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部队推进到距贝鲁特十四公里处
巴勒斯坦游击队英勇抗击侵略者
黎政府军和叙利亚部队阻击入侵部队
新华社贝鲁特6月8日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勒斯坦游击队8日继续英勇抗击6万名以色列侵略军的大规模进攻。在过去的24小时内,击毁以色列坦克20多辆,打死打伤以色列士兵120多人。
以色列侵略军8日攻占了黎巴嫩南部重镇苏尔,继续向北部纵深地区推进,控制了从苏尔到达穆尔的沿海80多公里的公路。下午3点,以色列企图在距贝鲁特10公里的地段空降部队,遭到地面炮火的猛烈射击,未能得逞。在赛伊达和达穆尔双方仍在激战,以色列先头部队已推进到距贝鲁特14公里处。
以色列空军8日猛烈轰炸了赛伊达和达穆尔,同时轰炸了贝鲁特、中部的贝特丁和东部的贝卡平原。
黎巴嫩政府军当天在赛伊达附近迎击了以色列侵略者,这是黎巴嫩军队3天来第一次投入战斗。
新华社大马士革6月8日电 据大马士革电台广播,叙利亚军事发言人今天宣布,叙利亚军队继续在黎巴嫩抗击以色列军队。
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今天上午用大炮和飞机轰击了杰津地区的叙军阵地,炸死20人,另有多人受伤。叙利亚空军在达穆尔和杰津上空击落以色列飞机5架,叙利亚损失3架,1名空军军官被俘。目前杰津地区的战斗仍在继续。
发言人说,在贝卡西部,叙利亚部队顽强阻击了正向部署着叙利亚导弹的贝卡方向运动的以色列军队,叙利亚防空部队击落两架以色列飞机。发言人还说,叙军击退了在哈勒迪地区登陆的以色列军队。阿萨德总统今天打电话给黎巴嫩总统萨尔基斯,表示叙利亚将尽其所能来保卫黎巴嫩。


第6版()
专栏:述评

以色列扩张野心彻底暴露
新华社记者 喻开元
6月4日,以色列当局对贝鲁特进行了野蛮轰炸,造成600多名无辜平民的伤亡。两天以后,以色列当局又从海上、地面和空中大举侵入黎巴嫩南部。贝京当局一方面声称,它这一行动的目的是要使以色列北部边境“远离巴勒斯坦炮火的射程”,要把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赶到离以色列边境“四十公里”以外,一方面又表白,以色列对黎巴嫩“没有扩张野心”,以色列“尊重”黎巴嫩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等等。
现在,以色列侵略军不仅践踏了整个黎巴嫩南部,而且接近了贝鲁特郊区,距离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已有80多公里,并且在继续向黎巴嫩北部地区推进。可见,以色列当局的所谓“有限行动”和“尊重”主权之类的说法,完全是掩饰它的侵略扩张行动的谎言。
以色列当局的用心究竟何在?据以色列电台援引以色列负责人士的话说,以色列不能接受安理会的决议,它的侵略军将继续“留在”黎巴嫩,一直到实现它所要求的“政治解决”为止。以色列所谓的“政治解决”主要指: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不再返回黎巴嫩南部,以及在以色列边界以北40公里之内建立一个由联合国部队控制的“自由区”。这实际上是要通过长期占领,把以色列的版图扩大到黎巴嫩南部。
贝京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大量消耗巴勒斯坦武装的有生力量,迫使巴勒斯坦人“客居”黎巴嫩北部,接受巴勒斯坦自治谈判,从而取消巴勒斯坦革命事业,为以色列将来正式吞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铺平道路。
以色列当局选择这个时机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入侵不是偶然的。在埃及完全收复西奈以后,阿拉伯国家和国际舆论要求公正地解决中东问题、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阿拉伯国家在对待两伊战争和同埃及恢复关系等问题上仍然意见分歧。以色列认为有机可乘,乃发动这次大规模武装侵略,企图制造新的既成事实,迫使阿拉伯国家就范。
但是,历史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巴勒斯坦革命绝不会被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所扑灭,黎巴嫩人民也绝不会接受丧失半壁河山的“主权”。黎巴嫩总理瓦赞已严正驳斥了以色列的侵略逻辑,表示决心动员一切力量抗击侵略者。以色列当局顽固坚持其扩张侵略立场,只会激起全世界人民更加强烈的反对。


