
徐帅走出客厅,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一步走上楼梯。仰望着他那高大的身躯,一个想法,从心中升起:
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跟随老一辈革命家,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象他们那样,热爱革命胜于生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徐向前同志的照片为本报记者王景仁摄)(附图片)


第1版()
专栏:

大包干是一种很优越的生产责任制
本报评论员
“大包干只能治穷,不能致富。”事实否定了这种怀疑。
“大包干只能个人致富,不能集体致富。”事实又否定了这种怀疑。
“大包干只能致富,不能抗灾。”这种怀疑也被事实否定了。
“大包干把人心搞散了,许多工作难做了。”事实证明,大包干使人心更团结、更振奋了,许多工作都比较顺利了。今天本报刊登的江西赣州地区的消息,十分有力地答复了这个问题。
赣南地区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去年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粮油猪等主要农副产品征购派购任务全面完成,集体积累按合同兑现,人均收入比前年增长三分之一。
其他工作是不是难做了呢?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种田、教育、征兵工作是不是难做了呢?事实正好相反。
很多人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很难办的事,他们断定大包干以后计划生育一定是办不好的。但是,赣南的事实证明,这项工作也进行得比较顺利。
对大包干还有没有其他怀疑呢?有些同志可能还有,那也只能让事实去答复了。
和其他不少地区一样,江西大包干能全面铺开,并显示这样大的优越性,是很不容易的。三、四年来,大包干经受了种种怀疑、反对甚至压制,但限不住,堵不住,难不住,压不住,终于势不可当地变成了主要的责任制,变成了很受欢迎、效果很显著的责任制。
事实证明,大包干不仅不是最危险的责任制,也不是最低级的责任制,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很优越的生产责任制。
当然,不是说大包干就十全十美,也不是说大包干在一切条件下都是最适宜的责任制。只不过是,在全国很多地区,经过广大农民比较来比较去,终于认定大包干是一种比较合理而又简便易行的、有效的责任制,所以很多地区已经达到70%以上,不少地区甚至达到90%以上。这是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群众最公正的鉴定。
大包干责任制既然不是唯一好的责任制,当然不能勉强地在全国一切地区推广、照搬。它既然不是十全十美,当然应当继续健全,继续完善。但是,广大农民和干部当前最大的顾虑是怕变,生怕刚刚好了又改变,要求肯定它。因此,健全和完善要在肯定的前提下进行,健全和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包干责任制更加稳定,更加发挥它的优越性。而不是损害它的优越性,不是强行把它改变为另一种责任制,或人为地“提高”到什么“更高级”的责任制。这点,是十分重要的。
大包干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社员真正作了主人,真正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我们就要尊重这种自主权,如何进一步健全,如何进一步完善,只能尊重农民的意愿。那种总是按老框框想问题,总想按老路子办事的办法,那种好心好意的强迫命令和主观随意性的东西,千万不能再搞了。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农村政策得到全国农民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争取生产自主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包干就是广大农民贯彻执行三中全会政策的一个伟大创造。各级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那些选定大包干的广大农民,很好地领导他们搞好大包干责任制,使它更健全、更完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