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黎明大队投资兴办教育
平均每年拿出五万元用于农民的文化技术教育
本报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近三年来,黑龙江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平均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培养技术人才和农民的业余教育。去年,用于这方面的开支占这个大队农业总支出的十分之一。目前,这个大队已经扫除了文盲。新培养出的30名技术人员中,有6名已得到县有关部门的承认,正在各业生产中施展本领。
这个大队是全省著名的农业机械化大队。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新发展起来的养殖业、种植业和加工业中种类繁多的生产项目,都是由一些刚刚放下锄头的门外汉去搞。这个大队共有劳力560名,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五年级;作为生产骨干的43名农机具手有31人没有定级;大队科研室13名工作人员中,只有一名是县有关部门承认的农业技术员。领导这些事业的大队干部们,也深感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适应不了指挥生产的需要,这使他们产生了学文化、学科学的紧迫感。
这个大队根据社员文化基础普遍低的情况,从长远考虑,先后办起小学班和初中班,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社员补习文化。还按生产项目需要办起了农机、农学、养鹿、食品加工等17个专业技术班。社员脱产学习,给工分补贴,平时则利用班前班后时间每周学习四至六小时,还按课程的难易程度规定了一至三年的学制,学员修业期满才算毕业。大队拿出8,000多元,办了一个图书室,购置了各类书刊。
为鼓励社员学习,这个大队还实行奖学制度。机耕手通过训练之后,每晋升一级,每天多记半个工分;文化班学员年终考试获前三名者,各奖100个工分;考试合格的技术员每天比同工种社员多记一分。社员学习所用的教材文具及照明、取暖费用,全由大队支付。


第4版()
专栏:编后

有远见的措施
一个生产大队,三年平均每年拿出5万元钱用于农民的文化技术教育,这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是值得称赞的事。现在很多社、队逐步富裕起来了。钱多了怎么花?有些社、队尽管教育事业很落后,却首先去建礼堂、办公楼,讲排场,以为这才是“光彩”的事。其实这是目光短浅。黎明大队则是下决心首先兴办教育。这是有远见的措施。事实证明,在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兴办教育也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要有远见和决心。都象黎明大队那样,农村教育何愁不能有大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
——记杭大生物系毕业生王超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的事迹
本报记者 俞位海 金元明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为着自己的理想,为着自己的事业去披荆斩棘的时候,他将是最幸福的。”这是杭州大学生物系八一届毕业生、共青团员王超,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开始踏上征程时对劝说她的亲友与同学说的一段话。现在,她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今年二十五岁的杭州姑娘王超,从小就热爱花草树木。在大学学习的四年中,她广采植物标本,立志献身于植物专业。听说远离浙江的青藏高原,在植物科研领域还是广袤的处女地,有许多尚待填补的空白,她日夜盼望着能到这个地方工作。可是今年年初,当王超大学毕业时,浙江省有关部门却把她分配到本省的衢州市工作。
衢州在浙江的西南方,靠近江西,是一个中等城市。那里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有相当的工业基础,离她家所在地杭州也不远,乘火车几个小时就到了。
可是王超还是要求献身于青藏高原的科研事业,献身于她的植物专业。她说:“浙江地小人多,人才济济,我干吗非要挤在家门口,而不能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呢?”
王超的这个主张,首先打动了她毕业时的指导老师——方云亿副教授。在方副教授的引荐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老、中两代的科研工作者闻讯后,又写书信,又发电报,竭力催促这位有志青年能到这个研究所工作。
姑娘的心愿未能得到父母的赞同,一场艰苦的说服工作开始了。王超说:“生我者父母,养我的是祖国和人民。现在,该是我报效祖国的时候了。想当初,你们不也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辗转南北,驰骋疆场的吗?今天,你们理应为女儿选择这样一条道路而欢欣、自豪。年轻人哪能一辈子守住家门口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丢掉自己的事业?”
身为科技人员和国家干部的父母被说动了。他们理解女儿的心情,支持她的理想。但是,从小扶养她长大的祖母还是不同意。王超想:祖母可以由我父母照顾,我还是应当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今年3月4日早上,当王超赢得老师、父母的支持,离别桃红柳绿的美丽城市杭州,开始踏上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征程时,一群好心的亲友、同学又匆匆赶到车站,向她展开了一场最后的争取:
“王超,真不理解,干吗非要到那飞砂走石的地方去,能有个啥作为?”
“只要你能留在浙江,即使想调回杭州,我们都可以帮忙;如果离开了浙江,要想再回来,我们就鞭长莫及了。”
王超斩钉截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在这个‘天堂’里长大的。谁不留恋故乡,谁不思念亲人。但是,我更爱那科研领域亟待开拓的地方。”
北上西进的列车把王超带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海省、浙江省和中国科学院的人事部门,为王超赶办了一切必要的调遣手续。
现在,王超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一名见习研究员了。不久前,当记者在这个鸟语花香、环境幽美的研究所的植物标本楼里见到她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这位杭州姑娘高兴地说:“没有想到,西宁也建设得这样好。我真是太幸运了,专业完全对口,工作、生活的条件这样好,指导老师又是我久久向往的。”她说,她既然能来到西宁,还想更上一层楼,争取在今年以内,攀登到青藏大高原上,去领略那高原植物科研的无限风光。
南国姑娘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感动了记者。青海高原在向有志青年招手。这里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地。热情欢迎更多的年轻大学生来青海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


