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宣传党的政策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王恩茂和阿木冬·尼牙孜深入南疆进行调查研究
本报讯 通讯员田玉棉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阿木冬·尼牙孜,于4月2日至30日,沿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驱车1万多里,深入维吾尔、蒙古、柯尔克孜等兄弟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的5个地区、州,26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7个团、场进行调查研究,做民族团结工作,具体指导南疆地区各兄弟民族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王恩茂和阿木冬·尼牙孜同志仔细地察看了散布在辽阔戈壁深处的绿洲、被流沙侵吞的农田,还调查了水利资源,了解了水利建设工程。每到一地,他们先看农业基本建设情况,再到许多兄弟民族社员家里访问,然后才听干部汇报,听取各族干部、群众对开发塔里木的意见。
王恩茂和阿木冬·尼牙孜同志走到哪里,都要了解那里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方面的情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做民族团结的工作。在喀什地区,他们专程到民族团结搞得好的喀什棉纺织厂、喀什师范学院等单位,看望各族工人、干部和师生员工,分别同喀什市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模范代表,以及喀什地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界代表进行座谈。在南疆地区调查研究期间,王恩茂同志为了访问社员家庭和同兄弟民族干部交谈,常常工作到深夜。见到年长的维吾尔族社员,王恩茂同志总是用维吾尔语亲切地称呼他们“阿克沙卡(老大爷)”、“阿卡(大哥)”,用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同他们交谈,问他们:“库沙克土也得么?(能吃饱肚子吗)”兄弟民族的干部、群众对此感到非常亲切。在和田农村时,一位维吾尔族老农民抱住王恩茂同志激动地说:“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又回来了!”


第3版()
专栏:

切实做好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工作
松花江地区建立地、县、社老干部政治文化活动室
本报讯 董克勇、张殿玉报道:为了把离休、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搞得更好,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在地、县、社共建立了184处离休、退休干部政治文化活动室,有近3,000名离休、退休干部经常参加活动,约占全地区离休、退休干部总数的55.9%。老同志普遍反映:活动室是我们新的“家”。
松花江地区在建立地、县、社活动室以前,离休、退休干部居住分散,有关部门每年召集他们开一次会,节日搞搞家访。活动室建立以后,由于有了共同活动的场所,退休、离休干部经常一块学习、谈心,交流思想,互相帮助。特别是那些年大、体弱、病重、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如今有活动室工作人员或老同志经常到家探望,大家更加感到组织的温暖。
多数活动室都设了阅文室,按规定范围定期组织退休、离休干部阅读有关文件,或由工作人员到家、到医院为有病的老同志传达重要文件精神。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由活动室及时组织他们参加。双城等县活动室,还时常举办学习座谈会、理论讲座等活动。活动室的党组织,按时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听党课。各级党委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还通过活动室了解老同志的意见、要求,及时帮助解决。
政治文化活动室也是开展文娱活动的场所。地、县机关12处活动室,一般都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各县直属单位和公社的活动室,也设了文化娱乐场所,供老同志随时借书、看报,参加文体活动。
政治文化活动室还组织一些离休、退休干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175名老同志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906名老同志担任了义务卫生检查员、市场管理员、街道干部和青年厂、站、队的负责人,做了大量社会服务性工作。去年,有325名离休退休老干部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附图片)
北京市宣武区牛街居委会主任、回族退休干部、共产党员白宝增,一向助人为乐,他为邻里送奶十多年,从不要分文报酬。
新华社记者 张福来摄


第3版()
专栏:来信

建议刊登高丽华因生女孩受虐待的报道编辑同志:
前不久,《吉林日报》发表了女教师高丽华的控诉信,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愤怒谴责陈家父子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和迫害妇女的恶劣行径。
陈丕增、陈旭东都是国家干部、共产党员,竟因高丽华生了女孩而采取残忍的毒打、威逼手段,强迫高丽华与陈旭东离婚。这种满脑子封建思想的人,哪里还有共产党员的气味!
从高丽华受到陈家虐待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顽固地存在,象陈家父子这类无视党纪国法、肆无忌惮地歧视、虐待妇女的人还为数不少。如果这类残暴无情者不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就要遭到破坏。建议你报报道高丽华受迫害一事,用这个活生生的教材去启迪蒙昧者,以儆效尤。
吉林省梨树县人民武装部 李会明


第3版()
专栏:

