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讨论
于光远
(一)
今天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开会动员首都经济学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团体开展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讨论。我认为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大家知道,为了做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小。因此,不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是不行的。理论要起指导作用,就要走在前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近一年多来不象1979、1980年那么热烈。这次动员之后,可能出现研究讨论这个问题的新热潮。理论研究不但对制定改革方案、改革措施会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实施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大家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涉及许许多多的人的问题,许许多多的人关心这个问题,会有各式各样的看法和意见,应该让他们讲出来。当前虽然还不到广泛发动群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是应在比较多的人中间开展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当代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这个问题。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件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把这件事情看做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这件事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进行的,理所当然地会受到社会主义国家中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但是关心这件事情的,不限于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人们。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学者注视和研究它。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政治家也利用这件事情做他们的文章。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也将对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关系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件大事。当前强调经济调整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把改革的地位放低了。在这次开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首先明确体制改革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
要明确我们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和性质。
我认为应该区别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指的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制度,那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或者在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期中,是各不相同的,但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和完善的问题,没有改革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则是可以而且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改革,使它合理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去寻找、去实施、去巩固、去发展与社会主义一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整套具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起着促进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在今天我国的历史条件下,还必须允许某些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存在,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事情。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指在经济体制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诸形式中,社会主义国有制居绝对优势,它的规模非常之大。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在地方与地方之间,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内部关系非常复杂。因此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应该单独成为社会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的内容,是要客观地考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内部的经济问题,也要研究改革后国营经济体制应是怎样的。
(四)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中有关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从世界范围来说,十月革命以来所有的经验都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问题时所需要考察的背景材料。从五十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实行工人自治后三十多年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则是研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更为直接的材料。这是就全世界来说有六十多年和三十多年这两类材料。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建国以来的三十多年和1978年提出体制改革后四年这样两类材料。
研究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我们特别想说的是这种研究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要把历史上人们所采取的活动及其收到的效果摆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比较顺利,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但能不能说那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就是最好的呢?
我认为在象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这样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在这么多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当中,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出现有些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即使在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上的观点也不会完全一致。有些问题没有研究清楚,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还相当混乱。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哪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说哪些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应该持慎重态度。总之,要让各种意见发表出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来作出结论,有的还要让事实来作出结论。
(五)
当前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经济生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坚持这些基本特征并使之不断完善。
