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怀念几内亚
熊善梧
大西洋畔的几内亚,是第一个升起民族独立旗帜的前法属非洲国家。在她的身旁,我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心头,她简直象是第二故乡!
她,山河壮丽,风景如画。那2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好一派热带风光:四季长青,繁花似锦;椰子、棕榈成林,芒果、香蕉遍野。她的四个自然区是那么瑰丽多姿,但又各具一格。下几内亚即海滨几内亚,是一狭长的冲积平原,东连起伏的群山,西接烟波浩渺的大西洋,河网交错,沃野连片。中几内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青山巍峙,千岩竞秀;瀑布飞泻,万壑争流,是西非著名的水源地。这里的佛塔一扎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从“塔”上倾注而下的源头水,汇入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等数十条大小河流,源源不断地浇灌着辽阔的西非大地。上几内亚地处高原与西非平原之间,山峦起伏,峰回路转。森林几内亚则布满原始森林,绿荫如盖,古木参天;滔滔林海,无边无际。大自然的彩笔在几内亚大地上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几内亚的土地多么肥美。在那里的沃野种庄稼,即使用较原始的方法,也可获得很不错的收成。要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更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她出产的水果多种多样,有能提神的柯拉果,有助消化的木瓜、菠萝,还有能充饥的香蕉、芒果。这儿的西瓜更是清脆香甜……
几内亚还被称为西非海岸的“百宝箱”,地下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铝矾土就埋藏在这里,品位最高的达65%以上。她那棕红色的土地告诉人们,几内亚几乎处处有铝矿,有的地方翻开一米来深的表土,就是高品位的铝矾土,难怪人们称她为“铝土之家”。几内亚还有高品位的大铁矿。东北部的宁巴山铁矿,蕴藏量约达15亿吨。西芒杜铁矿的蕴藏量更大,约45亿吨。几内亚还有珍贵的钻石和铀矿。如今,长期沉睡的大地正在苏醒,“百宝箱”正在打开……
我怀念几内亚英雄的人民。几内亚是著名的民族英雄萨摩里·杜尔的祖国。她还哺育了女英雄姆巴利亚·卡马拉。1955年,女英雄面对殖民主义者的刺刀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独立后,几内亚政府把英雄牺牲的日子——2月9日定为几内亚妇女节。在几内亚,到处可以听到《萨摩里之歌》和《姆巴利亚之歌》,那高昂的曲调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英雄的几内亚人民在独立后继续创建英雄的业绩。1970年11月22日那天,首都科纳克里军民一举粉碎了外国雇佣军的入侵。如今,“一一·二二”成了几内亚最隆重的节日;首都广场上那雄伟肃穆的“一一·二二”英雄纪念碑成了几内亚人民集体英雄主义的象征。
我更怀念她情深谊重。巧得很,她正好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第二天诞生的。当她那面光荣的独立的旗帜刚一升起,我们两个新兴的共和国很快就互相承认,挽起友谊的臂膀,相互支援,相互鼓舞。“我们是老朋友了!”这句简短而朴素的语言,经常使中几两国朋友的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即使首次相识,有时也以“老朋友”相称,因为彼此都了解“老”字的含义。它总是强烈地拨动我们心灵深处共鸣的旋律。几内亚一位地方官员说过:“在几内亚国土上,中国人的面孔就是通行证!”的确,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喊“你好!”二十年来,一批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白衣战士几乎踏遍了她美丽的国土,同她的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首都雄伟的人民宫,在繁忙的海港,在出海作业的渔轮舱里,在卡巴克岛新建的防潮堤上,在“西非水塔”之巅,在森林几内亚的密林深处……我见到过多少动人的场面,记下了多少友谊的故事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大西洋畔的几内亚永远叫人怀念!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让大自然更美丽多采
——漫话保护世界野生生物
王连义