第4版()
专栏:

重视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
吕忠民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科技管理人才,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内部的结构,认识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和制定适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学技术规划与政策,对科学技术事业进行有效地管理,这已成为我国四化建设中十分紧迫的问题了。
目前,我国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为数不少。据1980年的初步统计共37万余人,约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但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专业科技管理人员少的情况,科技管理队伍构成极不合理。
在培养教育方面,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管理专业的为数不多。据1980年统计,在90多所重点高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校设置了少量管理专业;在管理专业设置比较集中的重点综合大学中,也仅占所有专业的0.4%。
在管理专业人员的使用方面,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及我们对科技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使用不当,改行者不乏其人。据有关院校反映:1966年以前管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大部分改行。这是造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落后的原因。
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有必要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使用诸环节进行调整。首先应根据社会对各种管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在高等院校中增加设置某些管理专业。如有条件,建议专门开办一所科技管理方面的综合大学。其次,应注意原管理专业人员的归队,合理解决这部分人员的“用非所学”和“用非所长”问题。对在职的科技管理人员,应区分不同情况有重点的培训提高,使他们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此外,为了保证这支科技管理队伍的质量水平,有必要建立正规的科技管理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对达不到任用条件的要进行调整。


第4版()
专栏:

防除水垢有新剂
谁家的水壶里没有一层白花花的水垢?它越结越厚,烧起水也越来越费火、费时。至于那些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锅炉,不仅因为结垢而多耗燃料和时间,还会造成管道堵塞和局部过热毁坏锅炉,甚至发生爆炸事故。据1980年统计,我国19万台中小型低压锅炉,因结垢而多耗的煤炭,全年在1,000万吨以上。而报废的锅炉,1977年统计约有1,000台。
1980年,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组织有关科研、生产和服务部门等,组成水垢化学清洗技术协作组,开展了中小型锅炉化学除垢防垢问题的综合研究。两年来,在新型缓蚀剂、清洗工艺、防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已经中国科学院鉴定通过。
这项应用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除垢——除掉已经形成的水垢;二、防垢——防止再结水垢。
过去,除垢的手段主要是酸洗,即把稀酸打入锅炉,溶解水垢。这是国内外应用了多年的方法。问题是稀酸“吃掉”水垢时,怎样使炉体的金属不被“吃掉”——因为酸也腐蚀金属。虽然人们曾研制出多种缓蚀剂,但是都不很理想,有的有毒,有的奇臭,有的效果很差,有的成本太高。现在,由这个协作组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缓蚀剂IMC—5,具有效率高(达98—99%)、透明、无刺激性臭味、水溶性好、安全、稳定等优良性能,用它在北京、长春、内蒙古等地试洗了100多台锅炉,均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防垢的措施分炉外水处理和炉内水处理。协作组主要对炉内水处理进行了研究。在炉内水防垢方面,过去曾用过许多方法,如在水中加面粉、加粘土、加纯碱等,但效果都不够好。现在,协作组根据各种不同水质,提出“腐钠——纯碱”防垢剂配方,使防垢率高达90%以上。经在北京等地区半年多的投放试验,效果良好,易于操作,而且来源丰富,价格便宜,深受用户欢迎。 本报记者 王溪元