举例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性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应当提高计划性而不能削弱或者降低计划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计划性?计划性是使国民经济的运动和发展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当然要求计划本身具有科学性,同时要有一套保证计划性、提高计划性的方法。下达指令性的计划,或者事实上下达指令性的计划,然后用行政的、法律的方法来保证,这是方法之一。用经过仔细计划的物价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劳动工资政策等经济杠杆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符合计划的要求,是第二种方法。按照提高计划性的目的来使用社会主义国家所掌握的经济力量,在市场上与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计划经济的力量作斗争,是第三种方法。搜集与分析经济与技术的情报,作各种统计和预测,对国家国土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这些东西作为“计划资料”提供给各部门、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制定计划,这是第四种方法。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和选择,但是保持和尽可能提高计划性,则是在实行体制改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讲的这种计划性指的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计划性。我们要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计划性程度的高低去衡量我们计划经济的发展水平。
我们把要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称之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它包括这样的两个意思:(一)它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二)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力资源、国土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改”这个字。为什么要改?就是因为现行的经济体制中有不适合生产力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东西,而且这样的东西还不少。所以改革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对现行经济体制认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而且发动比较多的人来进行这种分析工作,分析其中有哪些是好的,应该保留,哪些是不好的,应该去掉,或者哪些虽然是好的,但还有更好的东西可以用来代替它。不做好这样的工作,就不知道该改什么。不做好这样的工作,大家的认识不一致,就不能齐心协力。
分析现行经济体制的工作做得越深入,改革中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越明确。但是也还有一些问题,并不能因为我们进行了对现行经济体制的分析,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到解决。对于新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和反复试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讨论,集思广益,会有一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很好思想和意见产生出来。1980年夏天我写过一篇题为《在决心改革之后》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我曾列举了若干我认为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要讨论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商品性和市场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问题。我提出要研究“生产资料是否应该商品化,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范围和程度应该如何,社会主义市场的性质和特点”这个问题。两年来对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大家都很重视。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大致有六种提法:(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2)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
(3)“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4)“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5)“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6)“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最后一个提法是写在宪法修改草案上的。计划与市场既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就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研究。
(七)
今天我就讲以上的六个问题,讲六点意见。在这六个问题之外,还想说一点,那就是我认为永远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今天我们要去研究和实现的改革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来的,这是今天应该和可以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比较长远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体制改革的战略问题。还有一些比较短期的或者比较小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体制改革的战术问题。战略性质的问题要解决,但所需的时间(不论研究的时间和实施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这件事情的深度和广度,要有充分的估计。它决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对此要有必要的精神准备。但是体制改革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又是有很大影响的。某些不合理的体制,我们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予以改变。我认为这些战术性质的体制改革不应该放松,应该抓紧解决一些问题。成熟一个解决一个,不成熟的可以进行试点。不论是战略性质或战术性质的体制改革,都有许多理论问题,我希望这些问题都能为我们经济学工作者所注意。
(1982年5月4日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5版()
专栏: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专题讨论

注意调整科技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朱嘉明 黄江南
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这八字方针中,调整是中心。调整,从根本上说,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彻底改变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使国民经济切实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健康轨道。经过近几年的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比较显著。但是,在贯彻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中,还应该注意科技结构的调整。
既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就包括对科技结构的调整。由于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诸结构中的基本结构,对其余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科技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毫无疑义,科技结构的合理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那么,科技结构是什么?它应该怎样适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呢?
科技结构从纵向来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个层次;从横向来说,包含国家安全类研究、生活福利类研究、发展生产类研究三个层次。科技结构是知识型态和物化型态的有机体。其中,应用研究层次和发展研究层次与产业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因为,应用研究所引起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是开辟一个崭新工业领域的先奏;而发展研究,通过中间试验、推广试验以及生产试验,把基础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新产品。
