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阿根廷决心为保卫马岛斗争到底
英国发动总攻后马岛没有发生重大战斗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3日电 阿根廷内政部长圣琼今天在这里会见一家英国电视台记者时说,为保卫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将斗争到底。
圣琼强调说,如果英国重新占领马岛,那么“阿根廷将尽一切办法,继续谋求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他认为,从军事观点来看,由于这些岛屿离阿根廷本土较近,情况对阿根廷有利。因而,“我们将(对英国)进行骚扰,当有可能时,我们将再次(在马岛)登陆”。
同时圣琼表示,阿根廷政府继续准备“尽一切努力来寻求外交解决办法”。但是,他指出,英国军队撤离马岛是谈判的必要条件。
在这之前,加尔铁里总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不管阿根廷港战斗结果如何,阿根廷将继续战斗。他还强调说:“不管军事上发生什么情况,也不管以后统治阿根廷的政权情况如何,但可以肯定,阿根廷人民将为马岛继续战斗,决不会投降。”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3日电 自英国军队12日凌晨向马尔维纳斯群岛首府阿根廷港发起总攻后,今天交战双方没有发生重大战斗,都在调整力量以准备新的军事行动。
阿根廷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部发表的战场军事形势报告指出,从12日夜间到13日中午12时,阿、英双方的地面部队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只有零星的炮击。
但是,阿根廷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部在一项公报中说,阿根廷空军袭击了离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英军阵地。
公报说,英军之所以没有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是因为它需要在总攻后重新进行部署,以便发动新的进攻;而阿根廷守军也正在调整部署,准备应战。(附图片)
朱育莲 绘


第6版()
专栏:

耿飚率军事代表团抵达平壤
吴振宇大将及三千名官兵和群众到机场欢迎
据新华社平壤6月14日电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耿飚为团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梁必业为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代表团,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邀请,今天上午乘专机到达平壤,对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吴振宇大将,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党中央检阅委员会委员长徐哲,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吴克列上将,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白鹤林上将等到机场欢迎。
在机场上,耿飚团长在吴振宇大将陪同下检阅了朝鲜人民军三军仪仗队。然后,中国军事代表团全体成员同前来欢迎的3,000名人民军官兵和平壤市群众见面。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何章明,已在平壤的代表团团员、大使馆武官于克忠,以及即将离任的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叶昌渠和新任委员王健等,也到机场迎接。