绝不允许党员干部践踏社会公德
陈丕增纵容儿子虐待生女孩的儿媳激起民愤
编者按:本报应读者要求,报道青年妇女高丽华因生女孩受到丈夫和公公等人残酷虐待的消息。这种事发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容忍的。
陈家父子身为党员干部和革命军人,本应带头破除封建意识,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但他们反其道而行之,“重男轻女”,对高丽华横加迫害,严重侵犯了妇女的合法权益,践踏了社会公德。这种丑恶的行径,与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光荣称号极不相称。
读者建议对虐待妇女的违法者进行严肃处理,这是正义的呼声,应当受到重视。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利受国家法律保护。相信原先对陈丕增、陈旭东虐待高丽华一事采取偏袒态度的同志,会端正认识,尽快对此案作出公正的处理。
本报讯 《吉林日报》5月18日刊登该省德惠县卫生学校教师高丽华的一封来信,揭发她的公公陈丕增、丈夫陈旭东,因她生下一个女孩对她进行残酷折磨的犯罪事实。
高丽华今年28岁,1981年2月与县计委主任陈丕增的儿子、解放军驻四川某部无线电室技术员陈旭东结婚。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2、3月份之间怀孕是儿子,4、5、6月份怀孕是女孩的说法,高丽华的婆婆肖连珠听信了这一毫无根据的说法,并将儿媳妇2月份没有怀孕的事告诉了陈丕增。从此,高丽华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小高要求将户口从娘家落到陈家,陈丕增竟公然表示不同意。与此同时,肖连珠又在外面散布说:“我姑娘生闺女行,儿媳妇生闺女不行。”
去年5月,高丽华到部队探亲时怀孕了。后来,陈旭东请假回家,竟与其父母站在一起,开始疏远高丽华。他不顾妻子已经怀孕6个月,硬逼她去做人工流产手术。高丽华不同意,陈便逼她离婚。
为了缓和家庭的矛盾,高丽华在自己母亲的陪同下,冒着流产的危险,千里迢迢来到四川陈所在部队驻地,苦苦恳求陈旭东不要抛弃她。陈旭东竟蛮不讲理地说:“你生个女孩,我们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部队领导见陈旭东不听劝告,便给他作了几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在高丽华怀孕和哺乳期间,不许提离婚,不然就采取组织措施。陈旭东表面上有所收敛,背地里却肆无忌惮地折磨高丽华。今年2月,高丽华生下一个女孩,陈旭东对她更残酷了。产后不久,她就被打得眼、脸青肿,结膜充血。陈旭东还用毛巾堵上她的嘴,不许她喊叫……孩子满月后,部队领导督促陈旭东护送高丽华母女回德惠。进家后,作为公公的陈丕增根本不理儿媳妇,肖连珠公开对别人说:“我们给旭东说过了,要媳妇就别要父母!”
到了4月16日晚,陈旭东突然提出要回部队。高丽华说:部队首长不是叫你回来安排好我们母女的生活吗?陈旭东恼羞成怒,动手打高丽华,掐高的脖子。当时,陈丕增正在看电视,高丽华苦苦向他哀求:“爸爸呀,你管管旭东吧,他动手打我了。”陈丕增却回答说:“我不管,我们家根本不想要你。”
高丽华被毒打后,跑到县武装部求救,武装部领导要求陈旭东不能再打人。但陈旭东依仗其父是县计委主任,根本不予置理。18日早上,他又找碴动手打人,他的母亲、妹妹也一起上来,拳打脚踢。陈旭东还用脚踢高丽华的腰部,揪着头发往水泥地上猛撞,把刚生孩子不到50天的高丽华打得死去活来,头部、面部、颈部、肘部等多处受伤,并有轻度脑震荡。
《吉林日报》同日发表了该报记者的调查附记,证明高丽华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并指出,有关部门处理这一事件,采取了偏袒一方和放任自流的态度。
又讯 据了解,中共德惠县委最近已宣布陈丕增停职反省,陈旭东将受军法审判。


第3版()
专栏:大家都来讨论宪法修改草案

对公民的申诉应规定处理期限
陕西岐山县益店公社妙敬大队 郑玉科
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这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负责精神。但是,有的机关在群众上交了申诉信后,不理不睬,上访几年不答复,不解决。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规定国家机关处理公民申诉的具体期限或大概期限。这样,有助于各级机关克服疲沓、推诿作风,也有利于群众对领导机关的监督。


第3版()
专栏:大家都来讨论宪法修改草案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不能有名无实
江苏启东县人大常委办公室 陈明山
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宪法修改草案做了明确规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人大常委会远远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我县的情况就是这样。县人大常委会有5名正副主任,有的是兼职,有的是病号,唯一办事机构是办公室,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志,我还兼其他工作,实际只有一位同志值班,很难开展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作用,我建议,必须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若干专门机构,至少也要配备若干专职人员。