第4版()
专栏:

我国冰川科学研究的重要仪器
冰川无线电遥测仪、测厚雷达研制有进展
本报讯 胡延清、苗世新报道: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参加的技术验收鉴定会宣布:冰川无线电遥测仪、B—1型测厚雷达,按设计要求均达到阶段性技术成果水平,验收认可。
这两项仪器是由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遥测遥感室的工程师王良玮、朱国才等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研制成功的。经应用于冰川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冰川无线电遥测仪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冰川上的风速、辐射、热流、气温、冰温等进行远距离遥测,取得了大量的数据,效果显著,主要技术问题论证清楚,仪器性能良好,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是国内进行冰川研究的一种较好的新方法、新技术。而且,整机成本较低。
B—1型冰川测厚雷达仪,是在前人设计的地质雷达基础上,针对国内冷性冰川特点,并以国产元器件设计的,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操作方便,检测资料比较完整合理,完全适应于我国大多数冷性冰川的厚度测量,同时,这项仪器易于制作,成本较低。


第4版()
专栏:

北京1型椭圆仪研制成功
本报讯 记者刘林春报道:一种能绘制不同扁度椭圆的新型仪器——北京1型椭圆仪最近研制成功,并通过了鉴定。
椭圆是数学和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曲线。但研制这种能描绘不同扁度椭圆曲线的仪器,难度很大。国外研制椭圆仪已有100余年历史。仅近几年,国外关于椭圆仪的专利就有数十种,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没有得到较理想的结果。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认为,北京1型椭圆仪有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目前已知的同类仪器中领先的。它符合数学原理,结构简单、巧妙,操作方便。
北京1型椭圆仪的主要研制者是北京手表厂四十二岁的工程师沈醒迪。他从1966年起,就利用业余时间为研制椭圆仪进行艰苦探讨,研制出两种型号的椭圆仪,但不够成熟。去年3月,北京市科协邀请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教授帮助他计算和改进设计。沈醒迪在研制过程中还得到了市科委、市经委、北京工程图学会、北京手表厂及江苏武进县测绘仪器厂的支持。


第4版()
专栏:记者来信

公费医疗的漏洞在哪里?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地方公费医疗经费超支十分惊人,引起了领导部门和群众的广泛注意。以湖北省为例,1978年全省公费医疗人平均开支40元左右(国家规定30元),1981年上升到58元;1978年全省超支742万元,1981年超支额达到2,500万元。武汉市武昌区1981年1至9月人平均支出达到125元,超过标准4倍多。公费医疗的大量超支,给各级地方财政带来了困难,有的县公费医疗的补贴占机动财力的20—30%,既影响了财政收支预算的平衡,又影响了地方建设事业的发展。
那么,造成公费医疗大量超支、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漏洞在哪里?
一、部分单位只顾小集体的利益,不顾国家损失。有些医药工厂不是靠提高产品质量来扩大销路,而是靠变换包装招徕生意,用旅行杯、茶叶盒等包装药品;有些生产单位甚至用送礼、行贿等手段向医院销售非治疗性商品,增加本单位的收入。部分医院实行经济管理以后,片面追求收入,不管患者需要与否,用大处方、大剂量出售药品。黄冈地区直属机关一患者两张处方就开鸡骨草丸25瓶,价值100多元。黄陂县粮食车队有一职工,一张药条子就报了297元,其中蜂乳糖浆25瓶、葡萄糖粉18包、银耳补汁31瓶以及人参酒、虎骨酒、国公酒15瓶。
二、医院职工私分药品,浪费严重。南漳县医院有一次买回100瓶何首乌糖浆,价值275元,由于包装是精制的陶瓷杯,药一运到就被本院职工一抢而空。有个医生抢了8瓶,将药倒掉,把杯分送给亲友。宜城县流水公社一个医生,1980年给自己开了价值560元的药,由于药太多,吃不完,大部分药品霉烂变质了。
三、为“关系户”、上级领导乱开滋补药品和营养药品。有的医务人员为亲朋好友、上级领导开大量滋补、营养药品,也混在公费中报销。咸宁县城关卫生院一个医生一天内就为县直一位副局长开参桂鹿茸丸10瓶,价值30多元。这个医院另一个医生给一个“关系人”一次就开了蜂蜜4斤。武汉市某医院一次买进价值2,260元的进口天然犀牛黄,全部给了省里某单位的一个负责人。
四、非治疗性药品,甚至化妆品也在公费医疗中报销。如山楂丸、罗汉果晶、肤保霜、痱子粉之类药品,一进医院就被熟人和医院职工一抢而空。宜城县中药材公司等单位非法把9,000多瓶郁金香珍珠霜作为药品,开给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使国家损失1.5万多元。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是由于公费医疗长期吃“大锅饭”,药费报销制度不严格;其次是少数医务人员思想作风不端正,利用手中掌握的听诊器、处方权搞不正之风,不是因病施治,对症下药,而是因人施药。
这些现象能不能克服?公费医疗的漏洞能不能堵住?回答是肯定的。湖北省的竹溪、咸丰、谷城等县由于公费医疗管理抓得好,人平均开支在30元左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议有关方面大力推广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公费医疗制度,把公费医疗管理纳入医院经济管理中去,跟医院、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教育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注意节约;对不执行公费医疗制度,搞不正之风的人,要进行批评,追究经济责任。