花开四野,鸟鸣枝头,鱼翔浅底,兽息林间,这万物欣欣向荣的美景,构成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一些年来,许多地区自然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加上不少地方滥伐森林,滥捕野生动物,致使地球上多种稀有生物急剧减少,许多珍禽异兽面临绝种厄运。据1981年底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统计:夏威夷群岛的考爱鸟尚存不足10只,毛里求斯茶隼仅剩24只,美国加州秃鹰已不足40只。印度尼西亚爪哇犀牛大约残存50头,美国的红狼不足百只,珍贵的中国大熊猫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百只了。
“拯救野生生物!”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和广大公众为此大声疾呼,为保护野生生物奔走尽力。在这方面,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从1961年以来,该会已拯救了濒于绝种的33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它通过大量投资,在世界范围建立了不少动植物保护区,在五大洲创建和帮助建立了260个国家自然公园——这些公园的总面积几乎等于两个西欧。
熊猫——动人的会标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标是什么?是中国的大熊猫。二十多年前,该基金会国际主席彼得·斯科特爵士确定以大熊猫为该会会标。斯科特1980年访问中国时,曾专程到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参观,了解那里的野生熊猫状况。
这个举世闻名的基金会认为:熊猫不仅是中国的珍贵动物,而且也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动物。世界上不少人把熊猫称为“会讲国际语言的友好使者”。甚至有人认为:“世界上要是没有熊猫,人类将缺少一些乐趣。”但更重要的是,熊猫代表着世界上所有濒于绝种的野生动植物。人们喜爱熊猫,基金会用它作会标,更能唤起人们对野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关注。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宗旨是:保护整个自然界的野生生物,特别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濒于绝种的植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以及它们的天然生活区域。
“保护老虎行动”五十年前,世界上约有10万只野生老虎,有8种不同品种的老虎在东土耳其、印度、伊朗、中国、苏联和东南亚生存着。但是,时至今日,世界上的野生老虎只剩下5,000只了。以印度为例,本世纪初,印度虎的数目竟减少了90%。
197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起“保护老虎行动”,配合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老虎。在印度建立了9个老虎保护区,在尼泊尔建立了3个。印度政府还决定将全国森林面积的2.1%划为老虎保护区。类似的老虎保护区在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也相继建立,这就使世界上现存的野生虎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限制对虎皮及其他猫科花斑动物皮毛的使用,是基金会为保护老虎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已禁止出口濒于绝种的动物皮毛。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也作出决定,控制稀有动物皮毛进口。
海洋应成为野生动物乐园 海洋是多种野生生物的乐园。可是,由于工业污染,以及人们滥捕滥杀,海洋生物受到严重的危害。鲸,已经所剩无几;龟,数量也大为减少。人们为了制鳄鱼皮提包和鞋,捕杀了大批鳄鱼;为了获取象牙,捕捉了不少海象;为了做皮大衣,捕杀了不少海豹……。现在世界上有多种鲸和海豚、海豹、海牛以及沿海鳄鱼面临绝种危险。世界上最稀少的爬行动物要数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平塔岛上的一只巨龟,人们称它为“孤独的乔治”,因为它是同类巨龟中最后一只幸存者。而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达尔文考察过的地方,在这里,达尔文发现了支持他的“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理论的活标本。为此,基金会每年拨专款来保护当年达尔文的研究地。
为了保护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基金会于1976年发起了一个名为“海洋必须要有生物”的运动,其中最大的活动项目是建立海洋禁猎区。由于海龟已濒临绝种边缘,在加利福尼亚海湾,在塞舌尔群岛和马来西亚、巴拿马以及其他海域,都建立了海龟保护地带。