第3版()
专栏:大家都来讨论宪法修改草案

破坏科研的人要受惩罚
甘肃天水市环城卫生院 王玺昌
宪法修改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这对保障我国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公民往往受到限制,一些很有前途或者已经纳入国家计划的科研课题,只要个别领导不乐意就轻易被取消,有的甚至自筹经费搞出了科研成果,也遭到冷遇。
我们对贪污、盗窃均有法律惩罚的依据,对压制人才、破坏科技工作等也应有惩罚的依据。建议在宪法中增加有关条款。


第3版()
专栏:

西宁清真寺开展读报活动
本报讯 支增坤报道:青海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最近成立了读报组,向前来作礼拜的穆斯林,选读报纸上的重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前来大寺作礼拜的穆斯林,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文化低,对国内外大事了解得很少。为了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清真大寺爱委会,于今年3月初成立了读报组,由阿訇、满拉等工作人员担任读报员。除“主麻”(星期五)日外,每天中午坚持读报20分钟左右。内容由读报组的人员选择,主要是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民族宗教政策等。
读报活动开展以来,穆斯林群众说,读报使我们知道的事情多了,眼睛亮了;有的人说,不论那一个民族,都应该热爱祖国。但是,过去由于自己文化低,报纸看不懂,国家的事情就知道得少。天天“听”报,知道的事情多了。
在这前后,西宁市的北关、南关、白玉巷等清真寺,也都建立了读报组,开展了读报活动。


