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内行走上领导岗位之后
马世豹
最近在某大学座谈,听到一位副院长诉说他走上领导岗位后的苦衷。这位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副教授两年前被选拔为副院长后,一直是“双肩挑”,既承担教务领导工作,又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琐碎的事务、频繁的社会活动和其他干扰,使得他不仅难以深入实际抓教学工作,而且备课都经常被挤到晚上。谈到这里,他说:“现在我们的学校正在逐步由外行领导变为内行领导,这是很好的。但内行走上领导岗位后,如果业务上失去了学习和深造的必要条件,领导上不能很好地发挥组织管理的特长,那么不用很长的时间,恐怕还得由内行变为外行。”
这位教授激动而又有些忧虑的话,切中弊端,很值得深思。
自从党中央作出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决策,各条战线,特别是文教、科技部门,领导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进展很快,许多有专长、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的同志被吸收进领导班子,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但是,应该明确,我们所以需要改由内行来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发展我们的各种事业。如果仍然沿用过去那种外行式的领导,不仅达不到这个目的,而且可以断言,这样下去,一则久了会使内行变成外行;二则由内行抓行政事务,很难把工作做好。因为成天价被泡在繁杂琐碎事务的海洋里:今天出席这个会议,明天参加那个活动;张三遇见说东,李四找来道西;该管的管而不灵,不该管的也去管。结果只能是无所作为,什么也管不成。
这个问题的提出为时不短了。然而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这恐怕是与人们没有痛感到这种可怕的前景有关。我想,有了深切的认识,只要肯动脑筋,痛下决心,解决的办法还是可以找到的。可以定出一些条例,定得越周密和易于实行越好,以便于那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内行们,更能发挥内行的作用。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足迹
刘水
她每天在这条小路上出现两次,一次在清晨,一次在傍晚。瑰丽的阳光照着她那秀美而沉静的脸,也照着驮着她的轮椅。她的后面,有一道长长的、跟随她缓缓移动的影子。
他也每天两次出现在这条小路上,当太阳照着她的时候,他的全身也沐浴在柔和安详的太阳光中。
每天早晨,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交叉路口处那棵大柳树下面,然而,他们并不说话,只用眼睛交流一下思想,然后默默地迎着太阳走路。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轻轻洒下来,四处也都是静悄悄的。他俩都觉得这宁静是庄重的,神圣的,谁也不愿打破它。
她去图书馆。
他去待业青年服务部。
这天早晨,那棵柳树底下没有他,傍晚也没有遇到他。
第二天也同样不见他的踪影。
这条小路弯弯曲曲,好长啊!
一夜的雨,使得清晨这样美好,小路上的浮尘全被浥湿了,近处远处的树都泛着鼓舞人心的颜色。轻风徐徐吹来,摇落了挂在枝头的晶莹的水珠,送来清新的和略含苦涩的气息。
他立在柳树下,太阳照着他,形象很分明。
她的轮椅停在他前面。
修长的柳条在他俩头上荡着,不时有凉凉的水点滴下来,落在他们身上。
她望着他,从他的眼睛里,她似乎发现了什么。
“两天没见你,”她说,依旧望着他,“到哪儿去了?”
他抬起头,看了看她,想说什么却又没有开口,终于又低下了头。
“这么好的早晨和太阳。走罢!”说着,她摇动了轮椅。
他跟在后面。
“你心里有什么事吗?”她问。
欢乐勤快的鸟儿舞着翅,啁啾着。
“你……你痛苦过么?”
她觉得他的问话有些异样,便闸住轮椅。
他的目光正盯着她的双腿。
沉默。鸟儿婉转地叫着。
过了许久,她说:“痛苦过,而且是很深的痛苦。我把妈妈递给我的双拐全砸碎了!我觉得我象折了翅膀的鸟儿。我甚至想到过死。”
她把最后一个字咬得很重。她那秀美的脸上浮现着他从未见到过的近乎狰狞的神色。
她叹了口气,脸色又归宁静,依旧那么安详,坚毅。
她看着他:“四年了。痛苦已成了过去,现在我已不觉得它的存在了,不是麻木,而是自新。我不认为自己比人少什么。”
他听着她说,仿佛那稚气的眼里有一簇火在跳荡。
“前天去医院……医生说……说是……癌——胃癌……”他努力地说着每一个字。
她惊异地凝视着他的身子、他的脸。
很长时间,他们谁也没说话。他们一同承受着这不幸和残酷。
“你害怕么?”她问。
他摇摇头,淡淡地笑了一下:“不怕。可我觉得不该这么早地死去,我还年轻。”
“你不该想到死。”她劝慰地说,“想到死的人,虽还活着,但他精神上早已死了,那更可悲。你去上班?”
“我去交手续,明天就到城里去做手术。”
她点了点头,笑着说:“你会好的。”
他望着她那流露出诚实、坚定和不屈不挠光芒的眼睛,也点了点头。
她从身后取出一本书递给他:“这是歌德的《浮士德》,扉页上我写了他的话:‘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他接过书,翻开看着。
她没抬头,说了句:“愿你早日健康回来。”
他也没有抬头,心在异样地跳动着。
“多好的早晨,太阳真红。”她一边说,一边摇动了轮椅。
清风使人很爽快。
他们俩迎着太阳走着,被浥湿的小路上留下了两行清晰的轮椅的痕迹和两行扎实的,同样清晰的脚印。
(选自1982年6月20日《青海日报》)