为北极熊和大象安排美好前景 若干年来,由于人们用现代化枪械捕杀北极熊,北极熊已经大量减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协助将世界上特殊品种的北极熊集中起来,并进行联合研究和保护。这项活动,促使五个北极圈附近的国家达成禁止捕杀北极熊的协议。丹麦则建立了格陵兰东北国家自然公园,挪威也在斯瓦巴德群岛建立了北极熊保护区。
陆地上的另一种巨兽——大象同样面临被灭绝的危险。基金会正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研究亚非地区人和象的关系,弄清亚、非地区尚存多少只象,并检查非法象牙贸易,研究大象管理工作,使幸存的大象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繁衍后代。
让鹰击长空,鱼翔水底 鹰、隼、鶙鵳、鸢、秃鹰等食肉鸟禽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数量大幅度减少。这是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更严重的是,由于大量使用杀虫剂等化学农药,食肉鸟吃了中毒的小动物后也因中毒引起绝育、畸形,甚至成群死亡。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赞助下,如今美国每年人工饲养100只小游隼,一些欧洲国家正合作拯救白尾海鹰。人们正在千方百计保护食肉鸟的巢穴和保护它们的生活区。
世界很多地区建立了沼泽潮湿地带保护区。基金会在美国买下新泽西州海岸的一片盐碱沼泽地作为300多种鸟类繁殖、生长和冬季避寒基地。在英国,基金会买下一块沼泽地作为眼镜鹅过冬、繁殖、生长地。在奥地利,基金会保护了湖泊地区,从而使不少动植物能很好地生长。法国罗纳半岛上的大片荒原成了白马、黑牛、火烈鸟的保护区。荷兰海岸和西德、丹麦的一些潮湿地带,成了500万只禽鸟和北海鱼的养殖区。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地区。1975年基金会发起“保护密林”运动,并把保护热带雨林作为中心环节。一个雨林保护区已在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建立起来。这个林区保护了1,000多种植物、300多种鸟、100多种哺乳动物。世界闻名的鲜艳的阿兹台克圣鸟,也在这个地区得以生存……。
“任何一种动植物的消失,对人类及其后代都是有害无利的。”这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的观点,也是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进行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时候了!为了保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世界人民应赶快行动起来,为保护野生生物贡献力量。 (题花是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标)


第7版()
专栏:

足坛宿将佐夫
似鱼跃浪尖,如虎踞峡谷。意大利国家队队长迪诺·佐夫担任门将,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佐夫年已40,是本届世界杯赛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但旺盛的斗志、丰富的经验、矫健的身手使他仍然名扬足坛,大展雄风,率领该队夺得世界冠军。
从小爱踢足球的佐夫,在20多年的足坛生涯中,参加过500多场比赛,大显身手,屡立战功,成为驰名世界的球星之一。他有着全面的技术素养,尤以守门最为出色。七十年代初期,他曾创造过连续1,143分钟未失一球的纪录,被誉为“攻不破的最后一道防线”。
佐夫训练十分刻苦,技术上精益求精,生活上待队员亲如手足。他多年担任意大利国家队队长,失败时能主动承担责任,有了成绩从不居功自傲,深受队员们的爱戴。
佐夫身高1.82米,体重78公斤。他头脑冷静,临阵沉着,指挥若定。在此次夺魁之战中,他反应神速,动作敏捷,选位得当,救出了不少险球,使广大观众惊叹不已。
·群辑·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急人之难的“黄色天使”
江建国
两千多万辆汽车,奔驰在西德密如蛛网的公路上。在穿梭往来的车流中,人们不时会见到一种黄色的两用小汽车巡行不息,为需要修理或加油的汽车提供服务。如果是一时难以修好的严重故障,它还会帮助你把车拖走,找一家修车店。这些黄色小汽车尾部醒目地漆有“公路卫兵”一行大字。这就是“全德汽车俱乐部”担负修理汽车任务的车辆,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黄色天使”。
“全德汽车俱乐部”的服务网遍布西德城乡。它有11个救助中心,1,038名专职工作人员,分片包干,负责到底。他们常年在公路上巡回值班,昼夜服务。驾车旅行者途中抛锚,它们往往会飘然来临,给予帮助。旅行者也可通过电话向救助中心求援。“俱乐部”还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以便救助中心直接调度救助车。为了能及时解救那些远离大城市和高速公路的旅行者,“俱乐部”同各地1,500家修车行签订了修车和拖车合同。“俱乐部”的成员缴纳会费后,均可免费修车,非“俱乐部”成员则要付修车费。