第6版()
专栏:

第二届裁军特别联大进行一般性辩论
一些代表强调应重视裁减常规军备
据新华社联合国6月8日电 第二届裁军特别联大今天开始一般性辩论。一些代表在发言中对几年来裁军毫无进展、而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却有增无减表示严重关切,他们重申支持实行真正的裁军。
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许通美在发言中说,在召开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以后的4年中,“在武器控制和裁军问题上是一个倒退的阶段而不是进步的阶段”。世界军费开支已从1978年的4,000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的6,000至6,500亿美元。美苏两国在1978年共拥有1.4万颗核弹头,但在过去4年里,两个超级大国进一步扩充了它们的核武库并使之现代化。他说,常规军备竞赛也和核军备竞赛一样继续愈演愈烈。他指出,在1979年到1981年期间,在世界武器出口交易中,苏联占了36.5%,而美国占了33.6%。
瑞典首相图尔比约恩·费尔丁在会上发言时指出,近年来,裁军的气氛恶化了。战争的直接温床在数量上增加了。他强调,两个超级大国拥有无法比拟的最大的武器库,“因此,我们有一切理由再次强烈要求超级大国在裁军过程中起带头作用”。
摩洛哥外交国务秘书阿卜杜勒—哈克
·塔齐在发言中强调了核国家应该作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保证的重要性。他说,这种承诺或保证应该在有关国际文件中作出明确的阐明。
塞拉利昂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卜杜勒·科罗马指出,“众所周知,自1978年以来的4年中,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来侵犯别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事件更频繁了。”他认为,核裁军应该和裁减常规军备结合在一起进行,拥有最大武器库的国家确实应该负有裁减常规军备的特殊责任。他警告南非当局不要谋求获得核武器。
比利时对外关系大臣莱奥·廷德曼斯以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执行主席的身份在会上发言时说,欧洲共同体优先重视常规武器问题。他认为,联合国裁军机构应该更深入地讨论常规武器问题。他说,就化学武器和外层空间武器问题达成一项协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谈到禁止核武器问题时,他说,那些放弃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要求就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问题作出保证是正当的。


第6版()
专栏:

世界各国继续同声谴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和撤军
综合新华社消息 连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领导人分别发表声明和谈话,继续谴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他们坚决支持安理会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从黎巴嫩撤出它的入侵部队。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6月8日发表声明说,朝鲜政府和人民坚决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反对阿拉伯人民的侵略和战争挑衅,并且立即从它所占领的一切地方撤出去。
埃及人民议会8日发表声明指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又一次为实现戴维营协议所设想的中东和平设置了障碍,它要对这一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
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巴赫8日在科威特国民议会上说,以色列袭击黎巴嫩南部清楚地表明了以色列的扩张主义政策。他要求阿拉伯国家捐弃分歧和紧密团结,以对付共同敌人。
摩洛哥外交国务大臣布塞塔发表讲话说,以色列卑鄙入侵黎巴嫩南部的行径表明,以色列已经开始对黎巴嫩进行公开的侵略战争。他强调,以色列必须全部和无条件地撤出黎巴嫩领土并停止侵略。
沙特阿拉伯国王哈立德6日向伊斯兰国家发表一项声明说,以色列的这次入侵是它侵略扩张的一个新阶段,它企图侵占更多的阿拉伯土地和伊斯兰圣地并加强殖民主义占领。
卡塔尔外交大臣谢赫·本·阿勒萨尼7日强烈谴责以色列的野蛮侵略。他敦促阿拉伯国家把分歧搁置一边,团结起来,对抗以色列侵略。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8日晚发表的一项声明说:“巴基斯坦政府完全支持安理会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和无条件地从黎巴嫩撤军,呼吁所有国家明确地谴责以色列使用武力的野蛮行径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挫败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图谋。”
尼泊尔外交部在8日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说,尼泊尔王国政府认为,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的单方面军事行动,不但违反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宪章,而且对这个已经相当紧张地区的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日本外务次官须之部量三8日召见以色列驻日本大使安农时指出,日本十分关注黎巴嫩南部的局势,并对以色列违背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立即撤军和停火的决议、继续采取军事行动深表遗憾。须之部说:“如以色列继续采取目前的行动,日本就不能保持以前的立场。”
巴西总统菲格雷多8日打电报给黎巴嫩总统萨尔基斯,重申巴西支持黎巴嫩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
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8日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谴责以色列最近对黎巴嫩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指责它是“危险的、后果无法估量的侵略行径”。
西德外长根舍在8日接见阿拉伯国家驻西德大使时说,西德政府对黎巴嫩人民由于以色列的侵略而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支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关于停止敌对行动、撤出以色列军队、尊重黎巴嫩领土完整的决议。
意大利外交部长科隆博8日召见以色列驻意大利大使,对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表示“极大的遗憾”。科隆博要求以色列政府执行安理会的决议,立即无条件撤出黎巴嫩的国际边界。


