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年年植树 缩短成林周期
合浦县农村用材烧柴基本自给
本报讯 记者衡志诚、通讯员傅旭报道:历来建房缺材、烧饭没柴的广西合浦县,现在每年已能向群众提供3.5万立方米以上的自产木材,全县7,073个生产队,已有5,600个队靠自己种树基本上克服了烧柴困难。这一新的变化,是合浦县从当地条件出发,把解决用材、烧柴作为重点,坚持年年植树造林取得的可喜成果。
最近记者访问合浦时看到,原来是荒山秃岭的北部丘陵,如今遍野是松树;开阔的中部地带,大片的桉树已郁闭成林;过去常受风沙危害的长达270公里的漫长海滩,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公路干线两旁,左三行、右三行,基本上绿树成荫,总长度达300多公里;在南流河下游,两岸河堤各栽了10行左右护堤树,长得挺拔茁壮;纵横交错的水渠,星罗棋布的村庄、农舍,大都被各种林木遮蔽着。全县森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不到30万亩发展到155万亩,其中自用材和薪炭基地占138万多亩,多数是1963年以后造的,全县覆盖率由7%提高到了36. 7%。
合浦的沿海公社,过去都以烧杂草为主,严重缺柴,近几年山口公社每年约调出烧柴3,000立方米,营盘公社自造林每年可提供烧柴50多万担。营盘公社的石村大队,1968年开始大量种植桉树,平均每户已有林木11.5亩,从1977年起,大队每年有计划地砍伐一些木材供社员建新房,5年来共生产自用材3,000多立方米,修起2,400间砖瓦房,76%的农户搬进了新居;每年光林地出产的干枝叶,就可够全大队社员三分之二的生活燃料之用。
历来农区造林难,保存更难。合浦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县林业局长谢邦能说,柴米油盐,柴为首,不让群众烧是不行的。群众要建新房,做家具,不给木料也不成。问题是怎样做到既合理采伐,又使树林得到保存和扩大。他们主要是坚持年年植树,持之以恒,加快造林的进度,让树木的生长量、蓄积量高于消耗量。这样,农区造林就能上得快。十多年来,合浦县每年造林5至7万亩,现在全县一年的林木生长量约36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不过几万立方米。
为了加快林业的发展,这个县十分注意发挥集体和社员造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解决烧柴用材问题。全县由公社、大队、生产队自办、联办和国营、集体联办的林场,已发展到175个,社员在“四旁”植树达570多万株,成为用材重要来源之一。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建立,社员向生产队承包育苗、承包造林的越来越多。能否缩短成林周期,对能否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合浦把营造速生丰产林当成一项重要措施,抓得很紧。窿缘桉是当地沿海和内地都适宜的树种,干直、材质好、不生虫、成材快,管护好10年即可皆伐,全县已发展55万亩。近几年,他们还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机耕造林,广泛推广营养钵、营养杯育苗,这对提高成活率、缩短成林周期,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2版()
专栏:

解了疙瘩定了心 勤劳致富更有劲
湖北南漳县三景庄大队 张相恒
我看到《人民日报》5月20日一版发表的《张相恒劳动致富值得表彰岂能打击》的消息以后,激动得久久难以平静,衷心感谢党和党报对我的关怀和支持。
我是湖北南漳县大山区的一个农民,全家六口人,住着三间破房,其中有一间全是用石片盖的。1965年,我从部队复员回来,很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出力。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有劲无处使,队里每年人均收入都不到50元。为了维持家庭生活,1977年秋,我买了一台炸苞谷花机,后来被当作“地下工厂”没收了。1978年我买了两百只小鸡,藏在顶棚上喂养,大队发现后说是搞“资本主义自发”,全给处理了。尔后,我还买过缝纫机,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了。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在农业银行、信用社等部门的支持下培植天麻成功。1981年天麻收入1,600多元,在全公社“冒了尖”,被评为劳动致富模范户,让我出席了县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和地区农业、金融系统支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经验交流会。会上,我汇报了1982年发展养猪、养鸡、培育白木耳、天麻等收入7,000元的情况,以及帮助邻近社员致富的规划。
万万没想到,我从地区回到南漳的第二天,管理区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就在上千人的大会上点名批判我,并撤销我劳动模范的称号。当时,我想不通。过去我们穷,就穷在单一经济上,现在解开了手脚,广开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开始富裕起来,可是又挨批,为什么非逼我往穷路上走呢?我这2,000多元的农副业收入,哪一点不是我全家人辛勤劳动换来的?为什么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可真富起来又不行?难道党的政策变了吗?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地区农业银行的负责同志和《湖北日报》的记者先后来到我家进行多方面调查,及时向地委和各级党报作了反映。随后,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和地区农行负责同志又一次到三景管理区作了深入调查,南漳县委、襄阳地委先后向全县、全地区发了通报。报纸、电台相继发表了支持劳动致富的报道,增添了我劳动致富的力量。现在我的思想疙瘩解开了,周围群众的顾虑消除了。今年,我分包第一生产队,下定决心,除搞好集体生产外,还要帮助社员把家庭副业都搞起来,把自留山都绿化起来。去年我买了一些能生产贵重药材的树种苗,今年部分树苗可以出圃,我将无偿地支援周围的社员群众。(邵昌武 黄士钦代笔)