“黄色天使”为旅行者的行车安全想得颇为周到。鉴于汽车型号繁多,他们随车携带着250种以上规格各异的零件和工具。这样,大部分故障都可就地排除。救助人员大都是多面手,既能修车,又会护理伤员,还懂得如何去安慰那些车祸幸存者。由于他们以出色的服务受到人们的尊敬,旅行者现在纷纷呼吁大家在拥挤的高速公路上给“黄色天使”让路。
“俱乐部”还专门派出流动检查车,服务上门,免费为加入“俱乐部”的车主检查汽车主要部件是否正常。他们认为,如果汽车完好无损,驾车人一路顺风,那是再好不过的了。(附图片)
“黄色天使”的司机为救助别人而准备的部分配件。


第7版()
专栏:

火柴贴花拾趣
王成荣
一组色彩鲜艳的人口普查宣传画,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我国广大城乡。同样吸引人的是,相同内容的另一组宣传画,正随着人们每天频繁接触的火柴进入千家万户。它们是如此新颖别致,小巧玲珑,既作火柴商标,又起到配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宣传作用,因而格外惹人喜爱。
火柴盒上的商标叫火柴贴花,有人简称为“火花”,在外国还称为磷票、火柴标签、火柴画片或火柴贴纸。一枚小小的火柴贴花往往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历史、地理等情况。所以,收集火柴贴花,犹如集邮一样,是一项为不少人喜爱的活动。
世界上第一枚火柴贴花于1837年出现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它比第一枚邮票在英国问世还早三年。我国第一枚火柴贴花出现在1879年。随着火柴的发展,各国火柴贴花也日新月异,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各具不同的民族特色。朝鲜设计的一套“千里马”火柴贴花,刚劲有力,色彩浓烈,反映出这个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面貌。罗马尼亚火柴贴花的画面自然而多变化,刻版精细,色彩鲜艳。如保护牙齿、保护森林、预防煤气中毒等,富有教育意义。波兰火柴贴花构图简洁而含蓄,如“安全防火”,设计巧妙,仅以两根燃烧着的火柴棒组成“×”字,背景是一间房屋,看了发人思考。日本“浮世绘”火柴贴花驰名世界,出自日本许多名画家之手(见上图)。印度火柴贴花一般底色绯红,图象多佛像、庙宇,妇女像额头正中都有一颗红色的“吉祥痣”……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把火柴贴花设计成琳琅满目的宣传画或广告,为宣传或推销商品服务。
火柴贴花虽小,却为艺术家们显示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日本把商品图样印在绒布或绢上,作为精美的火柴包装封面出售,色彩鲜艳,画面新颖,立体感很强,如同一幅小小的织锦画片,逗人喜爱。瑞典火柴贴花印刷十分讲究,把不少世界名画印在上面,供人欣赏。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号称“千塔之城”,人们设计一套“千塔”火柴贴花,有一千种图案,这是目前世界上图案最多的一套火柴贴花。南斯拉夫还举办过火柴贴花游戏,由六枚火柴贴花组成两只老虎头图案,但在成千上万的火柴贴花中只有三枚印有老虎耳朵,谁有幸得到虎耳,拼成两只完整的老虎头,即能获奖。这种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更增加了人们收集火柴贴花的兴趣。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外胜迹

凯旋门上的《马赛曲》
在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一端,在星形广场的凯旋门上,有一幅刻工精湛、造型优美、闻名世界的巨幅壁雕——《马赛曲》。它是法国雕塑大师吕德的传世杰作,是凯旋门上四幅巨型雕塑之一。
每个来参观凯旋门的人,总会在这幅雕塑前肃然仰视那栩栩如生、壮烈动人的情景:一个展翅飞翔的自由女神,高扬左臂仿佛在呼唤:“公民们,武装起来!”一群披着盔甲的武装公民,手持刀箭,簇拥在她周围。一个雄狮般勇猛的高卢人挥动着帽子,向女神致意。他身旁的孩子紧握剑柄,好象说:“父亲,我也要去战斗!”一个全副武装的老兵躬背弯腰,奋力向前。另一个年迈的老人站在战士身边,象在讲述他漫漫生涯中的经验和教训。弓弩手正搭箭拉弓,他是力的象征。号手吹响了号角,红旗在风中招展……人们的耳畔似乎回荡着《马赛曲》雄壮的旋律。1792年,马赛军团正是唱着这支爱国歌曲,开进巴黎,为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而浴血奋战。
从凯旋门建成至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巴黎人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端着锋利的劈刀,守卫在《马赛曲》雕像前,似乎要以此使人想起法兰西民族的骄傲,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战斗。 ·国 桢·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