第6版()
专栏:

约旦群众集会抗议以色列侵黎
新华社大马士革6月8日电 据约旦电视台今晚报道,约旦首都安曼今天举行了群众大会,抗议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在大会上发言的人都赞扬了巴勒斯坦—黎巴嫩军队在抗击以色列野蛮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
与会者决定建立若干委员会,开展支持巴勒斯坦—黎巴嫩军队的宣传运动。
今天在安曼还成立了以约旦首相巴德兰为首的大臣级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接受约旦人的各种捐献,以便帮助遭受以色列侵略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约旦中央银行也为此目的设立了一个特别基金会。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在喀布尔市内发动激烈进攻
侵阿苏军进攻游击队据守的潘杰希尔以失败告终
本报讯 据巴基斯坦电台6月3日援引阿富汗首都的一则消息说,喀布尔市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规模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前所未有的”。据认为,游击队采取这个行动的目的在于减轻潘杰希尔受到的压力,据报道,苏联在潘杰希尔发动了第七次攻势,以便将游击队从阿富汗的这个东北部山谷赶走。
潘杰希尔山谷从帕尔旺省的北部沿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南延伸,长150公里左右,宽5至10公里,两边都是高山;但有山口通往邻近的巴格兰省、巴达赫尚省、拉格曼省等地。谷口距喀布尔仅70公里,而且山谷临近苏军重要运输线。因此,苏军力图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阿富汗政府大事宣传苏联和阿富汗军队已攻下游击队据守的潘杰希尔谷地。
但据在巴基斯坦的一位重要的抵抗运动领导人2日说,关于政府和苏联在潘杰希尔取得胜利的说法是“敌人的宣传,意在瓦解圣战者的士气”。一位阿富汗流亡人士说,潘杰希尔山谷呈狭长形,谷内沟壑纵横,摩托化的政府军和苏联军队要把游击队从这里完全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位人士说,他们可能躲了起来,以后会伺机复出,再次投入战斗。
另据报道,西方一份外交报告6月2日表明,苏联向喀布尔东北的潘杰希尔山谷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显然没有能赶走阿富汗的抵抗战士。尽管苏联在兵力和火力上处于极大优势,但是,他们却未能在那里建立起一个立脚点。这份报告说,苏联和阿富汗军队的大批军车于5月31日深夜和6月1日凌晨从潘杰希尔山谷方向撤回。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造谣岂能惑众
苏联驻巴基斯坦大使斯米尔诺夫,前些日子跑到卡拉奇的巴基斯坦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一通高论。他煞有介事地宣称,在“巴基斯坦境内有82个中心”,专门训练阿富汗游击队;这些人学成之后“到阿富汗境内发动武装袭击”。斯米尔诺夫还说什么,他所说的这些并非虚构,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这位苏联大使这番振振有词的指控,不能不引起巴基斯坦朝野的震惊和愤慨。哈克总统最近谈到此事时,要求苏联政府“拿出说明存在着这种训练营地的证据,并说出这些营地的地点”。苏联方面却装聋作哑,不敢吱声。可见斯米尔诺夫完全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
既然事属子虚,这位大使为何要瞪着眼睛撒谎呢?斯米尔诺夫在造谣的时候就声色俱厉地宣称:“如果你们不承认有这些中心,你们就不能要求外国军队撤出。”原来如此!他是在为苏联拒绝从阿富汗撤军制造借口。这确实是条一刀两及的妙计:你不承认有这些训练中心,你就不能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你如果承认有这些训练中心,苏联就有理由不从阿富汗撤军。但是这种拙劣的造谣伎俩除了表明苏联霸权主义者的蛮横无理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波涌·


第6版()
专栏:

黑格表示美国不准备制裁以色列
新华社伦敦6月8日电 美国国务卿黑格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目前不准备对以色列采取制裁措施,来压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黑格说,“里根总统已经表明,当务之急是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制止流血。”目前美国没有考虑对以色列采取制裁行动,也还没有作出推迟向以色列运送武器的决定。
黑格还宣称,美国正在就以色列使用美国提供的飞机轰炸黎巴嫩一事进行调查;如果证明以色列是出于“正当的自卫”,美国将不对以色列采取任何制裁措施。


第6版()
专栏:

可悲的最高纪录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九日电 据西德德新社报道,一位居住在西德慕尼黑的老人在死去七年之后,最近才被发现。
这位老人名叫格哈德·柯尼希,居住在市中心的一套公寓房子里。七年前,柯尼希六十八岁时与世长辞。但是,月复一月,养老金照常汇到他的银行帐户上,而银行又每月代他付清电、暖气等一切费用,没有人注意到他近几年从不支取现金,几乎不消费电力。
最后,还是银行出纳员注意到了柯尼希的帐户总是一成不变的情况,提请房东注意。当警察最近破门而入的时候,发现这位老人躺在床上,部分身躯已经干瘪。
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柯尼希并不是独自住一套房子,而只是占用了三间一套房子中的一间,同另外两间房的住户共用一个浴室。但是他的邻居却没有发现他已经死去。
无独有偶,就在柯尼希事件使慕尼黑居民震惊的时候,这个城市又发生了另一起类似的事件。一天,一位九十二岁老年妇女的居室突然起火,消防队员被召来抢救。当他们进入这位老人的居室时发现她早在两星期前已经自杀,尸体已经腐烂。火灾是因为她的电视机短路引起的。
德新社在报道中指出,一位老人死后七年才被发现,是创造了西德这方面的最高纪录,但是,这是一种“可悲的最高纪录”。


第6版()
专栏:

巴西一架大型客机失事百余人遇难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巴西福塔莱萨消息:巴西圣保罗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27客机8日凌晨在巴西东北部的福塔莱萨市附近失事,机上的126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据报道,这架飞机是从圣保罗起飞的,在抵达西阿拉州首府福塔莱萨前5分钟失事。当时由于大雨和浓雾,飞机撞到海拔760多米的阿拉塔尼亚山后坠毁。
据圣保罗航空公司负责人若泽·罗德里格斯·达席尔瓦说,巴西空军的直升飞机已从空中发现这架客机的残骸,但由于地形复杂,直升飞机无法降落。巴西电台报道说,救援队已出发前往出事地点,寻找罹难者。


第6版()
专栏:

伊朗不参加阿富汗问题会谈
重申四点立场要苏联无条件撤军
新华社德黑兰6月7日电 据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今天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伊朗决不参加关于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会谈。
发言人断然否认伊朗将以观察员或其他身份参加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预定于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谈的说法。
他重申了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的4点立场,即:苏联军队无条件撤走;阿富汗难民返回家园;由阿富汗人民自己决定国家的命运和任何外来势力不得干涉阿富汗事务。他强调,伊朗将尽力实现这一目标。


第6版()
专栏:新闻分析

社民党在汉堡州选举的失败
江建国
汉堡州6月6日议会选举的结果象一声惊雷,震动了西德政界。自1957年以来一直连续执政的社会民主党遭到被西德舆论称为“历史性”的失败,丧失了将近9%的选票和14个席位。基督教民主联盟增加了5席,得到56个议席,成为州议会的第一大党。自由民主党保持现状,仍未能进入议会。值得注意的是,奉行环境保护主义的绿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7.7%的选票,取得了自1980年1月该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胜利,令人刮目相视。汉堡成为绿党拥有议席的第四个州(此外还有西柏林)。
汉堡是西德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历来被称为德国“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同时又是西德政治中心之一。战后汉堡一直是社民党传统的堡垒,施密特总理曾说:
“汉堡和社民党总是共同行动的”。现任总理施密特、国防部长阿佩尔和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魏纳均从汉堡起家。因此,虽然汉堡在人数上少于其他州,但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
社民党在汉堡选举中的失败会给西德政局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它可能会使联邦参议院中反对党所占席位超过三分之二。西德的参议院由各州政府选派代表参加。它有权否决联邦议院的提案。如果汉堡政府将来选派基民盟成员参加联邦参议院,参议院中基督教联盟党势力更大。这将是对现政府的严重威胁。
其次,对社民党来说,这是它进一步走下坡路的信号,使社民党威信下降,对现政府不利,并可能对1984年的大选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动摇了自民党与社民党的联盟。两党能否继续结盟是当前西德重要的政治问题。一年来,两党之间风波迭起,屡有争吵。今年4月社民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经济政策,又一次引起自民党的不满。社民党在汉堡的失败会不会促使自民党最后下决心与社民党分手?这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汉堡的形势在西德来说相对比较平稳,失业没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动乱也相对较少。但是最近揭露的一起建筑公司丑闻牵涉到社民党,另一项在外国搞的大工程损失了数百万马克,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都引起了当地选民对社民党的不满。此外,绿党的环境保护主张近年来赢得不少人的同情,夺走了相当一部分社民党传统选票。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政府在经济复苏上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办法。
基民盟在选举中虽然取得胜利,但是所得席位仅比社民党多一席,因此,是一个两党势均力敌的局面。由于基民盟选票没有超过半数,因此根据法律规定,现任社民党州政府仍然留任。可以预计,汉堡州选举后将会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局势。给当前复杂的西德政局又增添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第6版()
专栏:

黄华会见四十多位美国老朋友
新华社纽约6月8日电 正在这里参加第二届裁军特别联大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黄华,今天晚上同40多位美国老朋友欢聚一堂,共叙旧谊,同结新好。
参加聚会的都是从30年代以来在各个时期中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作出贡献的中国的老朋友。
这次聚会是由维克托·西德尔大夫发起的。出席聚会的有已故的阿瑟·赫·罗森大夫的妻子、罗森基金会创始人罗森夫人,1945年同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有过交往、现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律师马丁·波皮尔。还有著名评论家索尔兹伯里·托平,美中友好组织的老朋友休·迪恩,理查德·帕斯特和阿瑟·罗森等。著名作家韩素音和她的丈夫也出席了聚会。


第6版()
专栏:

谢弗被任命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新华社华盛顿6月7日电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会今天宣布,任命雷蒙德·菲利普·谢弗接替已故的查尔斯·约斯特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会的主席。
谢弗现任库珀—莱布兰德国际会计公司的合伙人和高级顾问。他曾任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和美国前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顾问。
谢弗在任职时说,“十年多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谅解有了不断增长。在此之前和在此期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这方面起了负责的、推动的作用,赢得了两国的尊敬。我期待着能在加强和发展这个杰出的记录方面作出贡献。”


第6版()
专栏:

“不沉的航空母舰”论的由来
肖西
美国参议员戈德华特最近到台湾走了一趟。在访台期间,他除了露骨地鼓吹“两个中国”以外,还大弹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的老调。他以一个战略家的口吻说:由于“台湾居于由许多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所构成的一个环节的中央”,处于“衔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枢纽位置”,所以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块土地”。
其实,戈德华特的论调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五十年代初,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就第一个把台湾比做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那时,美国刚刚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用武力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为了替美国的侵略政策辩护,麦克阿瑟在1950年8月28日的一次演说中,极力强调台湾的战略意义和美国侵占台湾的必要性。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战略边疆已扩大到“整个太平洋”,而台湾正位于北起阿留申群岛,中经夏威夷、中途岛、关岛一直伸展到菲律宾这个弧形地带的中央。他强调说:台湾“可以比做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假如它被与美国敌对的军事强国所利用,则美国前线地位的中央及南翼的战略重要性,将被抵销或整个被湮没”。因此,他叫嚷美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个太平洋战略中的重要“堡垒”。
如果把戈德华特今天的言论同当年麦克阿瑟的谈话加以对照,人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强调:第一、台湾在战略上对美国有重大利益,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和桥头堡,万万不能放弃。第二,主张台湾脱离中国。用麦克阿瑟的话来说,台湾不应落在“敌对”国家(即人民中国)的手里;用戈德华特的话说是台湾不应成为中国的一个“隶属省份”。
自从麦克阿瑟发明“不沉的航空母舰”理论以来,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世界形势、亚洲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之间也已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麦克阿瑟的理论早已破了产。然而,遗憾的是,戈德华特却还在做着三十年前麦克阿瑟那个破灭了的老梦。


第6版()
专栏:

六月五日,以色列空军连续第二天轰炸黎巴嫩南部,造成一百三十多人死亡,二百多人受伤。巴勒斯坦高炮部队在纳巴提亚对以色列入侵者进行了有力还击。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