科技结构适合产业结构的需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从科技结构的纵向构成来说,要加强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实际上就是加强对应用技术的研究。第二层意思是,从科技结构的横向构成来说,要加强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发展生产三类研究的联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结构不适合产业结构的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例如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但是却不能充分地、迅速地加以消化,并与自己的技术相结合而改进、综合、提高为更先进的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这说明我国的发展研究是薄弱的。这种情况是与我国多年来不重视发展研究,发展研究经费不足,机构不全,人员缺乏紧密相关的。二是国家安全类研究、生活福利类研究和发展生产类研究相脱节。例如,在我国,一方面国防工业部门集中了比较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制生产能力,导弹、卫星、火箭发射成功;另一方面在大量民用品中,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缺乏必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没有向其他生产领域及时移植。同时,这三类研究内部也不尽合理。就发展生产类研究来讲,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有大量亟待解决的技术经济课题得不到及时的攻关,如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以上分析说明,调整科技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要调整科技结构,首先要把科技结构的调整作为目前经济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调整的整体规划。其次,要正确安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比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基础研究不能忽视,要有重点地择优支持,但大量的应当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性的工作要做,但要特别重视发展世界上已经有的、适于我国情况的生产技术。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独创精神,在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再次,要围绕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组织攻关。例如,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的项目;铁路现代化改造的项目;彩色电视机的大批量生产所要解决的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等等。重大的攻关项目应是国家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整科技结构,要同科研体制的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随着工业企业联合的进行,在发展专业化公司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国建立工业科研联合体、联合公司、研究基地(中心),都是可行的办法。
现在看来,要调整科技结构,不仅要改变那种把科技结构排斥于经济结构之外的思想,而且要注意克服那种以为科技活动可以超越经济发展的认识。应该懂得,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的水平和阶段,来确定科技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课题。如果盲目的一味追求“高、精、尖”,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唯一目标,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在这里,提出一个衡量科技结果是否合理的综合指标——科学技术转化率。科学技术转化率是转化到生产中的科技成果与全部成果的比例。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科学技术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应当通过调整我国科技结构加以改变。
调整科技结构,象国民经济其他结构的调整一样,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需要经过极大的努力。可以肯定,随着科技结构调整的进展,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必将得到大的改变。


第5版()
专栏:

加强企业更新改造的计划指导
刘礼欣 田椿生
提出加强企业更新改造的计划指导,不是说企业的更新改造项目都要列入国家计划,也不是说折旧基金和企业利润留成都要集中财政安排使用,而是要在统筹规划下,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不要放任自流。
从更新改造资金的情况看,用于更新改造的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不平衡的。一是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总要积累到一定数额,才能用于改造,在未使用前,表现资金多余;二是新投产的企业(或项目),折旧基金提取大于支用,有多余,而老企业因为过去提取的折旧基金已被用掉,现在需要又多,不敷使用;三是国家重点改造的行业、企业,支用要大于提取,而不急于改造的,提取又大于支用。这些不平衡,应当通过计划来进行调节,运用财政和银行手段来组织资金调剂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企业进行更新改造,除了使用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外,国家还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方式给予支持。这部分拨款和贷款,实质上也是折旧基金,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重点地使用资金的一种方式。
当前企业用来搞更新改造的资金,除折旧基金以外,还有利润留成中的生产发展基金、借用外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等。资金渠道多,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但要统筹安排,同物力平衡,按计划监督使用。更新改造,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重点改造项目,同基本建设一样,也需要搞可行性研究,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取得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建成投产以后,需要同能源、原材料、运输力的供应和产品销售相平衡。即使是简单的设备重置和添购,也需要安排设备生产,并达到各方面的相应的平衡。因此,搞更新改造,应当同新建、扩建结合起来,使投资总规模同国力相适应,决不能重犯过去把更新改造甩在投资计划和建设规模以外,以致战线失控,效益下降。应当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从全局出发,分别轻重缓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根本点,作出通盘安排。
从调整经济结构看,更新改造应当和调整结构互为作用地进行。例如上海汽车厂是我国主要生产轿车的工厂,设计一种新轿车,耗油量比现在的省30%,比吉普车省47%。几年前就迫切需要更新改造,但企业没有钱,这就要统筹安排,有计划地加以解决。宁波市搞更新改造,首先对企业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68家
(占企业总数四分之一)产品销路不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在此基础上,通盘安排了更新改造项目,把资金集中用于急需的方面,取得了好的投资效果,这个做法值得提倡。
投资结构对于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需要通过有计划地调整投资方向,逐步加以解决。当前,国家更新改造的主攻方向是:降低消耗,特别是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产品品种;发展短线原材料;提高铁路、交通、邮电通讯能力;抓紧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搞好综合利用。这些重点项目抓好了,对提高经济效益,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这样的问题,单单由各个企业自发地去搞显然不行。企业受其所处地位的局限,往往难以通观全局,难以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
更新改造也有个配套建设和同步建设的问题。更新改造可以通过扩大固定资产生产能力而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必须解决更新改造项目之间建设的衔接问题。而目前建设不配套、不同步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近两年电视机生产能力的建设就是一个例子。有的地方总装线搞起来了,而元器件要晚半年才投产;为元器件提供原材料的生产,则没有安排,只能靠进口元器件过日子。有的地方玻壳生产线安排比显象管生产线要晚3年投产。此类问题,主要是计划安排不当、衔接不好所造成。行业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管理体制不合理,地区、行业之间缺乏有机的横向联系,不加强更新改造的计划指导,必然带来很多问题。湖南3个石油化工企业,因为油、化分属石油、化工部门管,各搞各的“填平补齐”和“技术改造”,油、气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企业搞更新改造,还必须同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相结合,而不能相脱节。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上海市通过更新改造发展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安排,往往搞单打一的生产环节改造,形成各方面关系失调。从一个时期一个部门看,生产是上去了,但不平衡越来越严重。
加强企业更新改造的计划指导,主要是加强总体的规划指导。国家要有统一的更新改造规划,地区要有地区的规划,行业要有行业的规划,企业要有企业的规划,同时使各方面的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资金方面,应由国家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来统一管理更新改造资金。用于更新改造的各种资金都应存入专业银行,由专业银行按照各级确定的计划进行资金统筹调剂,监督使用。先用企业自己的钱,自有资金不足,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给予拨款或贷款。这样做,既有利于更新改造计划的贯彻实现,又可以运用银行经济杠杆,帮助企业搞活经济。这是加强更新改造计划管理十分重要的一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