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毙后录

我们新收的小麦为何遭雨灌?
6月5日,我队打下第一场小麦。因麦场地方不够用,就借城关粮管所晒场晒麦,准备晒干后就近入库。7日下午麦子经过检验后,认为合格,但因天色已晚,要等第二天过秤入仓。
谁知天公不作美,这天晚上8点钟,突然狂风骤起,雷声阵阵。几个社员和会计放下饭碗就往晒场跑去。他们跑到粮管所时,大门怎么也叫不开,足足等了十分钟,所长张学孔才慢吞吞地走出来。他对门外的人说:“我们正开会,敲什么!”“马上要下雨了,我们要盖麦子!”大门开了,张学孔一听要借席子、篷布,便吼道:“席子不借,回家拿去!”社员哀求说:“家里没有现成的东西,请所长帮个忙,抢粮食要紧呀!”“一条席押金8元,拿钱来!”队里会计忙上前说:“就是每条80元,我们也拿得起,先盖住粮食再算账行不行?”“拿钱也不行,保管员不在,我没拿钥匙!”社员们顾不得再跟他打嘴仗,气得扭头就走。十多分钟后,当大家从家里拿来油布、炕席时,谁知又吃了闭门羹。这时,豆粒大的雨点落在地上,社员不得不再次大声叫门。门还是不开。队长张超生肺都要气炸了,他跑到村里敲响了紧急钟声。社员们一起涌向粮管所门口,高声喊叫、敲门十几分钟之后,一位据说是县粮食局的人才从屋里出来,说:“本事大,你们把铁门砸开!”听到这话,我们怒不可遏,要和他们到县委去讲理。结果,晒场上的小麦被风刮、雨灌、水冲得不象样子!社员们心疼得直落泪。
在愤怒之余,我们不禁想起前几年在粮管所工作的苗所长、马所长。只要是队里借晒场晾晒粮食,他们总是热情相助,从不嫌烦。风雨来了,他们还帮助覆盖;雨过日出,又帮助翻晒。他们的行动,同今天故意刁难农民的所长张学孔和县粮食局的那个干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河南武陟县城关公社西石寺大队二队全体社员
(张和平代笔)


第8版()
专栏:编后

千万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
读罢《我们新收的小麦为何遭雨灌?》一信,令人愤慨不已。社员劳动的果实受到如此损失,其责不在天,而在人!
我们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这不是空喊,而是要有行动。武陟城关粮管所将晒场借给生产队晒麦,应该说,这个行动是好的;但是,当暴雨将临之际,他们却以种种借口,两次将来抢救小麦的社员拒于门外,结果使小麦遭到雨灌。这件事说明,有关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很薄弱的。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开始有一个好行动,一时有一点好行动,而必须是贯彻始终,全心全意。如果有始无终,或者虎头蛇尾,那么,好的开始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
对于干部,人民群众有议论,有评断。议论的根据是事实,评断的标准是为人民服务。干部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称赞,而且念念不忘。对那些不想人民所想,不急人民所急,不为人民谋利益的干部,人民则批评,甚至厌而恶之。干部的功过优劣,群众心中都有一本账,而且多有公论。应该说,这对我们干部的进步,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和督促。
武陟城关粮管所发生的这件事,不知如何善后?社员的小麦受到多大损失?对造成这次损失的有关干部,他们的上级机关是否已经认真处理?人们希望看到结果。


第8版()
专栏:答复反应

沙市红星路正加紧修筑
你报3月20日第五版“立此存照”栏刊登了红星北路居民拍摄的我市红星路泥泞难行的照片,现在这条马路正在加紧修筑。今将与那张照片同一角度拍摄的照片寄给你报,并将这条马路修建的具体情况函告如下:
红星路是沙市的主要干道之一,全长1,168米,规划道路红线30米,解决排水和铺筑水泥路面约需投资118万元。由于资金一时筹措不齐,我们采取“先辟路基,后修路面”、“先简易后高级”的办法,先行通车,现在尚有三分之一的道路未能建成高级路面。因此,一遇雨天,道路十分泥泞。今年元月,市政府通知城建局编制建筑红星路的计划任务书,3月11日市政府又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门研究了红星路的改造问题,并决定今年先解决排水问题,优先安排投资50万元,为路面工程打下基础。在你报刊登照片前的3月7日,设计图纸已审查完毕,3月23日正式开工,到6月中旬,下水道主体已全部完成,正在回填。俟路基回填土稳定后,再铺筑路面。市政府将与有关部门研究,积极筹集资金,尽快完成路面工程。
从这张照片上看到的,是红星路下水道工程完工后,回填土的情况。
湖北沙市市城市建设管理局(附图片)