第6版()
专栏:叙利亚通讯

在大马士革—贝鲁特国际公路上
新华社记者 张敬雷
记者在大马士革—贝鲁特国际公路上,目睹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这场战争给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深重灾难。
13日早晨,记者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沿着这条公路到贝鲁特去。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停火已经生效两天,但在这条路上仍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战争气氛。从大马士革西行,公路两旁的山上都是叙利亚军队的阵地,战士们全副武装,有的呆在坦克上,有的守在炮位上。覆盖着树叶的坦克和装甲车,涂着黄泥的卡车,不时从记者车旁隆隆开过。载着被击伤的坦克和军车的大卡车从黎巴嫩方面开过来。一些刚从黎巴嫩前线撤回来的战士,站在路旁等车。他们一个个脸色黑红,满脸胡子,军装上满是汗迹和泥巴。一个士兵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参加了几天激战之后,回叙利亚去休整的。
在边境上的叙利亚海关,有成百上千从黎巴嫩涌来的难民在检查站办理叙利亚的入境手续。许多人面容憔悴,神色紧张。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带着3个孩子打算从大马士革乘飞机到海湾去避难。在周围的人群中,也有一些是去贝鲁特的,他们趁今天公路通车,准备到贝鲁特把亲属接出来。
黎巴嫩一侧的边境检查站,已被以色列飞机炸毁。楼房倒塌,四周都是弹片和碎玻璃。那里已经没有人负责办理入境手续了,只有一个黎巴嫩警察和一个叙利亚士兵在指挥进出边界的车辆。
位于贝卡谷地北部,离叙利亚—黎巴嫩边境只有几公里的什图拉,前两天遭到了以色列军队的猛烈炮击。据说,这里是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的总部所在地。路口有两个巨大的弹坑,两旁的许多商店被炸塌,几根电线杆横倒在地上。一辆被击毁的坦克,躺在附近的田里。市内,大部分商店关着门,街上冷冷清清。
过了什图拉就上山了。附近山头的制高点,前几天曾是以色列军和叙利亚军激烈争夺的地方。这一段路上更是弹坑累累。路旁的山坡上散躺着许多军车和汽油桶,几个民工正在修补被炸毁的路面。
进入贝鲁特后,入目的是一片凄惨景象。经年不断的内战加上这次以色列的狂轰滥炸,使贝鲁特遭到更严重的破坏。记者的车正好路过以色列飞机轰炸的重点——体育场。这座体育场已成废墟,附近的许多高楼也已被炸塌。往日繁华热闹的贝鲁特,现在几乎成了一座死城,街上冷冷清清,行人稀少,一些被炸坏的水管正在往外冒水。有一辆架着高射机枪的汽车停在树荫下,一些巴勒斯坦战士在车上警惕地注视着天空。在一个面包房的门口,排着一长列形色焦急的人。据说,贝鲁特市民已有一星期没有买到食品了。
据国际红十字会估计,以色列入侵一星期以来,黎巴嫩已有1万多居民伤亡,6万人无家可归,黎巴嫩南部仅赛伊达一个城市就有1,500人死亡,3,000人受伤。成千上万的难民涌进了贝鲁特市区。
虽然昨天晚上以色列已宣布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停火,但是,今天在贝鲁特南部机场附近仍有激烈的战斗。记者站在一座高楼的屋顶上用望远镜南望,可以看到飞机场附近有几处地方在冒烟,还传来了激烈的枪炮声。
当天下午,在记者返回大马士革的路上,碰到3名风尘仆仆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成员要求搭车。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在赛伊达同以色列激战5天后,步行了两天才走到叙利亚边境。他们现在受命到叙利亚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接一批新战士去前线。他们中的一人激动而又坚定地说:“我们巴勒斯坦人没有选择,只有战斗到底。”


第6版()
专栏:

阿英同意在马岛首府建立“中立区”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3日电 阿根廷外交部今天宣布,阿根廷决定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首府阿根廷港市中心的大教堂附近建立一个“中立区”,以保护该市平民免遭战祸。
阿根廷外交部在给国际红十字会的电报中说,鉴于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最近在访问阿根廷港时研究了在那里建立一个“中立区”的问题,阿根廷当局决定建立上述“中立区”。
电报说,建立“中立区”的目的是保护不参战和不执行任何军事使命的伤病员、平民和“中立区”的行政管理人员免遭战争的威胁。
据阿根廷官方宣布,最近,英国军队对阿根廷港的居民区进行炮击,已使6名平民伤亡。
另据伦敦消息:今天早上,英国国防部人士说,在上周末的战斗中,岛上居民可能有伤亡。英国已同意国际红十字会提出的关于在斯坦利港建立一个“安全区”的建议,以保护那里的大约600名岛民,并为受伤者提供治疗。


第6版()
专栏:

委内瑞拉报纸评马岛冲突的经验
人在军事冲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报讯 委内瑞拉《国民报》6月初刊登一篇评论马岛冲突的文章,认为“人在军事冲突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文章说,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是使用尖端军事技术的一次充分表演。一方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50艘战舰。这些战舰配备了最新式的雷达与声纳(用来监视和发现潜艇)电子系统、激光瞄准系统和海对海、海对空及反潜艇等各类导弹。英国的这支军事力量及其先进技术和训练水平,只在美国与苏联之后,“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中占据第三位”。
阿根廷虽然最近几年加强了空军,配备了新式的“幻影式”和“短剑式”战斗轰炸机、“天鹰式”攻击机以及配有“飞鱼式”空对舰导弹的“超级军旗式”飞机,但阿根廷军事装备水平仍落在英国之后。
然而,在这种武器装备差距甚大的情况下,由于阿根廷军队的英勇顽强,给英军以严重打击。阿根廷的飞行员通过低空飞行的进攻战术和不怕牺牲的俯冲,正确大胆地使用“飞鱼”导弹及空投炸弹,给英国皇家海军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损失”,从而使国际舆论“感到吃惊”,使伦敦英国海军部“尤为感到震惊”。
伦敦分析家说,英国在制定进攻马岛的计划时是从如下推测出发的:阿根廷飞行人员缺乏训练,不熟练,缺乏勇敢精神和战争经验。但这是一个“严重错误”,英国为这个错误的估计所付出的代价是“大量军舰沉于南大西洋海底”。
文章说,从英阿军事冲突中可以看到,“部队的士气和精神的培养有巨大的重要性”,即使现在,在战争中“最好的武器是人自己”。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切断喀布尔到坎大哈的公路
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13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今天报道,阿富汗游击队在5月底切断了阿富汗两个主要城市喀布尔与坎大哈之间的公路。消息说,一支500人的游击队是在占领了距查布尔省加拉特市10公里的哈兰地方之后,切断喀布尔市与坎大哈市之间的公路的。这条公路是阿富汗国内公路干线的主要路段之一。游击队缴获了大批食物和其它物资。
消息说,另一支游击队在瓦尔达克省塔赫马克杜拉尼地方设埋伏打击苏军,他们击毁了苏军坦克两辆、载重汽车一辆,并击落米格战斗机一架。
另据报道,游击队上周在巴达赫尚省的达什泰拉阿纳特基地摧毁敌人直升飞机5架。
新华社伊斯兰堡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最近报道,来自喀布尔省和瓦尔达克省的阿富汗游击队5月24日夜袭击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部达鲁拉曼的弹药库。
在这次战斗中,游击队打死10多名守卫弹药库的士兵,并击毁两辆坦克。
另据报道,5月20日,阿富汗游击队在坎大哈省乌尔甘达地区冲破了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对他们的包围。战斗持续数小时之久。敌军的一支坦克部队和直升飞机运来的突击队参加了这次战斗。游击队打死打伤100多名敌人,直到天黑才撤出战场。
5月21日,游击队袭击了坎大哈兵营的一支流动坦克部队,击毁一辆坦克。


第6版()
专栏:

沙特阿拉伯为已故国王举行葬礼
穆巴拉克赴沙特吊唁国王逝世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利雅得消息:沙特阿拉伯昨天下午在首都利雅得为已故国王哈立德举行葬礼。哈立德是在7小时前在塔伊夫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的。
沙特阿拉伯新国王法赫德、新王储阿卜杜拉、王室成员和数万市民参加了安葬仪式。
已经到达利雅得的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吉布提的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据新华社开罗6月14日电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今天上午率代表团前往沙特阿拉伯,对哈立德国王逝世表示哀悼。
代表团其他成员是:埃及副总理兼石油部长希拉勒和国防部长加扎拉。这是自1979年埃及同沙特阿拉伯断交以来,埃及的总统第一次访问沙特阿拉伯。


第6版()
专栏:

伊朗首批部队抵大马士革
据新华社德黑兰6月13日电 据伊朗报纸今天报道,伊朗陆军司令设拉子昨天在库姆宣布:伊朗已经派出首批部队赴前线同以色列作战。
设拉子指出,这是一次输出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行动。
《世界报》说,伊朗派出的是正规部队装甲兵,但是未提到派遣人数和经过的途径。
据报道,这批部队是在伊朗高级军事和政治代表团访问叙利亚回国后派遣的。伊朗代表团成员包括伊朗国防部长、陆军司令、革命卫队司令和伊朗总统的代表。代表团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叙利亚有关方面举行了几轮会谈。
另外据大马士革消息,西方外交人士说,伊朗的第一批部队大约500人已经在13日乘坐伊朗飞机到达大马士革,何时去黎巴嫩前线,目前还不清楚。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成立民族救国委员会
新华社贝鲁特6月14日电 黎巴嫩决定成立一个以总统萨尔基斯为首的民族救国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前的问题。
黎巴嫩国家电台今天广播的总统府办公厅的一项公报说,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总理瓦赞、外交部长布特罗斯、议员纳赛尔·马鲁夫、阿迈勒运动总书记纳比布·贝里、长枪党的黎巴嫩武装力量总司令贝歇尔·杰马耶勒、全国运动主席瓦利德·琼卜拉特。


第6版()
专栏:

沙特阿拉伯组成新内阁
新华社科威特6月14日电 利雅得消息: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昨天宣布成立以他为首的新内阁。
在新内阁中,王储阿卜杜拉·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被任命为第一副首相仍兼国民警卫队司令。原国防和航空大臣苏丹·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兼国防和航空大臣。其他大臣继续留任原职。