第4版()
专栏:

从爱兵爱枪到爱孩子
——记工程兵政治部离休干部、校外辅导员王遐方
施亮
1961年,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王遐方因公受了重伤。1965年,他离休回到了家乡南通市。
王遐方1938年12岁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不满18岁就成为一个指挥员。他既爱枪,又爱战士。现在,他和枪、和战士、和部队告别了。他把满腔的革命热情又转向了爱孩子。他担任了南通市几所学校的辅导员。
南通市少年之家门口有个养殖场的鱼塘,有一次王遐方看到一伙少年来偷叉公家的鱼。他上前阻拦,孩子们一哄而散了。他找到了那伙少年的学校,向班主任要求,在晨课前让他给学生讲几句话。第二天早晨,那伙叉鱼的少年很慌张,可王遐方只讲了个故事:他13岁在新四军当小战士时,向大娘要了一根针,弯成鱼钩到河边去钓鱼。指导员发现后,给他讲人民战士必须遵守群众纪律的道理,使他至今难忘。这番话打动了那些少年的心,几天后他们推举了一个人来认错,还主动地交出了那把精致的鱼叉。
为了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王遐方四处奔忙。少年之家有个溜冰场,孩子初练时容易摔倒,需要一批钢管做扶手;红领巾蓖麻园开办,需要向附近的公社借一块地等等,他都承担下来,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去说服感动对方,给孩子们办成了一件件好事。他每年的残废金,总是花在给孩子们买东西上,他写的有关少年儿童工作的稿件所得的稿费,总是交给团市委或给孩子们派用场。
在少年儿童工作的每件小事上,王遐方都做得很认真,就象当年带部队打仗那样。他身上带几个本子,记满了各个地区和学校少年儿童工作的经验。有一次,王遐方去杭州少年宫参观,发现里面正在开少年音乐会,他很感兴趣。听完音乐会,他就去找少年宫的负责同志,要了节目单和有关音乐会的材料。回南通后,他立即向少年之家建议举办音乐会。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由教育局、文化局和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南通市首届少年儿童音乐会。
前年,团中央在北京举办一个少年儿童工作干部训练班,王遐方也主动要求去旁听。他每天很早起来,带着饭盒与水壶乘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去听课,这时他的胃病已发作,但他仍忍着病痛自费随学员到天津去参观。结果,在火车上胃穿孔急性发作,被送到天津的医院去急救。在急救观察室里,他强忍着痛,给南通团市委写了信,根据这次学习得来的体会,给少先队工作提了19条建议。
坚强的意志产生了奇异的力量,也给王遐方病弱的身体注入了勃勃的生气,他的健康状况也好转了。
(《辅导员》杂志社供稿)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陈华,是口腔医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他今年八十岁了,仍然坚持每周一至两个半天到门诊第一线,为广大群众看病。这是他和研究生、主治医生一起研究疑难病例。
黎日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