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苏州地区恢复发扬有机农业传统
提高土地肥力 降低农业成本
本报讯 通讯员顾金元、记者何加正报道,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和较高耕作水平的江苏省苏州地区,去冬以来,注意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恢复和发扬,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套增产措施,开始在各个生产环节得到较好的运用。去冬,全区三麦浇灌水河泥面积达85%以上;今春形成了一个近几年来未有过的积造有机肥料的热潮,到3月底止,全区每亩水稻积草塘泥62担。
苏州地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的农民在有效利用地力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经验是很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产量都较高。近两年,有人认为,搞农业现代化就不必再吃苦耐劳,种庄稼靠“化肥摽摽,氨水浇浇”就行了。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渐渐被忽视。一些地方有机肥料愈来愈少,化肥施用量愈来愈多,农业成本愈来愈高。
中共苏州地委和行署认为,要把今年的粮食生产搞上去,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运用广大农民长期积累的传统经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恢复和发展有机农业。地区积极推广吴江县桃园公社粮、桑、牧互相促进的经验,提高人们对搞有机农业的认识。桃园公社多年来大量饲养猪、羊、兔,多积草塘泥,搞秸秆还田,放养水生植物,从城镇运垃圾杂肥,每熟每亩施有机肥料较多,培肥了地力。1981年虽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仍然增产。相反,有些地方化肥用得多了,有机肥料减少,地力下降,作物抗逆能力减弱,病虫害严重,影响了产量。这一对比使人们提高了认识。
为了把工作做好,中共苏州地委和行署在每个生产阶段都抓一些切实措施。例如,今年2月,在吴县枫桥公社召开了积肥造肥现场会,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掀起积肥造肥的热潮。行署确定3月份为积肥造肥月。全地区53,000多个生产队,每天有48,000多个队行动积肥,每天出动的积肥船一直稳定在5万只上下。这样,大大加快了积肥进度,全地区葱绿的田畴中,处处是草塘泥。苏州地区境内城镇较多,今年农民进城收集垃圾杂肥的劲头也是少见的。仅昆山县从城市运回的黑泥估计就有6万多担,装垃圾1万多吨。各地还千方百计广辟新的肥源。