第2版()
专栏:短评

用材烧柴自给的长远之计
合浦县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的成绩,给人以启示:农村人口众多,用材、烧柴量大,但只要加强领导,合理规划,真正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大力植树造林,日常用材、烧柴难的问题,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得到解决。
在一些农区,有的人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以为发展林业是林区和山区的任务,自己没有用材向林区要,没有烧柴烧秸秆,或者要求国家供应煤炭。这些同志认为,靠农区植树造林提供用材和烧柴,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这些地方的林业生产长期发展不起来,用材、烧柴越来越紧张。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消极等待不行,只有象合浦县那样,发动群众植树造林。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少材、缺柴的燃眉之急,又是实现用材、烧柴自给的长远之计。合浦县北为浅丘陵区,南为滨海平原,土地不多,易旱易涝,并不具备造林的优越条件。这个县能在近二十年内,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7%提高到36.7%,使用材林和薪炭林占森林面积的89%以上,并且能够保持树木的生长量和蓄积量高于消耗量,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关领导机关、广大干部和农民真正把造林和护林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他们因地制宜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把林木的经营管理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就高,也就保证了木材的蓄积量年年增长。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是农民生活中缺一不可的。近年来,随着政策的落实、责任制的推行,富裕地区农民的生活好上加好,贫困地区农民也消除了温饱之虑,建房缺材、烧饭少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学习合浦和其他平原地区植树造林的经验,从一县一社的范围内切实解决用材、烧柴问题,是改善群众生活的当务之急。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山野菜丰收出口量增加
新华社哈尔滨电 我国山野菜重要出口基地之一的黑龙江省,今年蕨菜、薇菜喜获丰收,预计今年出口量将比去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山野菜采集、收购工作基本结束,有关部门正抓紧盐渍、晾晒,做好出口前的准备工作。
蕨菜、薇菜素有“山菜之王”的称号。由于它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吃起来清香、甘滑,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提神、助消化、去油腻等功能。多年来,我国山野菜在日本市场享有盛誉,被视为“健康食品”。1971年,黑龙江省开始出口山野菜,十年来出口量增长了400多倍。去年,全省蕨菜、薇菜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出口量的36%和12%。
今年春天,黑龙江省各地雨水调和,蕨菜、薇菜长得株长、粗壮、鲜嫩。进入4、5月收购旺季,这个省各地农村供销社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产区,负责采集、加工等项工作。薇菜主要产区的饶河县,在山野菜收购前,县供销、外贸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开办各种山野菜加工技术培训班,培训了200余名会采集、加工的技术骨干,使今年薇菜收购数量多、质量好,目前已有20,000多斤薇菜干陆续运往大连口岸。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海安县今年春茧获丰收,全县总产近三万担,比去年同期增长二成多。这是社员在立发公社供销社茧站交售春茧。 杨一秋摄


第2版()
专栏:

农民喜欢的文化活动中心
——访九台县其塔木镇
本报记者 李安达
吉林省九台县其塔木镇,位于松花江畔,地处九台、舒兰、永吉三县接壤处,不仅是当地农村一个传统的物资集散地,也是这儿的文化活动中心。早在五十年代,镇上就成立了文化站,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一直比较活跃。1980年以来,镇上新建了一座影剧院、一个工艺美术社,还有照相馆、图书阅览室、魔术队,以及两个半农半艺剧团。当地农民来赶集,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采访,远远就看到公社大院门口有一个画廊,画前挤满了观众。有关同志介绍,这个画廊开辟近两年了,先后展出了关于生产责任制、科学种田、“五讲四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70多幅折子画,深受农民欢迎。
沿长街而行,来到了工艺美术社。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致的玻璃画、树皮画、海绵画、羽毛画。青山流水,飞蝶鸣蝉,凤凰配牡丹,狮子滚绣球,跃然画面,栩栩如生。公社文化中心的同志说,这个工艺美术社还有一段来历呢!前年秋天,一位农民拿着两大块玻璃到公社文化中心,要求给他画画。有关同志回答说,我们是搞文化辅导的,不是画玻璃的。这个农民听了生气地说:“这街里在旧社会还有个画匠铺呢,如今倒好,连个画玻璃的地方都找不着了!”听到农民的批评,他们坐不住了,经过调查,了解到近几年农民盖新房的多了,做家具的多了,为了把新房、新家具装点得漂亮些,需要画玻璃画、写对联的也多了。于是,公社文化中心挑选了几位美术骨干,成立了工艺美术社。
走进图书阅览室,里面摆着两张长条桌,设有20多个座位,开门还不到半小时,已经座无虚席了。这个阅览室有500多册书籍,30多种刊物,既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把书借回家去。起初,农民来这里多是借小说、连环画看,这两年,农业科技书籍供不应求。随着农村经济日趋发展,其塔木镇进一步增添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社员的文化生活。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对路就大有前途
加正
浙江省永康拖拉机厂在产品积压、一筹莫展的时候,派人到农村去调查,根据农民的要求,设计制造出一种“一头水牛的价格、两头半水牛的效率”的三马力拖拉机。这种产品一问世,买主纷至沓来,供不应求,全厂上下笑逐颜开。
永康拖拉机厂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的。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经营方式变了,劳动规模小了,这种新变化,要求农机部门制作产品时,要在规格、品种、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产品同农民的需要对路,就大有市场,大有前途。
可是,有些农机厂并不是这样看待农村变化和农民需要的,他们以为现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然是以手工操作为主,需要的只是牛、马、犁、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根本用不上,农机工业没出路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近几年,农村经济开始活了,农民手里有了钱,要买生活用品,更要添置生产资料。据安徽怀远县的调查统计,农民对后者的投资,超过前者的一倍多。农村资金的这一流向,说明了支农产品大有市场。再说,千百年来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民,早就盼望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哪能不愿意采用机械作业呢?关键是目前适应农村经济水平和生产水平的农业机械还不多;现有的一些农业机械,农民不是买不起,就是用不了;而且,过去那种没有选择余地的调拨方式也不灵了。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是按照农民的需要革新支农产品。只要物美价廉,效率高,适合农村生产力水平,就不愁没有出路。如果各地的农机工厂都能借鉴永康拖拉机厂的做法,下乡去问问农民,对症用药,以需定产,必能为农机工业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第2版()
专栏:

云南农垦局在景洪农场境内的流沙河上建设一座水力发电站,今年3月竣工发电,发电总容量为1. 7万千瓦,除满足该地区农场生产、生活用电外,还可供农场周围少数民族社队用电。图为景洪农场发电厂全景。 郑方南摄


第2版()
专栏:

把科技知识传到千家万户
——记隆回县罗洪公社广播站的一天
初夏,细雨蒙蒙。清晨五点二十分,“叮铃铃”一阵闹钟声,把湖南省隆回县罗洪公社广播机线员杨石华从甜蜜的睡梦中唤醒。他一骨碌爬起来,打开广播扩音器,优美的乐曲声立刻传遍这个偏僻山区的千家万户。
七点钟,光树下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在树提着一部四用机,冒雨来到广播站,请老杨帮忙改装成交流的,杨石华二话没说,很快就给他改装好了。
刚吃完早饭,又有几个大队的社员,提着一串串喇叭,接二连三地涌进了广播站,有要求焊接的,有换线圈的……老杨埋头干着,半天就修好了二十四只喇叭,还卖出八十只新喇叭。
下午两点钟,杨石华的爱人捎信来,要他回家护秧。老杨爽朗地说:“家里只有两亩多田的秧要护,我这里有一万六千多亩的秧要护啊!”说着又忙他的事去了。
罗洪公社过去年年吃统销粮,去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带来了大丰收,出现了“科学热”,全公社四分之三的人家都装上了喇叭。共产党员杨石华一心扑在广播工作上。架电杆,装喇叭,风里来雨里去,不辞劳苦。
最后一次播音结束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广播站里还灯火通明。杨石华又在为公社农业技术员罗教本的科学讲座——《怎么放养红萍》进行录音呢。
新华社通讯员 范松青 陈正文
新华社记者 廖道维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在茶场场长家喝茶
5月的一天,我们到湖北谷城县双堰大队茶场老场长陈连昌家了解情况,同去的还有大队的干部。老场长不在家,女主人——老场长的儿媳妇又是让座,又是递烟,但拿起茶杯时,却有些踌躇了。她不好意思地说:“不瞒客人说,家里恐怕没有茶叶了呢。”她进里屋拿出一个酱色的大口瓶,底朝天,口朝地,才在三个茶杯里各倒进一点茶叶末,冲上了开水。
双堰茶场年产茶叶两千斤,今年头道春茶就产了800多斤。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在老场长家里竟没有春茶喝,这真是件新闻。女主人解释说:“这点茶叶末,还是去年摘秋茶时买的。前几天我叫当家的去茶场买斤新茶,老爷子说:春茶的交售任务还没完成,还是等采秋茶时再说吧。”
大队干部告诉我们:老场长陈连昌是1945年入伍、有33年党龄的老八路。1965年他领着七八个青年人在荒山上办起了双堰茶场。18年来,他只在家吃过五顿团年饭。茶场年产茶叶上千斤,他没往家拿过半两;年产木柴100多万斤,他没往家拣过一根。
听着介绍,我们品味着颜色泛红、面上漂着茶叶梗的秋茶,真比喝了最上等的春茶还余味无穷。
作敏 肇莹 扬春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主动放回中华鲟鱼
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南溪县境内,最近有三位社员五天内先后捕获了5条国家保护的珍贵鱼类——中华鲟幼鱼。他们向当地水产部门报告后,主动把幼鱼放回江中,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群众的表扬。
一天清晨,县渔业社社员朱清和、江南公社社员周大良,在县城附近江里撒网捕鱼,拉起网后,发现鱼群中有3条中华鲟鱼,其中一条重6斤半,另两条都是3斤多。他俩将捕得的幼鱼细心喂养在鱼仓里,随即向县农业局报告。局里派水产干部前去查看,3条幼鱼确系中华鲟鱼,而且长得很健壮。他俩随即将鱼放回江中。水产干部赞扬他俩这种爱护水产资源、遵守国家有关保护鱼类规定的行动。
几天后,周大良的父亲又在这一段江里捕得两条中华鲟幼鱼,在向县水产部门报告后,也主动把幼鱼放回江里。 南包文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还欠款
最近,一位农民用大红纸包着500元钱送到广东海康县企水供销社的办公室,他连声道歉:“真对不起国家,拖了这么长时间。”
这位农民是海田公社陈家大队西排二队的生产队长李明光。1974年,企水供销社为了扶持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借给这个队500元,用以发展剑麻生产。后来,剑麻全部失收了。这个队是个穷队,没有能力偿还,供销社只得把这笔债“挂”了起来。近两年,生产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这笔款又变成了无头债。去年,这个生产队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开始富起来了。这时候,有的社员想起了还欠供销社一笔款。有的人说:“时间这么久了,供销社既不追还,就算了吧!”生产队长李明光认为:以前我们穷得无法还债,现在富了怎能忘了国家?于是,他召开了社员大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大家说了,得到了社员们的支持。大伙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仅一个晚上,就把钱凑足了。 陈自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