第8版()
专栏:

相会
端木蕻良我们都是龙的子孙,我们却两离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却两离分。隔着海吗?海可以填平!隔着山吗?山可以铲平!看,海鸥从两岸飞起,它们合成了一群。(它们本来就是一群!)看,风筝从两岸升起,它们共祝新春。(它们本来就是同度新春!)我总说:象燕子一样飞到我这里吧!你总说:象彩云一样飞到我这里吧!你盼望我,我想念你,我们的心从来都相连。让我们把失去的时光找回来,快快地找回来!从现在起,让我们把时间对准,我的时针对着你的时针,你的时针对着我的时针,不要让时间白白流去,在滴答声里,把我们的心联在一条线上,让我们听到彼此的心音;在滴答声里,把我们的心联在一条线上,让我们彼此把心贴近,我们已经到了相会的时辰!


第8版()
专栏:

春野拾零
于福成
酸枣树
当春风第一次掠过这里的时候,你醒了。
小石干得要裂,山土随风飞扬;然而你没有畏缩,没有迟起,照时令的鼓点吐出了新绿。突兀的野岭上,只有青松和你为伴,而人们往往赞美青松,却很少注意你。
你没有因此而羞愧,而自馁。你依然一年一度地默默地贡献着自己不值炫耀的一切:可入药的仁,护掖幼苗成长的枝。
“这里太苦了,走吧!”蒲公英的儿女们驾起只只小伞,轻悠悠地随风去了,去寻他乡的肥水沃野了。
你只是坦然地摇摇头,随之,莞尔一笑。
紫云英
是谁,在这里铺开了一匹紫红的绸缎,在绿的海洋里显示出特异的丰采?
是你——紫云英。
你的花,小不丁点,然而千朵万朵,却织成了一片锦绣。
在你的上面,是春的使者:翻飞的蝴蝶,嗡嗡的小蜜蜂。
你这可爱的肥田草啊,你毫不顾及自己生命的短暂,在一片蓬勃的生机中,你悄悄地退去了。不,你没有走,你还在。你用你自己的生命,滋润出一片新绿。
你没有走,你的清香是常留人间的。
木棉花
北地的人们为你感叹,南国的人们为你骄傲。
你是一团火,在疏密有致的树冠枝丫上燃烧。
四月,是你最美的时光。在山峦,在溪边,在村头,在田间,你和朝阳、和晚霞,相互辉映,把江山装点得更加壮美。
木棉花,英雄花。春风里,你绽开了第一枝。你用你火一样的色泽,描绘着山川,涂染着河谷,使清风更暖,山野更翠。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商标
刘桂英
商标就是商品的标记。它不仅用以区别商品生产者,同时也是商品质量的一种保证,又是提高商品信誉,扩大商品宣传,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繁荣社会经济的重要形式。
现存的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商标。印刷这一商标的铜版原是上海博物馆藏品,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见附图)。铜版长12.4厘米,宽13.2厘米,近似方形。上端横写“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白兔捣药图,左右两侧书“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下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等告白七行。这简单生动的文字和画面,表明了济南刘家针铺门前是以白兔为标记的,所造功夫细针采用的是上等钢材,坚固耐用,质地精良,在当时的社会上享有一定的信誉。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增加到四十多个,城市内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宋都开封在清明时节商业繁华的景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还出现了“商行”、汇兑机构“便钱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和推销产品的“商标”。最初的商标,主要是为了区别商品生产者,商标的形式也比较简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扩大,商标的形式也多起来,我国人民曾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商标,如有的商标仅用文字,有的又只用图象,但更多的商标是把文字和图象结合起来,两者兼用。商标的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把商标直接压在商品上,但大多数是把商标印在包装上或以标签的形式贴在商品上。这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就是图文并用的商标形式,也是反映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如今,我们应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商标形式,使它在扩大商品宣传,提高商品质量,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四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集归〔中国画〕 高培旺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清新的文艺漫话
余宁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吴战垒同志的《文艺欣赏漫谈》。文艺欣赏,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由于文艺的形象性,使它在意识形态诸形式中拥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不论男女老少,文化高低,只要他们具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就都能欣赏文艺,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漫谈》从基本的欣赏现象入手,为文艺欣赏者认识欣赏规律,运用欣赏方法指示了门径,这是很有益的一件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艺理论的专论,常常容易沉闷乏味,而《漫谈》则不然。它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作者以为,“谈文艺欣赏而至于沉闷乏味,那是既可厌又可恼的”。所以他力忌枯燥说教,针对青年读者心理,在亲切的漫话中渗透和灌输文艺欣赏的道理,读来使人乐而忘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