第5版()
专栏:短评

发扬有机农业传统
我国农业在长时期的生产实践中,各个地区都积累了一套适应本地条件的生产经验。我们要重视这些传统经验,吸取其精华,大力推广,为今天发展农业服务。
有人认为,现在搞农业现代化,过去的一套生产技术已经不再适用,应当让位给现代技术了。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应当承认,传统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法,有一部分是落后的,或者是过去适用,现在不适用了。更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经验,仍然是很宝贵的,需要继承和发展。比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山区还是平原,旱地还是水田,长时期来形成的一套积造有机肥料、利用农业内部能量循环的办法;实行多种经营、重视农业内部有机联系的做法,等等,不仅目前值得重视,即使在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很有价值的。这种循环利用、低能消耗的有机农业,从眼前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长远看,能使地力常新,减少污染,于人类有益。现在,在一些农业技术水平相当高的国家,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可惜,有些地方对运用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还不够重视。在化肥生产逐渐增加的情况下,过去广积自然有机肥料的劲头减弱了;有些地方只注意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而把行之有效的一些生产措施丢在了一边。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害的。这些地方应当从苏州地区的做法得到启发。
传统农业技术和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相联。我们恢复农业上的优良传统,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象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一样,用辛勤的汗水换取农业丰收。只要重视自身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我国农业生产的步子一定能迈得更快。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送上一颗定心丸
——熊家咀大队学习《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纪实
本报通讯员 方向明
走进“黄麻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湖北红安县七里坪公社熊家咀大队,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社员你追我赶,起早贪黑,往责任田里赶送“黑烂臭”的优质农家肥料;不少社员在责任田里闹开了“基本建设”:掺泥兑沙,改良土壤,挖排浸沟,根治冷浸;以往常被牲口危害的田地周围,也用黄土或石块垒起了篱笆。看着眼前的情景,谁能想到一些社员曾围绕生产责任制问题闹过情绪呢!
那是春节刚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姜伦山上县开会去了。队里传出了“上头在批自由化,联产责任制怕搞不长”的猜测,有的社员担心承包的责任田被收回去,把精肥上了自留地里;有的舍不得往责任田里投资,该买的生产资料不买了。
姜伦山从县里回来,就被队干部围住了。他们急切地向他反映了上述情况。老姜从荷包里掏出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笑了笑说:“党中央早给我们定了音,两个长期不变,我们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给社员送上一颗定心丸!”
支委成员分片包干,分工负责,在干部社员中进行“一坚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两不变”(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三兼顾”(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教育,使社员认识到,我们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是要变更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走“大呼隆”的老路。而是要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统一起来,走一条社会主义的富裕之路。在这个基础上,大队对各生产队去年生产合同的完成和兑现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帮助生产队进一步完善了今年的联产责任制。全大队迅速签订了200多份农业生产合同,之后又与社员补签了160多份多种经济专业承包合同。
社员承包了生产任务,不等于各顾各了。党支部注意引导社员搞好“三兼顾”。前不久,公社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这个大队应该完成2,800个标准工任务,并要求工程在春汛前发挥效益。但是,这项紧迫的任务并没有引起社员的重视。有的人只顾忙乎自己的责任田,迟迟不上工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支部副书记程儒德来到了任务拖欠得较多的第八生产队。
在队里,老程并没有急着督促人上工地,而是同社员们扒拉着算珠子,算开了细账。
以往,这个大队易旱易涝,灾害多,收成少。后来,在国家投资和兄弟队的支持下,这里修建了蓄水100多万方的石堰咀水库,开通了40多里长的灌溉渠道。全大队80%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六七十万斤上升到170多万斤。国家还扶持这里建起了苹果园、青茶园,发展了10多台套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架设了10多里远的输电线路,户户用上了电灯。以往这个“鸡鸣传两省,狗咬三县惊”的偏僻山沟,如今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账,越算越明,社员们心里都热乎乎的,一些不愿上水利工地的社员不好意思地点头称是。老程接着说:“党和国家给我们的扶持,不是这个小小算盘能装得下的。去年遇上百日大旱,要不是水利工程的作用,往少里说,我们也要缺四五个月的口粮,可眼下,哪家不是大缸小缸满满的?如果我们现在只顾自己的责任田,不搞基本建设,那算什么集体经济!”
这时副队长闵卫生从人群中站起来,接过了话头:“老程啊,别往下说了。庄稼人绝不能拖农业基本建设的后腿!”第二天,他带领社员上了工地,同其他队的社员一道,一干就是半个月,超额完成了工程任务。


第5版()
专栏:

湘阴县岭北区加强对困难户的帮助
搞好社会照顾 促进生产发展
本报讯 程远报道:中共湖南省湘阴县岭北区委,在落实社会照顾工作中,突出抓了思想教育工作,帮助部分社员扭转了把困难户当“累赘”的错误认识,扶助困难户工作收到良好效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岭北区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蒸蒸日上。但有一段时间,对一些困难户的照顾有所忽视。针对这一情况,区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使他们认识到,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决不能认为它是额外的负担。区委根据群众意见,商定了具体解决措施:一、对缺少劳力、资金、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四缺户”,组织联户集资,添购生产资料和农户之间的协作,实行换工互助,或短时间集中一部分劳力帮助突击紧急农活。去年全区联户筹资购回柴油机12台、机船19条,打稻机117台,耕牛63头,其他中型农机具1,000多件。二、进一步发展队办企业和多种经营,创造条件为社员多办福利事业。目前,全区由大队统一经营的水面养殖、茶园及其他工副业,一年收入近40万元。三、各大队商定,照顾五保户每人每年口粮不低于600斤、生活费40—50元,稻草500—600斤。军烈属每户都有优待金。
不久前,这个区以公社为单位,进行了一次五保户安置工作大检查,发现大部分需照顾的户已经落实。


第5版()
专栏:

青海抓紧解决人畜缺水问题
据新华社西宁电 新华社记者刘金桐、杨新河报道:近几年来,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十分重视在饮水困难地区兴修饮水工程。他们订出规划,拨专款1,500多万元,派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采取打井、筑池、挖窖、截流、修管道等方法,兴建了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10项,其中供水管道达2,300多公里。现在,已有58万多人、36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第5版()
专栏:

冀县农村签订“五保”协议书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 新华社记者侯志义、通讯员李祝尧报道:河北冀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对“五保户”普遍签订了“五保”协议书,使无依无靠的老人老有所养。“五保”协议书分三种情况:一是与亲属签订。由亲属负起赡养老人的全部责任(包括吃饭、穿衣、住房、治病、丧葬),老人去世后,他们有权继承老人的财产;二是由生产队与亲属联合签订。五保老人的生活物资由生产队供给,亲属负责赡养,老人去世后,房产归生产队,其他财产归亲属;三是与生产队签订。生产队负责赡养,遗产全部归集体。五保的形式虽然不同,但都规定:每个老人每年吃粮指标最低不少于400斤,每月零花钱2至5元,烧柴保证供应,病时有专人照管。目前,全县有1,000多五保户签订了协议书。


第5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棉农的“及时雨”
——记山东省茌平县副县长丁诺
本报记者 陈必将
“他走到哪里,就给哪里播下科学的种子”;“他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丰收的喜悦”。
聊城地区棉农赞扬的这个“他”,就是不久前当选的山东省茌平县副县长丁诺。
一年以前,丁诺在聊城农校当教员,由于经常带着学生下乡实习,给农民讲课,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当地棉农十分熟悉他、欢迎他。
临清县金郝庄公社和肖寨公社肩挨着肩,自然条件差不多,但肖寨的棉花单产每年都要比金郝庄高十几斤。1975年8月上旬,正当金郝庄棉花开花结桃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把棉花刮倒了。有人认为不能扶,说扶了棉秆要折;有人认为可以扶,还要扶得过一点。意见不一,大伙请来了丁诺。丁诺说:“棉花倒了可以扶,但不能扶过劲,扶后再在根旁踩两脚”。大家按着他的说法办,真行!棉花,很快恢复了生长。秋后金郝庄棉花单产一跃超过肖寨十几斤。
肖寨的社员看到金郝庄超过了自己,也把丁诺请来了。“立了秋,把头揪”,是肖寨老辈子棉农的打顶经验,谁也变不得。丁诺来肖寨转游了好几个大队,认为按“立秋”划杠杠打顶,犯有“一刀切”的毛病,便说服群众改变了这种做法。一年时间,肖寨又赶上了金郝庄。
肖寨和金郝庄比翼飞起来了。新闻一传开,丁诺就成了大忙人,聊城地区8个县,他县县都走到了。他给75个公社讲过课,直接听讲人数达37万多。茌平县是聊城地区的一个新植棉县,植棉技术差。地委把丁诺从地区农校调到茌平县,给县委当“技术参谋”。丁诺到茌平后,发现这里科学植棉技术差的重要原因是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他先搞起了“科技宣传棚”,利用农民赶集的机会,向农民宣传技术。接着,从全县农技人员和有经验的干部中,选拔近百人,组成几十个小组,在全县开展了一次“送技术到户”活动。去年春天,蔡屯公社遇到了大旱。棉苗出土后,有人不敢松土定苗,怕死苗。丁诺把一株棉苗的根须用水慢慢地全部冲出来,当着大家一边说一边用尺子量:“你们不要看上面棉苗才长一点点高,可下边主根已长到十六、七厘米,侧根二十几条,哪一条也在10厘米以上”。大家看了都很惊讶,说:“这下中耕松土不用担心了”。
棉农说丁诺是“及时雨”,哪里的棉花出了问题,他一去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去年6月下旬的一天,贾寨公社下了一场冰雹,不少棉苗被砸成光秆,社员有的摇头,有的叹气,都认为“这下子完了。”丁诺却对大家说:“只要抓紧松土、施肥,提高地温,促进新生枝芽的生长,亩产七八十斤皮棉仍有把握”。社员们按他的意见办,秋天真的亩产七八十斤,总产保持了特大丰收的1980年的水平。


第5版()
专栏:

沙漠绿洲春光好
本报通讯员 胡文康 本报记者 王良佑
春天是美丽的。新疆吐鲁番县风蚀流沙地上独特的风光更加美丽:几十万株沙拐枣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几百亩抗沙植物老鼠瓜,招引着蜂蝶翩翩起舞。先后从非洲、美洲、东南亚来参观的专家、教授,无不为之惊叹,赞扬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
吐鲁番素有“火洲”、“风库”之称。对于酷热,清代诗人肖雄曾描写道:“余曾试以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对于风沙,民间流传着“朝是庄园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的说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吐鲁番县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就在风沙最大的恰特喀勒公社,开始了选育抗风、耐热、固沙的植物品种的科学研究。
1963年,县林业站技术员陈洪轩曾在风蚀地上进行老鼠瓜种植试验,证明它抗干旱、耐瘠薄、不怕沙埋,但有发芽迟,初期生长慢,不能抗御大风,很难成活的弱点,需要和其他植物混种。
“我国广阔的沙漠中,植物种类很多,能不能从中选择出兼有老鼠瓜的长处,又生长迅速、早期抗风力强的固沙植物呢?”科技人员大胆设想并勇敢地涉足了。他们从全国各沙区的优良固沙植物中,选出了花棒等十几种抗风沙的植物进行试验。小苗茁壮繁密,令人充满希望。可是不久,一场突发的大风,把试验地上鲜嫩的绿苗一扫而光。
“快来看呀!小苗,这里有几株沙拐枣小苗!”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同志在已被黄沙覆盖的地面上,发现了4株沙拐枣幼苗。人们聚拢来,小心翼翼地把这4株苗周围的流沙扒开,发现它们的躯干虽然纤细,可是在风沙中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4株可贵的小苗呵,给治沙战士带来了希望。每隔几天,他们就来观察小苗的生长情况,并建立了档案。经历了多风的春天,酷热的盛夏,到了秋末,4株苗已长成根深枝茂的茁壮小树。
第二年,他们又作了对比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植物抗风沙、耐干旱的顽强能力,决心走先用沙拐枣和老鼠瓜固沙,然后种植乔木形成防护林带的路子。经过调查研究,他们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没被公社接受。老社长艾买提深受风沙苦,总想一坎土曼(生产工具)就刨出个金娃娃。主张造林治沙,认为这样看去有气魄,造林也痛快。因此,1975年,在流沙地上,一举造了4个网格的林带。而种植沙拐枣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这年,特大的风沙对两种固沙方法进行了检验。一天清晨,西北风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风连续刮了十多个小时。傍晚,大风刚停,第一个跑到流沙地上的是老社长艾买提。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两幅不同的画面:4个网格的防护林带,有的被沙埋住,有些被风吹折,东倒西歪地依伏在沙地上;而邻近的沙拐枣试验林,一片翠绿,十分喜人。艾买提从此信服了。在他的说服下,恰特喀勒公社接受了科技人员的治沙方案。
但是,科技人员的苗圃中培育的沙拐枣苗仅能供600亩地造林需要。为了尽快扩展种植面积,科研负责人黄丕振便赶到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哈巴河、布尔津一带,采集了大量种子,行程千里,运回来播种了1,400亩。以后又增加了2,000亩,一共长成30多万株。
用沙拐枣和老鼠瓜固沙的方法成功了!风格高尚的沙拐枣正保护着乔木林幼苗迅速成长,盼望着高大的参天林早日取代自己这低矮的灌木层。


第5版()
专栏:来信

禁止捕捞贩卖幼蟹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农贸市场经常发现有人违反国务院关于《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肆意捕捞和贩卖幼蟹。3月28日,有几个社员在江苏无锡市图书馆路农贸市场出售幼蟹69斤多(每斤幼蟹30~125只),被工商管理所查获,全部幼蟹被没收,并责令卖蟹人作检讨,按规定罚了款。幼蟹由市水产公司负责放回太湖。
幼蟹是江河湖泊内的重要水产资源之一。按照规定每年1月1日到9月15日前为禁捕期,严禁捕捉幼蟹,以保证其正常繁殖生长,增加产量。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规定,健全渔政机构,对破坏水产资源者要严肃处理,破坏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
江苏省无锡市水产公司 秦澄国 张建寿


第5版()
专栏:来信

不要乱挖春笋吃
春季正是竹子生长和出笋子的旺盛季节,也是发展竹子最好的时机。但是,多年来,每当春季竹子出笋时,就有很多人乱挖竹笋做菜吃,有的还挑到市场上去卖。
竹子不仅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而且是工农业、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制做各种用具时不可缺少的原料。建议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竹林和竹源的管理和保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有计划地采挖,禁止乱挖竹笋。
湖北省郧西县五顶公社 方建国


第5版()
专栏:

中华鲟在内塘落户
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内塘精心饲养中华鲟,定期测量它的长度和重量。经过人工饲养七年的中华鲟,长得最大的一条已长达1.48米,重46.5斤。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返回顶部