第6版()
专栏:新闻人物

沙特阿拉伯新国王法赫德
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1922年生于首都利雅得,是已故国王哈立德的同父异母弟弟。1975年3月在前国王费萨尔遇刺逝世时,由王室宫廷委员会立为王储,并担任第一副首相(后改任副首相),未几,受权主持国家日常事务。
法赫德早年接受宫廷教育,后多次出国求学。1953年创建王国教育部,出任第一任教育大臣。1962—1975年任内政大臣。1968—1975年兼任副首相。曾任沙特阿拉伯国家安全、教育方针、沙特大学、石油事务、青年福利、朝觐等最高委员会主席。经常率领代表团出席阿拉伯世界和国际会议,多次出国访问。
法赫德被委托主持朝政以来,对内实行鼓励私人投资竞争、高速发展经济的路线,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重视社会的伊斯兰特性,宣布根据《古兰经》制定宪法和成立起咨询作用的协商会议;对外在维护民族独立、推动阿拉伯(特别是海湾地区)和伊斯兰世界团结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和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的正义斗争,反对苏联侵略阿富汗,主张和平解决阿以之间的冲突,曾提出实现中东和平的八点建议,得到全世界各方面的重视。
(据新华社)(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伊拉克击退袭击西北边境哨所的“渗透分子”
新华社巴格达6月13日电 据巴格达电视台广播,伊拉克内政部发言人今天说,一些“破坏分子和渗透分子”袭击了伊拉克西北部境内希马勒镇的“比尔贾里乌斯”哨所。
希马勒镇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以西120公里的地方。
发言人说:“这一事件是在6月8日当地时间22时30分发生的,在伊拉克部队开火反击之后,这些破坏分子向叙利亚境内逃窜。”


第6版()
专栏:

创业维艰
——南亚三国纪行之二
本报记者 蒋元椿
在卡拉奇街上,同日本产的“丰田”、“达胜”等小轿车夺路而行的,是许多打扮得彩色缤纷的卡车、大轿车和摩托三轮车。卡车驾驶座上面伸出一个木制的台阁,车身挡板经过加高,改装成为一只大货箱。车子的前后左右,遍体用彩色绘上风景、人物、鸟兽,甚至有正在喷火飞行的火箭。大轿车装饰得更是金碧辉煌,有的从前到后贴以闪闪发亮的银色装饰,宛如京剧舞台上白盔白甲的武生。摩托三轮都装了可坐两个人的带篷客座,也都彩绘了各种图画。客座背后通常都绘一个顶角朝下的等边三角形。等边两侧的空隙就是画廊。在争先恐后的车流中,我们偶然见到一辆摩托三轮,它背后一边画着巴基斯坦的绿色星月旗,另一边画着中国的五星红旗。它的主人无疑是中巴友好的积极支持者了。
这些彩绘的出租车辆都是私人经营的。把它们打扮得同新娘子一样,不仅是出于爱美,也是为了招徕顾客。它们是为市内和城市之间的客、货运服务的一支大军。这种车辆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也有,但数量和彩绘的精美程度似乎都不如巴基斯坦的。
印度新德里和孟买等城市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街上奔驰着的是国产的“大使”牌、“总理”牌小轿车,“阿育卡·莱蓝德”、“塔塔”等牌子的大轿车,和穿行其间的两轮摩托车,其中有不少是出租汽车。除了外国使领馆的车子外,很难看到外国车。
在孟加拉国的达卡,日本小轿车为数不多,街上到处是带篷的人力三轮车。车篷背后两侧无一例外地装饰有两行贴金绣银的圆形图案。它们在街上行驶时,从背后看去,就象一队开屏的孔雀在飞翔。
景象虽然不同,反映的却是同一个问题。三国都有众多的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业机会不足,过剩的劳动力就转向交通运输业,因为从事这个行业可以向车主租得车辆,不需要什么投资。
比较起来,印度的景况似乎要好一些。四十年代印巴分治的时候,英国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都留在印度,汽车工业就是其中之一。巴基斯坦本来底子就薄,七十年代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它的发展受了一段挫折。孟加拉国独立才10年,当时损失了一部分机器设备,等于白手起家。不过,经过努力,这两个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钢铁、造船、造纸、纺织(包括黄麻)、食品等工业,为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初步创造了条件。但是石油、铁矿砂需要进口,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换汇率不高,这都削弱了它们发展经济的能力。
印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能年产吉普车、大小轿车、卡车等共约12万辆,拖拉机7万辆,三轮、两轮摩托车和轻骑约30万辆,此外,印度还建立了年产约900万吨的钢铁工业,年产原油1,300万吨的石油工业以及机床、电子、化肥、制糖、造纸等工业,还建立了3个核电站。总之,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印度政府采取保护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它对进口汽车征收100%的进口税,把日本汽车挡在国门之外。它把美国的“可口可乐”赶出印度,用自产的“坎派可乐”等取而代之。印度市场上的电视机、收录机、手表全是国产的。看来印度的政策是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尽可能不进口它们的商品,以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保护本国市场。
但是从我们所看到的来说,印度也有它的困难,它的工业缺少协作,一些工厂也是“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印度斯坦汽车厂是生产“大使”牌轿车的大厂,但是从引擎到弹簧都得自己制造。“大使”、“总理”牌车型已经陈旧,改型需要大笔投资。印度斯坦汽车厂里陈列着几辆用手工制作出来的新型轿车,什么时候能够定型投产,还不知道。汽车年年增加,汽油消耗量也随之增加。1980—1981年度进口原油花了520亿卢比,合50多亿美元,而同年外贸逆差是572亿卢比,二者几乎相等。塔塔服务公司新近发表的一本统计资料集又发出警告说,印度目前已经开采的石油,在1985—1995年期间将会枯竭。印度现在正在努力寻找石油,特别在近海大陆架上。解决能源自给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关键。
另一个困难是产品的市场问题。印度国内市场虽大,但是人民购买力低。它的人民48%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人每月平均的消费低于65—70卢比(约合人民币11—13元)。满街每辆7万卢比左右的小轿车只使印度贫富悬殊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向西方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换汇不多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而进口的机器装备要花很多外汇。它生产的机器设备等主要向亚非发展中国家出口,但是为数不多,因此外贸逆差日益严重。印度十分重视南北谈判和南南合作问题,看来与此有很大关系。
印度历年接受外国援助和贷款,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到最近为止,外债已达1,635亿卢比,约合170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反映了印度经济在表面繁荣之下的苦恼。
南亚三国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的问题,这也是遭受过多年殖民剥削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第三世界国家真正能够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这是需要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南亚三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因为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这三个国家要有保证地达到粮食自给还有困难,抗灾能力不强。许多地方只能靠天吃饭,丰年好一点,灾年就要吃进口粮。我们在印度北部访问拉贾斯坦邦的时候,已经收割的麦子都在地里立成一圈放着。过了几天,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泡坏了不少麦子,今年南亚气候反常,往年是干热的时候,今年却凉快多雨。如果雨季再来得不正常,粮食生产就有下降的危险。
土地关系也阻碍农业的发展,孟加拉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出租的。据印度朋友说,全印度有40%的农民没有土地。地主通常都住在城市里靠地租过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产量就很不容易。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看来离解决问题还远。特别是有几千万“贱民”。虽然种姓制度已经不合法,谁也不得歧视他们,但是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消灭。他们用破烂的席片、树枝等等凑合搭起来的住处,在城市和农村里依然随处可见。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今年提出一个新的发展经济二十点纲领,其中有十点是涉及农业和改革农村社会关系的。这表明印度政府正在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到农业上来。
总的说来,南亚三国的自然条件都不错。气候温热,树木终年常青。除了少数地方是沙漠以外,许多地方都可以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森林、果树和畜牧业。渔业也大有可为。印度的山脉都在领土的边上,平原地区很大。农业发展有很大潜力。孟加拉国南部一年可收三季稻子。问题是除了资金、技术、价格等等以外,还有社会、政治的因素需要解决,因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印、巴、孟三国经济上的不少困难,对我们来说,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毕竟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点。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是一桩艰难的事业,如果我们这些第三世界国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南南合作得到实现,我们就能够一块儿前进。这恐怕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第6版()
专栏:

6月13日,以色列侵略军违犯停火协议,在黎巴嫩西顿市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图为两个黎巴嫩妇女背着她们仅有的家当,从以色列装甲车旁走过。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