第3版()
专栏:编后小议

“人生的路能够越走越宽”
——记贵阳市失足青年彭思怀的新生
人生的路曲曲折折,或宽或窄。是相信“命运”,还是事在人为?一个回头浪子的经历,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这一问题。
往事如梦
1975年初夏的一天,贵州省贵阳市郊的一个山洞里,龙洞堡粮店青年营业员彭思怀听到“哥儿们”报告说,他们前天结伙殴打的那个人已伤重死亡,家里正办丧事。彭思怀顿时心一沉,满脑子嗡嗡作响。
夜深了,“哥儿们”早就四下“逃命”去了。山洞里只剩下彭思怀,被恐怖笼罩着。“我才22岁,真的该死了吗?”一向“舍生忘死”的彭思怀居然留恋起人生了。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少年时代!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少先队员就象春天公园里的小鸟,充满欢乐和友爱……可好景不长。刚上初一,忽然间天旋地转,老师成‘黑帮’,学校停了课,乱七八糟,热热闹闹……
“记得第一次打群架,眼一瞪,心一横,提把砍刀,迎着砖头、木棒,发了疯似地冲在头里,把对方吓得抱头鼠窜。在‘哥儿们’举行的‘庆功宴’上,抱拳宣称:‘我彭思怀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今后谁用得着,只管叫!’一番话博得满座喝彩。‘亡命之徒彭老六’的大名从此风靡贵阳。公安局几进几出,只是使‘彭老六’的名声越来越大……
“现在好了,该算总账了。”回忆起往事,彭思怀就象做了一场恶梦。“怎么办?算了!一命抵一命,我到闹市区自杀去,兴许,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父母双亲大人:孩儿要和你们永别了。孩儿不孝,你们只当自己没生我这个儿子吧。”天亮后,带着遗书,彭思怀下了山,往闹市区走去……
死灰复燃
踯躅街头的彭思怀,忽然被人一把抓住。“啊,爸爸!”老泪纵横的父亲为找他在城里城外、大街小巷已经奔波了好些天。如今,这位老工人拚命拽住神情木然的儿子,一直拉到了公安局。
当有关人员宣布:鉴于彭思怀能投案自首,只给予“劳教三年,保留原工作”的宽大处理时,彭思怀呆若木鸡。原来,“哥儿们”传错了消息,办丧事的是那个被打青年的邻居,青年本人还在养伤。
刚到劳教农场,彭思怀想:这里的生活虽艰苦,但还有不少相识的“哥儿们”,“患难与共”总还有点意思。却不料,“哥儿们”谁都躲着他,听说他们背地里还把打人的责任全推给他。彭思怀惘然了,他自己为这些人多次出生入死,事到临头却被他们踩了一脚。“江湖义气”——他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崩坍了,他惶恐不安起来。农场的管理人员乘势启发他:“小彭,现在你该认真想一想了,谁真正对你好,是‘哥儿们’,还是党组织和你的亲人?”彭思怀默默无语。领导和同志们的一次次忠告,家里亲人的规劝,以及农场干部的百般关心……过去没打动过他的“铁石心肠”,如今则令他心暖、动情。
“好吧,我就做个安分守己的人吧!”彭思怀第一次为自己确立了这样一个“人生目标”。从此,他埋头做活,百事不问。
1978年9月1日,彭思怀劳教期满回原单位报到。在二戈寨粮站办公楼前的楼梯上,他徘徊再三:“象我这样的人,还有脸见人?”转念又想:“夹起尾巴做人,要训要骂,任凭你们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一走进党支部办公室,领导和同志们都起身热情地和他握手,表示欢迎,鼓励他放下包袱,好好工作。去龙洞堡粮店报到的那天,全店召开欢迎会,同志们问长问短,热语炙人。上班没几天,小彭突然感冒发高烧。店主任文光泽马上扶他上床休息,晚上,又把稀饭送到床边。看着文光泽笑盈盈的脸,热泪模糊了小彭的视线。是惭愧,是感激?他说不清,只是暗自想:“我彭思怀不是冷血动物,领导和同志们这么看得起我,自己就得争气,要不,就太没心肝了!”
新的追求
一天中午,彭思怀和几个职工去饭店吃饭,耽误了上班时间,文光泽当众批评了他。“好嘛,对你文主任,我是够恭维的了。你这样下我的面子,真不够朋友!”彭思怀火冒三丈。晚上,文光泽问小彭:“小彭,你想过没有,‘同志’和‘哥们朋友’的关系到底有什么区别?同志关系不在于‘你好、我好’,而应该表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大目标下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这一次思想交锋,对彭思怀来说,在人生意义的认识上得到了更清新的启示。他开始把自己和“为人民服务”这个大目标联系了起来,看到了自身的一种新价值。于是,他精神焕发起来。有段时间,领导安排彭思怀担任粮店会计。他白天坚持在店堂营业,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搞会计业务,忙时常干到下半夜。终于,彭思怀以诚恳的工作态度多次被评为粮店、粮站、粮油公司、粮食局的先进工作者,被贵阳团市委授予“四化实干家”的光荣称号。
去年初,“五讲四美”的活动在全国城乡逐步开展起来。“我能做些什么呢?”彭思怀想。一天下班后,他和文光泽一起走访了粮店附近的五家五保户,了解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订了送粮上门的计划。从此,他每月用单车把粮油送到五保户老人的家里,并坚持每隔一天分别给两位残废老人挑水。有时到市里开会已经很晚了,仍要赶十几里路回到粮店,给老人们挑了水再往城里赶。粮店周围的群众说:“小彭可真是变成另一个人了”。
看着彭思怀的进步,二戈寨粮站党支部的同志思想上活动开了:“小家伙积极肯干,又会动脑子,基层粮店正需要这样的青年人!”经过多次酝酿,去年底,彭思怀被调到长期闹不团结的后进单位——舒家寨粮店当主任。
一到舒家寨粮店,彭思怀脏活、累活抢着干。同时,找每个同志谈心,消除同志间的隔阂,调动每个人的积极因素。经过几个月的细致思想工作,舒家寨的店风店貌初步改变,赢得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前不久,当我们到舒家寨粮店采访彭思怀,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说:“前段时候,报上讨论潘晓的一封信,有人说,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我觉得在我们这个社会,人生的路能够越走越宽!今后,我要在这条新生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事后,二戈寨粮站的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彭思怀已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党给了他新的生命,他要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安排!
本报通讯员 庆鹰 吴酩
本报记者 嘉 旺


第3版()
专栏:编后小议

热诚与信念的力量
读了彭思怀事迹的报道,使人想到“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老话。
从彭思怀的转变看,贵阳市二戈寨粮站党支部的思想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一片热诚,恢复了彭思怀的上进心;他们不仅引导彭思怀同错误的过去决裂,而且引导他去追求更高尚的人生价值——努力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上对“回头浪子”还存在着种种偏见、歧视的情况下,更显出他们这种精神的可贵。
对决心回头的“浪子”来说,要走上新生之路,重要的是树立这样的信念: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生的路能够越走越宽。有了这个信念,就能正确对待一时还难以避免的偏见与歧视,也不会为其他困难所吓倒,坚定地开辟新生活的道路。
愿人们能从二戈寨粮站得到启发,使更多的“浪子”成为“金不换”——社会的有用之材。这对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四化建设来说,并非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