第8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接受批评,提高印刷质量
你报5月12日第八版刊登的《勿忘检查书刊印刷质量》一信,对我厂提出了批评,我们看后实感惭愧。
这封读者来信给我们敲了警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命运。厂领导将来信作为教材,发动全厂职工认真讨论,制定了整改措施,进一步检查落实质量检验制度,决心把产品质量搞好。
我厂已给读者朱明亮同志寄了新书一本,并写信表示诚恳接受他的批评。
江苏 宜兴印刷厂


第8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加强对烈士陵园的管理
5月13日,我们部队进行“爱祖国、爱凉山”的教育,来到越西县普雄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目睹陵园凋落的景象,心中十分不安。
这个陵园的烈士,都是在解放大凉山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有的还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由于陵园年久失修和无人管理,180多座烈士墓,有16座倒塌,5块墓碑折断,11块墓碑和两座碑座被盗。陵园内的20多棵柏树仅仅剩下树桩,连陵园的砖墙也被人拆走了三分之一。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修葺遭到破坏的陵园,加强对陵园的管理,并教育附近的居民爱护陵园,以彰革命精神,以慰烈士英灵。
四川西昌驻军
鄢兴业 魏志民


第8版()
专栏:新风集

一个“老八路”的美好心灵
在驻沪海军机关大院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佝偻着腰,在默默地清除垃圾、积水。一年到头,他从未间断过。他清扫过的马路变得格外洁净,两旁树木显得更加苍翠葱郁。出入大院的人们看到他,都热情地向他打招呼:“老人家,您辛苦了!”
他是谁?那么勤劳,那样自觉!他叫张元星,今年77岁。小时候,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2岁的哥哥活活饿死。他跟着父母要了12年饭,后来给地主去扛活。1937年投身革命队伍,参加过几十次战斗,为革命负过伤。
解放后,张元星被编入海军。1952年,地方需要一批干部,组织上准备让他去一个县公安局当领导。在征求意见时,他说:“我文化水平低,挑不了这个重担,还是让我干点具体工作吧。”经他再三请求,当了部队的传达员。后来他又主动要求扫马路,直到1979年他74岁高龄时才离休。
他离休三年多来,依然兢兢业业地扫马路。组织上要给他经济补贴,他分文不要,说:“我扫地是为人民服务。”一些人劝他:“你是老八路,过去有贡献,现在上了年纪,该享享清福了。”他说:“战争年代,俺庄有多少穷弟兄出来参加革命,到解放时,只有两个人活下来。一想起牺牲了的战友,俺心里就难过;一想起他们,俺就浑身是劲,一点也闲不住。俺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骨挺硬朗,还能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这就是一个“老八路”的心灵,多么美好的心灵啊!
上海驻军 吴万根


第8版()
专栏:新风集

义务送报二十余年
河北束鹿县路过大队七十七岁的老社员潘岂慧,为群众义务送报二十多年,共分、送报纸二十多万份,没发生过一次差错。他的行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
潘岂慧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过。一九六一年,他因病退职回家后,见到大队的报纸经常因分发不及时而造成积压,就每天主动到大队部帮助清捡、分发报纸。后来,干脆把这项工作接了下来。这些年来,不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天雨天,他坚持天天准时将报纸送到群众手中。
近几年,他心脏病越来越严重,走路都感到很困难,无法亲自送报到户了。他便先在大队办公室把报纸分捡清楚,然后分别写好订户的名字,送到小学校,一份一份地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学后及时给读者送上家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看到他年迈多病,又如此辛劳,曾多次商量给他一些报酬,但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我因病不能在报社工作,但当好义务投递员,为党的宣传事业尽一点力,也是我的一点心愿啊!”
河北束鹿县
李根堂 张文仲


第8版()
专栏:街谈巷议

孩子的心灵为何被污染了
我们几个是电视大学的学员,对于邯郸钢铁厂的钢铁材料经常被盗一事,都感到气愤。
我们看到经常有十几个少年翻过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拿走堆放在厂院内的圆钢、角铁、钢铁零件、阀门、铁锭等。这里的工人、学生非正式地管管他们,他们有时不听,有时还反抗。不少人向上反映,也无效果。有人找到厂办公室、护厂队,他们多半是推卸责任,不愿管。现在情况又有发展。这些孩子不但翻墙,而且在大墙下挖洞,从洞里钻进钻出。白天拿物件,晚上就来搬更重的钢铁。五六十斤重的圆铁锭已从洞口弄走十来个了。
这种现象,真是触目惊心。惊心之一是,钢铁工人日夜奋战,为的是多生产钢铁,而钢铁却从洞口流走了。惊心之二是,这些孩子都是学生,怎么这般年纪,心灵就被污染了!从墙里偷出钢铁,墙外就有人论斤付钱。
河北邯郸钢铁厂电大学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